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有效衔接的思考

2021-11-24陈兴国

活力 2021年13期
关键词:管护农户攻坚

陈兴国

(中共重庆市綦江区委党校,重庆 401420)

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上下一心,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战略部署,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胜利。随着绝对贫困问题的解决,相对贫困现象可能出现,加上因灾、因病、因残等多种返贫风险,脱贫攻坚任重道远。在现代化征途上,加强返贫风险预测,做好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有机衔接,建立稳定长效机制十分必要。

一、巩固脱贫成果,防范返贫风险

(一)发现返贫苗头

扶贫“国检”后,因过度的劳顿、麻痹、厌烦等情绪,一部分干部群众容易滋生松口气、歇歇脚 的想法。加上返贫是动态、隐性发展的过程,不易被发现,因此导致返贫。早期预测,并加以干预,能有效控制返贫范围与程度,巩固脱贫成果。

(二)完善政策体系

因灾、因病、因残等返贫风险因素是偶然的、不可预见性的,一旦返贫,解决起来比较困难,有一定的滞后性。建立一套完善的政策体系,行政干预就可以及时有效地启动,能将返贫风险的破坏作用、影响能级降到最低。

(三)建立长效机制

上轮脱贫攻坚的重点是加快脱贫摘帽,如期建成全面小康;而下一轮乡村振兴的重点是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通过返贫风险预测,建立扶贫长效机制,是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有机融合的应势之举。

二、推进乡村振兴,重视风险预警

返贫既有因病、因灾、因残等“硬伤”,也有思想认识、工作机制、制度执行等软肋,后者隐蔽性更强、危害更大。

(一)从思想观念看,“等靠要”思想比较突出,内生动力不足

部分贫困群众和扶贫干部认为,贫困人群年龄大、知识少,贫困地区环境差,真是“扶贫难、难脱贫”。于是,“有政策、有指标就兑现,无路子、无办法等等看”,依赖思想严重,自我求变的意识和内生动力不足,稍不注意又滑入贫困的泥潭。

(二)从扶贫方式看,“输血”式脱贫依然偏重,造血功能不足

受地理、环境和自身知识文化的影响,贫困群众习惯了“输血”,一旦断供,可能不习惯、不乐意。如果没有稳定的就业、接续的产业,造血功能就不足,经不起风吹草动,脱贫稳定性差。

(三)从政策走势看,乡村振兴主要是整体推进,个体扶贫不足

本轮脱贫是以个体为主开展的扶贫,体现的是精准性,而下一轮乡村振兴是以整体推进为主的,扶贫只是其中重要的一项工作而已。如何处理好两者的关系,考量着党委政府的决策力和执行力,必然会影响脱贫攻坚的广度和深度。

三、因时因地制宜,做好衔接工作

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要因时因地制宜,做好有机衔接,发挥典型引路作用,做到“三个强化”、抓好“三大落实”、优化“三项制度”、汇聚“三类人才”。

(一)做到“三个强化”,让帮扶力量聚起来

坚持“五龙治水”,整合各种帮扶力量,严防返贫风险。一是持续强化领导力量。对领导包镇街情况开展一次综合研判,继续落实“双组长制”,试点镇街安排两名领导亲自抓,其他街镇安排一名领导,确保靠前指挥。二是持续强化工作力量。进一步优化领导包村居、驻村干部入户的工作机制,原则上不少于一名,试点街镇、村居扩大到两名,以充实工作力量。由于范围扩大,建议从部委办局和事业单位选派有意愿、有能力、有经验的年轻干部担任试点村居的第一书记或驻村干部,对作用发挥不明显、不具备履职意愿和身体条件的,及时调整撤换,确保力量不减。三是持续强化帮扶力量。继续争取企业和社会力量支持,探索完善“百企联村”对接帮扶长效机制,开展“党建共抓、党员共管、难题共解”活动,通过项目带动、兴办企业、联合开发等形式,帮助就业、创业、发展产业,真正带动贫困村、贫困户形成稳定、持久的收入来源,确保农户不返贫。

