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国共产党执政伦理建设的首要问题

2021-11-25戴木才彭隆辉

伦理学研究 2021年4期
关键词:正当性政党伦理

戴木才,彭隆辉

执政伦理建设的基础是正确处理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政治伦理关系,尤其是主要的政治伦理关系;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关键也在于正确处理执政党与国家、政党、社会、公民等之间的政治伦理关系,提升正确处理这些政治伦理关系的能力,使之达到现代化的水平。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面对的政治伦理关系主要有党群关系、党政关系和政党关系。其中,党群关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的首要政治伦理关系。按照现代政治发展的历史趋势和世界潮流,科学认识和把握政党执政的一般规律和中国共产党唯一执政并长期执政的特殊规律,正确处理党群关系这一中国共产党执政伦理的首要关系,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伦理建设的首要问题和核心问题。

一、党群关系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首要伦理关系

党群关系是当代中国政治最基本的政治关系和社会关系,也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首先要正确处理的最基本的、首要的政治伦理关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自一开始就把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与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把共产党的政权意识和执政意识同与人民群众的关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所谓共产党的政权意识,就是指尚未执政的无产阶级政党要把夺取政权、执掌政权、使人民摆脱受剥削受压迫的社会地位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和政治行动追求;共产党的执政意识,就是指已经执掌政权的无产阶级政党要把巩固执政地位与为人民谋福祉、为全人类求解放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

马克思主义理论归根结底就是为了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彻底解放,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全部理论的最高价值。正是因为这样,马克思主义理论才成为对人民大众最具有吸引力的强大思想武器,这也就决定了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关系必然成为无产阶级政党革命和执政的首要政治伦理关系。无论是在争取执政地位还是在巩固执政地位的过程中,对于共产党来说,其根本的政治立场就是人民立场,就是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从而获得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这是共产党的根本性质所在,也是共产党能够赢得人民群众、赢得胜利并且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决定性因素。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1](P411)他们还指出,共产党没有同人民群众利益不同的利益:“共产党人同全体无产者的关系是怎样的呢?共产党人不是同其他工人政党相对立的特殊政党。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1](P413)因此,马克思主义始终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和价值指向,这就是始终站在以无产阶级为代表的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政治立场上,它是由马克思主义政治伦理思想的根本性质决定的,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伦理不同于以往其他一切政治伦理的本质区别所在。马克思主义及其政治伦理思想就是为谋取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提供的思想理论武器。

自从登上历史舞台的那一天起,中国共产党就是代表中国大地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并为之进行了艰苦卓绝的不懈斗争。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就针对不同情况、在不同场合多次深入论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人的根本宗旨、政治立场和价值追求。毛泽东指出:“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决无私利可图。它应该受人民的监督,而决不应该违背人民的意旨。它的党员应该站在民众之中,而决不应该站在民众之上。”[2](P809)他还用最深刻而又最通俗的语言表明了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2](P1004)

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深刻总结和吸取其所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中国共产党一切工作和全部活动的标准,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作为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本质体现和根本要求,提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以人为本”“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等重要思想。邓小平深刻解读了共产党人的这种群众路线,他说:“什么是党的工作中的群众路线呢?简单地说来,它包含两方面的意义:在一方面,它认为人民群众必须自己解放自己;党的全部任务就是全心全意地为人民群众服务;党对于人民群众的领导作用,就是正确地给人民群众指出斗争的方向,帮助人民群众自己动手,争取和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在另一方面,它认为党的领导工作能否保持正确,决定于它能否采取‘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方法。”[3](P217)江泽民则指出:“我们想事情,做工作,想得对不对,做得好不好,要有一个根本的衡量尺度,这就是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4](P193-194)他还认为密切联系群众是共产党人的最大政治优势,“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5](P572)。胡锦涛指出中国共产党无往而不胜的法宝就是密切联系群众,他说:“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无往而不胜的法宝,也是我们党始终保持先进性的法宝。”[6](P53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当今世界“百年大变局”和国际国内“两个大局”面临的新情况新变化,习近平高度重视党群关系,把人心向背作为关系党的生死存亡的检验标准,把群众路线看作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认为中国共产党只有始终坚信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是历史的创造者,才能依靠人民不断推动历史前进,中国共产党执政才能做到坚如磐石。他说:“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7]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他说:“要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落实到全部工作中,认真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让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8]

所有这些,都充分说明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共产党的政治立场、根本性质,并把它始终贯彻于中国共产党的全部工作和全部活动之中。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立场、根本性质和根本宗旨,决定了中国共产党除了代表、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外,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

二、中国共产党执政伦理的根本问题

党群关系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最基本的、首要的政治伦理关系,决定了中国共产党执政建设的根本问题和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正当性谱系结构。现代国家执政党的执政正当性,实际上是一个多维的政治系统工程,是一个多层次、多结构、多维度的系统过程,包括规范正当性、历史正当性、程序正当性、绩效正当性等[9](P192-193)。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正当性也同样如此。

