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高职美育现实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2021-11-24胡晓素黄小燕

现代交际 2021年21期
关键词:美育院校互联网+

胡晓素 黄小燕

(江海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扬州 225101)

2013—2020年,国家陆续发布一系列关于加强美育工作的重要文件。2019年4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提出到2035年形成多样化高质量现代化的高校美育体系,并提出构建美育体系的四大举措,即建强师资队伍、深化教学改革、推进文化传承、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等;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多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从教材体系、课程、教学改革、办学条件等方面为高校加强美育工作做出实践指导。在此背景下,美育进入一个新时代,对于人才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互联网时代美育工作的意义

互联网时代,美育生态正在重构。新时代美育工作的定位不仅仅是培养优秀的艺术人才,也是每个学生都要接受的重要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强调“人人能参与,人人能出彩”,让更多学生享受高质量的美育资源,完成“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养德”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全面提升人的生活品质。[1]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地方经济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育人才的办学单位,要充分利用当地的非遗项目及优秀文化传统开展美育,有利于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构建特色文化育人体系,让优秀传统文化在年轻一代的心中深深扎根,有利于增强青年一代的文化自信。

二、互联网时代美育工作的问题

1.高职院校生源质量参差不齐

高职院校学生大都是高考中成绩不理想或未参加高考的学生,综合学习能力及道德素养都有待提升。在利用互联网学习时,多数学生会被网络游戏所吸引,缺少网络辨别能力,更不重视网络道德,课堂上也没有与教师展开积极的互动,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培养有着较大困难。有些学生自卑、不自信,学习态度不认真,认为只要拿到毕业证书找个工作就可以,轻视美育课程的学习。

2.盲目增设课程,人才培养模式不确定

很多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不清楚,不能推动本院校发展,甚至出现人才培养模式滞后于社会企业的需求。[2]例如,有的高职院校为了扩大招生盲目增设课程,使美育有关的课程学生人数不达标,教学质量降低,学生素质无法达到社会要求,导致学生就业形势严峻。除此之外,很多高职院校美育课程设置、教学手段和模式几乎雷同,教师大都直接使用教材配套的资源,通过互联网向学生展示课件,没有重视课程内容和形式的创新,整合当地优秀文化要素及师资要素不多,教学场地局限在教室内,使美育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3.校企合作没有发挥互联网的优势

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就业,现阶段很多高职院校与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校企合作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例如,构建校企合作平台,学生可以随时登录学校官网,查询与自己专业对口的企业,了解相关就业信息。但有些高职院校开展美育工作时没有及时更新合作企业的信息,或没有跟踪学生后期的实习情况,教师和学生都无法观看到具体的实习效果,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校企合作。通过互联网构建校企合作互助的模式,企业优秀培训师可以走进高职院校,为学生讲解当下人才需求,高职院校教师也可以走进企业,了解学生情况,为美育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若不能充分利用互联网,美育的人才培养和校企合作链就会断裂。

4.缺少必要的社会实践活动

参与生产生活实践活动,能使学生学习的内容得到检验并内化,积累必要的生活经验,为后期的学习和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高职院校的学生毕业后大都要走上工作岗位,若有一定的社会实践基础,就会更快适应工作。美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重视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引导学生发现生活美、艺术美、社会美等各种形式的美。但很多高职院校管理者、教师、学生都认为不用进行实践活动,只要保证成绩就可以;这种想法显然跟不上社会发展,满足不了时代需求,也会使学生缺少视野和能力支撑,在理解教材、情景或理论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

5.高职院校美育教师教学模式有待改善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高校美育工作迎来了最大的发展机遇,教师应当充分利用互联网不断创新教学形式。一些高校,仍然有教师没有完全发挥网络技术的优势,一是由于教师教龄较长,习惯了原有的教学方式,不愿意学习互联网及计算机知识;二是学校缺少互联网设备,不能满足教学需求。另外,学生道德及人格素养培养缺少针对性和效能性。一些教师习惯使用互联网进行教学,但缺少创新性,例如只会用微信、QQ平台与学生进行简单交流或分享教学资源,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美育教学的顺利开展。

三、高职院校“五位一体”美育育人体系

高职院校“五位一体”美育体系旨在使美育育人系统化、体系化。在“互联网+”时代,通过美育提升学生人文精神是避免人技术异化的根本。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在谈到加强美育时指出,美育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和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课堂教学、课外实践、校园文化结合的模式,让更多地区、更多学校和更多学生受益。

如何将美育教学资源和实施手段进行有机整合,形成教学体系,发挥体系的最大优势,是一个值得研究的理论问题;将理论问题落实到人才培养上来,又是个现实问题。美育育人教学体系需要从高职教育美育课程、信息化教学资源库、校园文化环境及学生社团组成、考核评价机制五个方面构建高职院校美育育人协同教学体系,形成理论指导框架。

