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原传统文化对武术的影响研究

2021-11-24胡勇陈学海付婷婷

当代体育科技 2021年16期
关键词:中原武术制度

胡勇 陈学海* 付婷婷

(1.牡丹江师范学院 黑龙江牡丹江 157000;2.内江师范学院 四川达州 635200)

文化作为一种人类现象具有历史性、继承性、区域性,在地域上形成以华夏为中心的中原传统文化。在此文化基础上,中原武术结合社会哲学、中医学、伦理学、兵学、美学等多种传统文化思想形成注重内外兼修的武术体系。地理环境、经济土壤、社会结构、国际条件等生态环境都融合到了武术中要从不同的层次看待中原传统文化对中华武术的价值,分析传统文化精神内化为中华武术的演变,从而更好地发挥传统文化对武术的价值内涵。

1 中原传统文化“根”脉背景

1.1 中原文化共享性传播

1.1.1 “太极、阴阳、五行”的共享性传统文化

共享性文化是人们普遍接受的、容易传播的,具备共同价值理念的文化。中原文化仁、恕和整体生命价值理念为各国普遍认同,具有较高的共享性,随武术文化精神一起对外传播。中原文化将太极作为世界的本原是宇宙万物来源的根据,从混沌无序状态经过历史的演化成为相对独立的分界线,用两种形式有意识地解释自然界对立和相互消长的物质势力,从而解释复杂的社会变化。因此,太极阴阳的哲学观念作为社会文化的载体能够渗透到武术理论中,拳理阐释、技法原理、练功原理、技击原理等无不融合太极阴阳思想。“五行”在民间传说起源于中原地带五时气候现象,后者将自然物质划分为木、火、金、水、土,并流出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将基本元素同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相联系,将直观的经验作为做事的思想价值原则。

1.1.2 “天人合一”的共享性传统文化

自然与人本质相通的概念在地域文化方面体现得淋漓尽致,以圆心为多民族融合的思想文化一直以来都强调整体性,天人合一正是协调中原地域与各民族之间的差异,达到地理上的共享统一。另外,天人合一的修身境界是调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统一。在中国传统武术中,修身境界本就是自然地理环境同内心环境的融合,达到武术运动的顺畅就必须达到自然运动的顺畅,二者运动自然和谐统一遵循自然规律。以顺应自然、因性而为、宽容不苛的生命态度对待传统武术,容易被周边文化所认同,提高共享性文化的传播。

1.1.3 儒家核心文化的共享性

儒家、道家文化是中原传统文化的核心,儒家思想确立中华武术的价值取向和基本基调,道家思想则为中国传统武术提供了理论智慧和人文关怀。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宽、敏、惠等都是儒家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延伸出来的尚武崇德的习武规范被武术流派重视,随地域文化迁移,武德逐步成为世代相传的武德文化,这样的文化有益于儒家文化的共享传播。此后,儒家文化不断同周边其它文化交流,儒家思维逐渐将儒文化融入到武术技术理论和武术项目中。以孔子“仁”的伦理体系为例,培养社会观念的同时,将武德文化构建成武术做事的行为规范或者习武的先决条件,而非纯粹地学习武术技术技理。

1.1.4 道家核心文化的共享性

如果说儒家精神贯穿了武术的历史发展,那么道家文化则丰富了武术技术思想,提高了武术哲理上的深度。道是万物之源,是思想体系的核心,用道来表达物质时往往是精、气、神同时并存,精表达精神意志,气表达武术运化,神表达思维意识。但是,气往往被视为武术的根本,成为武术运作的精微物质,种种形态都是武术气化的过程。传统的内家拳将气引入武术哲理的体系中,通过气沟通武术的桥梁。心与意合、意与气合以及以意导气、以意调息等皆是气与武术内练的融合。因此,道家的成长环境和土壤是下层民间武术文化。

1.2 中原文化包容性传播

1.2.1 佛教文化

中原武术在产生、发展的过程中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以良好的地理生态文化使得中原武术具有包容性,这也是中原武术不断发展壮大的原因。佛教历经漫长的历史发展在中国广泛的传播,随政治经济的需要,佛教精神同上层和下层的紧密结合,它的精神借助佛教教义同中原武术相结合而传播。中原少林拳“以禅为拳”和“以拳修禅”。禅宗世俗文化防卫能力较高。地域性的武术文化兼容佛教的精神教义融合成武术文化发源地,为武术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这种超世俗的佛教文化促进了中原武术文化的发展,反之武术文化的深入又促进了佛教文化的融合。

1.2.2 道教文化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包含古代众多的宗教意识和民族文化。无为不争、道法自然是道家思想的核心,传统武术在这种思想下也深受影响,把道家经典视作道教教义,逐渐形成道教信徒最普遍的意识教育。此种教育环境中,武术形成的习练风格模式不同于技术理论武术文化,武术思想在不同程度上按照中原包容性的宗教精神和原则指导实践和理论。

