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倡议下广西环江民俗体育旅游发展研究

2021-11-22武勇亮白庆平

武术研究 2021年11期
关键词:环江毛南族民俗

武勇亮 白庆平

广西科技大学体育学院,广西 柳州 545006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是由习近平主席于2013年提出的战略构想,对于加强中国与沿线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等交流具有积极作用。广西作为我国唯一既在“一带”又在“一路”上且毗邻东南亚国家的边境省份,“一带一路”倡议为广西旅游产业和民族文化发展提供千载难逢的历史契机。广西自古以来是多民族聚居之地,境内居住着壮、侗、瑶、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11个世居少数民族,其独特的自然地理和人文环境孕育了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民俗体育资源;[1]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如何发挥广西独特的区位优势,推动民俗体育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已成为新时代广西旅游行业亟需解决的难题。

1 “一带一路”倡议下广西环江民俗体育旅游发展的优势

1.1 环江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

近年来,广西环江县始终坚持“生态立县、旅游兴县、工业富县、文化活县”的发展战略,依托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和神秘毛南文化两大名片,精心打造“世遗环江·神秘毛南”旅游品牌,致力于建设区域性国际旅游目的地。[2]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2018年环江县共接待游客151.6万人次,同比增长36.7%,旅游总收入达16.29亿元,同比增长39.41%;同时也荣获了“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县”“首批国民休闲旅游胜地”等称号。[3]目前,环江境内拥有中国第二大天坑群——文雅天坑景区、广西最大的瀑布群——牛角寨瀑布群景区、木论喀斯特生态旅游景区、川山瑞良龙仙岩景区等自然生态景观,凤腾山毛南族古墓群、环江汉代古道——黔桂茶马古道、明伦北宋牌坊等人文古迹以及陈双毛苗瑶民族村寨、中国·毛南族分龙节等民俗风情旅游。独特的喀斯特地貌以及民俗地域风情,吸引了众多区内外游客前来参观,这也为环江县开发民俗体育旅游奠定了良好的客源基础。

1.2 民俗体育资源丰富且特色鲜明

广西环江是毛南族的世居发祥地,绚丽多彩的毛南族民俗风情是环江旅游业重点打造的品牌之一。毛南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形成与毛南族特定的生活环境、生产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等息息相关,是最贴近于毛南族生活实践的身体文化;同时又能够展现毛南族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风情,是环江县旅游开发的重要资源和新亮点。毛南族传统体育资源主要包括四大类:一是同顶、同背、同填、同拼、骑同马、运石锁等竞技类项目;二是打陀螺、滚铁环、抛沙袋、松傩、马革球等健身娱乐项目;三是围母棋、牛角棋、剪谷棋、三棋、射棋等益智游戏类项目;四是以木面舞为代表的表演类项目。集观赏性、参与性、娱乐性和民族性的毛南族传统体育资源为环江县开发民俗体育旅游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 “一带一路”倡议下广西环江民俗体育旅游发展的劣势

2.1 民俗体育旅游开发力度不足

近年来,广西环江县旅游业发展迅速,但民俗体育旅游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主要表现为旅游模式单一且重视程度低、旅游产品特色不突出且产品层次较低等。目前,环江民俗体育旅游项目主要集中在自然景区、节庆旅游、商业活动等形态上,如龙舟挑战赛、独竹漂、傩面舞汇、“四同竞技”等民俗体育活动已经是一年一度的毛南族分龙节民俗旅游必不可少的节日内容;[4]而环江民俗体育旅游产品大多以展演的形式进行呈现,如环江红心香柚节、八戒山公园桃花节、自治县30周年庆祝活动均举办了“四同竞技”、马革球等民族传统体育展演,参与体验式旅游产品较少且品牌塑造不鲜明,难以满足游客高标准、高品位的休闲旅游需求。

2.2 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匮乏

随着“体育+旅游”的深度融合以及旅游需求的多元化,民族地区传统体育旅游已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焦点。体育旅游专业人才是民族地区传统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保障和基础,因此,广西环江民俗体育旅游资源开发需要专业的体育旅游人才,尤其是同时具备民俗体育与体育旅游专业知识的人才。目前,我国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培养尚处于起步阶段,只有部分高校在本科生阶段开设有体育旅游专业或课程;课程体系仅以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为中心,缺乏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与锻炼,这样很显然不能满足现如今体育旅游业巨大的需求量。[5]环江民俗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匮乏已经成为现阶段环江民俗体育旅游规范化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之一。