(二)抓好“三大落实”,让脱贫成果固下来

防止返贫必须抓住重点的三个方面,巩固脱贫成果。一是落实发展资金。提前抓好乡村振兴的土地储备与项目储备,与脱贫攻坚项目联动,建立资金使用会商机制,各部门财政资金“打捆”使用,并向重点项目倾斜,优化资金使用,防止“撒胡椒面”,充分发挥其“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二是落实长效产业。认真研究试点镇街、村居的产业现状,围绕特色农业种养、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生态康养、创意农业、农村电商、农产品加工等,做好“五个一”工程,即搞好一次调研、落实一个规划、拉拢一批资金、培育一支队伍、完善一大市场,使特色产业早见成效、长期见效,起到典型引路的带动作用。三是落实管护办法。把在脱贫攻坚中建设完成的农村基础设施、集体经济的管护纳入试点单位的“三权量化”“三权分置”改革中,加强对后期的管理、使用、维护,明确管护主体,落实管护经费,建立健全长效管护办法,确保建得起、管得上、用得好,不荒废。

(三)优化“三项制度”,让扶贫机制强起来

坚持制度为本,健全帮扶机制,严控返贫风险。一是优化扶贫动态管理机制。坚持整体推进与临时救助相统一,“回头看”与“回头帮”相衔接,对病、残、灾、失业、求学等原因返贫的农户实施动态管理机制,完善个人申请、村民评议、镇街审核、县级监控(扶贫办具体执行)的管理流程,切实阻断农户返贫。二是优化返贫风险防控机制。制定、完善返贫管理机制、产业扶贫机制、社会保障机制、司法干预机制、教育培训机制、救助帮扶机制等,动员各个部门力量,对遭大灾、遇大难、生大病等因素导致的返贫农户及时给予帮扶。探索构建“保险+扶贫”模式,为返贫农户量身定制农业保险、大病医疗、教育帮扶等“一篮子”保险产品,严控返贫风险。三是优化技能培训长效机制。针对农户特别是返贫农户的思想状况、生活习俗、就业能力、致富门路等方面的困难,通过院坝会、入户走访、典型引路等形式,发挥“传、帮、带”作用,把技能培训办到农家小院、田间地头,提升村民的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四)汇聚“三类人才”,让乡村振兴活起来

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人才的振兴,要开展“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行动计划”,抓好三类人才,使乡村成为各种生产要素流入和汇聚的“洼地”。一是抓好“三能”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整合农委、经信委、建委、人社等部门的培训资源,根据农业社会化服务的要求,围绕种植、养殖、农机、加工、捕捞、运输、建筑、餐饮、家庭农场等领域,通过手把手传授、面对面讲解、户对户联姻、企对企帮扶等方式,培养生产能手、能工巧匠、经营能人,发挥他们对乡村振兴的示范带动作用。二是抓好“三资”精英人才队伍建设。创办乡村振兴小微企业园,优化招商和创业环境,通过项目建设、产业联合体、订单农业、聘用管理、技术入股等形式,鼓励和引导拥有资源、资产、资金的城镇退休干部和居民、返乡农民工和乡贤代表、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和大学生到(回)乡,带领村民创办、领办、协办现代农业产业化项目、农业科技企业、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机构,盘活乡村土地、房屋等闲置资源,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三是抓好“三农”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为确保“三农”管理人才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组织、财政、人社等部门可统筹考量,妥善解决好下派干部、驻村干部、科技特派员、第一书记、村委会班子、本土人才等“三农”管理人才的待遇,让他们真心扎根农村、用心发展农业、诚心服务农民。

猜你喜欢

管护农户攻坚
安徽省进一步加强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后期管护
2022年将农村公路管护领域就业岗位稳定在80万左右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新麦走出好行情 农户丰产又丰收
生产专业化促进农户收益提升
加强森林资源管护促进生态环境建设
既要继续攻坚 也要防止返贫
脱贫攻坚应及时清理“淤堵点”
贫困地区农户的多维贫困测量
贫困地区农户的多维贫困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