APP下载

关于在初中语文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几点思考

2021-11-26王王萍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1年13期
关键词:渗透传统文化初中语文

王王萍

摘 要: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培育学生文化自信的关键所在。语文作为初中教育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加强传统文化在语文课堂中的渗透与应用,不仅能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强化学生的理解意识,还使学生在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方面得到有效培养,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优秀的传统文化,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精神追求,塑造其正确的价值观。因此,笔者结合实际情况,对初中语文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展开思考。

关键词:初中语文 传统文化 渗透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13.043

语言作为文化传播的有效载体。在语言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更应注重对其历史文化的理解,深化学生的文化意识,把握语言的内在价值,进而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教学的有机融合和协作发展,保证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然而,在当前的教学中,大多数教师缺乏对传统文化的渗透策略和应用手段,未能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意识,导致传统文化的学习存在“形式化”“走过场”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从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具体方法、应用原则三个方面出发展开研究。

一、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拓展学生的学习内容,丰富学生的认知资源。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仅仅依靠课本教材的学习,很难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甚至阻碍学生的认知发展。对此,将传统文化渗透其中,以教材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发散延伸,以点带面,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多元化的文化知识,增强学生的认知意识。同时,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化修养。立德树人是现代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将优秀的传统文化渗透其中,使学生在传统文化的认知基础之上,重构体系,强化认知,进一步帮助学生体会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这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二、初中语文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具体方法

1.从语言渗透

语言与文化之间具有千丝万缕的相互关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促进语言的发展。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可以从语言细节入手,对关键性的字词、语句进行文化渗透和思维引导,进而激发学生的探究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文化理解。

如在《春》的教学中,本文是以“春”為线索,表达作者对春天的盼望、描绘和赞美之情。通过对文章中关键字词的观察和分析,教师可以从“五图绘春”中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如“春草图”——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春花图”——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春风图”——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春雨图”——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迎春图”——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通过对关键语言的把握与渗透,从现代字词中引入传统文化,不仅使学生加深对文章主题的理解,还使学生在传统文化的学习方面得到加强。

2.从情境渗透

语言是呆板的,文化是灵动的。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应把握渗透的方式和方法,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构建相应的语言情境,让语言与文化得到有机结合,进一步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保证学生的语言发展。同时,情境的创建,还能帮助学生直观了解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准确把握文化的内在价值,从而实现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传承。

如在《秋天的怀念》的教学中,本文以“爱”为主题,通过“情”字贯穿始终。对此,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构建以“母爱”为主题的学习情景,并以北海的菊花为线索进行情感的延伸与文化的渗透。如“孟母三迁”“陶母退鱼”“欧母画荻”“岳母刺字”等故事,体现母爱的伟大与深沉。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入一些古诗歌词,如“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等。结合图文情境,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母爱”的内涵。

3.从背景渗透

创作背景是语言表达的重要内因,也是文化情感的关键所在。因此,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可以从文章的创作背景入手,灵活渗透,科学实施,使学生基于故事背景和创作历程感悟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和语言情感。

如在《诫子书》的教学中,本文创作于蜀汉建兴十二年,是诸葛亮晚年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全文围绕“静”字加以论述,并与“躁”字形成鲜明对比。对此,教师可以从故事背景中引入传统文化,如倡导家庭和睦、幸福的家书:曾国藩写道“夫家和则福自生”,“兄弟和,虽穷虻小户必兴,兄弟不和,虽世家宦官必败”;倡导崇德向善的家书:西汉刘向在《诫子歆书》中写道“受福则骄奢,骄奢则祸至”等。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通过小组调查的方式,对故事的创作背景进行深度挖掘,不仅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还使学生的思想品质得到提升。

4.从问题渗透

问题是质疑思考的行为目标,也是启思促学的重要方法。因此,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可以从问题入手,将传统文化与课堂问题相融合,以问题为导向,加强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并体会传统文化中的精神价值。

如在《孙权劝学》的教学中,本文通过写孙权劝导吕蒙学习及吕蒙接受劝告认真学习后发生变化的一则故事。为使学生了解其中的教育意义和文化价值,教师可以从“为什么读书”“读什么样的书”“怎样读书”三个问题入手,引入“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后嗣有志读书取足于此,不必广心博鹜,而斯文之传,莫大乎是矣”等优秀传统文化,使学生对读书学习产生清晰的认识,这对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习惯和阅读方法具有积极意义。

5.从活动渗透

传统文化的渗透应是多样性、多方面的,从而保证文化的传递性和渗透性。因此,在语文课堂中,教师不应局限于简单的语言展示和文化讲学,更应通过不同形式的文化活动,弘扬文化、传承经典,使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积极的思考与理解。

如举办“诗文对对碰”的趣味活动,让学生根据诗词的前后字进行“接龙”,多者为胜;组织“行酒令”活动,让学生根据主题情景,轮流说诗词、联语等,使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更进一步。如在《社戏》的学习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社戏”这一传统戏艺活动进行实地走访和调查,进一步了解“社戏”的表演特点和文化价值,体会传统曲艺民俗的精神寓意,从而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热情和探究兴趣。

三、传统文化教育的应用原则

1.主体性

主体性是传统文化教学渗透的关键。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在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教育方面,教师应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学情和认知特点,合理制定策略,优化渗透方式,保证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学习质量和发展效益。

2.教育性

教育性是传统文化教学渗透的方向。教师在文化渗透的过程中,应注重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和意义,正确引入,科学渗透,确保学生在传统文化学习方面的适宜性和发展性,进而推动学生的语言进步和素质提升。同时,教师还应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加强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筑牢学生的文化根基。

综上所述,通过语言、情景、背景、问题、活动、资源等环节的有效渗透,不仅保证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课堂中的渗透和发展,还使学生在语言理解、文化素养、实践能力等方面得到提升,进一步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能力,打牢学生的基础。同时,传统文化的渗透与学习,还需要教师从主体性、教育性两个方面入手,即突出文化活动的主体性,强化课堂学习的教育性,保证学生在传统文化中有所收获、有所感悟,进而促进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罗梅《文化延承教学相长——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策略》,《新作文(教研)》2020年第6期。

[2] 胡江涛《浅析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渗透的有效策略》,《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20年第5期。

[3] 汪钦富《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渗透教学探讨》,《中学生作文指导》2019年第9期。

猜你喜欢

渗透传统文化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在印度佛教大会感受日本“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