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恩格斯《反杜林论》中的平等思想探析

2021-11-23

现代交际 2021年16期
关键词:资产阶级恩格斯意志

刘 琛

(西安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陕西 西安 710121)

《反杜林论》是恩格斯受李卜克内西之邀而批判杜林思想的著作。杜林是经济学出身,他在哲学方面的造诣并不出众,甚至不能区分唯心论和唯物论。他在哲学上宣扬庸俗唯物主义,他的平庸思想在当时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中影响较大,党内的机会主义分子对杜林的理论深信不疑,并传播杜林的反动思想,因此恩格斯不得不批判杜林的思想体系以维护德国工人党内部的统一。《反杜林论》的出版在当时是党内斗争的需要,德国社会民主党和全德工人联合会的合并给了党内机会主义分子可乘之机,拉萨尔主义“阴魂不散”。而此文章的发表划清了马克思主义与杜林理论的界限,加强了党内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水平。

在《反杜林论》第十章的“道德和法·平等”中,恩格斯展开了对杜林先验主义平等观的批判。出身官僚家庭的杜林用先验主义的方法从概念出发抽象地谈论平等,并且歪曲地抄袭了前人关于平等的观点,与无产阶级者恩格斯的平等思想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观念。

一、恩格斯对杜林“平等理念”的批判

从研究方法看,第一,杜林的研究方法是先验主义方法论,他认为人类思维中的经验是先于物质世界存在,并以这些原则为中心作为研究物质世界的出发点,他提出“世界统一性在于抽象的存在”。第二,杜林的哲学体系包括绝对真理,并认为真理一旦掌握就永恒不变。恩格斯针对杜林的命题提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并指出杜林的方法就是把认识对象分解成最简单的要素,把简单的公理应用于这些要素并得出结论,他对杜林的方法评论道:“这不过是过去有人爱用的意识形态的或者也称为先验主义的方法的另一种说法,按照这一方法是:不是从对象本身去认识某一对象的特性,而是从对象的概念中逻辑地推导出这些特征。”[1]101杜林的研究方法是从抽象的概念出发,而非从研究对象本身出发,因此他的结论只能是从观念推导出观念,并将这一切作为现实,最终走向唯心主义。

从内容上看,杜林构造了“两个人意志平等”的公理来论述平等。从意志上讲这两人完全平等,任何一方都不能向另一方提出任何要求,或使对方服从于自己,并将这两个人之间的平等推广到一切人与人之间的平等,认为这是普遍存在的永恒真理。在恩格斯看来,杜林设想的两个人是脱离于一切民族、社会、宗教及一切政治和经济地位的两个人,甚至是两个没有任何欲望的人。首先,在性别上这两个人就是不平等的,男女性别上本身就存在差异性,从氏族社会开始,男女在道德和法律上就不平等。其次,两个人如果性别一致,那么无法繁衍后代,社会也就不可能存在,社会的存在决不能建立在性别相同的两个人的基础上。再次,从意志上讲,只有当这两个意志没有愿望的时候才会有平等,但是具体的现实的人是必定会有意志,也就一定会有欲望,因为现实社会中先天或后天性的人与人之间存在生理或心理等方面的差异,所以不可能出现绝对性平等。最后,这两个人如果是家长,那么这两个人代表的只是家长平等,并不能说明妇女、儿童等平等。因此杜林只是单纯从“人”这个概念出发,这样的公理是纯粹的幻想。

杜林的另一条公理将“暴力”看作不平等的根源。恩格斯进一步指出,杜林用“两个人”解决社会平等问题抄袭了18世纪法国思想家卢梭的观点,卢梭曾解释道,“A不能使用暴力奴役B,只能使B处于不能缺少A的状态的办法来奴役B。”[1]104并假定两个人流落到孤岛,由于两者之间自身素质的差异,素质差的一方为了生存就会甘愿服从素质好的一方,自然而然地屈服于这种不平等的秩序之下。造成这两个人之间地位不平等不是由暴力手段达到,而是一方为了自身的利益会使自己处于不平等的状态,因此经济是暴力的目的,暴力只是实现的手段和方式。

