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 内外环境与总体趋势

2021-11-25

党员干部之友 2021年3期
关键词:十四五疫情经济

2021 年是我国“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十四五”时期,我国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度调整、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百年奋斗目标迈向新阶段的重大变革,需要我们立足国情,把握机遇,推动建立高标准市场经济、高水平开放格局和高效能治理体系,加快转方式、调结构、换动能,强化重大风险防范和化解能力,加快构建“双循环”发展格局,促进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轨道,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总体来看,“十四五”乃至今后更长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内外环境与总体趋势将呈现以下走势与前景。

国际经济大循环放缓,产业格局加速调整

2019 年,中国、美国、欧盟经济在全球经济总量中的占比分别为16.2%、24.1%、21.7%,中国经济总量与美国之比达到67.4%。预计“十四五”时期末,中国、美国、欧盟在全球经济总量中的占比将分别为18.1%、21.9%和19.3%,总体上呈现中国份额明显提高、美国相对稳定、欧盟显著下降的格局。经济力量对比的变化既反映了三大经济中心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的变化,也是相互间产业分工位势调整的外在表现。北美、欧洲、东亚三大生产网络的内部循环将进一步强化。原有的以美欧为消费市场和研发中心、东亚为生产和制造基地、中东拉美为能源资源输出地的分工格局将发生变化。美国在继续从事研发和高端制造的同时,将成为重要的能源供给地;中国等新兴市场经济体将加快中低端制造业升级,并成为研发和高端制造的重要参与者;中东、拉美等能源资源生产国将加快工业化和产业多元化进程,全球分工格局将面临系统性调整。

疫情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分散化和多中心化趋势将进一步加强。近年来,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纷纷推动实施了“制造业回流”“再工业化”等一系列经济再平衡战略,大量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推动已经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的中低端制造环节回流,对传统的全球产业分工和贸易体系造成了冲击。尤其是疫情发生后,全球保护主义更加盛行,商品、服务、资本、劳动力、技术、信息流动受到严格限制。全球生产供应网络受到冲击,不少重要全球产业节点地区(如德国、美国、意大利等)生产受到影响甚至停工,全球重要零部件和商品的供应被迫中断,全球产业链格局调整压力日益增大。疫情过后,主要经济体、跨国公司预计将进一步调整其产业布局,在“市场开放优势”与“国家安全需要”之间找寻新的平衡,进一步增强其产业安全性和抗风险能力,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进一步分散化和多中心化将成为重要趋势。

全球治理向多极化方向重构,区域和双边机制重要性提升

疫情后,全球化将出现回头浪,国际竞争将更趋激烈。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后,逆全球化思潮甚嚣尘上,英国脱欧、欧洲民粹主义以及美国贸易保护主义使全球化更加步履维艰。新冠肺炎疫情引发了国际社会的不信任和相互指责,各主要经济体采取的贸易保护主义、经济制裁、汇率操纵、限制移民、扶持本国企业等各种在疫情前就显露的反全球化措施得到进一步强化。支撑全球化的国际组织面临重组,排斥现有国际组织的思潮已经出现,世界大国间合作和竞争并存,但竞争会更趋激烈和直接。

在全球范围内,区域和双边机制的重要性将会提升。现有的全球治理体系是二战后美国主导建立的。随着美国力量持续减弱并主动退出诸多全球治理领域,全球治理体系发挥的作用持续弱化,亟须形成多极合作的新治理体系。新冠肺炎疫情使原有多边体系更趋碎片化,各国在抗疫过程中各自为战,在获取医疗物资、重启经济、维持或取消旅行限制等方面缺乏协调,国际组织在危机应对中发挥的作用非常有限。在此背景下,美国的霸权角色将被削弱,其领导建立的原有多边国际规则也将会被逐步改写。与此同时,部分区域和双边机制出现复兴势头,美国牵头推动美墨加协定等一系列双多边机制以进一步牵制新兴经济体,《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达成推动了东亚一体化进程,区域内循环加强促使双边自贸协定谈判加速,各种双多边机制长期并行的趋势将会加强。

