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教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一体化研究

2021-11-24马鼎言

活力 2021年15期
关键词:关怀人文思政

马鼎言

(天津工业大学,天津 300384)

引 言

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中,如何实现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的一体化实施是现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需要考虑的一个关键问题。从高校思政教师的角度上来说,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工作的开展对高校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实践工作能力水平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为了实现两者的一体化教育,需要教师方面对于一体化运行的价值和应用路径进行全面分析和明确。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从特征上来说,不仅在面对的对象群体上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在教育工作的开展中更需要运用科学的理论知识和指导方法达到预期的教育教学目的。从本文探讨的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一体化的角度上来讲,作为高校的思政教师,应当首先对这两部分要求的理论内涵进行充分明确,随后再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和分析。

(一)人文关怀的理论内涵

所谓的“人文关怀”,是指将“人”作为核心主题,通过对人性的分析和身心需求关怀与关心的方式,推进其追求人生的终极幸福和个人的追求。这种关怀的实施在侧重点上主要集中在人的精神层面上,重点强调通过精神和心理状态的疏导和转变发挥作用,而之所以要将“人”与“文”结合起来探讨,主要是由于“人”是处在社会环境中的生物,“文”的方面主要强调的就是人的社会性特征。通过“文”的方式实现人的教育和转化,是人文关怀的主要目标。这也从侧面体现出人文关怀具有目标明确的特征。人文关怀的落实需要依托具体的实践工作和活动开展来完成,只有付诸行动的关怀,才能切实发挥其积极作用。总的来讲,人文关怀是将人作为工作开展的核心主体,结合个人的需求和特点对其进行教育和引导,实现其全面自由发展。而在具体的发展建设内容方面,人文关怀强调对人的思想和精神层面价值的探索和体现。若将人文关怀放入思政教育的背景下进行探讨,则人文关怀的背景也会同步强调社会阶级与社会群体对于关怀对象的影响,强调以满足教育对象的需求、充分考虑其个体差异为原则开展思想教育和引导。

(二)心理疏导的理论内涵

心理疏导是针对人心理上的问题和障碍,以及由此出现的不良情绪,通过启发进行疏导的工作。在高校思政教育的背景下,疏导工作的开展对象集中在高校大学生方面。从思政教育的角度上来看,心理疏导工作要想在高校教育工作中有效开展,需要教师具备专业的心理疏导方法,并且在具体的心理疏导工作落实中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另外,心理疏导工作的开展还需要在遵循心理疏导工作专业上的规律和方法的基础上进行。也就是说,教师首先要在尊重学生的主观需求和感受的基础上达到教育与引导的目的。教师应当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中通过科学的方法,将解决学生心理上的实际问题作为工作开展的核心目标,以思政教育开展为切入点和背景,达到面向学生开展好心理疏导的目标。

二、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一体化的价值

(一)丰富了高校思政教育的理论知识体系

以上以思政教育为背景,分别对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的相关理论进行了阐述。但基于两者之间相互联动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理论,目前在研究和实践方面是相对比较薄弱的。在思政教育背景下实现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工作的一体化,有利于对传统的思政教育论知识体系与实践教学素材进行丰富和提升。对于大学生来说,这方面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的参与也更有利于解决其在大学生活和个人成长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和障碍,是能够切实发挥大学生教育引导作用的理论知识体系类型。对于从事思政教育的教师来讲,有了更加丰富的理论知识体系作为支撑,其在具体工作实践落实方面也能够具备更加充分的依据,这是切实提升高校教师思政教育能力水平的重要条件和方法。

