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遗”视阈下太极拳新媒体传播的现实困境与策略研究

2021-11-22彭蕾芳

武术研究 2021年11期
关键词:非遗太极拳纪录片

彭蕾芳 刘 昀

广西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6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1]太极拳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传承会有个性的体现,数辈人的价值观和行为观融汇其中,凝聚了当代人的传统信仰、精神生活状态和思维习惯,是“文化记忆”的延续与呈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角研究太极拳的传播有利于从宏观把控其存在的问题,从根本探索太极拳的有效传播策略。

1 新媒体的发展现状

1.1 新媒体的发展现状

数字化和智能化时代的到来使互联网行业成为最热门行业之一。据第 43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为8.29亿,全年新增网民5653万,互联网普及率达59.6%。[2]可见随着4G、5G时代的相继来临,网络早已深入人们日常生活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对于“新媒体”的概念目前还没有明确的定义,它经历了一定的演变过程,在不同阶段它指向不同技术。[3]本文引用的是冯昭奎所撰写的《新技术革命对日本经济的影响》中对新媒体概念的定义,该文指出“新媒体就是新的传播信息的媒体、工具,这些传播信息的新工具具有十分灵活而多样的功能,其中有些功能是跨越‘传统媒体’的分类的‘多重功能’”。[3]不同于传统媒体,新媒体的传播形式和手段更新,如现在盛行的博客、微博、微信、哔哩哔哩网站、各种APP等具有强大的及时反馈能力和互动性,新媒体呈现出根植于市场和受众需求的多样化发展趋势,以技术为核心驱动力,以用户为运营中心,以跨领域融合为手段,以产业创新为发展目标,新媒体将成为文化信息交流传播的主要途径。

1.2 太极拳在新媒体的传播现状

1.2.1 太极拳的影视作品逐渐增加

近年来,太极拳等传统文化类的主题在媒体传播中越来越受到重视,相关影视作品崭露头角,系列纪录片更是带领观众深入探索了文化传承人的生活训练状态,逐渐揭开了中华武术的神秘面纱。如《太极拳秘境》这类探讨太极拳拳理与技击原理的教学节目、电影纪录片《万年长青》,对太极拳格斗技巧进行全面科学检验的《科学解密太极拳的威力》等。有1983年的《陈氏太极拳》包含了杨振铎、孙剑云、吴英华等太极名家的演练视频;2005年搜寻天下节目在太极村陈家沟拍摄的太极村生活训练日常;2018年聚焦“陈氏太极拳”起源与传承发展的《太极中国》,这些纪录片既有宣传之功,也为传统太极拳保存了珍贵的影像资料,特别是以前的太极名家的“传家宝”功夫更是难以复制的文化遗产。

1.2.2 太极拳在短视频平台发展态势较好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和网红经济的出现,短视频平台成为最热门的视频播放软件和娱乐软件,如抖音、火山、快手等这些视频软件里的作品不同于大型纪录片大制作成本、专业制作水平,而是仅凭借一部手机便可完成从录制到剪辑的过程,门槛低、方便快捷的特点使小视频成为新媒体制作者的趁手武器,消费者的娱乐新潮。据统计短视频应用迅速崛起,截至2020年3月,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为7.73亿,占网民整体的85.6%。[2]抖音上最火的太极相关视频就属《人民日报》发布的“武汉方舱医院医生患者一起打太极”高达329.2万的点赞量,其次是“中外擂台实战”(191.6万),还有太极招式双峰贯耳的实战用法讲解视频(172.2万),这些视频的爆火带动着太极拳传播者纷纷上传自制作品,甚至出品了各种形象生动俏皮可爱的太极动画、表情图等,新媒体短视频的崛起将太极拳的传播影响力呈辐射式扩散。新媒体改变了非遗固有的生活语境,也改变了非遗的传承主体和传播渠道。[4]不同于传统媒体的严谨性,新媒体的参与者可以自由直接地发表观点,信息时效性强、参与互动性高、传播速度快。非遗的传承主体由非遗传承者拓展到非遗兴趣爱好者,人才汇聚,使非遗传播发展的创新力爆发,同时不断创造着新的语境,形成了新的传播特色。

