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需求侧改革促进国内大循环的思考

2021-11-22

北方经贸 2021年6期
关键词:供给消费改革

陈 伟

(兴安职业技术学院,内蒙古 兴安盟 137400)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流行,国际环境复杂多变,需要我们从长远的角度,完善战略布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作出的战略决策,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要畅通国内大循环,需要在要素价格形成、创新、分配、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进行体制机制改革,将需求侧改革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构成一个良性循环。[1]

一、从供给侧结构改革到需求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2015 年党中央针对经济运行和发展进行综合研判确定的重大举措。改革的目标是从生产的角度优化供给,提高供给产品的质量、优化经济结构、使供给体系能够顺应需求结构变化在适度扩大社会总需求的同时,实现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三去一降一补)。通过供给侧结构改革改善了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改善了就业状态,提高了居民收入水平,有效地促进了消费需求的增长,并由消费带动生产,实现了经济的良性循环。

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分析2021 年经济工作,提出要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时注重需求侧改革。要紧紧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注重需求侧管理,打通堵点,补齐短板,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提升国民经济体系整体效能。

供给侧和需求侧是拉动经济增长两个方面,加强供给侧和需求侧改革,就是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供给侧改革和需求侧管理是双循环发展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需求侧改革的关键是扩大内需。

二、需求侧改革的关键是扩大内需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我国2020 年国内生产总值(GDP)突破了百万亿元,比上年增长2.3%,是世界上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国家。新冠肺炎疫情使全球经济受到严重冲击,加剧了贸易摩擦。虽然复杂的国际环境使我国经济面临严峻的挑战,但是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中国经济表现出强大韧性和巨大潜能。我国的人口资源形成超大规模国内市场,从2014 年到2019 年,消费连续六年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因此,要把依靠强大的内需市场作为推动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基本动力,依靠强大国内市场所释放的内需潜力,加快培育完整的内需体系,推动消费需求持续增长。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是打造“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扩大内需的核心是消费。因此,需求侧改革应关注消费需求如何发力,要顺应居民消费升级的大趋势,针对不同的消费形态、消费群体、消费方式、消费区域和消费心态,瞄准痛点、难点和堵点,充分运用新技术、新手段,精准施策、靶向发力,各方面政策协同配合,有效激发居民消费的内在活力。

(一)优化消费环境

为消费者营造良好的商业环境,才能让消费者放心消费,全面保障消费者的相关权益,打造全渠道的商业氛围,让消费者便捷、安全地消费。充分发挥市场作用,要不断优化消费环境,构建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提高消费环境的安全性、经营者的诚信度和消费者的满意度。充分发挥作为消费维权主力军的市场监管部门的综合监管优势,积极协调行业监管部门形成齐抓共管格局,按照“谁审批、谁监管,谁主管、谁监管”原则,切实加强各自职能范围内的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加强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加大食品质量检验检测和产地环境监测力度,提升食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

随着大数据、5G、人工智能等引领新消费需求的前沿技术不断发展,流通领域产生了一些新业态、新模式和新产品,网购、在线教育、在线医疗、线上办公等服务需求快速增长。居家消费,健康消费、平台消费等新兴消费潜力很大。为了推动流通新业态、新模式健康有序发展,必须要强化配套公共消费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数字化管理服务水平。同时支持线下经营实体加快转变理念,促进新技术、新设计的改造,加快转型,探索场景化、体验式、线上线下互动等模式。

(二)稳就业促消费

中央部署的“六稳”工作中,稳就业被排在第一位,因为就业是压倒一切的重中之重。从经济角度看,失业人口增加意味着社会总收入的减少,会直接导致社会需求的下降,也会导致资产价格的下跌,比如房地产价格的下跌,资产价格的下跌进一步使居民的财富缩水,降低居民的偿债能力,引发全社会的债务违约,进而危及金融体系的安全,对经济运行造成致命的打击。稳就业直接关系到社会经济稳定、人们生活安康的大局。稳就业促销费将是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的发展主线。

