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辅助小切口腹腔镜治疗小儿难复性腹股沟嵌顿疝的临床效果观察

2021-11-26胡伟来张玉勤

医药前沿 2021年33期
关键词:内环疝囊患侧

胡伟来,张玉勤

(广东医科大学顺德妇女儿童医院<佛山市顺德区妇幼保健院>小儿外科 广东 顺德 528300)

腹股沟疝是临床外科常见急症,具有较高的发生率,会给患者带来严重疼痛,影响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降低生存质量,已引起临床的高度重视。嵌顿疝是一种常见的腹股沟疝类型,其中小儿群体是常见的发病群体,容易影响小儿的生长发育,通常需要急诊手法复位[1]。但在临床工作中,有一部分患儿由于内环口狭小或疝内容物水肿等原因,导致手法复位失败;对于这一类患儿,需要急诊手术治疗,通常在麻醉状态下,手法复位成功后,可采用腹腔镜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2]。但对于麻醉状态下仍然难以复位的小儿腹股沟斜疝,称为难复性腹股沟嵌顿疝,通常采用开放手术治疗,由于开放手术需要在腹股沟管分离水肿的疝囊,小儿疝囊壁薄且易破,为手术带来操作难度[3]。在小儿腹股沟疝发病率逐年上升,给小儿生长发育带来严重阻碍甚至威胁生命安全的背景下,必须加强对该方面的临床研究。本文于2016 年4 月—2020 年10 月,对13 例难复性腹股沟嵌顿疝采用患侧内环口体表皮肤辅助小切口,松解皮下狭窄环,将疝内容物送入腹腔,再经脐进入腹腔镜并高位结扎术患侧内环口,同时探查疝内容物及对侧有无隐性疝,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 年4 月—2020 年10 月收治的13 例腹股沟嵌顿疝患儿的临床资料,男性患儿12 例(92.31%),女性患儿1 例(7.69%);年龄45 d ~23 个月,平均年龄8.4 个月;体重2.78 ~11 kg,平均体重7.26 kg,左侧6 例(46.15%),右侧7 例(53.85%);发现腹股沟包块距入院时间3 ~48 h,平均时间12 h;术中发现对侧隐匿性疝6 例(46.15%)。纳入标准:①临床确诊为小儿嵌顿性腹股沟疝,手法复位失败者;②全麻下手法复位失败者;③无手术禁忌证;④临床资料完整、齐全。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症状,如呼吸困难、严重脱水等;②存在严重并发症,如肠坏死、腹膜炎、吸入性肺炎等;③存在各种先天性疾病,不适合开展手术治疗;④家属依从性不高,未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术前禁食禁水6 h 以上,如果禁食时间<6 h,必要时予留置胃管胃肠减压;术前排空小便,仰卧位;气管插管麻醉后,手术区皮肤常规消毒,在患侧内环口体表沿腹横纹做一长约10 mm 横行小切口,横形切开皮肤和皮下脂肪组织,小拉钩牵拉开,横行切开腹外斜肌腱膜,蚊式钳挑起联合腱并向上切开约5 mm,充分松解内环口,注意尽量不要切开疝囊壁,然后将疝嵌顿物还纳腹腔;在脐部上缘切开5 mm 切口,置入气腹针,注水试验确认气腹针位于腹腔后,建立气腹,腹压6 ~8 mmHg(1 mmHg ≈0.133 kPa),置入5 mm 穿刺器,引入30 °5 mm 腹腔镜,腹腔镜引导下左侧锁骨中线平脐水平腹壁皮肤切开3 mm,置入3 mm 穿刺器及腹腔镜器械,探查还纳的嵌顿物是否缺血坏死和对侧有无隐性疝。在患侧内环口体表切口处进入带针不可吸收线,在腹腔镜监视下,于内环口越过输精管及精索血管完成荷包缝合,在关闭内环口前尽量挤出疝囊内的残余气体或积液。若术中诊断对侧隐性疝,同时行腹腔镜下隐性疝疝囊高位结扎手术。撤除腹腔镜,尽量排净腹腔残余气体;在患侧内环口切口处打开疝囊,拉出患侧睾丸,观察睾丸血运情况,如血运良好,回纳睾丸于阴囊;4-0 可吸收线间断缝合联合腱和腹外斜肌腱膜,关闭患侧内环口处切口;关闭脐部及左侧腹壁小切口,手术完毕。

2.结果

本组患儿共13 例,辅助小切口腹腔镜手术治疗的情况:未发现嵌顿内容物坏死,其中6 例(46.15%)发现对侧隐性疝,均同时在腹腔镜下行对侧隐性疝疝囊高位结扎术;术中1 例(7.69%)患者发现美克尔憩室疝入,为小肠憩室疝疝,经家属同意后扩大脐部切口行美克尔憩室切除术。手术的并发症情况:术后阴囊轻微水肿3 例(23.08%)。围术期各指标:手术时间24 ~110 min,平均(62.31±4.57)min,其中11 例(84.62%)少于100 min,1 例(7.69%)102 min,1 例(7.69%)110 min;术中出血1 ~5 mL,平均(2.35±0.32)mL,其中10例(76.92%)少于2.5 mL,3 例(23.08%)在3 mL 以上。患儿的手术后第3 天出院,未出现复发疝。提示远期疗效较为理想。