针对杜林提出的公理,恩格斯通过杜林的三个“退却”指出了杜林公理的矛盾性和虚伪性。首先,恩格斯假设暂且承认杜林的两个人意志完全平等的公理,除此之外杜林还坚持隶属关系的存在,同时认为隶属关系存在的原因应该在“第三领域”寻找。恩格斯解释道“第三领域”是受压制的意志,即“欠缺的意志的具体规定性”,而这“第三领域”实际上是具体的真实的意志。因此,恩格斯总结道,杜林所谓的两个人意志平等是有例外的,“第三领域”作为欠缺的意志此时就显现出平等的无效。其次,杜林构想了两个不同性质的人来说明道德上的不平等,这两个人分别是混合人性和兽性的人及具有完全人性的人,这两个人自身具有的不同人性使他们在道德上呈现出不平等。但是恩格斯认为人来自动物界,这就使人类永远不可能完全摆脱兽性,完全人性的人是不存在的。此外,杜林承认人与人之间的道德上的不平等,这就与他所承认的两个人在意志上绝对平等的理念相矛盾。最后,在杜林看来,异己的意志是有平等权利的,但是它的危害性和非正义性使它要遭受暴力来恢复平衡。恩格斯指出,第一个意志要通过暴力手段去压服第二个意志来恢复平衡,并认为这么做是因为他们有平等的权利,那么“暴力手段压服”这一行为就是不平等,这样,恩格斯就彻底摧毁了杜林的平等理念。

二、《反杜林论》中恩格斯平等思想的主要内容

1.平等观念的阶级属性

杜林将平等排除于阶级之外而夸夸其谈,恩格斯批判了杜林浅薄而拙劣的论述。恩格斯指出平等这一观念通过法国思想家卢梭在历史上发挥过重要的积极作用,“平等……在大革命中和大革命之后起了一种实际的政治的作用,而今天在差不多所有国家的社会主义运动中仍然起着巨大的鼓动作用。”[2]480大革命之后资产阶级清扫了封建制度的遗迹,建立了资产阶级的平等制度,但是大革命不仅仅创造了资产阶级,同时也创造了人数庞大的产业工人的阶级,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工人的数量也随之增加,工人力量更加强大,英国宪章派成为近代以来第一个同资本家对抗的工人政党。从阶级社会中诞生的平等必然染上了阶级色彩,如封建社会的平等思想是维护封建贵族统治阶级的利益,资本主义社会的平等思想也是服务于资本家。资产阶级在建立自己制度的同时,也鼓动了无产阶级追求平等权利,宪章派代表工人平等权利来与资本家平等权利力量对抗。马克思、恩格斯将无产阶级平等观念以科学的内容充实,并将其作为鼓舞无产阶级追求平等的价值理念,由此指导国际工人运动。

