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索《无伴奏大提琴奏鸣曲》的创作与演奏艺术

2021-11-26

黄河之声 2021年11期
关键词:音程奏鸣曲大提琴

武 林

乔治·克拉姆是20世纪70年代具有代表性的美国著名作曲家之一,他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作天赋,在他的创作中往往会使用丰富多彩的表现手法呈现不同的艺术内容,并且也会尝试对多种差异化的乐器组合进行合理化的应用,促进新音响效果和新音色的形成,这在一定程度上使乔治·克拉姆的音乐创作能表现出浓郁的戏剧色彩。并且在乔治·克拉姆的创作中,要重视对人情感的表现,也能通过音乐艺术传达出深刻的哲学思想,本身艺术价值相对较高。因此在对大提琴艺术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可以重点选取乔治·克拉姆的《无伴奏大提琴奏鸣曲》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系统的分析,感受《无伴奏大提琴奏鸣曲》的创作艺术和演奏艺术,从而对近现代大提琴演奏艺术的发展形成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一、《无伴奏大提琴奏鸣曲》乐曲

《无伴奏大提琴奏鸣曲》是乔治·克拉姆1995年在柏林完成创作的,主要是乔治·克拉姆献给母亲的曲目。作品是由Camilla Doppmann进行编辑的,整个曲目和声以及旋律采用了盖亚提变奏手法,并且曲目的创作手法受到德彪西、巴托克等创作风格的影响,能体现出浪漫主义的色彩,是较为典型的创作古典和现代结合的创作曲目。在曲目创作过程中,乔治·克拉姆高度重视情感的表现,因此曲目演出效果相对较好,在国外受到了普遍的欢迎和喜爱,成为大提琴演奏者较为重视的曲目。但是在我国对于乔治·克拉姆《无伴奏大提琴奏鸣曲》的了解相对较少,因此在此对《无伴奏大提琴奏鸣曲》进行分析,能为我国演奏者演奏《无伴奏大提琴奏鸣曲》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为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对创作思想的表达和演奏艺术的优化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二、《无伴奏大提琴奏鸣曲》的曲式结构以及创作构思

从曲式结构角度对《无伴奏大提琴奏鸣曲》进行分析,能看出这首作品在创作方面采用相对较为传统的曲式结构,整体上能够划分为三个乐章,并且第一乐章和第三乐章属于三部曲式的结构,第二部分则能体现出变奏曲乐章的特征,每个乐章之间在大小三度音程连接在一起,并对三度音程进行连续的使用体现曲目的变化,整个曲目展现出统一的创作构思。并且从曲目的调性角度看,作品属于以中心调性C为基础的泛调性。对《无伴奏大提琴奏鸣曲》的创作构思进行分析,可以按照乐章的主要内容进行细化的研究。

(一)第一乐章 幻想曲

幻想曲部分整个乐章在旋律的展开方面使用了三度音程的变化体现旋律的变化,并且应用了a[1—2小节]和b[3—4小节]两个部分的核心材料,分别使用右手拨弦演奏和弓字演奏,整个行板富有表情,并且节奏方面较为自由,以(Andanteespressivo e con molto rubato)♪=ca.60为主题,三步曲式分别为[开始—18小节]A段;[19—34小节]B段;[34小节—结束]A段。在A段a[1—2小节]部分乔治·克拉姆采用两个高声部和两个低声部综合应用的结构,两个高声部采用了纯五度空弦,并在行进过程中保持不变,在低声部采用了平行小六度的创作手法,在二度和三度的低音行进中完成音乐旋律的进行。在A段b[3—4小节]部分则通过小三度和大三度的交替围绕形成音高组织,并且在旋律的行进中能体现出小三度音程和大三度音程交替构成的色彩。同时,A段b[3—4小节]在A段中出现了三次,三次出现分别以F开始、以bA开始、以C开始,三次出现正好构成了小三和弦的音乐关系。并且在第一乐章B段中,主要使用的创作材料是大三度音程转位所形成的小六度音程推进,材料a[1—2小节]与材料b[3—4小节]乐曲之间存在明显的内在联系,并且材料a[1—2小节]中的低音进行与材料b[3—4小节]部分存在明显的相似性情况,这主要是由于整个乐段中的材料实际上都是由材料a[1—2小节]与材料b[3—4小节]所构成的,在旋律进行方面高度重视材料中小三度音程和大三度音程色彩的体现。并且在B段乐曲后边所有旋律进行中,解析曲目的创作特色能更加直观的看到旋律中对小三度音程和大三度音程转位综合应用的情况,多种元素的综合应用共同构成了其旋律色彩。