数字经济引领技术变革和产业升级,我国产业结构高端化步伐加快

以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将会进一步改变传统生产方式,生产的定制化、智能化使土地、劳动力等传统生产要素重要性下降,数据、人力资本等要素的作用显著上升。2019 年,数字经济对我国经济的直接贡献率为6.6%,对经济的间接影响达到11.0%,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助推器。疫情期间,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一些新业态逆势增长。大量企业在生产、销售、管理方面加速数字化转型,进一步延伸和拓展了数字技术应用的广度和深度。疫情使面对面社交活动大幅减少,进一步推动了生活的数字化。工作方式发生深刻变革,网络办公、网络教学等日益普遍。线上消费大幅增长,网络直播等网络化信息传播成为常态。疫情后,我国经济的线上化、数字化、智能化趋势将进一步增强,数字化管理、虚拟办公将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数字经济的引领作用将进一步凸显。

制造业和服务业加快融合,产业结构高端化步伐加快。“十四五”时期,我国服务贸易规模将进一步扩大,消费结构升级等因素将推动服务需求继续快速增长,服务业比重将继续提高,但扩张速度会有所放缓。传统制造业比重将会下降,但快速去工业化的态势将得到扭转。预计第二产业比重将由2019 年的39%下降至2025 年的35%和2035 年的30%左右;服务业比重将持续提升至2025 年的60%左右和2035 年的66%左右。产业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关键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下降,在全球产业分工和价值链中的地位明显提升。数字经济带动制造业服务化趋势不断加强,个性化、定制化、智能化生产将成为主体生产形态。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广泛应用,“互联网+”“智能+”等催生的移动支付、电子商务、平台经济等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将进一步发展,新动能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将明显增强。

我国城乡一体化水平和区域经济集中度提升,区域网络化格局基本形成

随着城市户籍的逐步放开,我国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城镇的步伐将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将显著提升。综合快速立体交通网络建设将加快生产要素向中心城市集聚,在提高要素空间聚集和配置效率的同时,也将加剧不同区域、不同类型城市的分化。生产要素向高回报率地区集聚,区域经济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 “十四五”时期,在城市群和都市圈不断强化的同时,部分中小城市收缩的趋势将延续,区域协调发展面临新的挑战。与此同时,随着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城际轨道交通网建设的加快,广覆盖、多层次、多节点的综合交通和快速通道体系基本形成,城市群的空间联系更加便利密切,生产要素跨区域迅速流动、聚集和转移的条件日益完备,物流成本和交易成本不断降低,资源的空间配置效率不断提高。“十四五”时期,城市群和基础设施将进一步网络化,城市间的运输成本、信息传输成本大幅下降,大规模标准化生产、企业内部垂直一体化管理将面临冲击,传统的制造环节可能被解构。与此同时,我国将大力强化公共卫生、社会治理、应急管理、风险管理等领域建设,补齐相关短板,医疗卫生防控救治体系将进一步健全,医疗保险救助制度有望更加完善,网格化、信息化、专业化的社区治理水平将进一步提升,城市应急管理的组织化、科学化、精准化程度有望不断提高。

综合来看,“十四五”时期,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进程将出现深刻调整。疫情下,世界经济将继续延续高债务低利率低增长的模式,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区域化多中心化特征加强,全球治理更趋扁平化分散化,全球公共品供给缺口扩大,政府作用将进一步强化。同时,疫情将加速逆全球化趋势,保护主义、民粹主义抬头,局部地缘政治风险突出,中美关系可能进一步走低,我国面临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从国内看,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持续向好的基础,但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也面临不少挑战和风险。我们要不断增强对国际环境加速演变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要求的适应能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以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为动力,推动实施数字化战略、扩大内需战略、制造强国战略,努力建设高标准市场经济,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形成高效能治理体系,加快构建“双循环”发展格局,促进人民生活、生态环境、社会治理水平的全面提升,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良好基础。

猜你喜欢

十四五疫情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战疫情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高校“十四五”规划中学科建设要处理好五对关系
“十四五”规划研究的新坐标新方位
中辉大鹏数字电视公司“十四五”发展规划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