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的命题特点谈复习备考的方式

2021-11-26蔡小云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1年13期
关键词:备考高考

蔡小云

摘 要:近几年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主要加大对高阶能力考查的力度。备考时,我们既要详细了解近几年文学类文本阅读的命题特点及变化,又要做好阅读方法策略指导,真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阅读素养。

关键词:高考 文学类文本阅读 备考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13.016

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语文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现行高中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呈现低效化的现象。想扭转这一局面,需要一线教师实在、深入地研究近几年文学类文本阅读的命题特点及变化,并通过典范文本的浸润与整合,精准突破文本考点的“疑难”与“新知”。

一、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的命题特点及变化

自2018年教育部考试中心发出“2019 年高考语文将扩大文本选取范围”“文学类文本将多选用小说和散文,考查审美鉴赏能力”等话语以来,近几年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命题,显然在考查和检测学生鉴赏能力、阅读素养上狠下功夫。

首先,文本类型更具多样。高考文学类文本的选材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中规中矩的文本样式或类型,而是逐渐向富有现代性特征的文本类型拓展延伸。这些富有现代性特征的文本在创作手法上有比较多新的突破,加大了考生临场阅读理解的困难。而且有些文本的特征不明显,似小说又有点像散文,虽说这样的选文有利于更全面地检测和选拔人才,但考生在考场上的焦灼状态也可想而知。

其次,加大审美鉴赏能力的考查。这几年试题在考查阅读理解、信息整理能力方面,越来越重视对“读什么、如何读”的引导,提升思维能力和审美水平。比如2019年全国Ι卷的《理水》的第9题:“《理水》是鲁迅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一篇,请从‘故事与‘新编的角度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做过2018年全国Ι卷《赵一曼女士》的学生,肯定会觉得前后两年第9题的设题点极为相似:都从叙事学的角度来命题,是典型的审美鉴赏能力的范畴。但《理水》第9题的命题角度更新颖,且难度系数更大。要回答好这道题,学生最好能对鲁迅小说集《故事新编》的创作风格和艺术特征有整体的了解,而且能结合《理水》一文做出具体分析,看看鲁迅如何以不合常理的古今嫁接、杂文化的语言呈现“故事新编”的特点。可以说,这样的题目虽然切口小,但思维张力大,层次丰富,明显扩大了试题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可见,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逐渐加大对高阶能力考查的力度,这是切实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故此,不管文本是选小说还是散文,是选传统的还是现代的,是选中国的还是外国的,这些都不重要。文本只是一个依托,考题只是一个形式,考查的核心永远是学生的鉴赏能力、阅读素养。

二、对复习备考的建议

1.结合选修教材,建构理论框架

既然高考文学类文本的考查已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那么作为一线教师就要思考:如何避免现行文学类阅读教学低效化的问题?应该帮学生搭建怎样的理论框架才能助推他们的阅读经验?哪些领域的理论能够支撑学生的阅读发现与理解?从上面的命题方向分析来看,既然目前对文学类文本的考查有针对叙事学进行设题的倾向,那么叙事学方面的理论储备就不容忽视。

为了提高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的质量与效率,教师有必要阅读一些叙事学理论的著作,如申丹的《西方叙事学:经典与后经典》、胡亚敏的《叙事学》、徐岱的《小说叙事学》等。教师只有自己先站上叙事学理论的至高点,才能将理论与教学相结合,寻找它们合理的对接点,使理论有效运用到阅读教学中。

同时,要用好《外国小说欣赏》这本选修教材。该教材以“话题”和“例文”相结合的方式编撰,八个“话题”都引入了较新的文艺理论研究成果。备考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对这些文艺理论做必要的整理。

像“叙述人称”“叙述视角”这种理论较易理解,定要让学生熟练掌握。至于“小说情节的基本类型”中的“非线性情节”,这是一个重点,更是一个难点,学生一知半解,可命题者较青睐。这种“非线性情节”的叙事文,因果关系消褪,故事呈自然状态,情节平淡、朦胧乃至支离破碎,具有多维度、多视角、时空错乱与倒置、立体感强烈、没有明显的逻辑思维走向等特点。命题者可能会选该类文本并就其叙事谋篇上形成的特征去设题,这些特征如:时空集中、现实和历史的交织……特征富于变化,形式多样。如果教师能结合一些典范文本讲解,学生就容易体会作家借助这些现代性特征比较强的方式要达到何种艺术效果,从而在考场上迁移运用。

