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伊通满族自治县旅游发展问题及对策探讨

2021-11-23

现代交际 2021年16期
关键词:满族旅游业旅游

张 颖 张 敏

(长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吉林 长春 130000)

伊通满族自治县位于吉林省四平市,居伊通河的上游,是目前吉林省唯一一个满族自治县,是萨满文化和满族文化的发祥地。坐拥丰富的自然资源,主要涵盖土地资源、动物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及水资源。代表性的旅游景区有大孤山旅游风景区、南山旅游风景区、寿山湖、火山温泉、牧情谷旅游风景区和满族博物馆,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相互交融。以少数民族生产、生活特色为文化吸引力的民族特色旅游是我国锦绣河山旅游、文物古迹旅游之外的又一大特色旅游产品[1],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其逐渐进入大众的视野。伊通满族自治县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旅游发展仍然遇到诸多问题,尤其是在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旅游产业遭遇重创跌入谷底,旅游收入亦是严重缩水。随着我国疫情逐步得到控制,旅游业逐步复苏,为促进伊通满族自治县的经济发展,本文对其旅游发展情况进行深入探究。

一、伊通满族自治县旅游发展现状

伊通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晋朝,历经时代变迁在1988年8月30日经国务院批准,设立伊通满族自治县,隶属吉林省四平市。伊通县不仅具有独特的满族文化旅游资源,还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大孤山旅游风景区为国家2A级旅游风景区,其以独特的火山地貌景观为核心,是集观光游览、研学旅游、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综合性景区;南山旅游风景区是集人文景观、自然景观于一体的休闲度假国家3A级景区;寿山湖是以灌溉为主兼顾休闲垂钓的中型水库;牧情谷旅游风景区是以萨满文化为核心、与自然山水相融的综合性3A级旅游风景区,同时也是吉林省多所高等院校的萨满文化学术研究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而伊通满族博物馆前身是伊通满族民俗馆,通过满族渊源、生产、生活、文化、礼仪、信仰、古今伊通七个展厅展现出一幅幅生动绚丽的满族历史风情画卷,描绘出满族先民用智慧和汗水创造的异彩纷呈的民俗文化,是目前国内县级满族民俗文物收藏最多的民俗文化展示之地。

伊通满族自治县于2016年11月被国家旅游局评为第二批全域旅游示范区,对其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伊通满族自治县要想抓住此次机遇,首先要分析自身存在的问题并找出相应解决对策,以便未来更长远的发展旅游业。

二、伊通满族自治县旅游发展存在问题

1.宣传力度不足,品牌效应缺失

品牌效应贯穿旅游发展全过程,是民族文化综合竞争力的显著标志,而目前伊通县满族文化旅游的开发尚属于起步阶段,满族文化内涵挖掘不充分,文化宣传力度不足导致知名度较低,品牌效应尚未形成。有关满族文化的地区大多分布在黑龙江、辽宁、河北三个省份,伊通满族自治县的知名度较之其他地区处于弱势;因此,必须丰富宣传方式,致力于建设旅游品牌,提高对满族文化旅游开发的认识,加强对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引导,形成科学合理的开发机制。[2]

2.基础设施落后,保障体系不足

伊通县旅游业的发展必须依托旅游基础设施,近年来,伊通县在国家精准扶贫攻坚战中取得胜利,经济水平得到显著提高,旅游业的发展也初见效益。伊通满族自治县致力于旅游业的发展,尤其是经济受到疫情的冲击后更需加紧建设旅游业,但旅游接待设施建设速度与旅游发展速度不协调,旅游基础服务设施更是落后。主要表现在:景区内公厕设施简陋、医疗救助点缺失、旅游问询中心等服务保障体系不完整;星级酒店和高档次酒店数量较少,且现有住宿条件设施较差等;伊通满族自治县目前汽车站尚可满足游客的来往需求,但火车站的便利程度不尽如人意,火车班次极少。伊通县的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上层设施的配备也不健全,为提升其旅游业的发展,需要进一步增建和扩修。

另外,在新技术环境下,伊通满族自治县的信息化旅游设施同样存在缺失。在智慧旅游盛行的当下,还未采取任何现代化科技手段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智慧旅游的不足也影响了客源市场。

3.模式缺乏创新,产品创意不足

由于一些伊通满族自治县旅游项目开发者缺乏创新意识,盲目学习其他景点开发及经营模式,不注重自身特色优势,使得境内旅游产品单一的问题较突出,缺少差异化,缺乏创新点,无法起到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效果。[3]由于未对区域内各类旅游资源进行梳理与整合,未形成一条精品线路,前来的游客基本都是根据时间自行安排景点。

目前伊通满族自治县旅游种类较少,当下流行的冰雪旅游、研学修行、会展旅游、温泉旅游屈指可数,缺少以体验为核心的产品。在文旅融合背景下,大力发展伊通的休闲文化旅游,形成旅游与文化互助互补是目前最亟须解决的问题。

