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中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探索

2021-11-24张晓宁何冲

中国德育 2021年21期
关键词:志愿志愿者服务

张晓宁 何冲

学校以志愿服务需求为出发点,以志愿服务活动为载体,基于学生的兴趣、知识与能力特点,探索“志愿服务+”创新模式,建构起以七类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服务体系,引导学生自觉选择、自主参加和创造性开展志愿服务行动,推动志愿服务常态化开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勉励志愿者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国家相关部门先后出台了《志愿服务条例》《学生志愿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等文件,进一步规范了中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对加强中学生志愿服务管理,引导中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在新时代背景下,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朝阳学校紧扣“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整合各类资源,探索建立起高中生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提升志愿服务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为确保高中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科学性、合理性,学校先期对400余名高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目前学生志愿服务中存在的问题。调查结果显示,问题主要聚焦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志愿服务内容有待丰富,不能够与学生年龄特点、能力水平、兴趣爱好、生涯规划等有效匹配,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缺少选择性,处于“被安排”状态,盲目跟风,随波逐流;二是志愿服务参与方式有待革新,目前学生志愿服务的平台和岗位基本由学校推荐、组织和安排,学生参加志愿服务,存在“完成学时”的功利化倾向;三是志愿服务缺乏有针对性的培训和专业性指导,特別是在志愿者队伍的新老交替中,多是依靠“老带新”的经验传授,出现“运动式”“应景式”和“表演式”的形式化教育倾向,导致总体志愿服务水平不高。

如何让志愿服务与学生的兴趣、需求有效匹配,帮助学生平衡学习和志愿服务工作,整合资源形成志愿服务长效机制,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着力思考与亟待解决的问题。学校通过四条路径,系统变革,探索建立新时代高中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

一、做好顶层设计,推进志愿服务规范化

为推动志愿服务体系革新,学校从顶层设计入手,完善志愿服务各项制度建设。一是健全工作协调机制。学校成立了由学校党政领导担任学生志愿服务工作总负责人,学校团委(总支)书记担任校级志愿者组织负责人的志愿服务工作小组,志愿服务活动由学校团组织负责统筹安排。二是设立志愿服务工作专项经费制度。规范志愿服务工作的培训、场地、物资、餐费、交通费等支出,将志愿服务经费纳入学校预算管理。三是精心打造《高中生志愿者服务学生活动手册》,规范志愿服务流程。学校成立《手册》编制组,在专家指导下,系统梳理市、区、校三个层面的志愿服务文件,形成具有指导性的,具体、可操作的志愿服务案例,全程、全面介绍校内外志愿服务的主要事项,指导学生志愿服务工作有序开展。此外,为切实保障学校志愿者在集体活动时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学校在建立和完善“依法、科学、规范、长效”的安全防范体系的基础上,还制定了“志愿服务活动安全应急预案”,切实做好志愿服务各项保障工作。

二、建构服务体系,促进志愿服务常态化

学校以志愿服务需求为出发点,以志愿服务活动为载体,基于学生的兴趣、知识与能力特点,探索“志愿服务+”创新模式,建构起以七类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服务体系,引导学生自觉选择、自主参加和创造性开展志愿服务行动,推动志愿服务常态化开展。

“志愿服务+绿色环保”,旨在引导广大师生关心生态、关注环境、形成绿色发展观;“志愿服务+赛会参与”,旨在引导广大师生,借助学校优势资源、利用校内外各种赛会,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提升学生志愿服务的专业水平;“志愿服务+社区服务”,旨在引导广大师生依托街道、社区资源,联合开展“创文明、树新风,社区建设我们在行动”等系列志愿服务活动,让志愿服务扎实落地,惠及他人;“志愿服务+支教助学”,旨在引导广大师生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支教助学,“给别人一个梦想,给自己一份成长”;“志愿服务+国学传承”,旨在引导广大师生凝聚多方力量,传播和弘扬国学经典文化,以学校开展的多项校内外文化传播活动为平台,提升志愿服务文化氛围;“志愿服务+健康科普”,旨在引导广大师生学习健康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增强自身健康保护意识的同时,传播健康生活知识,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志愿服务+应急救援”,旨在引导广大师生在遇到突发性事件时,能够结合自身情况和特点,力所能及、量力而行地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中,扶弱帮困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