旋律的再现部分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对A段材料的适当缩减,并且材料a[1—2小节]与材料b[3—4小节]在此处出现了两次,在最后两个和弦部分采用了纯五度的低声部,并且构建了C调的结构。高声部则采用了大三度的创作手法,并且同时采用小三度结合的理念,小三度创作方面适当的融入了低声部中的G音。

(二)第二乐章 田园主题与变奏

第二乐章创作方面,乔治·克拉姆所使用的主题调性、风格与第一乐章相比存在较强的相似性,乐章整体上在三个变奏中使用了一个高度半化音主题贯穿整个过程,还包含一个后奏的部分,因此乐章属于复三部曲式结构,在乐章的每个部分都采用了二部曲式结构。在第二乐章中,乔治·克拉姆使用传统的等时值律动装饰性变奏进行创作,并且为了凸显艺术性,还对花腔绕唱式装饰性变奏手法进行创造性的应用。然而在传统变奏中,等时值律动效果的形成与各种节奏小组的有效分割存在一定的关系,在各个节奏小组有效分割的基础上,形成了演奏重音移动效果,也能产生特殊的不规则节奏律动艺术性,能有效突破节奏平衡的约束性作用。这种采用装饰性变奏手法进行创作的风格,与新古典主义创作风格存在明显的相似性。第二乐章以(Grazioso e dilicato)♪=ca.56为主题,整体艺术效果优雅精美。在主题创作方面材料的选用方面,主题材料的选择与第一乐章存在明显的相似性,在旋律方面仍然以三度音程和纯五度音程为主。在第一部分第一段的结束句中,乔治·克拉姆在创作方面使用了四度音程和五度音程相互转换的特殊艺术效果,能在音程互换的基础上营造出e小调的艺术效果。并且在第一部分第二段的结束句中,通过特殊创作手法的应用也能营造出a小调的艺术性。

第二乐章的变奏I采用了较为活跃的(Un poco piu animato)♪=60主题,并且在变奏的设计方面使用了主题骨干音类型的创作结构,主题的节拍和调性主要为e—a,并且在变奏方面使用十六分音符完成装饰。在统一设置的6/8节奏中,乔治·克拉姆尝试引入2/3/4/6等不同的数量音,通过组合连线的方法对节奏重音进行划分,使重音演奏方面会形成不规则等时值律动的特殊艺术效果。需要注意的是,在此变奏中,所涉及到的二度音程并不属于主要音程,其不会特殊强调旋律的半音进行,而是会使用旋律的半音进行装饰,可以有效突出三一五度音程的艺术效果。

第二乐章的变奏II部分则采用(Allegro poossibilee sempre pizzicato)作为主题,应用了尽可能快速并且具有持续性效果的拨奏艺术手段进行表达。在创作中,乔治·克拉姆主要引入了多变性的节拍,并融合拨弦音色形成相应的变奏。并且借助八分音符的应用形成了等时值律动,下属多个不同数量的音型组合与节拍存在一定的关系。

第二乐章的变奏III部分采用了(poco adagio emolto espressivo)的创作主题,属于富有表情的柔板部分,应该归属于花腔绕唱式装饰性变奏的范畴中。变奏III的音乐性质与第一乐章存在明显的相似性,具有相呼应的艺术效果,同样也是应用了大三度音程、小三度音程以及平行的小六度音程形成装饰性变奏效果,并且在节奏方面则使用自由节拍进行演奏,形成了绕唱式的特殊效果,使整个变奏能带有一定的宣叙调色彩。

