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研究生铸牢共同体意识探析

2021-11-23

现代交际 2021年16期
关键词:共同体研究生中华民族

安 平

(大连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 辽宁 大连 116600)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是铸牢研究生思想教育和文化素养的重要场所,研究生影响着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发展和走向,把研究生看作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点铸牢对象是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必然要求。铸牢研究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带动全国高校研究生团结共进和全面发展是党和国家的殷切期望。坚持思想政治工作,为新时代研究生有针对性地开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提供良好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环境,提高研究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思想觉悟,是推动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有利条件。

一、研究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意义

铸牢研究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研究生的思想教育,强化对研究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熏陶与教导,对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构建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有助于研究生树立有高度的梦想和价值观,坚定不移地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而奋斗。

首先,有助于铸牢各民族研究生的“五个认同”感。铸牢研究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有效解决民族问题和民族冲突的逻辑方法。提升研究生对伟大祖国的认同感,能够增强其爱国情结和维护国家统一的责任感;带领研究生探索中华文化的深厚根基,可以铸牢各民族研究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提高各民族研究生对党的认同感,可以增强各成员对社会主义的归属感,从而将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在实践中更好地融入每位公民的行动当中。所以,铸牢新时代研究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使研究生有效地把理论知识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融合,加强各民族研究生的情感凝聚以及对祖国和民族的自主认同。

其次,有助于加强各民族研究生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意识。新时代研究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祖国统一,以民族团结为基础;维护民族团结,国家才能实现统一。各民族研究生以情感为纽带,以团结和统一为目标,彼此互学互鉴,实现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的转变。

最后,有助于引导各民族研究生同心共筑中国梦。新时代高校研究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新时代也是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机遇的时代,新时代的转型与变化为高校研究生同心共筑中国梦奠定了理想的基础。推动研究生在关乎国家发展和民生福祉的各项事务上建言献策,积极响应国家提出的各项发展战略。[1]铸牢各民族研究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使其坚持不懈地朝着共筑中国梦的目标砥砺前行。

二、研究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现状

目前,诸多学者以高校研究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现状、各民族研究生的价值认同和民族信任为基本点进行研究,学者们的观点大致可以总结为:第一,各民族研究生都有民族团结意识;第二,对民族特色文化有认同意识;第三,坚定不移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第四,正确的核心价值观,政治参与度和民主政治意识大大提高。但是基于学生自身和教育环境的双重因素,在铸牢研究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依然存在一些不足。

首先,教育实施层面,教育内容大同小异。目前,部分高校开设的思想意识铸牢课程,尚未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完整体系。教育内容出现替代化和同等化现象,在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仅把中华民族共同体内容当作单章或者单节作为铸牢内容,用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代替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教育内容,并没有有针对性地挖掘和延伸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来源、内涵和意义等方面。在学校开展的相关教育活动主题明确,但内容单一,在一定程度上是将普遍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等同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实践活动,忽略了新时代研究生的思想特点和实践需求。教师是高校研究生成长和发展的引路人,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理论知识,而且还要具备坚定的政治文化素养,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有深刻的理解。但部分教师和相关管理人员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体会并不透彻,在教育过程中并没有起到有效的引导作用。

其次,教育对象层面,学生自身态度淡漠化。新时代研究生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面临的压力众多。相比于实践能力,思想意识的铸牢似乎被挤到了可有可无的位置。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学习意识淡薄,主动性不强,从意识上已经开始不重视类似课程,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知程度和相关理论非常匮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研究生学习的重要课题,如果在教育过程中不加以引导和规范,不仅会造成各少数民族研究生误以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对其本民族文化的认同程度淡化甚至消解,而且也会影响整个民族的团结和凝聚力。

再次,社会层面,宣传资源范围小。目前,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相关内容的宣传存在内容单一、主题不明确、意识不明显等问题。比如当地电视台、报刊甚至大众喜闻乐见的自媒体平台很少有相关内容的报道,学生通过媒体和宣传册能看到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相关的知识更是寥寥无几。

最后,家庭层面,相关教育呈现忽视状态。家庭是学生最先接受教育的环境,对学生的思想意识影响较大。众多家庭关注的重点是孩子的考试成绩,对子女的品质教育、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养不足。

三、研究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体途径

高校在进行常规教学模式的同时,还应当开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研究生课程。

首先,新时代研究生具有独立思考和认知的能力和潜能,学校的教学活动要充分发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作用。高校应该充分结合研究生的现状和对当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现状,通过教学活动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关内容整合成教材,讲授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构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体系,化研究生的教育环境和平台,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并且要加强考核制度,将其纳入成绩评级体系,调动研究生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研究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体会。学校也可以开展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相关的实践活动,增强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引导研究生积极主动投身于共同体意识思想的建设中。

其次,研究生应明确肩负的历史使命。国家是中华民族存在的根基,新时代研究生国家观的正确与否直接决定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能否养成。民族观是各民族彼此之间的认同和交往的态度,正确的民族观有助于促成民族团结。新时代研究生应该明确自身的使命,作为时代进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增强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和重视以及对国家的认同,客观地对待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关铸牢课程和举办的活动或以共同体意识铸牢为主的专题讲座,积极参加党史教育、团史教育等培训实践活动,在学习先进思想和文化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提升自身的政治素养,在探索的过程中不断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加深对中华各民族文化历史及民族特色的了解和体会,使实践和理论有效结合起来。各民族研究生也应加强交流和互动,在交流中达到对使命和职责的认同,激发研究生不断铸牢政治素养的动力。

再次,加大社会宣传力度,整合社会铸牢资源。社会宣传是公民意识形态教育的有效方法之一,在信息化时代,网络的宣传力度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以往传播慢、小、窄的传统宣传方法的不足。在充满外部意识形态不断渗透和侵犯的大背景下,宣传积极正确的思想成为重中之重。发挥社会主体功能,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受熏陶的阶层和领域。社会宣传在很大程度上承担的责任会更多,所面临的宣传对象是从事各行各业的群众,宣传方式、内容、形式等都需要不断思考。我们应强化宣传工作,使之更加科学、全面和系统。引导新时代研究生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增强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意识;在电视台和相关媒体适当增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关信息资源,完善监督体系使之落到实处[2],充分利用公众号、微博、微视频宣传各民族相互协作的事例等吸引研究生的注意力;积极倡导研究生成立志愿者小组,不断加大宣传力度和扩大宣传范围,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研究生的宣传下深入到社会各领域群众心中。

最后,家庭应当营造良好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氛围。家庭教育对个人的成长极其重要,因此,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强化家庭教育对研究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迫在眉睫。政府和社会要给家庭提供接触和学习科学文化和思想教育的平台和机会,使研究生在家庭氛围的熏陶和影响下,改变学习只为找工作的守旧思想,使之意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从而在家庭的教育下一起寻找和实现人生的意义。研究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是一个有机统一体,相互贯通、相互促进、相辅相成。[3]

四、结语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公民维系思想情感的纽带,是国家公民的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包含了中国的不同地域和民族,是多民族共同体。[4]“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国在民族问题上重点强调的一个方面,为维护中华民族的团结平等统一提供了强大的理论基础。加紧对研究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不仅能打牢研究生健康成长的基础,还能促进民族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新时代研究生肩负着历史的使命和新的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首要责任,研究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巩固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的应有之义。因此,要抓好对民族院校研究生的思想素质教育,培养新时代研究生文化自信和思想认同,共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猜你喜欢

共同体研究生中华民族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哪项世界遗产被 誉为“中华民族不 屈的脊梁”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
伍小东研究生作品选登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沈铭存研究生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