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背景下依托地方红色文化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路径
——以昭通学院为例

2021-11-26陈新芝李艳

魅力中国 2021年36期
关键词:昭通双师课程思政

陈新芝 李艳

(昭通学院,云南 昭通 65700)

一、依托昭通红色文化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的重要意义

2020年9 月《求是》杂志上发表习总书记的重要文章《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文中习总书记充分肯定了思政课教师在育人中的突出地位。而思政课程要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必须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充分利用当地红色文化资源开展实践教学,凸显实践育人的优势与特色。“每一件珍贵文物、每一处革命遗址、每一个革命事件、每一种革命精神,都在以无可辩驳的事实展示着中国共产党英勇斗争的光辉历史,都在以不容置疑的证 据诠释着中国共产党人热爱祖国、依靠群众、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思想道德境界”。[1]中国工农红军历时整整两年,而中央红军和红二六军团两大主力在昭通转战了一年多,这期间许许多多的感人事迹和红军故事,包括红军在镇雄、威信、彝良进行游击战争、土地革命等的遗址、遗物、纪念物等物质文化,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孕育出来的具有红军优良革命传统及昭通特色的革命历史、革命精神、革命文艺等红色文化成为了昭通独特的红色文化资源优势,传承和弘扬不怕牺牲、前仆后继、勇往直前、坚韧不拔、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百折不挠、克服困难的红军长征精神,成为广大党员干部提高素质和本领的熔炉,树立理想信念、永葆革命青春的加油站。昭通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依托昭通的红色文化资源优势开展实践教学,能够转变陈旧的纯理论教学模式,能够引导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园到红色文化基地接受红色文化教育,能够让学生近距离地感受和了解革命历史,接受革命精神的洗礼,并在红色文化实践教学中牢固树立爱国主义信念、增强家国情怀,通过实践教学达成实践育人的目标,为社会和国家培养应用型、实用型、创新型的人才。

二、依托昭通红色文化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依托昭通红色文化资源开展实践教学,使昭通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教学更加感性生动,实践育人的效果更佳。然而,在当前实践育人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问题。

(一)实践教学经费紧张,活动开展不能实现全员覆盖

目前学校为了达成人才培养目标,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各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了实践教学环节,并给予相应的经费支持。但是,从目前的实践教学情况来看,由于实践教学经费紧张,生均实践教学经费不足,参加实践教学活动的人数受限,每次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只能选几名学生代表参加,参加的学生代表做笔记、回来以后开展小组交流活动,这样的实践教学方式不能让全体学生都参与,以至于不能保证未参与实践教学活动学生的学习效果。参加实践活动的学生代表,传达学习内容,也受到多方面的条件限制,如自身的理解能力、语言表达的效果、情感表达能力以及参与学习的效果等。如果参与实践活动的学生代表没有认真参与到实践教学中,只是把实践教学当作游玩,那么学生代表回来后,又怎么能传达好学习的内容呢?对于未能参与实践活动的学生而言又怎么保证其实践教学的效果呢?因此,实践教学活动不能实现全员覆盖,不仅不能实现全员育人的目标要求,也极大地影响实践教学的效果。

(二)实践基地的建设缺乏质量保障,不能形成内外联动的双层育人机制

实践育人要坚持校内与校外相结合。这就要求校内和校外要具备一定数量的实践基地作为保障。目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为了培养师范类教师,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大部分集中在各级中学。对于红色文化基地的建设主要基于学校层面,已经有一定的数量,但是从专业实践教学的角度来看,已有的实践基地数量远不能够满足实践教学的要求。此外,红色文化实践基地的质量得不到保障。部分红色文化基地虽然已经建立,但有的基地仅仅是挂牌而已,没有进一步明确基地的规格和义务。不仅如此,部分挂牌的实践基地由于地处偏远,使用率不高,体现不出实践基地应有的价值。为了适应实践教学的要求,确保实践教学基地的数量和质量,高校必须建设一批高质量的实践教学基地,不能只是单纯提供参观的景点或是纪念馆。红色文化实践教学基地应该是中国革命圣地,具有历史遗迹或历史文化意义的地方,而且红色文化实践基地的建设不能只是暂时的或是临时的,而是应该有长期合作的协议,确保实践基地具有长效的内外联动的双层育人机制。