2.3 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广西环江县是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其中乡镇公路建设落后,旅游景区之间交通线路不畅通,大大延长了游客的“行游比”,严重制约了环江县旅游业的发展。另外,环江县旅游业发展起步较晚,仍处于初级和粗放型的开发阶段;境内旅游基础设施及配套服务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如酒店餐厅、娱乐商场、景区公共服务设施等方面的配套设施建设薄弱,同时旅游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有限,难以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的多样化需求。

3 “一带一路”倡议下广西环江民俗体育旅游发展的机遇

3.1 国家相关政策的积极扶持

2016年12月,国家旅游局与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发布了《关于大力发展体育旅游的指导意见》,明确了体育旅游的发展目标;2017年7月,国家旅游局与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发布的《“一带一路”体育旅游发展行动方案》中提出要鼓励“一带一路”沿线广泛开展武术、舞龙舞狮、龙舟等民族体育旅游活动。同时,广西壮族自治区体育局、文化和旅游厅在创建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区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中提出打造壮族三月三、花炮节、舞龙舞狮等民族传统体育赛事和节庆品牌,弘扬发展民俗体育旅游产业;[6]以及环江县委、县政府提出的“旅游兴县、文化活县”的发展战略。以上相关政策的出台为环江民俗体育旅游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创造了良好环境,将使民俗体育旅游成为广西环江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和亮点。

3.2 旅游休闲需求不断增加

旅游出行已成为人们闲暇生活的重要选择;与此同时,人们的旅游需求和意愿也在不断升级,旅游体验式需求日益增长;旅游方式从单纯的景点观光逐渐向休闲娱乐、深度体验、户外探险等个性化、多样化的方式转变。如今人们的旅游休闲需求日渐增长以及健康意识的提升,体育旅游“井喷式”增长将成为后疫情时代体育产业发展的新亮点,其中民俗体育旅游是人们旅游出行的不错选择,通过亲身体验民俗体育活动,近距离深入领略异域民俗风情,感受文化传承所带来的魅力。

3.3 旅游与“互联网+”的高效融合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旅游行业与互联网新技术的融合是推动新时代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在“互联网+”与旅游资源结合下,首先游客可直接通过移动互联网渠道获取到旅游信息资源,并通过预览等方式选择感兴趣的旅游资源,方便游客合理规划旅游行程。如,携程app可以通过地图的方式了解旅游景区,同时可以检索到周边的美食、住宿、购物等,极大地满足了游客的旅游休闲需求。其次,移动互联网对旅游资源的宣传推广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利用新媒体技术制作旅游广告片、宣传片、纪录片等,有效的提升了旅游资源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4 “一带一路”倡议下广西环江民俗体育旅游发展的威胁

4.1 区域同质旅游竞争日趋激烈

近年来,我国西部民族地区传统体育旅游发展迅速,旅游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广西环江民俗体育旅游开发较晚,旅游产品与周边邻省邻市相似,旅游同质化现象是环江民俗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此外,环江民俗体育旅游面临着周边区域同质旅游的挑战,在客源市场的竞争上明显处于劣势。一方面来自周边邻省民族体育旅游的竞争,如贵州荔波等地民族体育旅游开发较早,赛龙舟、独竹漂、陀螺赛、芦笙舞等传统体育活动深受游客喜爱;另一方面来自区内邻市、县民族体育旅游的竞争,如融水雨卜苗寨、南丹歌娅思谷等民族风情旅游,斗马赛马、芦笙踩堂舞、勤泽格拉等民俗体育活动则是游客体验民俗风情的首要选择。

