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背景下高等体育院校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路径的研究

2021-11-23鲁菁琳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姬红慎广州体育学院运动训练学院张凯范美丽广州城市职业学院

灌篮 2021年36期
关键词:体育院校课程思政思政

鲁菁琳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 姬红慎 广州体育学院运动训练学院 张凯 范美丽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

2004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1]《意见》强调指出,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祖国的未来,各级各类教育工作者应提升加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意识。2016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2]2020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3]为高校教育工作者进行思政课建设探索指明了方向。[4]自2004 年以来,党中央逐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从“思政课程”逐步过渡到“课程思政”,以课程和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模式培育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新时代社会主义的发展必然要求和趋势,是新时代社会主义教育价值引领的导向,对把我国当代大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深远意义。

一、“课程思政”的内涵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根本载体和途径,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内容,而课程思政指的是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基本原则,以协同效应为推力,以“立德树人”为教育根本任务,将思想政治教育与课程内容、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深度融合的一种新型综合教育理念。“课程思政实质是一种课程观,不是增开一门独立课程,也不是增设一项活动,而是将思政教育深入到课程中以及模块中,真正做到德育教育的润物无声。”[5]

“课程思政”是一种新型综合教育理念,是教书育人本质的延伸与拓展。“课程思政”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既要教会学生知识,丰富学生的头脑,又要达到育人目的,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新型教育理念,既是对“教书育人”教学本质的回归,更是对高等教育下该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有效诠释。[6]充分理解“课程思政”的内涵与外延,清晰把握中国特色社会教育目标导向,深入挖掘其价值底蕴,积极探索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融合途径,有利于探索出一条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多元化育人新路径。

二、体育院校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的意义

体育院校课程与思政融合的意义在于所有的课程都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三全”和知识传授为目标,在教师充分理解课程思政内涵的基础上,五育并举,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意味着教育结构的变化,实现真正的教书育人,将知识传授,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多元统一,实现多元化育人。

高等体育院校的学生具有明显特点,在性格上偏于外向,自尊心和好奇心比较强,喜欢英雄主义,但在做事情上缺乏持久性;体育院校较注重对学生运动技能的培养,而忽略思想教育与价值引领,因此学生心理素质较弱。纵观近些年关于体育院校学生价值观的研究,结果显示,学生的价值观趋于多样化,在价值定位上理想与现实并存,思想觉悟高。由此可见,要想培养出符合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合格者和接班人,就要在教学中足够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高等体育院校具有丰富的人文精神价值底蕴,高等体育院校课程思政意指将课程中的人文精神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合,即在高等体育院校开展课程承载思政,思政寓于课程的教学新途径。通过课程体系建设,充分挖掘各门课程中思政元素,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切实落实教书育人这一社会主义大学培养目标。

三、体育院校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的原则

(一)提高教师对课程与思政融合的认知

一线教师是课程思政融合的最终实施者和引路人,要不断提高一线教师的知识储备和思政教育水平,明确体育院校课程与思政融合育人的目标与任务,充分发挥一线教师对新时代背景下课程与思政融合的再认知和再定义能力,调动其广大一线教师思考积极探索课程与思政深度融合的新途径,同时,可以组织学校专业思政课老师对一线教师进行定期培训和专业指导,把课程思政内容细化到专业课程之中,促使一线教师把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落到实处[7]。

(二)做好课程与思政融合的顶层设计

目前体育院校教学中面临诸多问题,一方面教师更为注重学生运动技能的学习,而忽视体育精神等思政元素的传授,教育理念上,体育院校侧重于机械的应试教育,注重学生运动技能成绩达标,从而忽视德育的育人本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对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提出了更进一步的要求,以立德树人为课程思政的根本,以协同育人为课程思政的理念,以立体多元为课程思政的结构,构建“三全”育人的教育格局[8]。要求学校相关部门就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多个要素进行全方位顶层设计,融合专家访谈与学生座谈的观点和需求,在课程思政背景要求下理论联系实际,深刻挖掘课程思政的关键要素,利用课程的思想政治元素,采用显隐结合的课程思政方法,在课程中把思政教育落实到位。