所谓执政正当性,在现代民主政治的意义上,是指政党执政及其现实的政治秩序存在的合法性与合理性,实际上是不同社会“依据社会本身的根本利益和内在原则对执政提出的本质要求”[10](P26)。执政正当性集中反映了执政党与人民群众、国家与公民、政府与公众之间的关系,主要回答了政党执政和政治秩序“何以可能”与“如何有效”的问题,也就是人民群众对执政党、公民对国家、公众对政府的认同和支持问题。列宁曾十分强调共产党要保持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他说:“对于一个人数不多的共产党来说,对于一个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来领导一个大国在暂时没有得到较先进国家的直接援助的情况下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共产党来说,最严重最可怕的危险之一,就是脱离群众。”[11](P626)他认为,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政党,必须经常保持与群众的真正联系,必须善于领导群众。“我们需要的是能够经常同群众保持真正的联系的党,善于领导这些群众的党。”[12](P225)共产党领导的力量来源于劳动群众,共产主义事业不可战胜的根源也在于劳动群众:“劳动群众拥护我们。我们的力量就在这里。全世界共产主义运动不可战胜的根源就在这里。”[11](P53)

执政正当性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的根本问题,其实质就是党群关系问题,也就是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始终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最重要的政治伦理关系。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执政正当性的认同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根本,党群关系的好坏直接决定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正当性及其有效性。邓小平指出:“中国共产党员的含意或任务,如果用概括的语言来说,只有两句话: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利益作为每一个党员的最高准绳。”[3](P257)他还反复强调,中国共产党和各级政府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是看是否代表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习近平说:“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13](P352)他还深刻指出:“我们党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14]邓小平和习近平在这里提出的,实际上就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与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原则深刻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现代民主国家的执政党,与人民群众的内在关系,其实质也就是党群关系问题。党群关系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政治伦理关系,在本质上要求党的先进性、人民性、纯洁性,党在与人民群众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形成一种血肉联系。

首先,人民性和先进性是中国共产党的政党本质。中国共产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这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正当性的根本来源。中国共产党的人民性和先进性就在于代表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的根本前提,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之所以被人民授权的根本缘由,只有这样,中国共产党才能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才能成为人民群众的组织者、代表者和领导者。人民性和先进性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正当性的根本所在。毛泽东说:“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广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2](P1096)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做到人民性与先进性的有机统一。

其次,正确处理党群关系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伦理的核心问题。与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说到底就是坚持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体地位与中国共产党的核心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的关系问题,就是坚持党的领导与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依法治国的关系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人类社会历史的实践者、创造者和推动者。“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2](P1031)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作为社会实践的主体、社会生产活动的主体,是社会历史的真正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15](P26)离开人民群众的劳动创造、社会实践,便没有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历史的发展,政治的产生和所谓的政治正当性也就无从谈起。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正当性首先是建立在人民群众是否同意、认可、支持及拥护的基础之上的,人民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主体、国家主权的主人,人民授权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根源,这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正当性的根本问题、核心问题。中国共产党代表人民管理国家事务,人民群众决定着党的命运,主导着国家的发展,影响着社会的进步。党群关系虽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管理国家事务的内部问题,但它始终是中国共产党政治活动的核心问题,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主题。

再次,党群关系的好坏决定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正当性基础。从国家公民和社会构成的意义上讲,中国共产党作为一种政治组织、一个政党,是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是人民群众中的先进分子组成的,实质上也是人民群众的组成部分,党的领导和执政是人民群众选择、支持和拥护的结果,是人民依法授权的结果。从政治意义上看,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是一种人民内部关系,中国共产党代表人民群众执掌国家政权,以“领导和执政”的方式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体地位,体现与人民群众的政治伦理关系。人民当家作主是党的领导和执政的根本目的和奋斗目标,党和人民群众的政治伦理关系是谁也离不开谁的政治关系。中国共产党不能脱离群众,人民群众不能离开党的领导和执政,两者有机统一、辩证统一。因此,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如何,不仅影响着党的核心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也影响着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决定着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成败,影响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实现。良好的党群关系,既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正当性的来源和基础,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正当性的前提和条件,否则中国共产党执政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根基和本质要求。”[16](P101)“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16](P636)

最后,党群关系的性质决定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内容和形式。不同的政党与人民群众关系的不同性质,形成不同的政治理念、政治制度、政治组织形式和政治结构,形成不同的国体、政体,决定着不同的政党执政正当性的不同来源、内容、形式和基础,影响着执政正当性的建构和发展,制约着政治制度和政治活动的过程和效果。

三、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政治权利

从政治学意义上讲,无产阶级政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是得到权力和授予权力的关系,或者是取得执政资格和执政资格被认可的关系。因此,双方都有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对于无产阶级政党来说,当它获得执政权利的时候,也就同时具有了为人民服务的义务;对于人民群众来说,当他们获得在执政中的主体地位的时候,也就具有了政治权益。