2 中原传统文化“物质”“精神”“制度”影响武术发展分析

2.1 从技术体系下分析武术影响

2.1.1 技术文化的概述

技术体系是人类生产方式的总和,中原时期武术技术在各个时期的脉络不同所运用的技术理论不同。技术之间的联系按照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建立起来,把各种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同武术联系起来,技术文化的价值观念、文化基础、经济关系和自然环境空间使中原武术总是依托文化建立。因此,良好的尚武之风和行气术之风为武术技术思想内外兼修、神行合一准备了适合的土壤。

2.1.2 中原武术技术运用

十八般兵艺展现了武术技术的工具,理论著作则展现了中原传统文化的技术特点,从拳种形态、器械类型、套路风格、内外家思想都运用技术文化。中原地区有少林、太极等拳种的发源地,登封少林寺天下闻名,温县陈家沟享誉海内外,影响深远。太极拳自创立后形成了独立而完善的拳法体系,并逐步衍化为杨、吴、武、孙等太极流派,与其相应的太极中原文化逐渐走向世界。少林寺以僧俗作为的媒介武技精髓不断创新发展,武术自成体系,风格独特,吸收中外文化技艺,被视为武学的正宗。

2.2 从精神体系下分析武术影响

2.2.1 中原传统文化价值概述

中原传统文化影响中华武术的过程中,精神核心流传到现代被体育思想所内化或者抛弃传统文化不适宜部分,价值体系中表现出来的是影响中华武术深层次的价值。传统文化价值体系,在实践中表现出来的价值取向、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核心的价值理论思维和项目实践是对中华武术的扬弃。传统文化以自我为中心的文化观,内外始终居于整体,融合地域特色、朝代更替、民族差异,中原武术核心价值观更好地迁移到多民族中华武术价值体系中。

2.2.2 中原武术项目价值意义

中原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体现在道德层次、练习方法、场地环境方面,每种价值观会形成不同中华武术特有的价值形态。在众多的武术项目中,形神统一观指导武术练习的实践过程,通过整体价值思维使得中华武术很讲究神韵、气势、气质,表现在躯干和四肢直观的动作攻防技术与节奏中。练习者形神统一于环境规律,根据环境的特点来掌握练习的时间、方式、练习方位,贯穿意、气、神动作要领。“择徒而授、师承严格、尊师重道、武德戒律、身心双修、以武会友、点到为止”的武术道德同社会和个人道德理想的中原传统文化相通,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都将个人自我价值的完善看作是生命价值所在。

2.3 从制度体系下分析武术影响

2.3.1 武举制度历史变迁

纵观科举制度的历史起源发展,武选基于统治的需要推行武举制度并开创了广纳天下人才的先河。在唐朝,崇尚武功,风气开放,武举以武艺为基础更像是一场考试。北宋沿用前朝的武举制度却没有对武举制度进行相应的规范,基层选拔武术人才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限制,人才质量得不到提高。南宋,在朝廷“重文轻武”的制度下,武学人才并没有学习武艺和兵法,却投入大量时间学文学,造成武举制度受到冲击。清朝时期,武术体系发展完善,武举制度达到了鼎盛时期,人才选拔科目主要以步射、马射、搏击技术与军事修养文化为主。此阶段,武举制度培养的人才更多的是符合军事需要的人才。武举制度选拔存在的弊端不能够满足时代的军事要求,专门的军事学堂的扩展使得武举制度功能终结。

2.3.2 武举制度的影响

民间武术壮大发展很大程度上来源武举制度发展,社会选拔人才提高了底层人才社会地位,重视武举导致民间武术得到发展。人民有机会报效国家,民间共同习练武术人群得以生根发芽,推动民间武术迅速发展。武举制度使得具备技术能力的人有做官的机会,有利于调正社会的不良风气,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安定和谐。同时,武举制度有利于教育制度发展。武术作为教学体系从中央到地方机构推行,保证了封建社会教学的规范性和系统性。

3 结语

“共享性”文化与“包容性”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根基影响中国武术文化发展的趋向,离不开中原文化的根。要以太极、阴阳、五行哲学思维以及儒道主流思维、天人合一的生命境界对外传播武术文化;以佛教出世入世武术精神、道教生命准则吸收包容外来武术文化,借用根文化分析中原传统文化思维对武术文化的影响。由此,希望尚武技术文化不断深入,武德精神内化为行为准则,武举制度深化为教育制度。

猜你喜欢

中原武术制度
《武术研究》欢迎投稿 欢迎订阅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论武术与军事的结合发展之路
党的领导制度是居于统领地位的制度
老外学武术,疫情也拦不住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
浓墨重彩 绘中原出彩画卷
绿色农业逐梦中原
制度空转,是“稻草人”在作怪
追梦新时代 中原更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