(二)体现了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充分尊重

到了大学教育阶段,学生的自主思维和意识能力都在不断完善和提升,传统的思政教育多从理论知识的教育引导角度开展相关工作,并没有使大学生充分感受到思政教育与其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所具备的密切关系,而当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在思政教育工作中实现了融合,学生就能够通过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活动的参与,针对个人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找到解决的办法。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从思政教育的角度上来说,作为以具体的人为对象的教育工作,这种教育方法也能够取得更加显著的效果。而且,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的工作落实本身也需要结合不同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具体情况,在方式方法上进行优化调整,这就更能促使学生感受到其在接受思政教育的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尊重,理论知识的价值在这个过程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三)为高校思政教育的实践打下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高校思政教育的实践在常规情况下都是通过教师统一组织相关的主题活动达到相应的教育教学效果的。当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实现了一体化,则意味着思政教育的实践活动参与主体由学生独立参与转变为师生共同参与的模式,在融入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内容后,教师与学生基于思政教育的主题和要求形成一种互动交流的关系,教育教学的组织过程也转变为教师引导帮助学生解决其实际问题的过程,这种实践方式本身就更加具有针对性,体现出了一定的人文色彩。另外,这类实践教育形式也比较容易在具体落实中发现问题和不足,从而进一步明确改善提升的方向,这对于最终实现教育教学效果的优化与完善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

三、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一体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际运用

从本文探讨的天津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的思政教育工作开展状态方面观察,该学院面向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主要以开展党史学习主题活动、学生代表座谈会及部分教育领域的政策方针的角度,通过组织学习的方式方法达到思政教育的目标,这种方式方法虽然确保了思政教育理论知识的引入和理论教育的效果,但相对来讲,与学生的自身发展和思想问题的联系紧密度仍然有待提高。为了充分发挥出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一体化的思政教育模式的作用,具体的优化完善应用策略如下。

(一)以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开展思政教育

教师应当适当转变教育教学的思维方式,将思政教育的具体开展过程与学生学习与生活中具体的思想问题和心理障碍的解决相结合,实现将思政教育这种过于固定的、以理论知识教学为目标的教学过程转变为实践应用中解决学生具体问题的过程。这种教学组织方式有利于提升学生自身在教育教学活动组织中的参与感,同时还能够实现通过教育工作的组织开展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提升其对思政教育价值的认同感的效果。例如,教师可结合现阶段高校大学生所处的思想环境和社会环境,重视网络信息技术和平台上的信息对其个人思想发展和价值认知的影响。作为教师,应当积极学习和适应大学生群体的社交与思维方式,融入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及时发现和总结大学生群体现阶段思想和心理上存在的普遍问题,并且在自主沟通中了解大学生的思政教育需求,在此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实际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主题实践教育,设置如“沉迷网络”“原生家庭教育对性格的影响”“人际关系处理”等方面的思政教育主题,达到解决大学生实际问题的目的。

(二)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

个性化发展需求的尊重和科学引导是体现出思政教育人文关怀色彩的重要途径。作为教师,应当客观地看待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认识到学生的思想认知状态和心理发展状态只存在形式和特征上的差异,不应当轻易否定学生的思想认知和心理认知。而应当在尊重其主观意愿的基础上,通过科学有效的分析,明确其心理障碍与问题,并且进一步借助科学的教育引导方式对其进行辅助引导。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同时,为了体现出人文关怀的特征,教师还应当将课程教学与学生自身体会教导进行有效结合,积极在教育引导的过程中满足学生的心理疏导服务需求,为尽快且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提供便利。最后,关于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工作的开展,教师还应当重视其个人态度方法的科学性和柔性。一方面,要按照科学的思政教育方法开展相关的引导教育工作;另一方面,也要注意结合不同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思维模式,注重个人教育过程中态度的转变和优化,优化师生之间基于教育的关系状态,提升相关教育工作的质量。

(三)提升教师自身的综合能力素质

教师的素质水平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影响是非常突出的。基于此,教师方面应当从自身出发,积极学习专业的心理疏导知识与人文关怀方式,并且在工作中积极与其他教师加强交流沟通,对照观察个人在思政教育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而进一步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提升个人的思政教育专业素质和综合实践能力水平,为最终取得良好的高校思政教育效果提供支持。

结 语

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中,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的结合是未来思政教育人性化与多元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一方面,教师要认识到这类教育教学工作开展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教师也应当从个人的能力素质提升角度出发,选取科学的方式方法实现自身这方面能力的提升和优化,充分发挥出个人作为高校思政教师的积极作用。

猜你喜欢

关怀人文思政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古今一脉相承,兼顾现实关怀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怀理论视角下教师关怀关系的构建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人文社科
珍惜信任 传递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