4.2 现代休闲体育旅游的冲击

随着体育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产品的种类也不断增加,其中漂流、摩托艇、垂钓、攀岩、徒步探险、航空、蹦极等新兴运动休闲旅游已经成为人们旅游出行的首选,深受青年游客的青睐。近年来,环江县在旅游开发中融入了众多运动休闲旅游项目,如,木伦喀斯特直升机观光旅游、古宾河漂流体验、黔桂古道徒步穿越、“分龙节”摩托艇水上飞人表演等;为游客的旅游出行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空间,同时,在空间竞争上也会对环江民俗体育旅游构成威胁。与此同时,毛南族“四同”竞技、马革球、木面舞等极具民族特色的民俗体育活动正逐渐失去吸引力,环江民俗体育旅游发展也将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5 “一带一路”倡议下广西环江民俗体育旅游发展策略

5.1 强化政府主导作用,科学规划统筹运作

广西环江县各政府部门应建立起相互协调配合、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旅游规划、产业政策等方面。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民俗体育资源,为游客提供多种类、高档次、高品位的民俗体育旅游产品。

5.2 挖掘民俗体育文化内涵,打造特色文化旅游品牌

广西环江是毛南族的世居发祥地,也是全国唯一的毛南族自治县;神秘而又源远流长的毛南文化是环江两大旅游品牌之一,独特的毛南族传统体育文化是环江民俗体育旅游开发的重要资源。广西环江民俗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应充分挖掘毛南族传统体育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如传统体育“马革球”最早源自毛南族传统节日“南瓜节”中的一项庆贺活动,作为毛南族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载体,展现出毛南族富于强烈的进取精神和以孝为先的传统美德;[7]以毛南族传统体育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为基础,打造特色文化体验旅游品牌,向游客展示独具特色、古朴神秘的毛南族文化风情。

5.3 构建多元旅游模式,助推民俗体育旅游发展

广西环江民俗体育与旅游融合发展需要以《“一带一路”体育旅游发展行动方案》和《自治区创建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区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等政策为统领,弘扬发展民俗体育旅游产业;通过构建环江民俗体育旅游发展的新模式,满足游客出行的多元化需求,为广西环江旅游产业快速发展注入新的动力。(1)“民俗体育+自然景区”的旅游模式。(2)“民俗体育+传统节庆”的旅游模式。(3)“民俗体育+民族村寨”的旅游模式。(4)民俗体育文化主题的旅游模式。

5.4 利用现代化信息传播手段,加大民俗体育旅游宣传推广力度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广西环江民俗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应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构建传统媒体、网络媒体、信息平台三位一体的宣传网络;从文字信息、图片信息、视频信息三个角度宣传民俗体育的文化内涵和旅游产品,扩大环江民俗体育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1)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体进行宣传推广,普及民俗体育旅游的相关知识,塑造环江民俗体育旅游新形象。(2)借助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体进行宣传营销,发挥互联网更新速度快、传播范围广、交互性强的优势,提升民俗体育旅游品牌的知名度,让环江走出去。(3)建设环江民俗体育旅游专属的网络信息平台,针对不同受众人群、不同旅游需求以及环江民俗体育旅游的优势之处进行定向宣传,吸引国内外更多的稳定客源。

5.5 加强体育旅游人才队伍建设,重视民俗体育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

高素质的体育旅游专业人才是广西环江民俗体育旅游发展的必要条件。应紧紧围绕民俗体育旅游产业发展需求,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有计划地培养民俗体育旅游方面的管理者、营销者、导游员、解说员等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从而为游客提供高质量的旅游产品和服务。(1)树立人才意识,建立政府、企业、学校联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采用长期或短期、脱产或不脱产等形式,培养高素质的体育旅游专门人才。(2)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培养计划,定期组织体育旅游从业人员到经验丰富的地区学习交流与培训以及聘请体育旅游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讲座、指导、培训等,提升体育旅游从业者的业务能力。(3)加强民俗体育项目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培养,定期邀请民俗体育“活态”传承人等专家学者进行讲解与指导,丰富体育旅游从业者对于民俗体育活动的理解与认识。

猜你喜欢

环江毛南族民俗
冬季民俗节
毛南族傩面:精雕细刻的民族非遗
春色环江
适宜环境下环江香猪本交配种优劣势及操作路径
千峰林立
民俗主义视域下的毛南族分龙节考察
民俗中的“牛”
中国人口较少民族毛南族实现整族脱贫
民俗节
奇特的环江铁胆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