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问题促进思考和学习
——关注小学数学中的核心问题

2021-11-23宋爱霞

读与写 2021年23期
关键词:思维能力核心思维

宋爱霞

(江苏省盐城市串场河小学 江苏 盐城 224000)

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是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落实“核心素养”,如何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如何使学生“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根据教学实际,依据学生思维能力各层级发展的特点,通过对学生的课堂学习状态,学生作业,课外学习表现等进行分析,发现关注核心问题,是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前提。

在数学课程中关注核心问题,就是关注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等关键能力的发展,以“问题”为出发点,贴近学生认知水平,设计科学、合理、有价值的具体问题,激发学生提出新的问题,让学生的思维呈现层级发展。就此作了以下思考和尝试。

1.呈现核心问题,让学生能解“问”

在数学课程中,核心问题的呈现,教师可以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之前,先以游戏、生活场景、绘本故事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然后再引入所要教授的内容,从现实生活中理解数的意义和数量关系,消除其对所学知识的隔膜感,提升其学习效率。“引起关注”的呈现,利于学生自主生成问题,学生可以在问题意识的引导下,进行题目的审读,在分析中寻求答案。

2.分析核心问题,让学生巧借“问”

孔子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教也”。因此,在教学环节中,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而举一反三与问题教学之间又存在着天然的联系,教师可以利用一个问题来让学生引出其他问题,从而让学生借助一个问题,会解答同类型的问题。

以教材的知识体系为研究之本,在三年级下册的《有趣的乘法计算》教学中,课前预习引入上题,由本问衍生新问,正确、合理地分析核心问题,使学生的思维跳级,学生由此借问:两位数乘两位数,要使积最大,应该怎样填?学生在课前大量的计算中寻找结果。此时,学生已经处于疲于应付的状态,学生想得到答案,但是方法太繁琐,那么如何提高自己的计算能力,学生由自觉到自发,正符合核心问题中发展学生数感、运算能力,推理能力等关键能力的发展要求。

3.关注核心问题,让学生会提“问”

探索能力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重要培养目标,对此,教师可以通过问题的层次性来引导学生逐步深化对教学内容的思考,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探索能力与思考能力。三年级下册的第九单元《简单数据排序和分组》教材中需要处理“你的身高在正常范围内吗?班级的其他同学呢?怎样才能全面了解你们班同学的身高情况?”对数据分析观念关键能力的发展是数学的核心问题,我们在教研活动中,为一节课《简单的数据排序和分组》的导入呈现以下几个建议:

3.1 生活情境导入:出示一张4位同学的合影,猜一猜谁是三(1)班的班长。

3.2 绘本故事导入:小力经常和哥哥他们一起做游戏,可是哥哥的同学经常对小力说:“嗨,小不点,你就站在旁边看我们踢足球吧!”“哦,小不点,你好!”还要摸摸他的头。小力很为自己的身高苦恼。

3.3 直接导入:出示我国正常儿童9~10岁的身高标准,提出问题:你是否想知道自己身高是否在正常范围之内?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反应不一。以生活情境导入的课堂学生比较活跃,纷纷对老师发问寻找三(1)班班长的特征,以便自己能够一次就能猜中。以绘本故事导入的课堂学生专注力较好,一节课研究性的过程远多于对研究问题方法的讨论、交流、总结。直接导入的教学课堂,学生课堂主体意识弱,教师的“理性权威”意识强,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以活动和问题的解决为主线完成预设活动。在对比教学效果和学生参与度、主动性的情况分析中,以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导入法,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容易引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在探索过程中与已有知识形成共鸣。

4.把握核心问题,让学生会设“问”

对课堂教学的经常性反思,有助于教师深入了解教材意图,把握核心问题。在教学中以问题解决问题,可以从学生的课堂、作业进行深入、整理、从而确定学生的思维层级,合理设置提高步骤。教学相长,既要对学生思维能力提升进行训练,也要对全班学生或一个学生行现有思维水平有全面的分析,一次性上升到“立体综合式”的思维状态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学中关注核心问题,让学生想解决问题,会解决问题,能够提出问题,衍生出新的问题,以问题促进思考和学习,借助体验、建构及内化等过程逐步形成相对稳定的思维方法和价值观;要遵循学生问题提出、分析与解决工具选择并成功解决问题的过程,建构数学知识体系,提升数学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思维能力核心思维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