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小学走班制教学的内在逻辑及实践路径

2021-11-23

现代交际 2021年16期
关键词:走班制班级小学生

朱 芳

(贵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贵州 贵阳 550025)

国务院2019年2月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明确提出:“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推行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合作式等教学方式,以及走班制、选课制等教学组织模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由此可知,国家为培养新一代创新性人才,以推动多种教学方式、教学模式并存,目的是更好地融入新教育发展格局中。其中走班制教学无疑成为教学研究热点,但大部分研究多侧重于高中阶段,如《对高中阶段走班制教学实践研究》等。在初中阶段,一些具有探索意识的中学也开始相关教学试点,但小学阶段对此的研究和探索较少。小学阶段在结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基础上实施走班制教学,不仅对教师教育教学有重大的突破,也有利于更大化地提升小学生在今后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解决能力。因此,从教育长远发展目标来看,在小学阶段进行走班制教学的实践探索具有前瞻性、现实性及研究价值。

一、小学走班制教学的内在逻辑

走班制教学,跟传统班级教学有着本质区别,它是打破传统教学形式,在优化班级授课制的基础上,通过建构新型教学组合方式,兼顾学生综合兴趣、爱好、需求,为其提供不同科目、不同层次的课程种类。走班制教学其组织过程主要强调学习者个性化自主发展的教学参与;其构建机制则遵循“因材施教”,使整齐划一的静态“班级授课制”转向极具个性的动态“走班制”。

在小学阶段,走班制的实施使原本主动、活泼的儿童变得更为热情自信、富有“灵性”。但由于小学生与中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存在极大差异性,所以在小学阶段所开设的走班课程应充分考虑当代小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实施,需遵循以下逻辑:

1.核心要义:“以生为本”

走班制试图解决有的学生“吃太饱,消化不了”,有的学生“没有吃,吃不了”的矛盾,其本质是尊重学生的发展差异,使之获得较为全面的发展。美国哈佛大学教育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在《多元智能》一书中提出:“每个人身上至少有八种不同类型的智力,这八种智力在各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组合,就形成每个人独特的智力特点。”首先,要注重小学生的独特个性。随着我国总体规模、人口区域、年龄分布的不断壮大,人们对优质、个性化教育需求越来越大,社会对个性化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加。为此,在小学阶段对于小学生个性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其次,充分挖掘智力或非智力因素。小学生智力或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气质和性格。[1]非智力因素协同智力因素的不同搭配,共同构建出个体差异性。可见,走班制的个性化设定,在最大限度上满足学生个体差异性教学,让处于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专属”课程安排,从而充实他们的学习需要。最后,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以往有限的教学空间以及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形式极大地弱化了人的全面发展,不利于调动小学生的主动性。现如今转变为“以生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充分激活了小学生的学习热情,将学习选择权交还给学生自我,使他们自主投入学习,进而乐于接受学习。

2.关键要素:构建“多元课程”

“多元课程”体现在课程主体和内容的多元性。首先,走班课程主体各不相同。走班制教学中主体之间主要表现为学生在适应原有班级教师教学思维和教学风格后,再依附各自的兴趣爱好来到新集体中感受到不同教学风格教师的多元教学魅力。来自不同班级的学生因为爱好,汇集至一个班级,紧接着,在各自汲取了有利信息、收获新知识后,流淌着“智慧血液”的学生被塑造成一股全新的个体“流回”进各自最初的班级中,思维在此过程中碰撞出新鲜的活力与激情。其次,自由组建属于自己的多彩课程表。学校依据学生学习兴趣需求,开设各式各样的艺术课程、综合实践课程、兴趣课程等,使课程内容形式更具现代化和丰富性,丰富学生自主选择的可能性。如:电子科技大学附属小学在实行走班制教学组织形式时,征求学生们调查意见后,设置出数学、语文、英语、音乐艺术、体育、美术、科学及信息技术类总共六大类,28类课程科目,其涵盖知识、实践和技能等多方面内容。新型教学形式的开展得到了各方支持,并取得较好成效,获得学生们的喜爱。[2]足见,构建多元课程体系能在最大程度上照顾到每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以及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3.创新要领:优化“班级授课制”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人们逐渐意识到仅有知识带来的满足已不足以带给人们精神的愉悦,人类精神的快速发展已经不能和物质的“批量生产”相对应。以至于带有“批量生产”模式的班级授课制也不能满足学生快速发展的认知世界,在着力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国际社会中,班级授课制逐渐显露出其弊端。整齐划一的课程体系、教学目标、内容、模式、策略、评价,阻碍了学习者创新素养的培养,限制了人们创新精神的发展。在素质教育这一大环境引领下,走班制很好地弥补班级授课制的漏洞,破解班级授课制的局限性,使教学组织形式更加完善。首先,走班制教学大多为“小班教学”模式。教师能够较好地照顾到全班学生的问题和需求,它不仅是从技术上、经济上很好地优化了班级制本身的价值,而且更多地从人文上、终极目标上予以充分的完善,从而使“班级+走班”互相交融互补的形态顺应时代发展。其次,走班制模式下合作学习成为常态。教师可以组织不同班级的儿童进行小组活动,打破了之前与本班“三五好友”组合活动的界限,鉴于此,为学生创造了更多学习交流机会。最后,走班制更全方位地贯彻落实素质教育。基于素质教育这条大道上,道路的最终目标指向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提前找到最适合学生自身发展的平台体系,班级授课制为其拓宽了道路,走班制为其提供了选择方向。