(三)做好课程与思政融合的教学评价设计工作

课程与思政融合的可行性关键在于建立课程教学评价体系。社会在不断发展进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对高校学生提出了更近一步的要求。显然,传统的课程评价体系已经不能满足课程与思政融合的需求,我们要积极探索,结合当前形势与课程思政融合特征,建立课程与思政融合的教学评价体系。课程与思政融合的教学评价体系关键在于对学生德育和综合能力的评价,我们要充分结合各学科特征和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要求,对学生进行全面综合评价。

四、“课程思政”背景下高等体育院校课程与思政融合的实施途径

(一)挖掘课程中思政元素

体育课程思政偏重于“挖掘式”教学,即在课程教授过程中挖掘该课程所蕴含的体育精神、品质及相关历史等思政元素[9]。教师在授学过程中,应充分把体育课与思政元素契合的点挖掘出来,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挖掘:体育理论课程应结合奥运会等体育竞赛,深入挖掘冠军背后的故事,以他们艰苦训练、克服困难、勇攀高峰、为国争光等优秀品质激励和鼓舞学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体育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体育已成为展示国家风采、形象的渠道之一[10]。纵观历史,我国一代代奥运健儿在体育竞赛中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等都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重要体现;较有代表性的是中国的女排精神,女排精神是中国女排顽强拼搏、勇敢拼搏精神的总概括,在世界排球比赛中,女排姑娘以顽强的斗志和勇敢的战斗精神为国争光,这种精神已经成为激励全民族锐意进取的精神动力,这些体育精神都是思政元素的重要体现。

体育术科课教师应结合不同的专业课,有针对性的挖掘相关思政元素;体育院校课程多以术科课为主,思政元素一般隐性存在于各个学科中,挖掘思政元素并非生搬硬套的把思政内容直接迁移到课程中,而是在进行专业课教学时,强调对学生的价值引领,教师要利用好术科课这个载体,针对不同项目不同专业的学生,整合相应的思政元素,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例在篮球、排球、足球等团体性项目中主要强调团队的合作与配合意识;在羽毛球项目中,强调其特有的对抗性、强负荷性能培养学生不怕困难、顽强拼搏、积极进取的精神;在我国的传统项目武术课中,就要强调武术的礼仪性,课堂中学生应用武术礼仪的标准来约束自己,言行有礼。

(二)挖掘课堂外的思政资源

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不应仅仅以课堂为载体,同时应积极开拓体育课堂外的资源进行思政与体育的融合,如体育社团、校内外的体育竞赛、体育训练、校运会以及全校学生的体质测试,体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应结合多方面资源一点多面的进行,将学校体育文化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多方面的开发,要求体育教师在体育工作上多下功夫,通过课堂以外的校园文化来促进体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五、将课程思政元素落实到课程实施之中

目前我国部分高等体育类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普遍存在重专业技术、轻价值观人文素养的引领,部分体育类专业学生存在道德意识缺乏现象,单靠每周一节的思政课德育效果存在局限性,学生的综合素质亟待提高,所以将课程思政落实到专业课程中十分必要。体育课作为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校园体育运动场和体育器械在内的基础条件是两者融合的客观环境支持,其次需要重视的是挖掘课堂外校园体育文化中的思政元素,形式多样的校园体育活动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也有很大益处,能促进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以及身体素质的增强,如体育社团、校内外的体育竞赛、体育训练、校运会以及全校学生的体质测试,同时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智能化设备建立新型的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方式,体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应结合多方面资源一点多面的进行,要求体育教师在体育工作上多下功夫,通过课堂以外的校园文化来促进体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猜你喜欢

体育院校课程思政思政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某体育院校大学生急救知识认知调查与培训效果分析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