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帕格尼尼主题在钢琴主题变奏曲中的应用

2021-11-26

黄河之声 2021年11期
关键词:帕格尼尼变奏曲诺夫

张 星

每当作曲家在他们的音乐创作中向其前辈致敬时,主题变奏曲(Theme and Variation)往往是最为适合的曲式。什么是主题变奏曲呢?主题变奏曲的定义为借鉴一个已有的音乐主题,在此基础上发展成为一首全新的作品。作曲家可以在原有的音乐主题上,自由发挥,添加个人的音乐创作特点,也可以改变原作的表演形式,以至于呈现出一部全新的、有别于原作的艺术作品。作为一种音乐曲式,主题与变奏曲源于16世纪初,而最早为键盘而作的主题变奏曲则创作于17世纪,例如巴洛克时期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Goldberg Variations)、亨德尔的《快乐的铁匠》(Harmonious Blackmith)。在古典时期,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等作曲家不仅沿用主题与变奏曲曲式在他们的创作中,例如贝多芬的《英雄主题变奏曲》和《迪亚贝利变奏曲》,同时,主题与变奏曲曲式也出现在大型作品的乐章中,例如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109的第三乐章、莫扎特A大调钢琴奏鸣曲K331的第一乐章。在古典时期的影响下,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的主题变奏曲被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它从早期作为一种作曲技巧的练习方式,发展成为作曲家可自由创作富有音乐表现力、展现多样性的演奏技巧的曲式。因此,这一时期的主题变奏曲往往在音乐性和演奏技巧性上具有挑战的大型作品,例如舒曼《交响曲练习曲》、勃拉姆斯《亨德尔变奏曲》、拉赫玛尼诺夫《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等。

其中最为著名、具有代表性、且常常被作曲家们采用的主题就是源自于意大利小提琴家、作曲家尼科罗·帕格尼尼所创作的《第二十四首小提琴随想曲》(The Twenty-Fourth Caprice from Twenty-Four Caprices for Solo Violin)。据统计,从浪漫派晚期至今,已有超过50位作曲家以帕格尼尼《第二十四首小提琴随想曲》的主题为音乐素材创作出不同音乐风格、不同演奏形式、有别于原作的主题变奏曲。在这些作品之中有超过一半的是以钢琴为载体的主题变奏曲,这些创作呈现了各种各样的钢琴演奏形式,包括钢琴独奏、钢琴协奏曲、双钢琴以及爵士钢琴等等。在研究钢琴主题变奏曲中如何应用“帕格尼尼主题”的同时,也应对作为小提琴家、作曲家的帕格尼尼以及其在19世纪的艺术成就及影响有所了解。

一、帕格尼尼《第二十四首小提琴随想曲》

身为小提琴家的尼科罗·帕格尼尼(Niccolò Paganini,1782-1840)被誉为19世纪最伟大的演奏家。他不仅有着无与伦比的精湛技巧,更是19世纪小提琴演奏技术手段上最主要的开拓者,他在小提琴演奏上一直热衷于丰富而自由的音乐表现力,即是推崇浪漫主义精神的先锋艺术家。同时浪漫派作曲家的罗伯特·舒曼曾评价帕格尼尼为艺术史上对炫技性认知的转折点。帕格尼尼崇尚完美的技巧是为了更好地表达、展现音乐的魅力。在他的演奏中,其娴熟的技巧与音乐中表达的自由性完美结合,不仅赢得众多观众的喜爱,也影响了当时一批和帕格尼尼一样拥有着精湛技术的青年演奏家及作曲家,例如匈牙利钢琴家作曲家弗朗茨·李斯特,俄罗斯钢琴家作曲家谢尔盖·拉赫马尼诺夫等。

作为作曲家的帕格尼尼,他所创作的《24首小提琴随想曲》是其最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作品。作为其唯一一部在世时发表的作品,这套为小提琴独奏而作的《24首小提琴随想曲》创作于1817年,当时帕格尼尼年仅19岁。其中《第24号小提琴随想曲》是由主题和11个变奏及终曲的曲式构成,其主题为a小调,由12个小节组成。根据对这12个小节的主题分析,看似简短,但其精妙之处可归结为以下几点:1、二段体结构给予作曲家充分的自由性和极大的发挥空间,使其独到的创作特色在之后的变奏中得以呈现;2、朗朗上口的旋律、并不复杂的和声进行、以及相同且唯一的节奏组合,为变奏中的发展性及多变性奠定了基础;3、主题自身就采用了变奏的手法,在保持不变的节奏型下,后半部主题的旋律采用了模进的变奏手法。