2.平等观念的历史考察

原始社会时期,由于物质资料不发达,人们的思想意识还不健全,在地位上没有贵贱贫富之分,这种平等观念是最原始的,正如恩格斯所言:“一切人,作为人来说,都有某些共同点,在这些共同点所及的范围内,他们是平等的,这样的观念自然是非常古老的。”[1]109“人类”这一性质是他们所具有的共同点,在这个范围上,他们之间是平等的,而这种平等只能存在于落后的原始社会。随着生产工具的出现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剩余劳动产品出现,一部分人为了摆脱体力劳动而从事科学文化,雇佣劳动关系出现,伴随私有制的出现,原始社会开始解体。奴隶社会时期,只有公社成员享有平等权利,妇女、奴隶和外地人排除在外。罗马帝国时期,私人平等以法律形式确立。这一时期的早期基督教承认人人都是上帝的选民,同时又认为所有人的原罪平等,随着僧侣和俗人的对立,基督教这种最初的平等也云消雾散。公元4世纪到6世纪,日耳曼人入侵西欧建立了空前复杂的社会和政治等级制度,平等制度消失。16世纪文艺复兴运动达到高潮,他们高喊“平等”,虽然资本主义社会在法律上承认人人平等,但同时它又保护私有制,所以这种平等只是以法律形式存在。随后的18世纪启蒙运动更加催生了人们对平等的向往,卢梭第一次将平等置于政治和法律价值之上,但实际上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并不存在经济、地位等方面的平等,资产阶级的平等观要求商品交换不受任何的限制。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平等是资本家的竞争平等,资本家受封建制度的束缚,竞争机会是不平等的,他们迫切需要自由通行和机会平等。因此,恩格斯吸取并进一步发展了资产阶级的“平等”口号,作为发动工人反对资本家的手段。他认为无产阶级的平等要求是建立在全人类之上,要求人与人之间实现真正平等。实际上,以后的每一种平等观念都比之前的更加进步,平等的历史发展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3.不平等来源于经济基础

杜林将不平等归结于暴力,显然忽视了造成暴力的根源。恩格斯认为:“暴力的胜利是以武器的生产为基础的,而武器的生产又是以整个生产为基础,因而是以‘经济力量’,以‘经济状况’,以可供暴力支配的物质手段为基础的。”[3]雄厚的经济基础是生产武器的物质保障,“在任何地方和任何时候,都是经济条件和经济上的权力手段帮助‘暴力’取得胜利,没有它们,暴力就不能成其为暴力。”[4]173拥有经济特权的人通过暴力手段打乱了人与人之间的政治经济关系的平等状态,暴力是改变财产占有状况的手段,通过暴力掠夺,强者可以通过武器的胜利占有弱者的财产,但是它本身却不能创造出私有财产。原始社会时期,生产力低,经济水平落后,自给自足的生活状况使人们处于最原始的平等状况,随着商品交换的出现,人们生产出来的产品,供自己消费的部分越来越少,同时用来交换的部分越来越多,生产越来越表现为以交换为目的,原来公社中的人员财产分配越来越不平等,经济的发展促成了私有财产的出现。暴力保护剥削,但它不是造成剥削的原因,剥削关系的形成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举例说,尽管普鲁士在战败之后废除了依附关系,但农民请求国王,表示自己甘愿继续处于奴役状态。国王和农民之间在经济上存在着巨大的差距,经济上的差距使他们处于奴役与被奴役的地位。资本主义社会不平等现象的根源在于私有制保护私有财产,穷人和富人在经济上差距大,导致穷人在社会中所应该享有的权权得不到保障。在恩格斯看来,人类社会发展阶段所形成社会的经济结构是“现实基础”,同时在这一阶段所构成的政治结构和其他观念的一切上层建筑,都由“现实基础”解释。

4.无产阶级平等观念的要求

资产阶级最初在封建时期从被压迫的市民阶级中脱颖而出,通过经济状况的改变,资产者在国家中占据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他通过经济手段获得了社会地位,随着资产阶级的发展,逐渐脱离劳动生产来获得经济利益,这就造就了无产阶级。对于无产阶级来说,要想获得平等,尤其是社会和经济领域的平等,就必须摆脱掉资产阶级的剥削,只有消灭阶级,消灭私有制,才会实现真正的平等。“无产阶级平等要求的实际内容是消灭阶级的要求,任何超出这个范围的平等要求,都必然要流于荒谬。”[2]480-484在资产阶级社会,私有制度使财富为资本家所占有,工人所创造的一切价值财富都为资本家所有,他们贪婪地将工人当作机器使用,工人为资本家创造源源不断的财富,而资本家轻松自在地享用这一切,这种不平等现象愈演愈烈,受法律保护的私有制保护着资本家的一切合法剥削行为,而工人也被法律规定不得不继续受资本家的欺骗和剥削。阶级的产生本身就是不平等的表现,阶级产生的两个前提即剩余产品的出现和私有制的形成,通过人们所处的社会经济地位的不同而划分,因此只要阶级还存在,不平等现象就不会消失。在恩格斯看来,平等不仅仅在国家领域,而是具体到社会上部门与部门之间,部门内部的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是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的平等。

