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加强高校毕业生法制思维和法律意识研究

2021-11-24黄婉瑜

法制博览 2021年10期
关键词:合法权益法律意识维权

黄婉瑜

(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大学,广东 广州 510550)

一、引言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人数越来越多,其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就业难度也越来越大,这也逐渐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毕业生缺少职业经验、社会经验,在就业市场中处于弱势,再加上法律意识的薄弱,在就业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合法权益受到侵犯现象。这不仅需要政府部门采取适当措施保障就业工作,还需要学校注重毕业生的就业指导,给毕业生普及就业注意事项以及树立积极的就业观。同时学生自身也要增强法律意识,明确自身合法权益,熟悉相关就业法律知识,当遇到合法权益受到侵犯的情况时,会使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1]。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法律意识现状及成因

(一)现状

1.法治思维和法律意识淡薄

就业问题的突出,使毕业生更关注简历设计和求职技巧,而对就业过程中的法律问题所知甚少。毕业生在大学期间,大四之前的学习阶段都会认为就业还离自己很远,没必要特地去学习相关法律知识,到了大四,则认为涉及法律问题的事件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就业前随便看一下相关法律知识就可以了,不需要深入了解。大多数大学生在上大学以前所学到的法律知识极少,再加上没有主动去了解过,本身法律意识很淡薄。据了解,我国许多高校的课程设置上关于法律知识的课程极少,普及法律知识的讲座或者活动也不多,因此学生能接触法律、学习法律的机会就很少,法律意识得不到良好培养,学生几乎不了解就业相关法律,更不懂劳动法、合同法等内容的基本内容,这也导致了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因为缺乏法律意识而吃了哑巴亏[2]。当自己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由于法律认知水平的不足,根本不会想到用法律来维护权益。

2.缺乏维权意识

毕业生法律意识的淡薄,也会使对维权途径的不明确,不仅不了解自己的就业权益,也不懂如何维护自己的权益,以致于合法权益被侵犯了还以为是理所应当的。有的毕业生合法权益被侵犯后,想维权却不知道具体流程和做法,有的甚至无法判断自己的合法权益是否已经被侵犯。所以有些学生合法权益受到侵犯后,只能委曲求全或者逃避退缩,完全不会反抗。在劳动合同的签订方面,劳动双方应该依据《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签订劳动合同建立劳动关系。有的用人单位为了躲避缴纳社会保险和解雇成本的法律责任,以欺瞒手段避免劳动合同的签订。学生在缺乏维护权益意识的情况下,盲目相信用人单位,达成口头协议后就认定了劳动关系。纸质证明的缺少,也会导致学生发生劳动纠纷时,缺少维权证明而导致合法权益受到侵犯。在试用期方面,很多学生不了解《劳动合同法》里试用期的相关法律内容,会受到黑心用人单位的蒙骗,以致于试用期工资低,成为廉价劳动力。对于劳动合同条款问题,合同是用人单位拟定的,签订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的也是用人单位,合同内容大多是说明劳动者的义务和用人单位的权利,而劳动者的权利和用人单位的义务却很少提及。一些大学生由于缺乏法律意识,只能被动签订劳动合同。有的学生看出了其中的端倪,也不敢说出来,只好硬着头皮签了,等到发生劳动纠纷时,用人单位有材料证明自己的合法性,而毕业生只能哑口无言。

(二)成因

1.大学课堂法律知识有限

大学的课程一般以专业的理论和实践居多,关于法律的课程极少,因而在大学的课堂中获取法律知识的渠道极其有限。而法律相关的课程内容往往以理论知识为主,这也让许多学生觉得枯燥无味,不会在意这门课程,再加上学生更注重专业课程的学习,法律相关的课程被忽视。所以学生对于《劳动法》《合同法》等就业相关的法律很生疏,以致于不会使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2.法律知识在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被忽视

如今,广大高校都会指导学生做职业生涯规划,在相关课程中指导老师往往比较重视教授学生求职技巧和就业注意事项,而缺少就业相关法律知识的传授。在职业相关方面,学生没有经验,都以老师在课堂上的教导为基础,这使学生在潜意识中注重求职技巧和就业思想的培养,忽视了就业相关法律知识的重要性,从而导致了许多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缺乏维权意识[3]。

