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CRCC患者增强MSCT征象与其肿瘤血管生成的相关性研究*

2021-11-25咸阳彩虹医院影像科陕西咸阳712000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1年12期
关键词:微血管征象内皮细胞

1.咸阳彩虹医院影像科 (陕西 咸阳 712000)

2.咸阳市儿童医院影像科 (陕西 咸阳 712000)

3.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医学影像科 (陕西 咸阳 712000)

王 栋1,2 康鹏讲1 张维华1 曹丽娜3,*

肾细胞癌为临床上常见的肾脏恶性肿瘤,患者常以40岁以上的男性为主[1]。肿瘤源自于肾小管上皮细胞,常发生于肾上级或下级,为实性肿块,肿瘤内部可见坏死、囊变、出血[2]。肾透明细胞癌(CRCC)为其中最常见的一种,在肾癌早期症状较为隐匿,在临床确诊时常超过20%的患者已出现转移,对患者预后有不良影响[3]。在影像学检查中,MSCT有着高分辨率、扫描速度快、范围大等优点,大大地提高了临床上对于CRCC的检出率[4]。而肿瘤血管生成可反映出CRCC的生长、浸润、转移的基本情况,在临床上对肿瘤血管生成相关的因子进行检查能对CRCC的恶性程度、治疗效果以及预后进行评 估[5]。因此本文旨在研究CRCC患者增强MSCT征象与其肿瘤血管生成的相关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回顾分析本院2017年3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CRCC患者临床资料共75例,所有患者均经病理检查确诊,且均进行MSCT检查。其中男性53例,女性22例,年龄20~76岁,平均年龄(50.38±7.89)岁,临床表现:9例患者出现腰痛、10例患者肉眼可见血尿、6例患者肉眼血尿伴腰痛,其余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纳入标准:在进行相关检查前并未进行有关的肿瘤治疗;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影像学资料和病理资料完整;无碘试剂过敏史。排除标准:患有其他恶性肿瘤患者;资料不完整等患者;肝肾功能异常。

1.2 方法

1.2.1 MSCT检查 检查仪器选用西门子64排多层螺旋CT进行扫描。检查前排除患者身上所有影响扫描的金属异物。扫描范围:全肾。扫描参数:管电压120kV,管电流300mA,扫描层厚及层距均为3~5mm,螺距为1.4。患者平躺于扫描床上,取仰卧位。先进行平扫,平扫完成后注入80mL碘海醇后进行增强扫描。扫描完成后利用CT后处理工作站,对患者轴位扫描图像进行冠状位、矢状位图像重建。选定感兴趣区域,尽量避开血管和坏死区,对CT值进行测定。将图像数据传输到PACS系统,由诊断医师针对扫描图像进行阅片和分析诊断。

1.2.2 病理检查 术后病理检查选择部位需和MSCT检查中感兴趣部位一致。对患者肿瘤微血管密度(MVD)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进行检查,使用S-P免疫组化染色。首先进行标本准备:观察组织切片后脱蜡、水化,然后根据S-P免疫组化染色法进行检测,检测过程严格按照说明进行。根据阳性细胞百分比、染色强度判定。VEGF染成黄色或黄棕为阳性,在(×400)高倍镜下观察,为颗粒状;阳性细胞>10%,阴性≤10%。MVD:以CD34染色阳性的任何1个棕黄色的内皮细胞或内皮细胞簇作为1条微血管,结构不连,其分支也为微血管。首先使用低倍镜观察,然后在(×400)高倍镜下观察计数,视野面积:409552μm2,微血管数目以单视野最高值来表示,不选择平均值。

1.3 观察指标对患者所得图像进行分析,并研究CRCC患者增强MSCT征象与MVD、VEGF的相关性,以及研究皮质期(CMP)与CRCC强化值、强化程度(CMP肿瘤CT值—平扫CT值)、强化比值(强化程度/平扫CT值)与MVD的相关性。

1.4 统计学方法本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描述;计数资料通过率或构成比表示,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并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病理结果75例患者平均MVD为36±9.56;VEGF阳性为70例(阳性表达率为93.33%),5例患者为阴性表达,通过相关性分析,MVD与VEGF阳性表达无相关性(r=0.044,P>0.05)

2.2 CRCC患者MSCT征象与MVD、VEGF的相关性肿瘤直径>3cm、有囊变、出血、坏死、有静脉癌栓者VEGF阳性表达高于相对应组(P<0.05),假包膜、淋巴结转移、钙化指标中VEGF阳性表达比较无差异(P>0.05);在肿瘤大小,有无假包膜,坏死、囊变、出血,静脉癌栓,淋巴结转移上MVD值比较存在差异(P<0.05),有、无钙化者MVD值比较无差异(P>0.05),见表1。