2.梳理教材经典篇目,课内外相结合

审美鉴赏能力的提升应是多渠道进行的,教师在复习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回归教材中的经典篇目去梳理有關的知识点和考点不失为一个好方法,毕竟“关联课内”是“审美鉴赏”的应有之义。

2015年全国I卷《马兰花》考了明暗线索的知识点:“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明暗线在高中语文篇目中有涉及,如鲁迅的《药》、施耐庵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可以将它们关联在一起去复习双线结构的艺术效果,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把握可能被命题者看中的新考点——双线型结构中双线索的联结点。双线索如同两条并行的铁轨,在各自的叙事空间进行,但它们一般会彼此映照甚至交叉、重合。所以高明的作家会选择好巧妙的联结点,把双线串联在一起,完成文章主旨的表达。比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叙事的联结点就是山神庙。山神庙离草料场“半里多路”,因为这么一个恰到好处的距离,林冲得以在雪夜草厅被压塌无处栖身之时暂住于此,陆谦等人烧草料场之后在山神庙屋檐下避雪观火——山神庙内外一说一听,真相大白,林冲手刃仇人,完成了与旧林冲、旧有阶级的彻底决裂。金圣叹在评点《水浒》看到山神庙处不禁赞赏“妙绝、奇绝”。这“妙”“奇”之“绝”,恰恰是得益于作者在选择双线联结点时之用心。同理,教师可以就此引导学生找出《马兰花》的联结点并分析它的妙处,甚至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叙事的联结点”还可能以怎样的题型出现在考题中。

3.训练立体思维能力,培养思维品质

不能否认,早期文学类阅读题确实存在可依一定技巧与模式作答的可能,但在当前叙事学背景下的文学类考题难度、灵活度明显加大,答题套路再也无法成为学生的保护伞。学生若平时不调整思维能力,就有可能因试题“陌生化”而在考场上乱了方寸。基于該问题,教师有必要帮助学生完成立体思维的建构,真正有效地提高审题、答题水平。

大部分教师在阅读教学指导时会忽略学生才是阅读的主体,未能尊重学生的思维能力,更谈不上培养学生多维度思考探究的自觉,致使学生的思维长期处在单一、扁平之中——阅读时只敢顺从公认观点,不敢结合具体文本具体语境进行独到且多元的思考。可见,当下教师指导阅读鉴赏时,要学会尊重学生思维的立体多元性,鼓励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审视文本,从而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下面以2020年厦门质检文学类文本《士兵!士兵!》为例,谈谈如何引导学生训练立体思维能力。此文人物塑造真实可信又立体丰满——和平年代普通军人被命令退伍时的心路历程真实可信,情感推进及转变合理自然;既展现军人的高尚情怀,也表现其作为普通人的苦闷无奈。在情节安排上,文中插叙郭军在连队六年的杰出表现,使情节跌宕起伏;文末与小女孩的相遇推动情节发展,促成郭军认识的转变。艺术手法运用上更是高妙,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此文较好地处理“虚构”与“真实”的关系,学生阅读之后既能明白小说一旦离开虚构就等于失去灵魂,又知晓这个虚构的世界不是胡编乱造,而是建立在生活的事实或历史的事实之上,从而使他们对小说的神韵获得心领神会的感悟……以上所述虽然只是鉴赏这篇文本的几个思路,但学生自己在鉴赏文本时若能坚持让思维活跃在不同层面,就能使阅读体验从一开始的粗疏、肤浅、片面逐渐转为准确、深刻、完足,从而真正培养起由多维思考演绎的纵深纵广思考的品质。

总之,在高三备考时,如果能抓准命题的趋势,摸准考题的特点,找准复习的方向,那么有效提升学生文学类文本阅读的答题水平将不再是一个口号。

参考文献:

姜钢、刘桔《牢记立德树人使命  写好教育考试奋进之笔》,《中国教育报》2018年第3期。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立项课题《基于高考命题路径的文学类文本阅读能力培养研究》成果,立项批准号:FJJKXB19-726)

猜你喜欢

备考高考
3000亿元养老基金入市“备考”
3000亿元养老基金入市“备考”
语文作文题立意解析与备考探析
高考物理新动向——逆向分析
透过高考把握《生活中的圆周运动》 教学
古诗难懂之因探微
基于考题分析的圆锥曲线内容备考探究
语文高考备考要从高一抓起
算错分,英“高考”推迟放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