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管理的思路和重点

2021-11-24许世梅柯江峰

中国德育 2021年21期
关键词:青少年

许世梅 柯江峰

摘 要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影响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管理应立足于源头管理,培育其尊重生命、良好社会情绪、亲情联结等积极心理品质。思路上着重突出两大转变:从关注心理问题应对转变为关注心理健康素养提升、从单打独斗的散兵模式转变为协同共育的合作模式;重点上积极推进三大教育:生命意义感培育、社会情绪学习、亲情教育。

关键词 青少年;心理健康管理;生命意义;社会情绪;亲情教育

作者简介 许世梅,福州大学学生工作部,副教授;柯江锋,福州大学学生工作部副部长,副研究员

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管理是时代的迫切需求。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青少年承受着过高的家庭期待和竞争压力,教育的短视化、功利化、从众化现象严重,过度的培训透支了他们的成长,处于内卷浪潮中的青少年身心俱疲,青少年心理问题已成为影响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管理是教育的重要部分。青少年是家庭和社会的希望,心理健康是他们成长成才的重要保障。青少年心理健康管理应如何开展,重点应放在何处呢?

一、青少年心理健康管理思路:突出两大转变

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管理应关注心理健康素养的提升,加强源头防控力度,培育积极心理品质,增强抗挫折力和坚韧毅力,具体来说应着重突出两大转变。

(一)从关注心理问题应对到关注心理健康素养提升

青少年心理健康管理有三个不同的方面:一是心理健康素养提升,帮助个体形成积极心理品质,促进其人格的全面发展,从根源上降低心理问题出现的可能性;二是心理问题应对解决,普及心理健康测评,做好心理咨询辅导服务,协助个体渡过心理难关;三是心理危机预警干预,对个体心理问题苗头早识别、早报告、早干预,妥善化解心理危机。传统的青少年心理健康管理中存在“重心理危机干预,轻心理问题预防”的现象,对心理健康素养培育的关注不足,强调心理问题出现后的处置和应对,扮演“消防队”去“灭火”,往往治标不治本,这可能也是当前心理问题学生人数不降反升的一个原因。[1]

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认为心理健康包括两个方面,不仅是没有心理问题,还需要具备积极的心理状态,通过积极心理状态的获得还可以预防心理问题的出现 。[2]教育部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也体现了这种倾向,《通知》里将积极心理品质培育作为源头管理的一部分加以强调,释放出一个信号就是只有提高心理健康素养才能从根本上预防心理问题的出现。应从个体一生幸福发展的角度来考虑,还给青少年最纯粹的教育,不能只想跑得快,还要考虑跑得远。在减轻学生学业负担的同时增强心理健康素养,从聚焦问题的解决转为聚焦问题的预防,培育青少年的积极心理品质,提高他们的生命意义感、社会情绪能力和亲情联结感,实现高质量的教育获得感,“把我们所教育的人变成积极幸福的人”[3]。

(二)从单打独斗的散兵模式到协同共育的合作模式

传统的青少年心理健康管理以学校为主体单位,无论形式还是内容都比较单一,家长和社区很少有机会参与进来。部分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被简化为心理咨询与危机干预,呈现出医学化倾向。其他学科课程的心育功能被忽略,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育融合不紧密,与学生德育联系不明显,与校园文化结合不充分,忽视了其他育人主体的作用。

《通知》强调要增强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合力。青少年心理健康管理应加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三方共育的合作模式,发挥“1+1+1>3”的效应。学校在学科教学中应注重心理育人元素,推行“运动+心理”“艺术+心理”等育人模式。在德育工作和日常学生管理中要融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在校园文化中渗透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增强青少年的积极心理体验,引导青少年关注自身的资源优势,提高青少年问题解决能力和心智水平,塑造健全人格,促进身心同步健康发展,让教育变得更加柔软、有温度。利用家长会、家庭教育沙龙、经验分享会等,提高家校沟通频率,增强父母的角色意识。帮助家长了解孩子所处年龄段的心理特点和规律,指导家长转变教养观念,使家长能对子女形成合理的期待;帮助家长掌握与子女进行沟通的技巧,鼓励家长采取正念养育模式,让亲子关系走在学习的前面;帮助家长以长远的眼光看待教育和学习,关注孩子优势与品行的培养。也可邀请社区机构进校开展主题教育,将发展心理学知识纳入社区教育内容,超越学校的“围墙”,让教育变得更加无障碍。