政治权利又称参政权或政治参与的权利、民主权利,是人们参与政治活动的一切权利和自由的总称,根据宪法、法律的规定具有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权利。它是公民的经济要求在政治上的集中反映,是公民权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公民其他权利的基础。在现代社会,公民的政治权利是由宪法、法律确认的并受到宪法、法律的保护;同时它又受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科学技术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公民享有政治权利的广度及其实现程度如何,往往是衡量一个国家民主化程度的标志。在我国,公民不但可以通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依法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政治自由(包括言论、集会、结社及游行示威等权利)、监督权(包括批评权、建议权、检举权、申诉权和控告权等权利),而且还可以通过社会提供的诸如公职平等竞争、择优录取制度、社会协商制度等多种形式,直接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经济和文化事务,监督一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

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政治权利,是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的逻辑前提和制度基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需要进一步完善现行宪法中的人民权利规定,保证人民平等参与权利;完善各项法律法规,保障在司法实践和行政执法中有其切实可行的细则和机制。在各级政府的政策制定、执行和监督中,应进一步加大人民平等参与的途径和渠道,使人民的利益和要求在具体的政策规定中得到最大体现和保障;扩大人民群众政治参与的通道,它是培育我国社会主义公民意识的现实需要。

首先要完善和创新政治参与制度。要通过公民的政治参与,表达对公共利益分配的意愿和选择,通过公民的意见表达和舆论监督来约束党和政府的管理活动,保障政治管理的廉洁与效能。要通过创新现有政治参与制度,不断拓宽和提升政治参与渠道的有效性和有序性,最大限度地减少非制度化政治参与造成的矛盾和冲突。

其次要扩大人民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要加大由百姓选“公仆”的分量,提高选人用人的公信度,充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体现民意。在用人上要形成正确的导向,切实用好“走群众路线”的人,激励干部“接地气”。要真正按照先进性、人民性和纯洁性的标准要求,大力推进领导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实行“选拔”与“选举”有机结合,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体地位。

最后要加强基层民主建设。不断扩大基层民主的广度和深度,通过民主恳谈会、“三议两会”制度、社区议事会、公民评议会、民主听证会等协商民主形式,化解社会矛盾,推进科学民主决策,丰富和发展基层民主的实现形式。

四、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人民立场和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和理论武器,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建设实践、改革开放进程中受到人民群众衷心爱戴、进行正确决策和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在长期的革命斗争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群众路线,建立了同广大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保持并不断发扬这种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作风。坚持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作风,要求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以及中国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行都必须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巩固政权是政党执政之后的首要任务。对于无产阶级政党来说,民主执政是唯一的执政方法。保持良好的党群关系、确保人民群众在执政中的主体地位、紧紧依赖广大人民群众执政,是无产阶级政党民主执政的首要内容。毛泽东曾经讲过:“我们一定要警惕,不要滋长官僚主义作风,不要形成一个脱离人民的贵族阶层。谁犯了官僚主义,不去解决群众的问题,骂群众,压群众,总是不改,群众就有理由把他革掉。我说革掉很好,应当革掉。”[17](P443)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历史背景下,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要求中国共产党必须高度重视并切实做好群众工作,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忽视做好群众工作。胡锦涛指出:“要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群众路线,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18](P42)

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获得民众认同、维护执政正当性的有力武器。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全面深化改革的社会转型时期,由于有的党员领导干部背离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作风,背离党的群众路线的根本要求,沾染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因而败坏了党的领导和执政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影响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正当性。党的十八大报告深刻指出:“全党必须牢记,只有植根人民、造福人民,党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只有居安思危、勇于进取,党才能始终走在时代前列。”[19](P3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反复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正义是最大的力量;人心向背决定执政党的生死存亡,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最大危险就是脱离群众;中国共产党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他说:“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体现,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也是党发展壮大的重要原因;能否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决定着党的事业的成败。”[20](P366-367)一个执政党,如果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不良,就是不合格的执政党;如果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恶劣,就有丧失政权的危险。

作为执政党,只有坚定马克思主义人民立场,坚决践行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作风,中国共产党才能建立和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不断巩固党的领导和执政根基,提升执政的正当性基础。党群关系是一个辩证的统一体。胡锦涛在庆祝建党9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16](P441)习近平在庆祝建党95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说:“全党同志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使我们党始终拥有不竭的力量源泉。”[21](P40)他在庆祝建党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进一步号召全体共产党员要“牢记初心使命,坚定理想信念,践行党的宗旨,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风雨同舟、同甘共苦,继续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懈努力,努力为党和人民争取更大光荣!”[7]

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的政治伦理关系,决定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必须坚定人民立场、坚持群众路线,在任何时候都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自觉尊重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体地位,自觉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自觉虚心拜人民为师;必须把立党为公、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价值理念具体深入地贯彻落实到党和国家制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中去,落实到党的领导和执政的一切工作和全部活动中去,落实到每一位党员领导干部的工作作风和行动中去,落实到关心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和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去。中国共产党必须努力使自己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更好地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以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目标,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着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的利益。只有这样,中国共产党才能保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更加紧密。

猜你喜欢

正当性政党伦理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巴西主要政党党的标志概观
世界政党与国家治理丛书
《白噪音》中后现代声景的死亡伦理思考
伦理批评与文学伦理学
正当性与合法性概念辨析
高等院校培养复合型法律人才的正当性基础
浅论检察机关公益诉讼制度
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追求正义
华语科幻电影中的“伦理性”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