三、加强高校毕业生法制思维和法律意识对策

(一)学校加强毕业生就业法律知识教育

学校必须重视学生大学期间的法律知识教育,增强法律意识,主动了解就业以及常用的法律知识,并掌握好该怎么用,在什么时候用。学校在学生的课程安排上,注意把择业教育与法律教育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学习就业知识的基础上了解法律知识,做到知法、守法、用法。除此之外还可以设置专门法律课程,比如《合同法》《劳动法》等,老师对其基本原理、重点条例进行讲解,再适当配合典型案例,给课堂增加趣味。学生在听案例时对求职、就业这方面的侵权行为和维护自身利益方法都有深刻了解,让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少走弯路。在了解就业相关法律知识并熟悉运用的基础上,还要提高其实践性与实用性,让学生在就业时,明白怎样选择用人单位,能辨别哪些合同条例侵犯到自身利益,并在自己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知道具体违反了哪些相关条例以及通过哪些渠道维护权益,让自己的损失更小。

在学生就业指导上,还要培养一批具备专业相关法律知识的教师,引导学生正确就业,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让学生对就业法律知识的了解更透彻,以及系统全面地掌握维权方法和途径。学生求职时,提醒他们注意就业协议和劳动合同的重要性,以及防止落入各种招聘陷阱。法律意识淡薄的学生不在少数,侵权案例也时有发生,因此学校还可以开展法律援助,为就业过程中出现法律问题的毕业生提供咨询服务,并指导学生如何正确应对。

(二)学生自身要主动去了解相关知识

学生是就业的主体,只有让学生了解就业相关法律知识,培养法律思维和法律意识,才能更好地维护自身权益。学生在进入大学时就必须开始培养法律意识,利用课余时间主动去阅读相关书籍,了解相关事项。大一大二时期可以看《劳动法》《合同法》等具体条例,大三时期广泛阅读相关案例以及维权方法,即将毕业时重新回顾一遍知识。毕业生在就业时,一定要提醒自己,合法权益在什么情况下会受到侵犯,合法权益受到侵犯后应该怎样合理解决。法律意识的提高,能让自己意识到自己的合法权益是否受到侵犯,以及正确维权方法,而不能息事宁人,小事化了。学生有了法律意识,除了帮助顺利就业外,在社会生活的各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完善大学生就业权益保护法律法规

要基本保障毕业生的就业权益,还要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毕业生就业权益的相关法律体系得到完善,对保护学生就业有着重要意义,实现了毕业生就业法制化。完善毕业生就业权益保护法律体系就需要立足现存的基本法律法规,修订完善《劳动法》等相关法律,加强弱势劳动力的就业保护,尤其是大学生这类群体,明确保护劳动者的范围。加强法律体系建设力度,严厉处罚侵犯大学生就业合法权益的行为,并细化、量化相关具体法律依据。具有针对性的措施施行后,还要提高执行力度,每当大学生遇到侵权行为时,立刻提供法律援助,采取相应措施发挥保护作用,严厉打击侵犯毕业生合法权益行为,为毕业生合法权益的保护提供保障。网站的管理过于宽松,公司信息的审核很容易通过,这也让一些诈骗公司有机可乘,他们会在招聘平台上发布虚假信息,对社会弱势劳动者进行欺诈,从中谋取利益。对于这种情况,处于弱势的毕业生群体很容易掉入陷阱中。法律体系的完善,也避免了侵权案例的多次发生。

四、结语

就业是大学生大学学习的目的之一,作为大学最后一个重要环节,增强法律意识具有重要意义,对大学生增强法律素养,善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发挥着重要作用,法律意识的提高,也让学生有自我保护意识,能分辨就业中的侵权行为,理智对待纷繁复杂的就业问题,敢于同侵权行为作斗争,采取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利益,在法律的保护下避免在迎接社会挑战过程中走向山穷水尽。

猜你喜欢

合法权益法律意识维权
维权去哪里?
自流井区:即时调处欠薪案件 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青海:建立“绿色通道”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
融媒体时代下的新闻宣传与法律意识
又来了个打算维权的
完美 打假维权
探讨培养青少年法律意识的意义及途径
青少年合法权益 我们共维护
网购遭欺诈 维权有种法
为游客的合法权益支起保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