建立健全就业保障机制是促进就业的必要保证。在实施好农村特岗教师计划、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基层就业项目的同时,要不断创新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灵活就业与安全就业。支持劳动者通过临时性、非全日制、季节性、弹性工作等形式实现灵活就业,构建灵活性与安全性兼具、长期与短期协调的稳就业机制。加快数字平台经济发展,扩大新增就业空间。数字平台经济作为一种新业态,在增加新就业岗位方面表现出显著优势,在解决新增劳动力就业方面还有很大潜力可挖。完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通过扩大培训规模来缓解短期就业压力,以就业培训、高校扩招等方式适度缩小短期劳动力供给规模、提升劳动者就业能力,缓解就业市场结构性矛盾,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实现广泛阶层群体的收入水平提升,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三)构建良好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作为国家一项重要社会制度,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调节经济运行上起着重要作用。国家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根本目的是保障和改善民生,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不断加强,人们对生活改善的需求也会不断提升,追求更高品质的生活。[2]而只有构建良好的社会保障体系,让人们有一个稳定的预期,才能让消费者敢于消费,敢于在当下消费,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解除城乡居民生活后顾之忧,为全体人民提供稳定的安全预期。[3]加快完善社会保险,进一步完善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或者住房租金、赡养老人等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政策,重视优化收入分配结构,减轻居民家庭负担,增加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使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扎实提高居民消费水平和支付能力,为扩大消费奠定稳定的市场基础。完善社会保险,要尽快建立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为有效改进保险制度整合促进制度公平,提升社会保险统筹层次、实施全民参保提供有效的技术保障。发挥社会力量,运用大数据、互联网等信息手段,加强制度运行的预测、预警与监控,确保社会保障制度运行的有效性。

(四)优化国内市场供给

中国的14 亿人口具有超大规模内需潜力,形成巨大消费市场,也推动了众多产业的发展升级。伴随经济增长居民收入稳步提升,中等收入群体不断壮大,居民消费不断升级,对服务和中高端消费需求不断提高,大大加快了消费市场潜力的释放。因此,必须大力优化国内市场供给,提高商品和服务的供给质量,在食品、衣服、化妆品、电器等生活消费领域培育高端品牌,促进商品供给向中高端方向发展;推动消费产业加快升级,尤其要加快旅游、餐饮、住宿、交通等各类生活服务的发展,以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目前我国还存在供给结构不适应需求结构变化的问题,而扩大消费的关键是要顺应居民消费的发展趋势,要打通消费领域的“堵点”和“难点”。从“扩容”角度看,当前消费升级的优质供给尚存不足,特别是衣食住行医用等相关质优价廉的供给还不充分;从“提质”角度看,国内服务业效率和品质还远远不能满足消费升级的需要,包括医疗服务、教育服务、养老服务、家政服务等方面都有提质增效的空间。因此,要顺应市场变化趋势,大力优化国内市场供给,提升国产商品和服务竞争力,加快自主品牌建设,实施国家品牌计划,获得国内消费者认可,使消费者享受到更优质的商品、优质教育资源、舒适的居住环境、高水平医疗服务、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提升人们的幸福指数。

(五)构建“互联网+”消费体系

近几年,智能化、数字化催生了全新消费模式和消费习惯,国内市场涌现出了一大批以创新驱动消费升级、通过数字化技术的落地推动新消费领域和模式变革的企业,通过大力推进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的普及应用,用双线融合的智慧零售模式对用户的消费方式与消费习惯产生源源不断的影响。[4]

新冠肺炎疫情下,我国消费市场冲击巨大,同时也倒逼消费市场的创新发展,涌现出新产品、新服务、新模式,形成了新的消费热点,不仅有力地促进消费复苏,也成为我国经济复苏和实现增长的新动力。线上消费全面提速,“宅经济”带动新型消费模式加快发展,渗透率大幅提升。2020 年,全国线上消费零售额比2019 年增长10.9%。服务消费也向线上转移,受疫情影响“无接触”服务需求增加。疫情期间,在线教育服务大量涌现,人们对线上医疗、线上面试、线上会议、娱乐、视听等一系列“无接触”服务需求激增。“直播带货”这种新的营销方式快速涌现,在新消费带动下,国货消费快速增长,健康消费成为消费热点;假日消费出现新变化;消费回流为消费市场复苏和提质扩容带来重要机遇。