(三)实践教学缺乏“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

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关键在于教师。实践教学的开展离不开“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需要高校培养一批理论型与技能型相结合的教师队伍。但是,从目前的教师队伍结构来看,“双师型”教师较少,而且学校缺乏“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机制,对“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不够重视,缺乏相应的专项培养经费支持。再加上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学校缺乏企业的支持,教师与企业长期脱节,导致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缺乏技能的训练与培养。对于教师自身而言,没有学校对“双师型”教师的要求,也没有对“双师型”教师的重视和奖励,大部分教师没有成为“双师型”教师的强烈愿望和压力,便容易安于现状。实践教学的开展对于只从事理论教学的教师而言构成了巨大的挑战,在实践教学面前很多教师无从应对,不能给学生应有的实践指导,从而对实践教学的开展变得无能为力,极大地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效果。

(四)实践教学质量保障缺乏校内和校外联合考核的评价机制

从目前的专业建设情况来看,实践教学环节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但是对实践教学的开展尚未形成校内和校外联合考核的评价机制。既然实践教学开展有校内和校外实践基地,那么对学生的考核评价也应该坚持校内和校外联合考核。但目前校外实践基地只负责接待,没有形成对学生的考核评价机制,实践教学结束实践基地没有对学生的实践教学进行考核评价。校内实践教学的开展,对学生的要求是写实践日志、实践记录或者完成相应的实践作业,仅根据学生完成的作业进行打分,但对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过程及表现并未纳入考核评价范围,也未形成学生的实践教学成绩。实践教学评价机制的缺乏,影响了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价,更不能有效衡量实践教学的质量。而校内单一的考核评价方式,不能够全面客观地反应出学生实践教学效果。不管是校内还是校外实践基地对学生开展的实践教学缺乏过程性考核材料,导致教学效果没办法进行评估。这样的实践教学没有质作为保障,更多的只会停留在形式的层面而难以深入,最终学校教师对学生的考核评价还是只能停留在理论考试的层面,不能通过实践教学从根本上变革教学的评价方式。

三、依托昭通红色文化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的优化路径

依托昭通红色文化资源,昭通学院已建立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红色文化实践教学基地,为课内外实践教学的正常开展提供基础保障。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育人为目标,开展“两课堂”实践教学,把课内实践与课外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必须长期坚持的,为了不断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就要不断总结实践教学经验,对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不断的完善,以达成实践育人的目标。

(一)增加实践教学专项经费,确保活动开展全员覆盖

马克思曾经说过“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2],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要组织开展好实践教学,达成实践育人的目标,就必须要有配套充足的实践教学专项经费作为保障。没有经济的支持和保障,实践教学的开展将寸步难行。从目前的开展的情况来看,影响实践教学的主要因素就是经费不足的问题。由于生均经费不足,每次实践教学活动只能选部分学生代表参与。因此,要提高实践教学的实效,做到全员参与,全员育人,首先,要根据实践教学经费的预算增加实践教学的专项经费,提高生均实践经费,属于实践教学预算范围内的经费,学校必须足额划拨,只有保证生均实践教学经费充足,才能够让全体学生都能够参与到实践教学中去。其次,要规范实践教学经费的使用。每次实践教学活动开展前要有计划、有方案,必须在方案中明确实践教学的经费预算,实践教学的经费开支严格按照预算经费进行决算。最后,实践教学经费必须确保专款专用,不能把学校划拨的实践教学经费挪为他用,要确保每学年的实践教学经费落实到实践教学中。经费的支持是实现全员参与的基本保障,只有确保学生全员参与才能提高实践教学的实效,才能实现全员育人的目标。

