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学武术教育的困境审视与发展对策研究

2021-11-22郑海娟

武术研究 2021年11期
关键词:技击套路武术

郑海娟

上海理工大学附属中学,上海 200093

武术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凝结了人们对身体艺术与思想精神的深刻认知,素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著称。历览往史,武术在古时称之为武艺,早在周朝时就成为了“六艺”中的教育内容,受到了教育者的格外青睐与重视。现今,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时代背景下,武术的育人功能与文化传承价值再次彰显,成为了学校体育中重要的教学内容。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是前进的、曲折的,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1]学校武术的发展正充分地体现了该观点,在建国后历经七十年的不懈努力下,我们取得了不小成就,但也存在诸多的不足。有研究发现:“学校武术教学存在老师不愿教,学生不愿学的问题”;[2]学者邱丕相指出:“武术进学校已喊了近百年,却依然显得廖落”;[3]学者康戈武感叹:“作为国粹的中华武术在学校体育教育领域处于岌岌可危的境地”,[4]以上研究无不诉说着学校武术存在的问题,也显现了解决当前问题的紧迫性与必要性。基于此,本研究在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进行了实地调研、专家访谈,找出学校武术教育存在的实际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对策,进而推动学校武术健康发展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服务于国家战略建设的需要。

1 当前中小学武术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教学内容以套路为主,不能满足学生兴趣

教学内容是武术教育实施的载体,是回答学生“何为武术,武术何为”的过程。学校武术课程是按照已有的教学大纲来安排,教学内容是根据教学大纲来实施。1956年武术首次进入《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简称大纲),1961年大纲修改后武术确定了课时与基本功、初级拳、青年拳等教学内容,后又经1978年、1987年、1990年、2000年、2011年等多次的大纲修订,[5]演变为“小学阶段三年级起为武术基本功、基本动作、武术操、初级拳;初中阶段开始增加攻防动作、初级拳第二路,青年拳、青年拳对练;高中阶段为三合剑、初级剑、初级棍”等内容。[6]总的来看,武术套路始终是中小学学校武术的主要施教内容。所谓武术套路,是以多种武术动作编排起来的一种运动形式,是现代武术竞赛与教学的主要内容。2006-2008年国家武术研究院组织的全国中小学武术调查再一次证实,在当前已开设武术课程的学校中教学内容以套路为主。[7]可见,套路已成为学校场域之中武术的代名词。教育学理论认为,兴趣是第一任老师。换言之,兴趣是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动力。为什么讲武术套路不能满足学生的习武兴趣呢?是因为学生对武术的需求不仅仅只是武术套路演练,还有武术技击对抗,也可以说技击对抗是学生学习武术的第一兴趣。在长时间只学习套路的课堂上,学生对武术的兴趣又能维持多远呢?许多学生都是通过影视作品来了解武术,而现实情况是与之想象差之甚远,久而久之,学生对武术失去兴趣,有的甚至是敬而远之,进而导致了学校武术处于名存实亡的尴尬境地。

1.2 教学模式缺乏创新,未形成合理体系

教学模式是指在长期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武术学习与训练的一整套程序。整体来看,合理的教学模式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则事倍功半。在西方体育课程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形成了一堂课中准备、基础、结束等三部分的教学模式。在中间基础部分我们采用的是“基本功—基本动作—套路—器械”[8]等顺序的教学模式,与竞技武术套路训练相差无几,并且一直延续至今。这不禁让我们疑问,学校中的学生与竞技场上的运动员采用同样的训练模式是否合理?答案是显而易见的,竞技武术套路由于其追求“高、难、美、新”的技术思想,以及过度看重竞赛成绩而忽略了自身的内修与传承武术文化的意义,而这绝不是学校武术所希望的。笔者在一线调研过程中发现一些小学的武术课堂上竟直接省去了前后部分,直接进行武术操类学习,究其缘由为了迎合接下来的学校武术比赛,这岂不是本末倒置,教学模式更无从谈起,只是一味地让小学生死记硬背一些武术操类动作,表现出了一种“填鸭式”的强行灌输,将武术的核心价值抛弃在外。可见,当前学校武术的教学模式是延用竞技武术的内容,过度借鉴而缺乏创新,未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体系,制约了学校武术的传承与发展。