1.科学确定美育课程目标,构建科学的美育课程体系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载体,合理的课程体系是实现美育目标的重要保障。首先,学校美育课程应在重视基础美育的同时,融入地方优秀文化的元素,实现各学科相互渗透。其次,摒弃传统的说教式教学模式,增加实践性、体验性、操作性强的教学环节。新时期美育要凸显时代性,遵循美育培养的规律,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人生观。高职院校的学生身心发展基本定型,具有一定的判断力、社会认知能力及审美能力。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开始有了表现美、创造美的意识;大学阶段的美育教育应改变重少数轻全体、重比赛轻普及的传统观念,构建全员协同参与的管理体系,构建美育的协调发展机制,夯实美育保障,以提升整体人才综合素养为目标。再次,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强调,职业院校要做好与基础教育美育课程的衔接,积极探索因地、因校、因人而异的地方化、个人化的拓展性课程;因此,在职业院校里要保证一定量的艺术类选修课,如音乐鉴赏、工艺美术赏析、艺术史论类、艺术批评类等,让学生在繁重的专业课学习外,能够有调解情绪、减轻压力的拓展性学习。最后,将职业类院校的美育实践活动纳入教学计划,实施课程化管理。以扬州某民办高职院校工科系为例。该系很多专业都是枯燥无味的机械原理或有难度的动手实训,如果安排一些欣赏扬州传统文化课程,定期组织学生参加扬州音乐厅的市民开放日活动;或开设篆刻、剪纸、书法等课程,提高审美修养,在艺术学习中磨炼意志,培养“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2.美育教学的改革——信息化教学资源库

以国家实施“宽带中国”战略为契机,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在“互联网+”深入人心的新形势下,运用网络直播远程教学、微信公众账号、慕课等多种网络教学方式,充分整合优质师资、美育元素、施教场所等资源,多方共建优化美育平台,拓宽美育内容、质量、空间,对社会开放达到服务社会的目的,使更多人获益。[3]通过信息化教学资源库,获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非遗项目、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等资源,将艺术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融合,开展以美育为主题的教学实践活动,在课程中融入美育元素,发挥各学科教师优势,形成专业技能培养、思政培养、美育为目标的育人合力。

3.加强校园景观文化和内涵文化建设

文化是学校的灵魂。“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校不在大,有文化才有生命。校园景观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物化和外显,体现了一所学校的气质和品味,对广大师生有着不可替代的教育熏陶作用。“美在于发现”,校园的一草一木、一桥一水、亭台楼阁等自然景观在潜移默化中培养着学生审美能力,让学生感受自然的美。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人的主观意识与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结合,实现以美感人,以景育人,创建符合自身办学特点的主题文化教育,实现艺术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互渗透,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

4.充分利用学生艺术社团

大学生社团是高校服务育人的重要平台,应培育其成为美育普及及传播的先遣队。各类的学生社团以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灵活新颖的活动形式,聚集了志同道合的优秀青年,它在丰富着校园文化、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助力大学生成长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众多的社团中,艺术社团是最聚人气的,学生们通过共同的兴趣爱好相识,锻炼了人际交往能力,拓宽了视野,增强了自信。在学习音乐、舞蹈、美术的过程中,有艺术特长的学生可以传授自己的艺术知识,性格活跃的学生可以带动内向、腼腆的学生,缺乏自信的学生可以在社团活动中得到成就感,找回自信。

5.建立科学的考评机制

传统的评价方法是以学生的成绩来考评的,但在高职院校学生美育成绩和美育素养同等重要。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使就业成为多数学生的压力[4];因此,高职院校的评价机制也应进行改革。例如,可以按照学生完成任务的方法及质量进行评价。高职院校应改革课时及教学考试要求,建立科学评价机制,以互联网为媒介评价学生作品,让学生作品在更大范围内得以展现,这有利于提高学生创作的积极性及学习自信心,也有助于社会更好地了解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高校要探索美育教师的考评机制与职称评审机制,在职称晋升、职业发展方面为美育教师提供保障,促进美育教师提升教学质量、改革教学方法的积极性。

四、结语

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网络空间存在的非法、有害信息及低俗内容为美育带来新挑战、新问题。政府及监管部门首先要从源头把脉互联网信息,构建“宣扬正能量、弘扬主旋律”的网络空间,打造风清气正的绿色网络生态系统;高校要引导学生提升互联网信息辨识能力,理性思考、分析网络社会热点问题,实现由感性向理性的升华。

猜你喜欢

美育院校互联网+
“以美会友,以美育人”:2022年全国高等职业院校美育研讨会召开
论公民美育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