4.旅游服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当地旅游专业人才,旅游模式创新、旅游产品迭代更新、旅游景区策划等都需要专业思维去运筹帷幄。旅游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偏低是当前伊通满族自治县旅游业的短板,他们普遍学历专业层次较低、文化水平不高,对现代化旅游发展理论和实践研究皆不深。

三、伊通满族自治县旅游发展对策

1.突出地域特色,形成优势品牌

伊通满族自治县历史悠久,全县共有14个民族,主要有满族、蒙古族、锡伯族、壮族、土家族和彝族等。伊通满族自治县萨满文化保留较为完整。萨满文化历史久远,崇尚自然、相信万物有灵,既属于以原始宗教形式所进行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的信仰文化,又属于具有民族特色的祭拜文化。[4]文化是旅游中最具魅力的卖点,实现满族文化与旅游相结合,充分发挥文化在旅游业中的支柱作用,是提高伊通满族自治县旅游客源市场占有率的有效途径。[5]地域特色是发展伊通县旅游的重要载体,唯有突出特色,才能为形成品牌效应打下良好基础。

品牌优势是旅游地参与竞争的重要载体,旅游产品的品牌和知名度对旅游目的地的发展至关重要。目前,伊通满族自治县旅游知名度有限,远未形成品牌效应。因此,旅游产品在营销过程中,应通过开展多样化的营销活动,吸引旅游者的注意力,打造品牌形象。采用微信、微博、B站、抖音、快手等网络平台,以生动、接地气的短视频、微文案等形式进行旅游资源宣传。着重宣传伊通满族自治县独特的满族文化,充分挖掘传统的民间艺术活动项目,增加体现民俗风情方面的文化旅游项目,例如:体验满族婚俗嫁娶、满文书法、马蹄底鞋,动手制作满族服装或者周期性举办以满族民俗文化为主题的研讨活动,扩大景区的影响,树立景区品牌效应。

2.加强基础建设,完善配套设施

政府部门要做好政策引导,加大政策的扶持力度。基础设施方面,要完善景区内的停车场、道路标识、WIFI、厕所、垃圾投放点等,完成游客集散服务中心建设。接待方面,为适应伊通县旅游发展需求,要建设一批星级旅游接待设施和文化娱乐设施。另外还要加快建成与休闲度假旅游、生态旅游、自驾游等相适应的配套设施。积极建设集风味饮食、休闲娱乐、商品购物多功能于一体的特色街区,重点发展本土特色饮食和满族特产。交通方面,进一步完善交通规划,贯通各个景区与主干道之间的连接,建设道路与停车场。统筹智慧旅游、智慧交通等保障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提升伊通满族自治县旅游知名度、影响力和综合竞争力,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3.更新旅游理念,创新发展模式

旅游者的需求随着时代的变化越来越多样化,为适应这种变化,旅游从业者要更新旅游理念,创新发展模式。在快速发展的当下社会,旅游者的审美标准处于动态变化中,消费心理也会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变化;同样,旅游供给也在不断变化,如服务标准、游览线路、主体旅游等。[6]在大数据背景下,以“智慧+伊通”建设为契机,建立智慧旅游掌上服务平台。开发“畅游伊通”App,结合“旅游+”的创新理念,整合食、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将智慧旅游理念应用于景区开发建设,有利于推动文旅融合快速发展。基于国家大力提倡全域旅游的概念,伊通满族自治县响应国家号召进一步打造全域旅游模式,将旅游业与其他行业联动,充分利用当地的优势要素,满足旅游者的多元化需求。

4.加强素质培训,提高旅游质量

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从侧面反映了当地旅游业发展的成熟程度,目前在同一客源市场竞争中,伊通满族自治县旅游服务人员的专业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服务质量是当地旅游竞争力的又一关键要素,提高从业人员素质,主要从两方面着手:

第一,针对目前伊通满族自治县旅游从业人员的实际情况,政府应完善相关的人才保障机制,制定符合市场需求的政策,提升政府为民服务的能力。如:开设旅游人员招聘会,建立人才智慧库,为伊通县的旅游发展储备人才。

第二,建立一套完整、科学、系统的人才培训体系,鼓励具有高中学历的从业人员继续学习深造旅游专业知识,把新知识、新思想融入从业人员职业培训。[7]此外,还需引进一批高水平的旅游管理人员,尤其是特殊岗位的人才。加强人才培养,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促进伊通满族自治县旅游文化发展的重要策略。

四、结语

伊通满族自治县历史悠久,旅游资源丰富且拥有得天独厚的满族文化。但旅游业的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如旅游宣传不到位、旅游设施不完善、旅游模式缺乏创新及旅游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等。为促进伊通满族自治县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解决问题的对策,突出伊通县满族的文化特色,形成优势品牌;完善旅游设施保障旅游的服务体系;更新旅游理念,在智慧旅游、文旅融合及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创新旅游发展模式;加强政府引导和专业培训,从而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

猜你喜欢

满族旅游业旅游
云南出台20条措施,加快旅游业恢复
浅谈呼和浩特市满族文化
旅游
我国旅游信息化与旅游业增长关系的动态计量研究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满族风俗图谱(民间信仰)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
“尼山学”的出现与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