1.3 教学评价相对单一,无法凸显武术价值

教学评价是指按照一定教学目标,运用科学合理的标准和方法,对教学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价值评判。[9]教学评价是学校课程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是反映教学活动成功与否的关键内容,通常包含“教”与“学”两个方面,即教师与学生。在理论层面,对教师的教学评价从教学内容、课堂结构、课堂管理、教学效果等几方面出发;对学生的评价有体能、技能、学习态度、合作精神等。[10]这种在西方体育学科影响下建立起来的体育教学评价,具有很好的普适性,但也有一定的错位性。由于学校武术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教学评价过程中不能一概而论,也不能生搬硬套。在学校武术教学评价的实际情况是单一的,对老师而言只是看其是否圆满完成了这一堂课,说课、讲解以及与学生的互动占到主要地位;对学生而言,看其是否在课堂上配合,在期末考试中是否完成一套拳术套路,而武术教育背后所蕴含武德、武礼、武艺却没有办法深刻体现与评价,使武术教育的核心价值逐渐丢失,只有武术之形却无武术之魂,这是当下武术教学评价之诟病。

1.4 专业武术教师较少,缺乏技击实战能力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传播者与指导者,在教学过程中占主导地位且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体育课作为一门理论与实践相兼顾的课程,自然而然对教师具有较高的要求,而武术又是体育课之中拥有特殊性、民族性与技击性等特征的一门课程,对教师的能力会做更严格的要求。国家武术研究院对我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52所普通中小学的武术教育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发现武术课主要由一般体育教师担任(非武术专业老师),所占比例高达70.8%,而武术专业教师只占29.2%,不足1/3。[7]此外,在笔者调研的一些学校之中,部分学校是没有专业武术教师,通常是一些其他运动项目老师学习几天武术课就匆忙上岗。以上事实足以说明,中小学之中专业武术教师较少,学校武术现实情况实属令人担忧。目前,专业武术教师来源于体育院校、师范院校的体育教育武术专项或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上述两个专业每年毕业学生有限,且不全部从事教育行业,导致了相应的教师不能满足现实需要。同时,在教师招聘过程中主要以会武术套路的学生为主,只会武术套路的学生不一定具备技击实战能力,并不能满足学生的对武术的现实需要。长此以往,就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致使中小学学校中武术教师只有“舞”的技术没有“击”的能力,进一步使学校武术走向异化,不能满足学校武术教学的真实需要。

2 中小学武术教育的发展对策

2.1 以学生兴趣为导向,增加武术技击内容

学习兴趣是指一种带有强烈感情色彩并渴望获得知识的个性心理特征,是对个人学习活动的一种积极认知倾向和情绪状态。[11]学校武术教育的发展必须关注教学主体,以学生的习武兴趣为导向,建立“人本化”的学校武术课程。有研究对学生选择武术课的动机进行调研,结果发现10个班级322名学生中,有277名学生为了学习防身自卫技能而选择武术课,约占总数的86%。[12]充分地表明了学生对武术课程的第一需求是技击,即防身自卫。在多次的武术教学改革中,我们也会发现技击对抗成为了学者们的关注点,如2004年由学者邱丕相等提出的“淡化套路、突出方法、强调应用”,[13]2006年由学者武冬等提出“整合拳种、优化套路、强调应用、弘扬文化”,[14]2014年学者赵光圣等提出“强化套路、突出技击、保质求精、终身受益”[15]等一系列的武术教改思想,其“强调应用、突出技击”都是在表达着对技击对抗的要求,将技击内容作为学校武术发展的方向之一。技击是武术的核心,一旦在武术教育中忽略武术技击的本质,武术的道德教育、技艺传承与文化素养等教育功能无载体后便成了空中楼阁。[16]那么怎样增加武术技击内容是成为了当前学校武术改革的阻碍之一,从最近的一次教学改革中得到了答案,在小学阶段实行“两拳三腿”,即冲拳、掼拳、侧踹腿、正蹬腿、侧踢腿;初高中阶段进行踢打为主的实战训练。[15]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在实施阶段应该抓住主要矛盾,以技击对抗内容为原点来进行教学,从原点向外扩散学习其他武术内容,不应该过分强调套路,把握住学校武术的本原。

2.2 与教学内容相匹配,建立合理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决定武术教育成功与否的一大关键因素。目前,在竞技武术影响下,学校武术教学模式基本上采用的是以竞技武术套路为主的训练模式,这不利于且阻碍了当前武术课程的发展。从教学内容的视角来看,教学模式是与之相配套的,如果进行武术套路课程学习,而辅以武术散打的教学模式是肯定行不通的,只会造成南辕北辙、相背而行。因此,在确定了武术的教学内容后,我们应该建立合理的教学模式,例如,以传统武术为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就应该以“功法、套路、拆招、喂手、散手、实战”等成体系的程序与过程。以小学阶段为例,武术教育进行武术基本动作、拳种套路和武术格斗等内容,那么我们必须建立相应的教学模式。基本动作是用来练习机体的不同素质,如协调、柔韧、灵敏、力量、速度,等等;拳种套路包含多种,但当前主要以现代初级套路为主,用来表现艺术特征与传承武术文化,而对抗技法较少;武术格斗是选取了武术散打中的“两拳三腿”,具有较强的技击性。从技术内容来看,可以形成“基本功(基本动作)—武术格斗/拳种套路”的总体教学思路,随后更进一步地规划,将武术格斗细分为“空击、打靶、喂招、条件实战”等过程;拳种套路(以现代初级套路为例)分为“动作质量、动作演练、动作难度”等阶段,再细分为“单个动作、动作组合、单段套路、成套套路”等过程。该两种教学模式不失为一种合理的形式,能践行当前学界所提倡“打练并进”的教改思路,也是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教学模式。

