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民健身视域下瑜伽养生的研究热点问题分析与展望

2021-11-24范轶倩

当代体育科技 2021年16期
关键词:中医学教育学瑜伽

范轶倩

(四川护理职业学院 四川成都 610100)

全民健身是人民强健体魄、增进健康的重要保障,也是人民实现全民健康、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础。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将全民健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并上升到国家战略的新高度。全民健身运动的普及,推动了瑜伽健身在我国的传播。瑜伽所倡导强身健体、修身养性等健身养生理念,不仅与新时代大众养生的需求相吻合,也与新时期我国所提倡的全民健康生活方式有着极高的契合度。作为印度养生术,瑜伽极力推崇健康的生活方式。瑜伽不仅注重体质、体态等方面的改善,更注重人们内心的修炼,瑜伽在使人的身体得到锻炼的基础上,还可以提升人的精神状态,是极好的养生锻炼方式。瑜伽自身所具备的养生价值和功效使其富含独特的文化魅力。在全民健身运动普及及人们追求健康养生的生活方式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学者对瑜伽健康养生进行了关注和研究。该文以瑜伽养生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近几年有关瑜伽养生的相关学术研究热点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研究瑜伽养生文化在与中国文化相互渗透中的融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创新有中国特色文化的瑜伽习练方式,充分发挥瑜伽在全民健身中防病治病及健康促进等方面的作用,同时丰富全民健身事业体育项目的结构体系,推动全民健身成为新风尚,促进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的深度融合。

1 当前有关瑜伽养生的学术研究成果

有关养生的话题,让很多人兴趣盎然。现代人因学习、工作、生活的压力而导致的身心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人们对健康养生的需求和关注。此外,全民健身热潮的推动,激发了大众对健康养生的关注热情及主动参与健身养生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大众的健康养生素养得到了一定的提升,科学辩证的养生之道愈发受到人们关注。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瑜伽健康养生方式的关注,国内学者对瑜伽养生的研究领域和视野也在日益拓展,但总体上研究成果相对较少。目前,关于瑜伽养生的研究已经渗透到多学科领域,研究者在中国传统养生学、医学、教育学等领域对瑜伽养生热点问题进行不同角度的研究。相关研究视角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从中国传统养生学角度进行的研究。此研究集中在中国传统养生与瑜伽养生之间的对比分析,主要包括瑜伽与健身气功、太极拳等传统体育项目有关养生理念、方式的比较研究。该领域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多。第二,从医学角度进行的研究。大多集中于中医养生理论与瑜伽养生理论的比较研究、中医经络养生在瑜伽教学中的运用情况及如何结合中医经络养生进行瑜伽教学。第三,从教育学角度进行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瑜伽如何提升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及高校瑜伽养生课程开展现状的分析研究。第四,关于瑜伽自身养生价值的研究。主要包括瑜伽呼吸、饮食、思想、心理养生方面的研究。第五,关于古代养生与瑜伽养生的研究,此类研究的内容和数量都比较少,具有代表性的研究内容有古代传统瑜伽养生的理论研究、苏东坡的瑜伽术、养生经,以及先秦时期的养生理论与瑜伽健身功能的一致性探讨。

通过对瑜伽养生相关研究成果的梳理和分析,发现关于瑜伽养生的研究,在主题上更倾向于传统养生学、中医学、教育学等学科领域,但是多数学者对瑜伽养生问题的研究多是单一视角,虽然进行了多学科领域之间融合的尝试,但各学科领域之间横向联系融入仍然不够。在研究内容上主要围绕中国民族传统养生体育项目与瑜伽养生的对比研究、中医养生与瑜伽养生研究、高校瑜伽养生课程的开展研究、瑜伽养生功效研究,以及古代养生与瑜伽养生的比较研究等方面。在研究方法上理论性的研究较多,而实证研究较少,定性研究多于定量研究。

2 传统养生学领域有关瑜伽养生的学术研究热点分析与展望

这一时期关于中国民族传统养生体育与瑜伽对养生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传统养生体育项目,如八段锦、导引术、太极拳等与瑜伽的比较研究。学者大多从概念、起源、动作特点、健身机制、发展现状几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来探索中国传统养生体育与瑜伽之间的异同点。大多研究认为,二者都能够养生养心、防治疾病,但在养生观念、养生功效、养生冥想方式、动作特点等方面略有不同。因两者习练方式不同,在改善人体生理机能方面也会有所不同,但在养生目的和养生本质仍然相契合。