七大类活动构成了内容丰富、覆盖全面的志愿服务体系。丰富的活动设计,使志愿岗位设置也更为多样化,满足学生不同的志愿需求,最大限度地“保鲜”学生的活动积极性,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提升其综合素养。

三、加大培训支持,促进志愿服务专业化

学生有效的志愿服务行动离不开相关知识和能力的支撑。学校将学生开展志愿服务所需要具备的素养进行归类,提炼总结,形成了志愿服务知识学习、志愿服务能力提升、志愿服务精神培育三个培训模块,并开发相关课程提供给学生学习,提升学生的志愿服务水平。

志愿服务知识学习模块,主要包含志愿服务的历史与内涵、选拔与面试、要求与流程、服务活动或项目的设计与开发、志愿服务相关政策以及国外志愿服务工作介绍等内容,其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增强对志愿服务的认知,形成对志愿服务工作的系统认识。

志愿服务能力提升模块,主要分为通识类培训和专题类培训。通识类培训内容是从事所有类别志愿服务工作时,志愿者应知应会的基础内容,如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志愿者的基本礼仪、志愿服务沟通技巧、社会调查研究方法、志愿者团队管理以及志愿服务报告撰写等。专题类培训主要是根据七类志愿服务形成的八个维度的培训内容,具体包括:倡导生态文明,做环保卫士;赛会服务的沟通礼仪;场馆类志愿者的责任与担当;社区资源的开发与活动设计;支教助学讲“好”课;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运动、饮食与健康;帮老助幼、帮残助弱的活动设计等,其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提升志愿服务的能力,提供更加优质的志愿服务。

志愿服务精神培育模块,主要是通过最美志愿者、最美中学生、优秀志愿服务团队等优秀人物与组织的报告分享,以及志愿服务精神的培育与传承、做快乐的志愿者、志愿服务的“守正与创新”三项专题内容,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志愿服务的意义与价值,培育志愿精神。

四、盘活多方资源,支持志愿服务可持续化

为推进志愿服务工作开展的规模化和常态化,学校在夯实校内资源的基础上,激活校外德育资源,为学校建立起志愿服务的外部支撑系统,保障志愿服务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依靠志愿服务实践基地,拓展志愿服务途径。学校依靠“社区活动”志愿服务团队的力量,不断开发街道、社区资源,探索社区服务新项目;其次,学校积极利用高校、科研院所、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拓宽志愿服务信息的获取途径,丰富志愿服务内容;再次,学校与多家社会团体和机构达成了长期合作,拓展志愿服务空间,打造志愿服务新样态。

依靠家校互动,激活家长资源。學校以家校互动为契机,引导家长认识志愿服务活动,开放志愿服务体系,引导家长参与其中。例如,邀请不同职业的家长来给学生上生涯课;通过家长支持,到相关企事业单位实践、考察;开展“大手拉小手,共创志愿服务新风尚”专题志愿服务活动等。

依托媒体资源,提升志愿服务影响力。学校与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中国网、北京电视台、北京青年报、现代教育报、朝阳有线电视台等多家媒体进行合作,创新传播方式、加大宣传力度,提升了学校志愿服务影响力,增强了学生获得感。同时,依托媒体资源,打造平台,凝聚资源,为学生志愿服务提供更多助力。

新时代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志愿服务对于培养高中学生的道德品格和关键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今后学校将进一步打开思路,探索以“线上+线下”“正式学习+非正式学习”,以学生涯规划和兴趣爱好为导向的志愿服务和培训模式,深入挖掘志愿服务背后的故事,引导学生内化志愿服务的宗旨,悦纳志愿服务,主动投身参与志愿服务。同时,学校也将进一步加大科研攻关的力度和实践创新的探索,不断总结和推广成功经验与研究成果,与国际接轨,深入研讨国际“服务性学习”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推动志愿服务走向国际化、专业化和多元化。

【张晓宁,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望京学校书记兼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朝阳学校副校长;何冲,北京市朝阳区教师发展学院】

责任编辑︱郭鑫超

猜你喜欢

志愿志愿者服务
The Price of Beauty
志愿者精神 永不落幕
首都志愿者为北京冬奥会奉献青春力量
志愿者
四川省高考志愿填报流程简图
采掘服务个股表现
两则跟服务有关的故事
“中华慈善优秀工作者(志愿者)奖(共152名)
读者反馈 订阅服务
服务与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