2.3 建立多纬度的评价机制,体现“以武化人”价值

评价机制是衡量学校武术教育育人价值的一大因素。针对当前学校武术对学生方面单一的评价机制,急需建立一种多维度的评价体系,以改变套路演练为始终的评价模式。同时,也应契合新时代学校体育培养的要求,提高学生的阳刚之气,塑造“技能、健康、人格”相完备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体育文化之一,汲取了中国传统哲学、兵学、中医学、美学等文化内容与思想,凝聚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身体文化观的认识,是培育刚健有为民族精神的重要手段。我们要充分发挥学校武术在“技能、健康、人格”的价值,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具体来说,在技能方面,应该建立功力、技法运用、实战能力、套路演练为一体的评价模式;在健康方面,应与体质测试相结合,体现身体机能、身体素质、身体成分等内容;在人格方面,武术有一谚语“未曾习武先习德,未曾学艺先学礼”,表明了武术是一种重视人格教育的优秀传统体育身体文化,可以将其作为学校武术教育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从武术礼仪、武德、武术精神等层面入手,将其融入到教学课堂、学校日常以及家庭生活,进行以教师为主,家长与同学为辅的多方面的综合评价,进而形成多维度的评级机制,真正意义上达到“以武化人、以武育人”的目的。

2.4 加强高校供给侧改革,输出文武兼备的武术教师

高等学校作为教育体系的最高学府,担负着输出高质量社会人才的重任,也是中小学教育体系教师的重要来源,因此,高等学校的培养体系决定了中小学教师的职业技能与品德素养。武术老师大部分来自高等学校的体育教育专业或武术与民族体育专业,两个专业的教学目标、课程设置、培养模式决定了输出什么样的武术人才。根据当前学校武术教育的发展现状,对武术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做充分的供给侧改革,进而契合国家新时代的发展要求,满足中小学武术教育所需要的人才。其一,以培养武术教师为导向,完善武术课程的设置,实行打练并进的培养路径,进行“舞”与“击”相兼顾的培养模式。当前,在武术专业院校中分为套路、散打、中国式摔跤等专项班,而作为武术套路班的学生在大三阶段会学习一学期的散打课程,散打班的学生会学习一学期的武术套路课程,此举在宏观层面是践行了打练并进的培养模式,但从实际效果来看并不理想,仅以武术套路班的学生为例,仅一学期中只学习一些简单的散打入门技术,甚至还存一些基本动作不规范、格斗招法不熟练、时机把握不恰当等多种问题,毕业后就不能胜任中小学武术格斗课程的授课。我们应建立中小学武术师资的专门课程,合理分配武术套路、散打、摔跤等课程周期,针对中小学的实际现状增加学生所喜爱的技术课程,提高学生的“舞”与“击”相结合的技术能力。其二,以提高文化储备为追求,增加相应的武术文化与历史课程,提高武术教师的文化素养。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根本动力。在理论课程中,以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为目标,增加与武术文化、武术历史、武术精神、武术技术相关的理论课程,增强学生对武术文化的认识与输出能力,从而实现文武兼备的教学能力。

3 结语

中小学教育是国家教育的基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柱。武术作为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一,具有不可忽视的教化作用与育人价值。对学校武术进行回顾与总结,探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既是时代要求,也是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当前,学校武术主要存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评价、教学师资等方面的问题。因此,要以学生兴趣为导向,增加武术技击内容;要与教学内容相匹配,建立合理的教学模式;要建立多纬度的评价机制,体现“以武化人”价值;要加强高校供给侧改革,输出文武兼备的武术教师。

猜你喜欢

技击套路武术
中华武术
二十四式太极拳技击含义探析
Airbnb上的套路
拒绝套路,认真搞笑
眼下有套路
少林拳实战技击精粹(上)
南派洪家拳之技击基础
武术
如何让学生掌握好武术中的寸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