3.讨论

小儿嵌顿性腹股沟疝是小儿外科常见急症,会严重影响患儿的健康,威胁患儿的生命安全,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并及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以治疗,以改善患儿的健康状况。目前,临床对于小儿腹股沟嵌顿疝的治疗,通常予手法复位成功后及早手术治疗。但是,从以往小儿腹股沟嵌顿疝的治疗来看,大部分的小儿嵌顿疝可以手法复位成功,然而也并不排除全部成功,有小部分的患儿复位过程中可能发生肠管穿孔、肠管坏死等可能,不仅影响治疗的效果,甚至威胁患儿的安全[4]。对于难复性小儿腹股沟疝,难以复位的原因可能有内环口狭小、嵌顿疝内容物水肿增厚等,而上述现象尤其发生在多次复位失败者中。

传统的开放手术,需要在内环口处取横行切口,打开疝囊,检查疝出的肠管等无缺血后回纳腹腔,然后分离水肿的疝囊;由于小儿疝囊壁薄,尤其是小婴儿或新生儿,水肿的疝囊非常易破,为手术操作带来困难,也增加了复发率及血肿的发生[5]。此外,部分患儿麻醉后嵌顿的疝内容物自行滑入腹腔,开放手术未能探查嵌顿物,存在肠管坏死的风险。在小儿腹股沟嵌顿疝发病率不断上升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患儿受到该疾病的影响,因此必须进一步寻找更为适合的术治疗方式。随着临床对腹股沟疝研究的不断深入,小儿腹股沟嵌顿疝的手术治疗水平有了显著地提高,尤其是腹腔镜技术的出现及应用,为小儿腹股沟嵌顿疝的治疗提供了广大的操作空间[6]。腹腔镜手术不需要解剖腹股沟管,避开水肿的疝囊,在腹腔内无明显水肿的腹膜处操作;术中可以探查腹腔内的肠管,了解肠管有无坏死;可以经过内环口体表切口探查患侧睾丸,了解睾丸有无坏死;同时小切口辅助腹腔镜手术,其显著特点在于小切口,非常适用于小儿的手术治疗,满足了微创的理念,对患儿的健康改善有积极的促进作用[7]。本研究中,疝内容物回纳的操作过程在10 mm 的小切口下建立狭小的腔隙进行,术中需要使用到的手术器械精细,如小皮肤拉钩、蚊式钳、小剪刀等;小儿腹股沟疝嵌顿时,腹外斜肌腱膜会被嵌顿物顶起,越接近皮下环处,张力也越大,因此对于患儿而言,在操作过程中,辨认腹外斜肌腱膜和皮下环相较于传统术式更加清晰,也更加容易;疝内容物回纳腹腔后,在腹腔镜镜头的直视下,能够有清晰的视野,精确避开水肿的腹膜,确保高位结扎疝囊,同时更好地保护正常组织,减少疝囊处腹膜破裂的概率,明显降低复发率,同时降低副损伤的概率。由于视野清晰,高位结扎内环口牢靠,同时可探查腹腔内容物有无坏死;并发症在腹腔镜治疗腹股沟嵌顿疝时较为少见。本研究中,发现6 例对侧隐性疝,术中先高位结扎患侧疝囊,再检查对侧隐性疝,可以避开脐正中皱壁和膀胱的遮挡。从本研究的随访情况来看,无1 例出现复发,则充分地显示辅助小切口腹腔镜操作,其对患儿预后的改善较佳,与常规性腹腔镜操作可能并无太大差异。

综上所述,在小儿难复性腹股沟嵌顿疝的临床治疗中,应用辅助小切口腹腔镜的治疗方式,创伤小、安全性高,因此,是一种相对理想的手术治疗方式,值得临床应用。但本次观察例数较少,要证实这一结果,还需加大样本量继续观察。

猜你喜欢

内环疝囊患侧
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的“内环-外循”框架研究
胎儿疝囊型膈疝的磁共振诊断与鉴别诊断
更 正
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中疝囊处理的研究进展
脑卒中康复操患者常做好
经脐两孔法腹腔镜腹股沟疝内环高位结扎加脐外侧襞加强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附108例报告)
经脐微型腹腔镜内环高位结扎术联合包皮环套术的临床应用
偏瘫病人良肢位摆放的秘密
日间手术模式下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治疗小儿腹股沟疝
乳腺癌术后患者患侧上肢置入PICC导管的临床应用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