二、青少年心理健康管理重点:推进三大教育

青少年心理健康管理应以源头管理为重点,积极推进三大教育,即生命意义感培育、社会情绪学习、亲情教育。

(一)突出生命意义感培育

青少年学生中出现的自我迷茫乃至自杀等危机,反映了其生命意义感的缺失。意义疗法创始人弗兰克尔认为,生命意义感是人们对自己生命中的目标、目的的认识和追求。[4]生命意义感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和压力应对,为其遇到挫折危机时提供支撑,[5]缓冲和调节压力事件的负面影响,从而避免青少年自杀。生命意义的缺失会使个体感到无聊、空虚、厌烦等,并采用不良行为进行补偿,甚至自杀等。生命意义感的影响因素有心理模拟、社会联结、体育运动等,可围绕这三个因素培育青少年的生命意义感。

心理模拟,是在心理上超越“此时此地”,感知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不同的人的一种主观体验或假设现实。它允许个体通过导航过去、未来和社会世界从而参与到复杂文化中。心理模拟能让人们产生有意义的体验,超越日常活动,关注与真实自我相关的事件,提高生命意义感。[6]可采用想象、虚拟任务反馈、情景模拟、角色代入等制造心理模拟,帮助青少年在遭遇挫折时借助对过去事件的假想,对未来事件的想象,助力后續的决策和问题解决,获得生命意义感。

社会联结是一种关系图式。[7]存在主义心理学认为,人是在关系中追求“意义”的存在,心理学家亚龙认为,通过搭建积极的人际关系联结,人类可以缓冲孤独感带来的痛苦,并在其中获得自身存在的意义感和价值感。[8]可通过开设人际交往训练课程,帮助青少年掌握关系建立、关系深化的技能,引导他们在人际交往中进行合理的社会比较;依托各学科课堂教学,提高科任教师的心育水平,提供充足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机会,帮助青少年增强社会联结,维持生命意义感。

生命在于运动,体育运动能促进人体分泌更多的神经递质,让人保持积极情绪和充沛体力,能帮助个体从压力、困扰中转移注意力,感受到成就感和自主感,运动越多的个体感到更高的生命意义感水平。[9]提高家庭、学校、社区对体育运动的重视,广泛开展普及型的体育运动,将运动融入生活中,以此让更多学生在运动中感受生命的律动,在运动中形成团队合作精神和不服输的坚韧意志,提高生命意义感。

(二)强化社会情绪学习

社会情绪学习是预防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可行举措。社会情绪学习强调培养五大社会情绪能力:自我认知、自我管理、社会意识、关系技能和负责的决策。自我认知是了解自己的信念、情绪和优势;自我管理包括管理情绪和设定目标;社会意识是接纳彼此差异,换位思考;关系技能包括建立关系、倾听共情、合作沟通、拒绝、求助等;负责的决策是基于伦理、安全和规范的基础上分析情境,合理解决问题,承担个人责任。一项对200多个社会情绪学习项目效果的元分析发现:社会情绪学习有助于学生转变对学校、自我、他人的态度,增进与学校的紧密联系,催化亲社会行为,缓解情绪问题,提升学习成绩。[10]因此,可在借鉴国际上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学习阶段采取不同的社会情绪教育策略。

学前阶段的社会情绪教育重点是良性社会互动的感知。幼儿园通过精心设计集体活动培养幼儿的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家长通过耐心倾听和充分陪伴,及时回应幼儿的情绪需求,进行积极的社会互动,为幼儿未来的健康成长和积极人际关系奠定心理基础。小学阶段的社会情绪教育重点是体验真实问题的解决。以学生在社会生活中遇到的真实问题为素材开展学习教育,增强主动体验感和代入感,帮助学生体验问题解决的过程。将社会情绪学习融进学科教学中,在课堂上帮助学生处理挫败感和人际冲突;设计社会情绪课外作业,在家庭成员亲子互动和社区真实情境中帮助学生继续巩固问题解决技巧。中学阶段的社会情绪教育重点是人际交往能力的训练。通过情景剧、角色模拟等,帮助学生更好地预测他人的情绪与知觉,发展移情能力,帮助学生对目标进行定向和规划,培养学生对同伴的情绪支持和换位思考能力。大学阶段的社会情绪教育重点是加强个人对环境的积极影响,利用情绪表达影响他人,利用校内外资源促进团队合作和群体目标的实现,抵御同伴不良压力,在冲突中作出符合伦理的安全选择。

