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幼儿国学文明礼仪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策略

2021-11-23

读与写 2021年23期
关键词:文明礼仪国学礼仪

李 红

(福建省武夷山市实验幼儿园 福建 武夷山 354300)

引言

礼仪是社交活动中的行为规范,是个人道德修养的内在体现。礼仪教育和日常行为习惯培养之间联系密切,在幼儿教育活动中要具体渗透在各个教育环节。国学经典在幼儿教育活动中的运用,丰富了幼儿园园本课程内容、提升了幼儿礼仪教育的层次水平,是促进幼儿个性品质形成、人格完善发展的有效路径。那么在实际教育活动中如何将礼仪教育、行为习惯培养与国学教育联系起来,依然是我们在当前幼儿教育工作中需要谨慎、深入思考的问题。

1.结合国学经典礼仪文化制定幼儿文明礼仪行为培养目标

首先,结合国学经典礼仪文化确立幼儿礼仪教育的基本内容。《弟子规》作为国学经典包含着我国传统礼仪文化的精髓,其中的很多礼仪文化内容都是幼儿在成长过程中需要积极学习的,比如尊敬师长、诚实守信、与人为善等[1],参考《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要求,可以大致确定出幼儿礼仪教育的基本内容——基本礼仪、家庭礼仪、幼儿园礼仪、公共场所礼仪。其中基本礼仪主要包括良好的个人卫生礼仪、礼貌用语、礼让行为等;家庭礼仪主要包括待客礼仪、尊敬长辈、家庭行为习惯等;幼儿园礼仪主要包括洗漱礼仪、出入园礼仪、活动礼仪等;公共场所礼仪主要包括乘车礼仪、购物礼仪、交际礼仪等。

其次,结合幼儿特点创编礼仪教育童谣。创编的童谣中需要纳入孝敬礼仪、活动礼仪、进餐礼仪、待客礼仪等等内容,教导幼儿吟唱、在活动间隙播放,让幼儿感知童谣优美旋律、节奏的同时渗透礼仪教育内容、规范幼儿的行为。

最后,制定文明礼仪规范要结合大、中、小班幼儿特点,针对幼儿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和学习礼仪、生活礼仪等内容,要结合幼儿在本阶段的成长规律和接受能力,如小班幼儿在进餐过程中,要求他们能够安静的坐在座位上,正确使用勺子进餐;中班幼儿则在此基础上要求幼儿学会正确使用筷子进餐;大班幼儿则以上述要求为基础,进一步要求幼儿能够熟练使用筷子且遵守用餐规范,如吃饭过程中不发出声音以及在规定时间内用餐完毕等。

2.结合幼儿园日常活动渗透国学文明礼仪要素

“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提示我们在组织幼儿教育活动的过程中能够树立生活化视角,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学会文明礼仪、规范自身行为、养成良好习惯[2]。

首先,幼儿园环境中融入国学文明礼仪要素。环境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在幼儿教育中幼儿教育环境应该以促进幼儿发展为基本目标,参考国学文明礼仪内容,目前幼儿园的环境创设要更加多元,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教育作为主题,我们可以在院内的墙壁上展示中华德育故事,如孔融让梨、曾子杀猪、黄香温席等;设置主题墙,包括排队喝水图、五部洗手图以及社交礼仪图等,使环境的隐性教育作用发挥出来。

其次,在一日生活中渗透国学文明礼仪要素。如幼儿游戏、区角活动、课间休息、出入园等环节,都可以作为渗透文明礼仪和行为习惯教育目标的关键时机,如午睡前后指导幼儿有序脱穿衣物、整理床铺;出入园要和老师打招呼等。

3.以家园共育为手段全面培养幼儿礼仪习惯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新时期,幼儿教育工作应该重视起和幼儿家长的合作,幼儿园和幼儿家庭应该就幼儿教育问题达成一致的观念[3]。首先,要强化家园沟通,以家长会、家长开放日、线上互动等方式,建立畅通的家园沟通渠道,幼儿教师听取家长建议、幼儿家长获得专业教师指导,二者达成配合教育关系。可以建立班级群,教师上传幼儿在园期间的活动资源,家长通过点赞、评论、转发等方式互动。其次,家校合作监督幼儿行为习惯、礼仪观念变化情况,幼儿园将国学文明礼仪与行为习惯教育内容告知家长,家长在家庭生活中也要给幼儿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如指导幼儿自己整理房间、收拾玩具、叠放衣物,在园期间养成的行为习惯到家之后,家长要负责监督和巩固,才能够全面实现文明礼仪教育与行为习惯培养的目标。

结束语

幼儿园教育工作中开展国学教育,可以引导幼儿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在国学经典中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使幼儿教育活动更具针对性,为幼儿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现阶段幼儿教育中国学礼仪文明教育和行为习惯培养目标落实情况还不理想,基于此,上文简要分析了当前幼儿国学文明礼仪教育与行为习惯培养的策略,希望观点可供参考。

猜你喜欢

文明礼仪国学礼仪
“垂”改成“掉”,好不好?
浅谈一年级新生文明礼仪教育
筷子礼仪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礼仪篇(下)
不懂礼节
文明礼仪的检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