5.马克思主义平等思想的广泛性

恩格斯在论述无产阶级平等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马克思主义平等观念,一方面平等观念本身是历史的产物,它的形成是以一定的社会发展状况为前提,是具体的,现实的产物,“平等的观念,无论以资产阶级的形式出现,还是以无产阶级的形式出现,本身都是一种历史产物。”[5]另一方面,恩格斯认为平等本身不具有永恒性,将平等看成永恒不变更是对以往各个时期不同的平等观念的否定。恩格斯通过论证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平等观的区别,指出了无产阶级平等观的实质,即消灭阶级。“对于共产党人和其他一切无产阶级政党,当前的目标就是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夺取资产阶级政权。”[4]79无产阶级只有通过阶级斗争的方式,消灭资产阶级,消灭私有制,才会迎来真正的平等。资产阶级的发展中有着必然的灭亡性,而这种必然的灭亡性通过巨大的生产力来实现,只有当资本主义灭亡,作为对立存在的无产阶级也会随之消失,当一切阶级不再存在,人和人之间便不会受等级制度、身份地位的禁锢,就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平等。

三、恩格斯平等思想的当代启示

《反杜林论》清除了杜林的错误思想在德国社会民主党中的消极影响,以科学社会主义为中心,剖析了杜林体系的错误观点,系统呈现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指导国际工人运动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恩格斯关于平等观念的论述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党的十八大将“平等”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部分提出来,并成为全社会共同的价值追求。如何确保改革成果更多更广地为人民所共享是党和国家关心的重点,这不仅关系着人民生活是否更加幸福,也体现了公平公正。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实现社会平等的路上不断探索,不断前进。《反杜林论》中的平等理论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第一,坚持用唯物史观看问题。一切社会的变迁都要到实践中寻找,人类社会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它的变化发展受一定的人类实践活动的影响。当今世界,价值观念冲撞,意识形态多元化,我们要坚定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以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为指导解决中国问题。国情和历史促使我们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我们要继续走好改革开放的长征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第二,实现社会平等要有坚实的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平等作为上层建筑的一种形式,需要有坚实的经济基础来支撑,而强大的经济基础需要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来保障。变革落后的生产方式,大力发展生产力,是平等的实现条件。“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6]只有通过发达的社会生产力和繁荣的大工业,才有可能使一切社会成员都得到社会产品,才能使人都有时间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使人们真正享有政治和经济上的平等权利。2020年是我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通过多年的不断深化改革,我国生产力得到极大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社会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和谐的方向发展。

第三,追求平等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平等的社会历史性特点表明平等不是绝对的,只要人还束缚于资本、货币、种族、身份的等级桎梏之下,只要人和人之间的差异还存在,平等作为实际的存在就只能是相对平等,平等的内涵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深化和完善,不同社会形态下的平等实现形式是不同的。平均并不等于平等,平均主义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是不平等,它否认了人类劳动力的差异及人作为个体本身的差别;相反,在现阶段,按劳分配制度是一种多劳多得的相对公正的分配制度。我国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制度,最终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实际上也是实现人民对公正平等的诉求愿望,通过对平等的追求而做出不懈努力,从而使整个社会处于相对平等的状态,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猜你喜欢

资产阶级恩格斯意志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阐释
德国多种活动纪念恩格斯诞辰200周年
About the bug of the theory of evolution
“危险的侵略者”
观点集萃
《西厢记》中的理性意志与自由意志
对时代观视阈下《共产党宣言》的思考
1920—1927年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对民族资产阶级的认知及影响
母亲永远只有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