表1 CRCC患者MSCT征象与MVD、VEGF的相关性

2.3 CMP期CRCC各增强值与MVD的相关性相关性分析显示,MDV与CT值、强化程度、强化比值均存在相关性(P<0.001),见表2。

表2 CMP期CRCC各增强值与MVD的相关性

2.4 病例分析典型病例影像学分析结果见图1。

图1 患者,男,50岁。图1A:MSCT平扫可见肾体积增大,右偏前部见不规则斑片状稍高密度区,后外方围绕环形稍低密度带。图1B:增强皮质期实性成分明显强化,其程度接近肾皮质;实质期病变强化区仍呈高密度,周围囊变区内见少许片絮状强化。图1C~图1D:左肾内另见斑片状境界清晰的低密度灶。图1E~图1F:增强扫描排泄期肿块强化区密度明显下降,边缘模糊,原稍低密度区内强化范围有所增大,右侧部分肾盏破坏。

3 讨 论

CRCC作为血供丰富的恶性肿瘤,其有预后差、恶化程度高、转移早的特点,这和肿瘤血管生成有着密切的联系[6]。在影像学检查中使用增强MSCT、CT灌注成像、X线检查等作为评价CRCC血管生成情况的常用检查。在这些检查中,CT灌注成像在反映肿瘤血管生成和动力学上较有优势,但在临床上并不适用与常规检查,X线检查则对患者有较大的辐射。因此,增强MSCT成为CRCC术前血管形成情况评估常用检查,可对肿瘤预后评价、分型、分级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7]。

在肿瘤的生长中,需要依靠生血管网,VEGF作为血管生长因子之一对肿瘤血管网生成有调控作用[8],可以有效地增加微血管通透性,促进纤维蛋白网形成,为血管生成中的多种细胞提供“庇护所”。此外,VEGF和内皮细胞的受体结合,对内皮细胞有刺激作用,从而促进了血管生成[9]。MVD作为衡量肿瘤内血管生成的常用指标,通过测量MVD可有效地反映出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对肿瘤预后及转移的评估有重要的参考价值[10]。在本研究中可知,肿瘤直径在3cm以上的患者,肿瘤内有出血、坏死、囊变,有静脉癌栓者,其组织中VEGF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相对者;而有淋巴结转移和无假包膜患者的MVD值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和有假包膜患者(P<0.05),但两者VEGF阳性表达无明显差异,提示肿瘤体积越大VEGF阳性率越高,其恶性程度也越高;而MVD值越大肿瘤内出现淋巴结转移、静脉瘤栓的可能性也越高,但肿瘤钙化情况与VEGF、MVD表达均无明显相关性。通过对CMP期CRCC各增强值与MVD的相关性分析发现,肿瘤的CT值、强化程度与MVD值呈正相关性,其强化程度越高,MVD值也越高,说明可通过MSCT增强扫描反映出MVD情况[11],经分析,由于肿瘤的内皮细胞结构尚未完整,血管不具备收缩、舒张功能,MVD值增大后患者肿瘤内血流灌注会增加,对比剂也会随着血流大量进入,肿瘤就出现明显强化现象。而在上文中提过CRCC作为血流供应丰富的肿瘤,在增强扫描中对比剂可进入到肿瘤内部,清楚地反映出肿瘤血管生成情况,因此,提示CRCC使用增强MSCT检查可为肿瘤恶性情况判定提供参考依据[12-13]。以往研究提出,肿瘤血管生成受多种因子影响,VEGF作为作用较强的因子,但并不是唯一[14],而本研究中VEGF与MVD两者之间并无明显相关性,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15]。

综上所述,MSCT增强影像特征可客观反映CRCC中MVD和VEGF的阳性表达,属于无创性检查,可反映出肿瘤的发展、发生转移、侵袭等情况。

猜你喜欢

微血管征象内皮细胞
有氧运动和精氨酸补充对高血压的干预作用及其与内皮细胞功能的关系
基于OCTA图像分析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黄斑区微血管病变观察
Lung-RADS分级和CT征象诊断孤立性肺结节的价值
上调SIRT1减少同型半胱氨酸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凋亡
血管病,“大河小溪”一起治
HMGB1基因对高糖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影响
2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患者血清VEGF、Hcy、HbA1c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
“糖衣”告诉细胞何时造血
2型糖尿病患者血脂水平与微血管病变相关性研究
从草书艺术中的视觉形式看波洛克的抽象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