改善“互联网+”消费生态系统,加快“智能商店”“智能社区”和“智能商业圈”的建设,促进线上和线下的互动以及商务,旅游,文化和体育的合作。大力推广“互联网+”服务消费模式,进一步提高服务消费领域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促进教育,医疗卫生,养老、育儿、家政、文化旅游、体育等服务消费的线上线下一体化发展,增加服务内容,拓宽服务范围。为保障消费者权益,在线教育课程认证、家庭医生电子签名等系统也要相应建立起来。在打造“互联网+”全新消费模式的进程中,要引导各类市场要素有序进入,政府端要加大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与线上社会服务资源投入,积极培育多层次市场主体,与促进自主就业相融合,充分发挥各类参与者优势力量,实现政府、市场主体、消费者多赢的局面。发挥新业态、新模式对新型消费的带动促进作用,激发消费潜能,释放消费活力,又要促进传统消费向新型消费转型,提升传统消费的市场适应能力,让消费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六)推进城乡高效流通体系建设

扩大农村电子商务的覆盖范围,推动城乡双向流通,让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带动乡村消费。开展“快递+农业经济”项目,建立快递服务农业示范点,做好农超对接工作,建立“绿色通道”将各地特色优质农产品引入销售网络,扩大农产品销量,服务广大农村群众,保障城市供应。加强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农村一体化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以交通运输、商贸物流、供销等网络资源为基础,集邮件转接、物流配送和信息交流等功能于一体,解决农村物流服务“最后一公里”难题。强化农村配送网络资源衔接,鼓励物流企业结合自身优势,主动对接农村优质特色产业,构建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的双向流通体系。

三、供需结合促进国内大循环畅通

供给和需求像硬币一样,是正面和反面关系。市场的供给和需求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供求只有相互顺应才能保证市场正常有序运转。市场供给取决于消费者的需求,新的需求会引起新的供给,新的供给也会创造新的需求。促进国内经济大循环畅通,既要优化供给,还要引导需求。优化国内市场有效供给不仅要从供给端做好标准认定和产品质量认证,增加市场竞争,还要从消费端引导理性消费,倡导优质优价的品质生活,由大众消费驱动优质供给扩张。

供给侧作为市场这枚硬币的一面,如果供给侧的供给结构出现了比较大的矛盾和问题、供给的质量和效率不高,就会严重影响需求的发掘,影响需求的开发与拓展。只有把供给侧的供给质量和效率提升,才能激活更多消费需求,才能让需求端变得越来越活跃。所以,在推进高质量发展中,必须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继续作为一项重要工作,认真抓紧抓实,最大限度地提高供给侧的供应质量与效率,真正把供给侧的能量全部发挥出来。

国家提出“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这个新目标、新要求体现了在强调供给侧改革的同时也要注重需求侧改革。供给侧要以创造需求为目标,要依据广大居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特点,重点在如何提高产品的品质和质量、如何提高产品的适应性、如何满足多层次居民生活需要上做文章。通过产品质量的提升、品质的提升、与消费契合度的增强、与居民收入增长相匹配的方式,激发和激活市场需求,创造新的市场需求,真正形成供给创造需求的良好局面。而从需求端来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就是需求对供给的牵引。因此,需要紧紧围绕国内大循环的要求,去牵引供给改革,让供给的质量和效率更符合市场需求,让供给能够时刻在需求面前有紧迫感,真正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的关系能够有机统一、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真正形成供给与需求的高水平动态平衡。

猜你喜欢

供给消费改革
乡镇改革怎样防止“改来改去”?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拉萨市公共就业服务供给现状研究
拉萨市公共就业服务供给现状研究
改革之路
“新青年消费”,你中了几条
“供给侧”何以流行
许小年:供给侧改革要清理“三座大山”
消费舆情
信用消费有多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