总结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可以反映出学者对中国传统养生体育项目与瑜伽健身作用于大众养生的异同点的关注和思考。该领域相关学术研究成果较多,但大多数的切入点都是关于传统养生体育项目与瑜伽养生的对比研究,学术研究成果相似度高。目前,瑜伽已与多学科领域相融合,而关于中国传统养生与瑜伽养生的融合研究还不够深入,未来如何将中国传统养生领域与瑜伽养生深入融合,创造中国传统养生特色的瑜伽养生方式将会是学者进一步关注的话题。

3 中医学领域有关瑜伽养生的学术研究热点分析与展望

中医学是我国的原创性医学,古印度的瑜伽也同样具有明确的人文与医学属性。中医学与瑜伽都是具有丰富体系的养生文化,二者从理论指导到实践方式上虽有差异,但仍有诸多相似之处。瑜伽的“梵我一如”与中医学“天人相应”的养生指导思想都追求平衡和谐,在本质上有殊途同归之意。在养生锻炼方法上,二者都强调呼吸与身体的配合,追寻身心合一。中医养生和瑜伽养生的相通之处也为瑜伽和中医学的融合提供了契机和可行性。在众多学者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中,已出现运用中医养生理论和实践指导瑜伽锻炼的方式,同时也进行了瑜伽辅助中医药临床的实践探索。

中医养生与瑜伽养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中医养生理论与瑜伽养生理论的比较研究、结合中医理论分析瑜伽的养生价值、中医经络养生在瑜伽教学中的情况及如何运用中医经络养生来进行瑜伽教学。通过该领域的研究发现瑜伽与中医学从理论到实际的养生祛病等方面都有着很大的相似性和融合性。瑜伽作为辅助治疗手段在中医药临床中有了初步的探索和应用,并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另外,也有学者对运用中医理论作为指导创编瑜伽养生功法进行了研究,但仅仅是对其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并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深入探讨如何运用瑜伽辅助中医临床及结合中医理论来进行瑜伽养生功法的创编,促进中医养生和瑜伽养生的协作实践和发展将是未来该领域的发展趋向。

4 教育学领域有关瑜伽养生的学术研究热点分析与展望

体育锻炼与养生教育共同发展可以有效促进健康。在高校体育课程开展中,瑜伽养生课程的开设具有一定的可行性,瑜伽作为新兴的体育运动项目进入高校体育课程,不仅能够完善高校公共体育课的项目,而且可以满足学生的健身兴趣与需求。研究显示,瑜伽课程锻炼对女大学生塑造形体、增加肌肉含量、提升身体素质有着较为明显的促进作用[7]。目前,高校瑜伽课程的开设已初具规模,并有部分学校作出将中医养生理念融入瑜伽课程教学的尝试,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瑜伽与中医学和教育学多学科的融合,但仍处于探索阶段。

近年来,关于瑜伽养生与教育学融合的探讨较多,研究主要体现在高校瑜伽养生课程的开展情况,以及瑜伽如何提升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等方面。在教育学领域关于瑜伽的现状调查与分析的论文较多,但写作模式相似度较高且缺乏创新,研究程度不够深入,而且研究的专注性不高,持续性的研究态势还没有形成。目前,瑜伽已经具备成为我国正式开展的体育项目的发展潜质与群众基础。瑜伽养生课程在高校会越来越普及,并且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和前景。但在高校瑜伽教学过程中存在教学方法上较为单一、没有统一的专业瑜伽教材、课程设置中理论知识教授较少,导致瑜伽理论学习滞后于运动实践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瑜伽在高校的发展。因此,在瑜伽与教育学领域的融合中,高校开展瑜伽课程教学需注重科学性的发展。

5 结语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追求健康日益成为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健康理念的影响下,养生愈发受到人们的关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体育强国梦”,使我国全民健身体育事业迎来了新的高潮。在全民健身的热潮促进下,瑜伽养生与传统养生学、中医学、教育学、体育学、社会学等学科领域将进一步融合,与体育学和社会学的融合也将会是一个发展趋势。未来在瑜伽与各领域的融合当中,如何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使瑜伽养生与我国本土文化相互渗透,在瑜伽中融入中国文化元素,构建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瑜伽养生课程内容结构体系及瑜伽养生项目,让中国传统文化在瑜伽养生中发挥作用十分重要。同时,在全民健身运动中促进瑜伽与各学科领域的协作发展,使体育养生项目在全民健身领域发展中起到更大的作用也是值得关注的话题。

猜你喜欢

中医学教育学瑜伽
原始感瑜伽工作室
实践—反思教育学文丛
Hello White瑜伽馆
浅析我国当代教育学改革的策略
迎接瑜伽日
寻找教育学的历史逻辑
练瑜伽,悠着点
Analysis of the activation strategy of high school students’English language potential
乡村医学专业中医学课程的教学改革
分泌性中耳炎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