二、李斯特与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钢琴独奏曲)

在1831年,弗朗茨·李斯特(Franz Liszt,1881-1886)第一次见到了帕格尼尼并且聆听了他的演奏。帕格尼尼不仅是在演奏上的个人表演魅力惊艳到李斯特,而且其炫丽的技巧也使李斯特立志成为“钢琴界的帕格尼尼”。深受帕格尼尼在小提琴技巧上的拓展与革新的启发,李斯特在1838年创作了《6首大练习曲》(Grandes Etudes de Paganini),其中5首全部取材和改编自帕格尼尼的《24首小提琴随想曲》。这套练习曲献给同是钢琴家作曲家的克拉拉·舒曼。这6首大练习曲又可定义为音乐会练习曲。这种类型的练习曲始于肖邦,而李斯特在帕格尼尼的影响下,在这6首练习曲中呈现了各种复杂的钢琴技巧,同时也赋予之极强的音乐表现力。

李斯特改编的《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是忠于原作的。不论在调性上、结构上,以及各个变奏中所展现的不同技巧,李斯特极大地保留了原作所呈现的素材,同时也尽可能地把小提琴技巧在钢琴上进行了还原。在此基础上,李斯特运用并结合了钢琴独有的特质和技术特点,作为其有别于原作的创新。例如,李斯特在单一的主题旋律之上,加入了左手的波音和弦,在和声的支持下,赋予主旋律更为饱满、辉煌的色彩。

三、拉赫马尼诺夫与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钢琴协奏曲)

谢尔盖·拉赫马尼诺夫(Sergei Rachmaninoff,1873-1943)是20世纪初期最伟大、最具有代表性的俄罗斯浪漫主义钢琴家及作曲家。像帕格尼尼一样,拉赫马尼诺夫自身就是一位有着高超演奏技巧的钢琴家。他常常演奏自己创作的钢琴曲,至今也能找到其演奏自己创作的作品的录音。在一次访谈中,拉赫马尼诺夫表达了对同为演奏家和作曲家的帕格尼尼的敬仰,把他称之为“技巧之王”。拉赫马尼诺夫所创作的钢琴曲被广泛认为是在技巧性上有着很大难度的作品,同时在音乐性上也有着复杂交织的旋律线条。拉赫马尼诺夫认为“旋律是音乐,是整个音乐的主要基础。”所以,在进行改编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时,拉赫马尼诺夫有别于忠于原作的李斯特,在只采用“帕格尼尼主题”的基础上,创作出以钢琴协奏曲形式的主题狂想曲——《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Rhapsody on a Theme of Paganini)。此曲创作于1934年,同年由拉赫马尼诺夫本人与美国费城交响乐团进行首演。在著名的俄罗斯编舞家米歇尔·福金应邀下,由福金本人编舞,拉赫马尼诺夫的《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在1939年又以芭蕾舞的形式进行演出。

拉赫马尼诺夫这首改编自“帕格尼尼主题”的钢琴协奏曲呈现了各种不同的超难度的钢琴技巧以及浪漫主义超强的旋律和声色彩。整首协奏曲是由24首不同的变奏构成为单乐章的形式呈现的,这在当时是极为少见的。拉赫马尼诺夫不仅在曲式上创新,更是巧妙地引用了13世纪格列高利圣咏“Dies Irae”(愤怒之日)中的死亡主题。例如,在第7变奏中,在乐队以帕格尼尼主题为旋律的伴奏下,钢琴呈现出“愤怒之日”中的死亡主题。拉赫马尼诺夫在这两个相差几个世纪的旋律中找到了音乐上的共性,例如相似的旋律走向、曲调色彩、和声进行以及节奏等。作曲家本人将这两个旋律的完美融合作为有别于原作的创新手法,使其变成在变奏曲中新的变奏元素。全曲另一个值得关注的变奏是第18变奏中的主题旋律。这个旋律看似只是在帕格尼尼主题旋律的节奏之上进行了变化,但是通过进一步深入地分析,我们会发现第18变奏中的主题旋律其实就是帕格尼尼主题旋律的倒置。

