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得失观教育研究

2021-11-23

现代交际 2021年16期
关键词:集体利益个人利益大学生

付 雪

(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山东 济南 250000)

“得”指得到或获得一定的事物或利益,“失”指丢失、错过一定的事物或利益。简而言之,得与失就是得到和失去,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两者相互依存,在一定情况下相互转化。人们对于“得”和“失”的认识反映了其得失观,也是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的重要表现。

一、高校得失观教育的内容

得失观是人们关于得到和失去某物或某种利益的看法、态度和观念的总和,体现着人们在面临两种不能同时兼得的事物或利益时做出的选择。得失观是人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体现。得失观具有主体差异性,不同的主体由于分析问题的角度和立场不同,对得与失的态度和看法不同;得失观具有发展性,同一主体随着年龄的增长,经历的丰富和经验的积累,对得失的看法和态度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得失观具有历史局限性,对同一事物的得失,不同时代的人们的看法和态度也会存在一定差异。得失观教育要引导大学生在生活中能够做到不因一时的“失”而懊恼,不因一时的“得”而欣喜若狂,能够以平常心看待生活中的得与失。同时,引导大学生站在正确的立场,分析生活中面临的各种情况,冷静地做出选择,辩证看待得与失。

1.唯物辩证法教育

高校要引导大学生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和方法论,正确认识和解决生活中的得与失。一方面,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得与失之间的对立性。“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大学生在面临不能兼得的事物时不可过于执着。另一方面,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得与失之间的统一性。得与失两者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要引导大学生以平常心对待生活中的得失,从而使其不会因为失去而造成较大的情绪波动。同时,奋斗的人生才是幸福的人生,引导大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实现“失”向“得”的转化创造条件。

2.义利观教育

义利关系是古今争论的重点问题,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义利观,有利于学生在面临义利冲突时做出正确的取舍。“义”和“利”并不是完全对立的。“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利”是“义”的前提和基础。义利观教育的重点是引导大学生在得到一定利的同时考虑其行为是否以“义”为前提,是否符合道德要求。倘若“利”不符合道义的要求,要果断舍弃“利”。同时,要引导大学生能够做到先义后利,引导大学生相信遵循“义”是为了更好地得到“利”。

3.贡献与索取相统一的教育

贡献具有一定的自我牺牲精神,它意味着“失”;索取是指要求得到,意味着“得”。大学生对索取和贡献关系的处理也是得失观的表现。其一,得失观教育要规劝大学生不要一味地索取,无论是对家庭、学校还是社会等都要具有一定的个人价值,要有所作为,有所贡献。其二,要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人际交往中贡献与索取的关系。双方都不能只希望通过彼此有所得,否则彼此之间不能实现感情的升华。

4.权利和义务的统一观教育

马克思在起草《国际工人协会共同章程》时提出“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1],强调了个人权利和义务的不可分割。当代大学生大多出现重权利、轻义务的错误趋势,希望在少付出的情况下有所得,这是不可取的。就权利而言,大学生要珍惜和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合法权利,要捍卫自身的权利,对侵害自身权利的行为说不;就义务而言,大学生要抛弃排斥的态度,主动承担自己应尽的社会责任,履行自身应担负的义务,在这个过程中不应以报酬为行为的出发点。得失观教育应该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权利和义务的关系,使大学生明确权利和义务的统一性,督促其享有权利的同时积极履行自身的义务。

5.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相结合教育

“人的本质不是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大学生身为社会中的一员,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利益关系,应明确如何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明晰在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矛盾和冲突时如何取舍。集体利益是每个成员的共同利益,因此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是相互统一的,集体尊重和保护个人的正当权益。得失观教育要引导大学生坚持集体主义的原则,在面临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以集体利益为重,为了“大我”,必要时牺牲个人利益,以个体的“失”促使集体的“得”。

二、得失观教育的意义

大学阶段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重视高校教育中的得失观教育对大学生个体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个体的发展和进步促使社会的和谐发展。

1.有利于大学生正确调节个人心态

得失观教育一方面引导大学生能够站在正确的立场看待生活的得与失,有利于避免产生大学生因为微小的失去产生负面情绪,避免因情绪调节不到位造成恶性情绪堆积。近年来,抑郁、焦虑等成为危害大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诱因,大学生倘若能够正确调节自己的心态,及时调节自身的负面情绪,有利于避免出现“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的情绪失控现象,浇灭导致抑郁、焦虑的导火索。另一方面,大学生在生活中必然会遇到相互矛盾和冲突的事情,正确的得失观有利于大学生正确调节自己的心态,遇到选择时能够冷静思考其中的得与失,慎重做出自己的决定,避免盲目从众。

2.有利于大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得失观教育的目标归根究底就是使大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使其能够积极看待生活中的得与失,并引导他们在面临得失选择时做出正确的选择。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需要面临多种选择,每种选择对主体而言存在一定的差异,要结合自身实际慎重做决定。如:空闲时间是学习还是兼职?毕业后是选择就业还是继续读研?其实,每个选择的背后都有“得”,也有“失”。正确的得失观能使大学生站在正确的立场,从长远的角度对选择造成的结果进行分析,从而谨慎做出选择。大学生秉承积极的人生态度,他们不会后悔自己做出的每一个选择,并会坚持为自己的选择挥洒汗水,通过奋斗谱写幸福的人生华章。

