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困境与解决路径探究
——以学前教育专业为例

2021-11-23孟莎莎

现代交际 2021年16期
关键词:专业课专业课程思政

孟莎莎

(西京学院学前教育系 陕西 西安 710000)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1]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教育部于2020年5月28日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课程思政建设也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2]随着各项政策文件的颁布,各高校纷纷展开对课程思政建设的研讨及实践探索。

课程思政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专业课程为基本载体,通过再次梳理课程内容,结合不同课程的教学特点、价值理念,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并有机融入课堂教学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课程思政建设能够促进教学创新,突出表现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结构的创新,实现专业课与思政类课程同向同行,显性与隐性教育相结合,促进学生知情意行、态度价值观全面发展。[3]

一、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育一批具备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良好师德的准幼儿教师。因此,专业课程中的德育就显得尤为重要,是保证师德师风优良发扬的基础。课程是育人的载体,在开展过程中不仅能够促进知识传授、技能训练,还润物无声地传递着价值观,因此,在学前教育专业课中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十分必要。

1.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特性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人才培养需要率先回答的问题。[4]我国针对幼儿教师先后出台多项文件政策,其中《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中提道:幼儿教师的培育应坚持“师德为先”的基本理念。各高校在设置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课程目标时,不仅要重视知识和技能传授,更要发挥课程思政的思想育人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态度、高尚的职业道德、崇高的职业理想。加强实践教学的实效性,使学生深入幼儿园一线参与实际工作,促进知识、技能与理念的融会贯通。

2.学前教育专业开展课程思政的可行性

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于知识传授和技能培训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与传统的单纯思政教育有所不同,克服了教育的局限性,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强化了专业课程课堂教学的育人功能,使自然而隐性的思政教育更加深入人心,效果事半功倍。学前教育专业课是否具备实施课程思政的条件,相比思想政治理论课有何优势?是值得思考的问题。通过对课程思政相关政策文件的研究和对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特性的分析,优势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专业课程内容是集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于一体进行编制的,有可挖掘的思政教育元素,且借助专业课这一载体开展思政教育,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心理距离,更易于被接受,具有潜移默化的效果;第二,思政类课程一般是合班上课模式,学生人数众多,不利于师生互动,而专业课以小班教学为主,有利于教师全方位了解学生学习状态,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可以因时因材施教,教学效果更加明显;第三,专业课具有很强的专业特性,与学生未来的职业需求息息相关,若在专业课中融入职业态度、职业道德和职业理想等思政元素,可以将思政与专业结合得更为紧密,克服思政教育的形式化与空洞性,有利于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学以致用,发挥实际作用。[5]

二、课程思政面临的困境

在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中实施思政教育可行且优势明显,却也存在一些实际困难。课程思政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在教学改革和创新的过程面临许多困境,具体如下:

1.缺乏相应的制度支持

当前,各高校的课程思政建设并未制定标准,课程思政工作缺乏统一规划和部署,且在专业课中融入思政元素属于教学改革和创新,高校一定程度上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导致大部分教师在科研上投入过多精力,顾此失彼,教学这部分就会有所忽视。[6]同时,学校对教师教学创新缺乏激励和评价机制,无论是年度考核,还是职称评定都以科研为先为主,对于是否开展课程思政无硬性要求,也无奖惩机制,这必然难以调动教师深入钻研的热情。

2.教师不具备实施课程思政的专业能力

“课程思政”这一概念是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的,目前为止,各高校仍处于探索阶段,并未形成详细的指导性文件,课程思政理念尚未深入人心,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理解不够深入,更不具备实施课程思政的专业能力。通过随机访谈,发现大部分教师在主观上不愿将课程思政融入在授的专业课,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应由政治课教师负责落实,与自己关系不大,导致在实际教学中课程思政的推行出现表面化、随意化、生硬化、主观化,甚至不科学化等倾向。同时,教师不能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道德引领三者很好地融为一体,尤其缺乏思政元素的挖掘力。

3.课程思政教学体系设计不科学

《纲要》中指出:高校要有针对性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注重学生的课程学习体验及学习效果,坚决防止“贴标签”“两张皮”。以XX学院为例,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教育课程安排处于“两张皮”的状态,公共基础课基本都是混合专业一同上课,且公共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互不沟通,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知识技能培养脱节。这不仅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公共基础课的积极性,而且学习的实际效用会大打折扣,学生难以将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价值观教育融会贯通,用于日后的工作当中。