第二乐章的后奏部分采用(Tempo primo)♪=ca.56的主题,属于回归原速。这部分对主题材料原形进行应用,在进行适当的压缩后添加了部分弱音,在音色方面加以变换,艺术性较强。

(三)第三乐章 托卡塔

第三乐章在创作方面仍然对第一乐章大三度音程和小三度音程连续变化的创作思路加以应用,并且在此乐章中采用单独关系的小和弦完成衔接活动,通过分解和弦的方法完成演奏,在演奏方面可以体现出和声色彩变化的特殊效果。第三乐章的旋律在三度音程关系连续变化的基础上建立,整体上能表现出旋律在变化的特殊艺术效果,实际上是和声在变化。在引子部分,采用了慢板并能体现出一定戏剧性色彩的主题(Largo e drammatico),在A段的创作则则使用了非常活泼的快板主题(Allegro vivace)=ca.144加以表现,在B段调性方面进行了扩展,在尾声部分则又向C根音和声方面回归,在C调八度和弦方面完成对全曲目的收束。

三、《无伴奏大提琴奏鸣曲》的演奏艺术

在对乔治·克拉姆所创作的《无伴奏大提琴奏鸣曲》进行演奏过程中,为了能更好的展现曲目的现代作曲风格,需要重点在演奏方面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注重演奏速度和音色控制

由于乔治·克拉姆在创作方面使用了相对较为规整的曲式结构,因此在演奏方面要注意节奏的紧凑性,速度方面要注意一致性,不能随意的进行演奏,特别要注意不能忽视发音和音色方面的合理化控制,在实际演奏过程中要尽量做到发音清晰,能体现出透彻性的特点,并且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要注意运弓饱满,音色处理要体现出平稳、实在的特点,除了特殊记号处不要出现滑音的情况。

(二)注重演奏音准控制

在对乔治·克拉姆《无伴奏大提琴奏鸣曲》进行演奏过程中,需要特殊注意的是由于《无伴奏大提琴奏鸣曲》主要由大三度音程和小三度音程所构成的,大三度音程和小三度音程属于曲目的音响基础部分,因此应该加强对左手音准的控制,可以在演奏环节采用相对音准的表现手法,通过音高倾向性突出表现色彩的变换和强化。

(三)突出演奏的艺术性

演奏效果的提升与演奏方面的艺术性表达存在直接的关系,因此在对《无伴奏大提琴奏鸣曲》进行演奏的过程中,在对不规则节奏重音进行演奏的过程中,为了提高作品活泼有趣的艺术效果,可以在运弓和拨奏方面手指多做出不同的表情。如对第一乐章B段结尾部分进行演奏的过程中,演奏者在大量七度换把过程中要严格按照乐谱上的重音记号完成演奏,并且在运弓和颤指方面要对重音进行强调。在大跳换把的过程中,跳的动作要表现出好像在半空中突然抓住的效果,演奏要突出精准性、干净流畅的艺术效果。

结 语

综上所述,《无伴奏大提琴奏鸣曲》属于新古典主义风格的现代大提琴艺术作品,音乐本身能体现出古典与现代的有机结合,并且整个乐曲中都洋溢着抒情的旋律,赏析音乐作品能感受到其中的特色和声色彩和幻想性特色,也能在欢快的旋律中感受到曲目丰富的情感。同时在作品的演奏方面,虽然没有使用较为特殊的难度技巧,但是作品是使用现代作曲技法完成创作的,因此从演奏技巧和音乐表现方面也能表现出一定的难度,在音乐演奏环节对这些技巧进行控制,并有效将不同的演奏技巧融入到演奏活动中,能提高音乐演奏质量,也能促进音乐艺术研究优化发展。■

猜你喜欢

音程奏鸣曲大提琴
视唱练耳教学中音程训练的重要性及其影响
手机上的奏鸣曲
大提琴之味
论钢琴调律的“调律法”等几个基本问题(上)
怀抱大提琴的男人
饥饿奏鸣曲
音乐游戏玩起来
论大、小调体系中特性音程的调式特征
呼噜奏鸣曲
祭献奏鸣曲(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