3.有利于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得失观教育有利于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首先,人与人的交往的出发点不应该是有所得,基于自私自利之心的友谊终会“失”;其次,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人与人也存在差异性。因此,人与人的交往会出现矛盾和冲突,坚持“得”友谊的大学生能够更好地采取措施维持彼此之间的友谊,使双方之间偶尔的摩擦成为友谊的助力剂;最后,大学生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既要保护自身的合法利益,也要尊重他人的合法利益。自身利益的获得不能建立在损害他人利益之上。当自身的合法利益受到损害时,要采取正确的方式捍卫自己的利益,减少不必要的“失”。

4.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和国家的富强

得失观教育对社会和国家的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得失观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个人和集体的关系。一方面,正确的得失观使大学生懂得自身的发展离不开集体的支持和帮助,自身的“得”是个人和集体的双赢,不应该建立在集体的“失”上。另一方面,正确的得失观会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冲突,引导大学生以集体利益为先,必要时可牺牲个人利益。大学生正确处理个人和集体关系,正确把握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既能促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又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进步和国家的富强发展。

三、高校得失观教育的路径

教育者要明确得失观教育的目标是使大学生形成积极的心态和生活态度,同时引导其在利益关系冲突时的行为选择。高校要以学生为本,尊重和关心学生,着眼于学生的实际需要展开教育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发挥高校思政课的积极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把实现个人价值同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3]这要求大学生正确处理得与失的关系,因此,要充分发挥思政课的作用。在这一过程中,要基于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个体的身心发展规律开展教育教学活动。首先,要发挥思政课教师的积极引导作用,“讲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让信仰坚定、学识渊博、理论功底深厚的教师来讲,让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3]其次,要不断推进思政课的发展创新,努力做到“八个统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应是教师进行得失观教育的主要课程,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教学,使得学生懂得漫漫人生路,不必沉迷于一时的得失;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生活中的正面案例,通过感受榜样模范的人格魅力,从而体会不同的情况下得与失应该如何选择。针对生活中的负面案例展开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解决问题、达成共识。

2.建设高素质的得失观教育教师队伍

高校开展得失观教育需要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师要不断丰富专业知识储备,丰富教学技巧以保证教学效果。在课堂上,教师明确教学目标,运用可行且有效的教育方式将相关理论知识和方法传递给学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应对得与失的看法和态度,引导学生在面对种种选择时能够做出正确选择。教师的积极影响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课堂,在日常的生活中也需要扮演好“心灵导师”的角色,主动与学生沟通交流有关得与失的话题,在交流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指导,达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教学效果。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真诚地与学生沟通和交流,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心才能敞开心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从而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开展得失观教育活动

高校在进行得失观教育时不仅要重视课堂的知识教育,也要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得失观,产生积极的教育影响。高校要充分发挥班集体、学生组织、社团等学生群体的积极作用,开展得失观教育活动,让大学生能够乐在其中、学在其中。一方面,课外活动较课堂内容而言更具趣味性,能够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端正得与失的态度。这其中最重要的是活动方案的设计和实施,如何将正确的得失观自然地贯穿于活动的始终?如何保证活动的参与度?如何保证活动的效果?这些问题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帮助。另一方面,活动过程要充分发挥同辈之间的影响作用,具有优秀得失观的学生发挥其影响力,达到“以点带线”“以点带面”的教育效果。

4.探索“网络+得失教育”的教育模式

随着科技的进步,新媒体在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完善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高校应积极适应新媒体环境的发展,积极探索“新媒体+得失教育”的教育模式,充分发挥新媒体对大学生得失观形成和发展的积极作用。第一,高校宣传平台要根据大学生的需求和发展进行宣传和传播。宣传有关得失的小故事,让学生在小故事中得到感悟。传播情绪调节的方式和方法,让学生在碎片化的时间学习系统的知识,并能够运用于日常学习以调节自身情绪或帮助他人。第二,很多大学生喜欢分享自己生活点滴,教师可通过朋友圈、QQ空间等平台,准确把握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得失状况及其心态变化,通过网络空间对学生的行为给予反馈和评价,将教师的鼓励、点赞或小建议及时地传递给学生,充满爱意的教育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教师的建议。学生对网络和学习关系的处理也是其得失观的具体体现,高校要坚持正面引导,对大学生在网络中的不当行为进行引导,提高学生辨别是非正误的能力,避免产生沉迷网络荒废时间或被网络中不良内容侵害心灵。

四、结语

大学生得失观教育在遵循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性的基础上,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大学生进行教育。高校教育要注重提高得失观教育的实效性,通过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启发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得失观。注重发挥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强大合力,共同促进大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得失观。

猜你喜欢

集体利益个人利益大学生
第十六届大学生年度人物
《大鱼海棠》个人与集体利益的价值冲突
集体主义话语权的重构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社会质量理论视角下乡村社区治理中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统一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为马克思的集体主义辩护
漫画哲理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