4.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流于形式

学前教育专业虽然一直在积极推行课程思政建设,但是并未产生实质性成效,其中一个原因是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大多流于形式化、表面化。制度上,没有明确的规范要求和奖惩机制;师资上,没有组织相关的培训与协同学习和研讨,教师只是在根据自己的主观想象被动施行;成果上,迄今为止,并没有优质专业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完成,也没有教学改革研究成果。从以上几方面可以看出,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究之路任重而道远,需要更多的支持与指导。

三、课程思政建设路径

1.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制度支持和条件保障

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协调合作,资源互享。一是要加强顶层制度设计,如制定关于建设课程思政的纲领性文件,根据自身学校定位及专业特点,分层分类循序渐进地推进;二是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建立健全课程思政建设质量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如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情况和教学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岗位竞聘、评优评先的重要内容。在教学成果奖、教材奖等各类成果的表彰奖励工作中,突出课程思政要求,加大对课程思政建设优秀成果的支持力度,切实提高每一位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提升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水平

课程思政建设能否有实质性进展,关键在于实施者——教师的理念与能力。高校要提升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水平,第一,在思想和理念上有清晰认知,由被动变主动。通过集中培训、教师间建立合作研讨小组等方式,帮助教师认识到课程思政可以加强价值观教育和专业知识的融合,不仅不会干扰专业课的教学,还能提升教学的时政性、人文思想性,增强思政教育的实效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第二,建立联动育人共同体,促进多类型主体参与。通常情况下,专业课教师只精于本专业范围内容,对于思想政治相关理论知识储备不足,这导致在自身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困难重重。若思政类课程专任教师作为协助者加入育人共同体中,则能与专业课教师优势互补,互通有无,促进思政课与专业课的深度链接,提升教学实效,发挥课程思政对专业课知识、技能和价值引领的多元一体化作用。第三,发挥产教协同育人作用,邀请幼儿园园长、保教主任或者经验丰富的一线教师为学生传授实践经验。西京学院现有附属幼儿园,专业课教师与幼儿园教管人员定期开展研讨活动,定期邀请幼儿园名师深入院系开展讲座,甚至进入班级亲身示范、现场点拨,学生受益匪浅。

3.设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要深入梳理专业课教学内容,结合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科学设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值得注意的是,要实现每门课程的思政教育目标,并不是针对每一门课程都要深入挖掘与剖析,而是立足专业特点,寻求课程之间的共通点,着眼于同一专业不同课程思政教育资源的整合,为学生构建一个系统化、网格化的知识体系。[7]学前心理学作为研究婴幼儿身心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课程,对于幼儿园游戏、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幼儿园课程目标内容的确立均产生影响,因此,依据专业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教育体系,从单门课程建设转向专业课程群建设,十分有利。

4.挖掘课程思政元素

在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中,要以课程为基础,思政为填充,将思政元素体现在课堂教学建设全过程,作为课程设计和教案评价的重要内容,落实到教材选用、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大纲修订、教案课件制作等各方面,渗透到理论授课、实验实训、教学研讨、作业布置各环节。要做到以上要求,须充分挖掘专业课中有关思想政治及价值观教育的相关内容,注意合理适度、科学自然,而不是强行在专业课授课过程中植入思政元素。要依据专业课程特点,遵照本专业适用的岗位的思想政治素质要求进行融入。例如,在专业课《学前教育学》的讲授中,提到诸如“你认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应树立什么样的教育观、儿童观、教学观?或者一名幼儿教师应具备哪些素养?”这类的问题,激发学生对于职业道德和理念的思考,从而起到专业课的思政育人作用。

四、结语

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中实施课程思政,是对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这一重要论述的贯彻落实,是思政课与专业课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必然要求。必将会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性,使学生的专业课学习与价值观养成融为一体,有利于未来职业素养的提升和师德师风的建设。高校要坚持不懈地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早日取得突破性成果,为国家培育全面发展的卓越人才。

猜你喜欢

专业课专业课程思政
汽车类专业课程混合式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基于案例教学法的饲料专业课教学策略——评《饲料学》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与专业课程思政的融合实践探究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模具专业课教学探索与实践
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课程改革分析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