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过犹不及:如何保障“双减”后的教学

2021-11-24宋广文

中国德育 2021年21期
关键词:双减考试家长

秋季新学期伊始,“双减”政策正式全面落地,一开学,教育部就严格提出了相关要求:小学一二年级不进行纸笔考试,其他年级由学校每学期组织一次期末考试,初中年级从不同学科实际出发,可适当安排一次期中考试;.不得以任何名义设置重点班;考试结果不排名、不公布。

上述规定和要求,均可以找到原因和理论根据。少布置作业,或不布置作业,并在校内尽量完成,出于对当下学生作业过多、负担过重,不利于身心健康的现实的纠偏,是一种非常重要且及时的举措。不准设重点班或实验班,突出了教育的公平性,对大部分家长和学生而言,非常得人心。经验也能部分证明,个别重点班的学生确实因为在重点班而患上了心理疾病。用入学成绩作为分班标准,看似公平,但分数未必能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对考试结果不公开排名确实对孩子的自尊有保护作用,近些年来高考状元等的不公开,考生只可查到自己成绩的做法,对不少学生起到了维护自尊的作用。

政策的制定者一定进行了广泛深刻的研究和科学的理论论证,没有必要苛求面面俱到,更不要一味怪罪,甚至完全否认,或者被动应付、随波逐流、得过且过,否则,“双减”政策只能是“落地”了,但可能不“结果”,或结出“歪瓜裂枣”,既违反了政策,也贻害了后辈。

一、明确考试的目的和功能,不要让考试成为学习和考核的指挥棒,但不是不考试

如同我们批评的“应试教育”一样,说“应试教育”不好,不代表可以取消任何考试。考试除了有遴选的功能以外(眼下的高考和中考分流更应强调考试的科学性和严谨性),还有诊断的功能。小学一二年级不进行纸笔考试,其他年级每学期组织一次期末考试;初中年级从不同学科实际出发,适当安排一次期中考试。这样做所带来的新问题是:“不考试怎么知道学生是否学会?”“不同学生的学习程度如何?”“哪些学生该进行什么辅导?”“怎样对不同学生进行针对性指导?”“小学的起点就不好好抓,不能诊断出学习的问题并及时修正,那将来上初中怎么办?“有不用考试就被录用或重用的其他条件吗?”

家长存在这些担忧,并不是毫无道理,因为一直以来一二年级就有考试,国外的小学也有考试,不考试是否意味着不用学了?其实家长关心考试成绩,除了想知道自己孩子学得怎样,更多的还是关心在学生中的排名,以便决定是否参加必要的辅导,并早知道未来升学的可能性。不少中国家长对孩子升学问题的焦虑已近病态,大城市的家长更甚。

为避免取消考试可能带来的家长担忧和教学质量下降,必须让家长明确:取消一二年级的纸笔考试,意在为孩子减压。考试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国内外心理学的研究均表明,一二年级的考试成绩并不能说明什么,更无法预测未来。有学者认为,鉴于小学的学习难度,智商正常的孩子,只要保持正常的学习,就可学会。家长大可不必在孩子的成绩和排名上太过纠结。随着“教师轮岗制”等的施行,学生就近入初中的可能性越来越大。孩子在小学阶段能得到全面发展,形成良好个性才是该追求的。

对于小学教师而言,要保证教学质量,除了加强优质教学、高效课堂教学等以外,还要加强对作业内容和形式的研究,要研究适合一二年级学生心理发展的考核方式,要扩充学生的课外学习内容,强化德体美劳等方面的内容。

作业,无论什么类型,意在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及时巩固,不巩固或巩固不好,一定不是好的教学。知识与技能的基础性作用永远不会过时,关键问题是要研究知识和技能转化为能力和素养的“机制”,用科学心理学的相关研究引领学习过程,使信息的接受、储存、巩固、输出形成“活性链接”,让学生的学习不再是知识的简单输入或机械登录,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浅度学习为深度学习,变机械学习为理解学习。手段永远要为目的服务。务必防止因为要求少布置作业、减少考试等而影响了教学质量。如果不加强教师的专业性发展,不加强科学学习的研究,不仅学生和家长的减负做不好,还可能反弹。学生在家长的强势下增加重复性作业,或无奈进入新形式的“课外辅导”。事实上,这种规定没有减少教师的工作量,相反是增加了工作难度。也许这正好又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师还要研究必要的比赛和竞赛,如多动手的活动等。小学教育更应生活化。不考试,不是降低学习层次,更不会影响学生发展。