(二)建立高质量内外联动的双层育人机制

要确保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两课堂”、“三保障”、“五平台”为一体的实践育人模式”的长效运行,必须建立双层育人机制作为保障。首先,要建立实践教学基地质和量的长效保障机制。实践基地建设的数量要与开展实践教学的需求相匹配,这就要求学校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要纳入到学校的建设规划之中,要形成逐年按批次建设的长期规划,在实践基地建设的量上得到长期的发展和保障。在增加量的基础上,还要注重实践基地质量的提高,分批次逐年增加就是根据实践教学的要求在建设中严把质量关。要建设一批具有历史文化价值和红色文化基因的能够为实践教学提供高质量、优质教学服务环境的实践基地。其次,要建立内外联动的双层育人机制。实践教学的开展坚持以育人为目标。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大学要根据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来培养学生。所以,只靠校内实践来达成育人目标显然是不科学的。高校要建立内外联动的双层育人机制。校内要建立立足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教学目标的实践育人机制,确保校内实践育人实效,发挥好校内的实践育人功能;校外要建立立足实践教学基地的育人机制,充分挖掘校外的红色文化资源,充分发挥校外实践育人的功能,让红色文化基因深入人心,让革命精神得以发扬传承。

(三)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

培育优秀的学生,离不开优秀教师的培养。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得先有一桶水。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首先得加强对“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促进教师全面发展,改变教师除了书本的理论,什么都不懂不会的局面。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首先,学校要建立“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机制,重视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对在编在岗的教师要根据专业和学科背景定期开展专业系统的培训,确定培养的目标,有计划有目标分批次进行“双师型”教师培养,对培养对象进行定期考核,对考核合格者颁发“双师型”合格证书。其次,要加强校企合作,落实对“双师型”教师培养的经费支持。对于部分技能性较强的专业,要加强与对口企业的合作。一方面通过校企合作可以得到企业的技术支持,能够加强对教师的专业技术指导;另一方面可以在实训中完成企业规定的任务目标得到企业的资金支持,让资金和技术都有保障。最后,要把“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考核评价纳入到职称评价体系中,成为促进老师自我发展的动力。“双师型”教师在职称评定中占有一定的比例,能够激发教师潜能,激励教师不断学习,积极发展为“双师型”教师。因此,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不仅能够促进教师的自我成长,更能够让教师在指导教学实践中更加具有专业性和技术性。

(四)建立校内和校外联合考核的评价机制

对学生能力提升的考核评价是衡量实践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实践教学的质量如何,最终要看学生自身的进步和提升以及对实践教学的评价。实践教学虽然不能像理论课教学那样进行理论知识测试,但是实践教学的效果可以通过建立校内和校外联合考核的评价机制进行考核评价。把校内考核与校外考核联合起来,才能对学生的实践效果进行客观的把握。首先,对于校外的实践基地,除了提供应有的实践教学服务外,还要制定一套对学生的考核评价机制,对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完成任务的情况及行为表现进行过程记录性考核评价。对于校内实践教学的开展,对学生的要求不能仅限于实践日志、实践记录或者完成相应的实践作业,还要根据学生的实践表现进行评分。而且对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过程及行为表现的评价应该纳入到期末考核评价范围,形成学生的实践教学成绩,纳入到学生毕业要求的指标中。校内和校外联合考核评价机制的建立,不仅能够全面客观地反应出学生实践教学效果,还能促进提高实践教学的教学实效,校内校外对学生开展实践教学的过程性考核材料还能作为教学评估的重要依据。这样的实践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促进学生自我学习和自我成长。“思政课实践教学中的现地教学、情景教学和体验教学,也是思政课教学方式改革的主体方向”[3]。因此,教学模式的转变要求相应的评价机制随着转变,这样才能适应教学的要求。通过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的转变最终从根本上推动教学的改革。

猜你喜欢

昭通双师课程思政
林秀娟 茶业“双师”
转型背景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以广西科技师范学院为例
地方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职业发展初探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试论地方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政策保障
文学自觉与当代文学发展趋势——从昭通作家群说开去
小地方文学史的可能与向度——冉隆中和《昭通文学三十年》
值得书写的昭通文学实绩
昭通作家群的困境与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