四、鲁托斯拉夫斯基与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双钢琴)

托尔德·鲁托斯拉夫斯基(Witold Lutoslawski,1913-1994)是一位波兰钢琴家、作曲家及指挥家。作为一名20世纪的作曲家,鲁托斯拉夫斯基在其创作中坚信:独到的音程运用可在乐曲中创造出极为有力且独特的色彩、空间以及音乐氛围。鲁托斯拉夫斯基的《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Variation on a Theme by Paganini for Two Piano)是为双钢琴而作的。这首主题变奏曲创作于1941年,作曲家本人与他在华沙音乐学院的同学安德热·帕努夫尼克在同年同台首演了此曲。事实上,鲁托斯拉夫斯基与安德热·帕努夫尼克在二战时期组成钢琴二重奏,经常进行双钢琴的演出。而这首双钢琴版的《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也正是因为他们的表演,受到听众广泛的欢迎。在1944年的华沙起义后,鲁托斯拉夫斯基为双钢琴而做的《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正式出版发行。作曲家本人在此后又把这首双钢琴版的《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改编成钢琴协奏曲。

鲁托斯拉夫斯基改编的《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不同于原作,以及李斯特和拉赫马尼诺夫的版本。首先在音乐主体上有所创新,是以双钢琴的形式呈现;其次,在此曲中不难发现,鲁托斯拉夫斯基以音程及其所产生的色彩作为创作主要元素,例如,不和谐音程与规范的“主-属-主”和声进行的结合;再次,强弱、表情、速度记号贯穿在鲁托斯拉夫斯基的音乐作品谱面上,不仅仅给予其音乐上极具反差及鲜明的对比,也是赋予了充满戏剧性的人物色彩。

五、法佐·塞依与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爵士钢琴)

法佐·塞依(Fazil Say,1970-)是土耳其天才钢琴家、作曲家。他不仅仅在弹奏上展现了精湛的古典钢琴弹奏技巧,而且在音乐创作上崭露出他对爵士风格的浓厚兴趣。塞依的作品深受美国作曲家约翰·凯奇以及其“预制钢琴”(Prepared Piano)作品的影响,同时又展示出作曲家本人以运用民族色彩的音乐元素为其创作的独特风格。所以,塞依尝试用爵士创作的手法改编了两首古典作品,分别是莫扎特创作的《土耳其进行曲》(Alla Turca)和帕格尼尼创作的《第24首小提琴随想曲》。

塞依在1988-1995年间改编了三个不同版本的《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而1995年的版本是最为钢琴演奏家经常演奏的。这个版本是由一个主题加六个变奏和三个额外的变奏构成的。作曲家本人采用了现代爵士的写作手法,以及赋予了每个变奏不同的爵士演奏风格,例如,变奏3为伦巴、变奏5为新世纪音乐,以及变奏6为摇摆乐。塞依改编的《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呈现了独有的爵士节奏,其现代爵士的和声色彩与浪漫主义的旋律所碰撞出的火花营造了激动人心的氛围,同时也打破了古典音乐固有的模式化,以跨音乐的形式更加吸引听众的注意力。

结 语

作为19世纪浪漫派最具有代表性、把音乐与技巧完美结合的演奏家、作曲家,帕格尼尼对其后辈演奏家及作曲家具有深远的影响。文中所提到的李斯特、拉赫马尼诺夫、鲁托斯拉夫斯基,法佐·塞依同是钢琴家及作曲家,而且,他们代表了不同的音乐时期。由他们改编的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展现出各自对于原作的艺术见解,用各自独有的创作特点谱写出四种以不同钢琴演奏形式的新作。这四位钢琴家作曲家就同帕格尼尼一样,是拥有着无法复制的精湛演奏技巧,且崇尚以表达音乐性为最终目标的音乐家。■

猜你喜欢

帕格尼尼变奏曲诺夫
民歌主题变奏曲
上兴趣班的心情变奏曲
想象的“变奏曲”——评王立春《爱打架的小石头(外四篇)》
演奏失败的原因
春日条纹变奏曲
帕格尼尼“另类”教学法
Novoselova玛莎·诺夫斯洛娃【英国】
魔鬼也痛苦(下)
幽默与漫画
幽默与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