二、不设置重点班,不代表一定是对学生个别差异的否定

曾经的重点班,更多地表现为任课教师水平相对高些,有些学校或许用这种方式吸纳好学生。但既往的这种设置,不仅未达到理想的“早发现”“优教育”,还造成了对学生的“不公平”,所以,不设是可以的。

但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还应当明确一个不争的事实:人与人之间有差异,有些差异很大。所以,教师该研究怎样发现“天才”和“天赋高”的孩子。美国一项研究表明,在该样本的著名音乐家中,50%是在5岁前表现出优秀的音乐能力,30%是在8岁前,还有20%是在10岁前。这意味着音乐能力容易早显露。体育中的例子也非常多,关于乔丹小腿肌肉的研究和菲尔普斯的身体条件与游泳成就的关系等,至少表明一个基本观点:任何人才都是先天和后天条件的综合产物,先天不是决定了一切,但却具有“预定性”。教育是使个體潜能或潜质得以实现的条件和过程,而不是教育单纯决定了个体的发展方向或高度。所以,及早发现某一领域“天赋高”的孩子并进行科学培养,是真正的“因材施教”,是科学意义上的“个性化教育”。

基础教育阶段不设重点班,一是所有孩子都需要全面发展,特别是要经过良好的社会化;二来可以保证教育的公平性,让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受到一视同仁的教育。

不设重点班,不代表不搞“音乐班”“体育班”“绘画班”,或“数学班”“合唱班”“演讲班”等;不代表将“学优生”拉下来,甚至因为“双减”而不再提倡“优秀”,不再给孩子树立榜样,不再进行必要的竞赛。儿童成长中的榜样,特别是同龄榜样,有重要的教育作用,不是理论说教或成人榜样的力量可以比拟的。必要的竞赛,能唤醒人巨大的心理能量,小学阶段多举办更利于孩子竞争与合作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不管学生在哪所学校、在哪个班级,立德樹人都是根本。任何学生在学校都无特殊性,哪怕某些方面表现得更优秀。

三、考试结果不排名、不公布,不代表教师可以无视学生的成绩、忽视学生的差异

不公开学生成绩并知晓名次的主要目的在于保护学生的自尊。以往我们太在意学生的学习成绩及排名,这不仅增加了学生和家长的心理负担,还会使一些学生有伤害感。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将人生分为8个阶段,并强调每个阶段的心理冲突及其是否解决的长远后果。这种观点影响了全球并部分得到了经验的证明。他认为,学龄期(6~12岁)的孩子面对的是“勤奋对自卑”的冲突。该阶段的儿童都应在校接受教育,如果他们能顺利地完成学业,就会获得勤奋感,使其对今后独立生活和承担工作充满信心。反之,则会产生自卑。他还强调,如果儿童养成了过分看重自己工作的态度,而对其他方面木然处之,其生活也是可悲的。“如果他把工作当成他唯一的任务,把做什么工作看成是唯一的价值标准,那他就可能成为自己工作技能和老板们最驯服和最无思想的奴隶。”我们眼中传统的“优秀生”不乏这种人。当儿童的勤奋感大于自卑感时,他们就会获得“有能力”的品质。

我国心理学界在研究了国际心理学的相关成果后对自尊界定为:个体对于自己作出的自我评价,是一个人对自己在一个正向—负向的维度上的态度,是个体对自己整体状况的满意水平。其心理实质是个人按一定的价值标准对自己进行价值评判后获得的自我价值感,认为自己有价值、重要,因而接纳自己、喜欢自己。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对客体自我和主体自我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这种正向的情感体验,意味着自己尊重自己,不愿让别人看不起自己,不允许别人歧视、侮辱自己。自尊有强弱之分,过强成为虚荣心,过弱则变成自卑,这两种极端对个体的发展均有不利影响。

所以,不公开学生的成绩,不让他们知道自己的排名,意在维护每个学生的自尊,让他们知道自我价值可以在不同方面表现和实现。而这种不自卑的心理不仅使当下的生活充满活力,体验生活的多样性和多面性,还可以充满希望地看到远方并追求属于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如果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学生的成长,那就是成为心灵智者:善于适应,在适应中求发展,在发展中创造属于自己的生活。人,只有职业的不同、分工的不同。不管在什么地方、做什么事情,都可以堂堂正正做人、兢兢业业做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既不做鲁莽之人,也不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若可以做到下面的样子更好:“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寻平处住,向宽处行。”

【宋广文,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李 敏

猜你喜欢

双减考试家长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家长错了
Japanes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obotto Take Entrance Examinations
家长请吃药Ⅱ
犯错误找家长
你考试焦虑吗?
准备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