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席夫谈贝多芬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六)

2021-11-23编译郭建英

钢琴艺术 2021年9期
关键词:快板奏鸣曲乐章

编译/ 郭建英

《“悲怆”奏鸣曲》的写成与作品10相隔仅一年,这首作品标明为大奏鸣曲,它被题献给了卡尔·冯·李希诺夫斯基亲王,这又是一位艺术与音乐的重要支持者,贝多芬的一位重要的朋友。“悲怆”的名字显然不是来自贝多芬,而是出版商所起,但是他对这个名字没有表示反对。无疑这里的乐思非常宏大、充满悲悯、充满崇高的悲剧情结,引人联想到希腊悲剧,这一整体姿态在其第一部分庄板中表现出来(第一乐章第1至10小节)。之后是第二部分,有活力的非常快的快板。我刚刚演奏的庄板部分通常被人理解为引子,对此我不敢苟同,因为这是第一主题,接下去以不同调性在这首奏鸣曲中一次又一次出现,这和后来的作品111所含的引子不一样(贝多芬《c小调第32奏鸣曲》第一乐章第1至2小节),这段音乐不再重现,快板开始以后再未返回(贝多芬《c小调第32奏鸣曲》第一乐章第20至22小节),我们不会再听到开始这一句,与《“悲怆”奏鸣曲》截然不同。这样说来,虽然因为不幸遗失而没有原稿,第一版乐谱将反复起点标在了第二部分的起始(第一乐章第11至19小节),然而鲁道夫·塞尔金的演奏给我留下不可磨灭的记忆,不单是因为他的演奏无比完美,还在于到呈示部末尾,(第一乐章第121至132小节)再次返回庄板。所有人都为此而震惊,但是我对这一做法真正信服,这给我们带来了一部完全不同的作品,各部分的比例不同了。我于是有了很坚定的看法,认为反复一定要回到作品的一开始。其结果就是第一乐章比重巨大,通过后面两个乐章的反衬而形成均衡,后两个乐章就相对轻盈,当然不是轻飘,而是相对比重较小。

关于《“悲怆”奏鸣曲》中的附点节奏,我们可以对比巴赫的《c小调帕蒂塔》(的开头),所以这一浪漫意味的宏大造型可以溯源到巴洛克和巴赫。(第一乐章第1小节)开始是一个非常厚重的和弦,但是它标明强后突弱,一个重击之后音量必须速降。这很困难,在钢琴上有一个诀窍可以做到这样,那就是重击这一和弦,用踏板将它延留住,然后再按压琴键二至三次,注意不能出声。我无意在这里强调技巧,但是这个地方很重要,因为你一定要做到这里的音量速降,这正是他所要求的。从不协和音到更加不协和(第一乐章第3小节),从很大张力(第一乐章第4小节)到祈求和拒否(第一乐章第5至10小节),(第一乐章第10小节)这一句不是炫技,不可以弹得太快,而且不可以有渐强。我总是听到有人在这里弹出一个很大的渐强,如果贝多芬要求渐强,他一定会写的,但这里没有渐强。

你们听到这些震音(第一乐章第11小节左手),这非常不钢琴化。整首奏鸣曲,出自这位伟大钢琴家之手,却是如此非钢琴化,我简直无言以对,它就像一首乐队缩编,是乐队音乐的钢琴缩编。(第一乐章第11至45小节)你们听见这些雷霆、电闪雷鸣,(第一乐章第49小节)风暴渐渐平息。现在是完全不同的主题(第一乐章第49至59小节),记住这四个音符(第一乐章第51至52小节的右手),它们会在之后的乐章里出现类似的主题,所以每样东西都是关联的。

(第一乐章第51至88小节)这是一个美丽的主题,而它一定要引导出下一个(主题),所以我认为在这里运用节拍器似的拍子是不合理的,一定要退让一下,非常乐队化(第一乐章第89至132小节),返回到一开始。呈示部弹奏两次之后,庄板在属调上出现,(第一乐章第133小节)这里很重要,转调至b小调,回到快板(第一乐章第137至143小节),注意这几个音符(第一乐章第140至141小节的右手)是与第一主题同样成分通过不同节奏式样变化而来的,(第一乐章第137至171小节)仍然非常乐队化,真是很像《“田园”交响曲》中的暴风雨来临,这里像定音鼓一样的鼓槌滚打(第一乐章第167至175小节),我们已经到了属音,准备返回,但是在这里耽搁很久,在属音徘徊超过二十小节。现在返回了(第一乐章第195小节),接下去的成分都很合理(第一乐章第289至294小节),最后是不长的尾声(第一乐章第295小节),厚重的和弦没有了,被死一般的静寂取代,静寂……(第一乐章第296小节之后)一定要深吸一口气。回到快板(第一乐章第299小节),这就是第一乐章。

下面是贝多芬最家喻户晓、最脍炙人口的乐章之一,这完全名副其实,但是这里的音乐不可以流露感伤(第二乐章第1至8小节),犹如一首美丽的无词歌。降A大调柔板,从调性关系上和作品10之1相同,但那是很慢的柔板,而这里是常规速度。全体乐队加入进来(第二乐章第9至16小节),现在开始新的成分(第二乐章第17至21小节),这实际上是包含两个插段的回旋曲式,第一主题再次出现,之后再转入三连音伴奏的第二插段(第二乐章第37至50小节),就像两支单簧管,一切都是乐队化的。接下去再次出现乐队效果似的高潮(第二乐章第42至50小节),我们又回到家中了(第二乐章第51小节),他继续沿用前面插段的三连音伴奏,非常诗意、非常美丽,最后是简短的尾声(第二乐章第66至73小节),这是道别了。

最后就是让人情绪释然的回旋曲了。如我前面讲到的,第一乐章比重那样庞大,第二、第三乐章不可以在同一等级上持续重压,因此在这里是较为轻盈的表述(第三乐章第1至17小节)。对之加以过分处理、让它超出实际本质是不对的。这首音乐就像是贝多芬《第三钢琴协奏曲》终曲,有一种纯真意趣。第一插段(第三乐章第18至25小节)这里又标明“柔和”,所以一定要带出甜美表情。新主题(第三乐章第43至61小节),这里你会感觉到有狮子出没,并非完全无邪。接着是第二插段,非常美丽、丰富的多声部,具有巴赫特征(第三乐章第79小节),这里是两个动机组成对位,而二者是可以对调的,对调—复原—再对调,然后是延长记号(第三乐章第120小节)。然后低音转为主导(第三乐章第128小节),很美丽,非常柔美(第三乐章第134小节),然后有了不同(第三乐章第157小节),到了这首终曲的最终阶段,再次验证“悲怆”这个名字,让我们重温在第一乐章经历过的崇高情结(第三乐章第191至198小节),又用到那不勒斯关系,大家记得开始乐章这一句(第一乐章第10小节),这里是与之呼应的(第三乐章第198至202小节),他把两个乐章结合在一起,(第三乐章第202至210小节)两次发问之后又有两次发问,而最终的回答是:不!(待续)

猜你喜欢

快板奏鸣曲乐章
浅谈快板的创新与发展
手机上的奏鸣曲
什么是“中华第一乐章”? 等
陕西快板,说唱艺术的另一面
谱写肌肤新乐章
快板艺术形式及其发展路径
饥饿奏鸣曲
呼噜奏鸣曲
祭献奏鸣曲(组诗)
思想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