二、小学走班制教学的实践路径

对于中学生而言,由于其思维水平、自我意识、感知觉发展相比小学生更为精确、持久和成熟,也就是说,中学生在走班课程选择上会表现得更具目的性和成熟性,但由于升学的压力,中学生的兴趣爱好或是个性发展无法得到根本的提升。对此,较之小学生尚不成熟的认知发展特点以及较为充足的学习时间,基于教师和家长正确指导下,为满足多元化的时代、适应教育改革纲要和教育现代化的基本诉求,极力探求符合小学生个性需求的走班制教学实践路径。主要以实现走班制教学运行的实践主体、机制保障、教学场所谈起,从各部分予以优化,进而整体改观。

1.“愿走”——基于实践主体

在构成走班制所有的影响因素中,参与者的主观因素对其组织形式的建立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此,从学习者动机出发,将教师的期望与学习者动机联系起来。一方面,源于教师家长正确引导。由于小学生心智尚不成熟,部分学生对于课程的选择会表现得举棋不定或是盲目跟从,教师要较全面了解和掌握本班学生的兴趣特长。在征求学生意见的基础上,为学生定制专属课程表,并做好家长工作,让其明白走班制的设定是为发掘儿童潜在的个性化发展以及找寻属于自己的兴趣爱好,使教学发挥最大效用。教师要对学校已开设的课程主题有着详细的认识,以及拥有充足的专业知识与能力去指导广大学生。在课程选择中找到正确合理的方法给予儿童正向性引导,让他们了解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帮助其建立起属于自己的信念,充分体现出各自独特的价值感。另一方面,让小学生产生良好的自我期望。部分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或多或少经受过挫折或是负面的人际关系的影响,逐渐害怕去接受新知识或是接纳新朋友。为避免此类情况的产生,教师对此类儿童出现的负面情况做出及时反馈和沟通,通过交付给这部分儿童适当的职务或交予其负责组织活动来建立信心和消除自卑,使其内在动机随着自我效能感的信念、任务价值的信念以及目标取向的信念而逐渐增加,致使学习者外在动机转换成内在动机,确保长期致力于学习,从而使走班制能在学生自愿的情境下高质量展开。

2.“能走”——基于机制保障

走班制教学为学校管理建设提出更高要求,因此学校应该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加强课程教学的相关管理机制。其一,构建儿童自我管理机制。如,为避免走班不及时造成的困难,在学校教学系统的规划基础上,具有针对性地对各个团体展开的教学工作和秩序制定相关儿童管理标准和条例。任课老师可根据走班学生人数情况组织一小监督团体,确定一位主要负责人(课代表),作为本科目的班级管理人,协助老师进行作业收集或是班级其他学生与老师的沟通桥梁。然后按一定时期进行人员轮换,确保每位同学都能参与其中,以便锻炼个人的组织能力及协调能力。其二,建立教师协作教学机制。在走班制中,每个初创小班级,依据“双师”共同管理和教导本班级学生,两位老师的相互协作可以很好地避免管理的繁杂,也能在教授知识时给予学生对于同一知识点不同的观点态度以及培养其看待同一问题的多维性。彼此之间提出适当的教学建议,为走班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其三,建立走班制常态反馈机制。走班制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达到最佳效果,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考核成绩是其教学效果最好的试金石,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接受情况和学习感受,根据学生切实情况反馈及时调节课程设置,可通过问卷或是访谈实时跟进学生学习情况和感受反馈,融合“线上+线下”“教师+家长”“自评+他评”等多元评价反馈模式。

3.“可走”——基于运行场所

在确保教学安全的情况下,使全校学生在合适的场所范围中进行有序“走动”,为此,需要合理规划各个班级容纳人数、开设的班级总数量以及其余的有关场所的安排情况;或者结合本校不同年级之间的“走动”、本校同级之间的“走动”、不同校之间的“走动”。其一,走班教室可多种类型。可以分为活动型和固定型。各个教室根据自己的学科特点进行详细且独特的“自我介绍”,将其简介张贴在教室门口。也可以分年级按照学科类走班,不同学科类来搭配不同的班级场所,根据各学科科目特点,将教室布置成符合学科特征的场所氛围,充分利用每一个教室的场地、物品和环境。其二,走班场所合理分配。学校要保证走班教室满足供给,尽量使教学资源不闲置、不浪费。在一段时间走班后,进行及时教学效果考察和总结,根据实际走班情况适当地加减或是调整教室数量,使各个走班学科不管是在走班人数抑或班级分配的合理性方面都呈现均衡发展。

三、结语

由于走班制教学是基于课程改革这一大环境下的必经之路,它给基础教育改革带来了独特的教学组织形式,为教学组织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虽然存在着较大的影响力,但也不可避免地在实施过程中会出现诸多问题。对于所产生的问题而言,只能通过长期理论与实践磨合与促进,尚且不可否定它存在的意义。在小学阶段实施走班教学为中学时期更为成熟的走班体系的构建打下坚实基础,并且有利于今后走班制在各个学习阶段融合发展。基于此,我国应充分借鉴国外走班制研究基础上,汲取经验教训,根据国内已有的实践历程,在避免重蹈覆辙的情况下,进行改进和创新,从而构建出适合我国现实经济、社会发展的完整型小学走班制教学体系。与此同时,结合班级授课制,共同推动教育事业的大力发展。切记不可开展“独善其身”的教育组织形式,应放眼全貌,发挥各类教学组织模式优势,实现高质量、高成效教育发展,使不同形式的教学组织在教育中走得更远。

猜你喜欢

走班制班级小学生
班级“无课日”
班级英雄
他是一个了不起的小学生
浅谈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物理教学的变化
论走班制的应然追求与实然现状
普通高中走班制背景下书院式管理的有效策略
班级FACE系列大放送
我是小学生
一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测试
非常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