(三)加深亲情教育

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家庭结构的变化冲淡了亲情,不少学生亲情联结较少,亲情感受淡漠。亲情是最原始的情感,也是所有情感的基石。亲情教育的目标是帮助青少年唤醒亲情意识,增强亲情联结感,学会关心家人,承担家庭责任,升华为关心家人、同学、老师和学校,进而增进对生命的热爱。亲情教育以“重参与、重过程、重体验”为主要特征,帮助学生了解亲情、体验亲情、报答亲情。

学校应以主题教育为阵地,帮助学生了解亲情。把亲情教育纳入心理健康教育中,开展孝敬文化课程学习,打造亲情教育基地;举办亲子活动节、亲子家庭评选、亲子观察游戏等,以视听动触多通道加工,整合亲情教育资源;打造亲情教育朋辈榜样,用青春榜样的力量召唤更多学生重视亲情;在学科的常规教学中,调动可用的素材资源,适时开展亲情教育,让亲情零距离。

以情绪激发为抓手,帮助学生体验亲情。开发亲情体验式活动,如亲情电影、亲情小品、亲情读书沙龙等,触发学生对家人亲情的感受;鼓励学生课余时间积极参与家务,体验父母的养育之恩,在感动中强化亲情观念;利用传统节日契机,让学生感悟浓浓亲情,唤起学生对家人的依恋感,激发家庭联结感。利用新媒体大力弘扬亲情,营造人人重亲情、个个讲感恩的良好氛围,为亲情教育打造优质土壤。

以实践活动为途径,帮助学生报答亲情。亲情教育成功的标志是社会意识到个体意识的内化,再到行为层面的外显。学校、家庭、社会三方联动,学校帮助学生把亲情投入到生活中,通过教授同理心和人际沟通技巧的系列课程,引导学生改善与父母的交流方式,及时与父母分享成长的点滴,养成换位思考、尊重长辈的积极品质。家庭改进教养方式,加强家庭内部沟通,增强亲子陪伴,营造温暖家庭港湾。社会鼓励尊亲、孝亲、敬亲的亲情文化氛围,共同培育更有“人情味”的青少年。

参考文献:

[1]张毅,刘魁.生命教育的现代性困境与本质回归[J].中国教育学刊,2018(03):30-36.

[2]王鑫强,张大均.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述评及其研究展望[J].中国特殊教育,2011(10):68-73.

[3]励骅.积极心理:学校德育工作的价值追求[J].教育科学研究,2010(03):60-62.

[4]弗兰克尔.追寻生命的意义[M].何忠强,杨风池,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34.

[5]张蓝,郝振君.实施生命教育,提升生命意义感[J].中国德育,2020(15):14-18.

[6]WAYTZ A, HERSHFIEDL H E, TAMIR D I. Mental simulation and meaning in life[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015, 108(2):336-355.

[7]LEE R M, ROBBINS S B. Measuring belongingness: the social connectedness and the social assurance scales[J].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1995, 42(2):232-241.

[8]张荣伟,柯少菁,连榕,等.人际交往能力与生命意义的关系:孤独感和年级的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20,36(05):576-583.

[9]丁思远,肖蓉,张照.大学生体育运动与生命意义感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16,37(03):445-448.

[10]DURLAK J A,WEISSBERG R P, DYMNICKI A B, et al. The impact of enhancing students' 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 a meta-analysis of school-based universal interventions[J].Child Development,2011,82:405-32.

責任编辑︱郭鑫超

猜你喜欢

青少年
蔬果能让青少年的心理更健康
Amazing benefits of playing sports for teens 青少年运动的益处
Minor Offense
青少年一周饮食计划
偶像崇拜 与青少年成长
幸福感强的青少年更健康
2018年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百种优秀出版物目录
中日青少年体质PK
全国首次青少年烟草调查
青少年打篮球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