2 太极拳在新媒体传播中面临的问题分析

2.1 泛娱乐化传播盛行,文化传播重点偏航

“泛娱乐化”是资本运作与新媒体技术的耦合产物,与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等社会思潮相互交织,[8]大众文化发展的“泛娱乐化”倾向,实质是大众文化人文教育功能的异化。[5]新媒体自由性强的特点有助于传播内容的丰富开展,但如不加以规范引导,将会造成社会风气向不好的甚至相反方向蔓延。新时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改变,人们更注重对美好生活和精神心理愉悦的需求,随着快节奏时代的加速推进,社会压力大成为各行各业的常态导致无脑娱乐活动成为日常减压必备,几秒钟爆点频出的搞笑短视频应运而生,由此造成了“中规中矩”的传统文化传播备受冷落,而“马宝国事件”等打假行为的讨论热火朝天,陷入“审丑”时代,将传统文化内容曲解、形象破坏,与文化传播“真实、与时俱进”的宗旨背道而驰,文化传播的重点偏向于流量和关注度等利益的追逐,这种泛娱乐化大环境的出现让人如鲠在喉却又无能为力。

2.2 传播形式和渠道单一,新媒体优势未充分发挥

尽管太极拳的影视作品不断涌现,但普遍以纪录片形式为主,而相对严肃的纪录片相较于电影、综艺等其他形式的媒体,存在受众范围有限、盈利难、投入与产出严重不对等问题,且纪录片的受众大多是高学历高收入人群,而据《报告》了解高中学历以上的网民仅占8.7%,初中、高中/中专/技校学历的网民占比分别为38.7%和24.5%,[2]由此可见太极拳仅靠传统纪录片的形式传播其受众范围及其有限,亟需探索新的太极拳纪录片发展和改革之路。传统纪录片投放平台主要以电视台为主,电视台播放无法互动,难以收到观众反馈,而在视频网站上线的太极拳相关作品比例小,新媒体的传播渠道利用率较低。网民以中青年(10-39岁)为主,其中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26.8%,[2]而这一阶段的青少年普遍利用手机观看影视节目,电视的使用率降低,面对如此庞大的受众群体,太极拳纪录片仅在各地电视台播放实在难以满足新青少年的便利需求,电视节目“一放而过”的特点难以满足反复学习的需求,缺乏弹幕功能难以满足交流反馈的需求。因此,单一的以电视台为播放途径的太极拳纪录片难以发挥最大的传播效益,新媒体强大的信息交流互动能力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3 太极拳在新媒体传播中的策略与建议

3.1 借非遗发展大势,大力传播太极拳传统文化

2020年12月我国“太极拳”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开启传统太极拳发展新征程。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实施中华文化新媒体传播工程”,凸显非遗等传统文化的传播与新媒体技术关联的必要性。[7]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也是一个最好的时代。泛娱乐化的盛行令大众在低端娱乐中沉迷,传统文化逐渐被加速推进的社会发展遗忘甚至扭曲,部分传统文化甚至濒临灭绝。但新媒体的出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再创造提供了无限的可能,其传播范围之广也是传统传播方法难以企及的。2017年5月,由光明网、斗鱼直播等联合主办的大型系列直播活动“致·非遗敬·匠心”取得非遗传播新途径探索的新突破,新媒体赋能非遗传播推进“活态”传承。截至2019年7月底,该活动已推出直播百余场,获得网友点赞104.8万次,总观看量破亿次,[6]足以见得现今社会群众对探知传统文化的渴望,非遗传播是时代和民众的共同要求,这是非遗文化传播最好的机遇,应紧紧抓住这一机遇实现太极拳文化的复兴。因此,亟需根据新媒体受众的特点制作符合大众娱乐口味又融入传统文化元素的作品,通过潜移默化正确引导的手段呈现优秀文化本来面貌来挽回其正面形象。

3.2 鼓励制作者积极转型,加强平台生态化建设

一直以来,“新闻、综艺、电视剧”是一线卫视公认的三驾马车,但随着国家媒体融合战略不断深入,承载文化价值的纪录片正悄然成为“第四驾马车”,中国纪录片正进入“网生时代”,呈现出“融媒化”的产业格局。[9]腾讯发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腾讯纪录片频道“90后”用户占比为49%,18~29周岁的用户成为网络纪录片受众的真正主力,用户年轻化趋势明显,由男性为主逐渐向女性倾斜。[9]太极拳传播视频的制作者应积极向这一趋势靠近,融入碎片化、轻量化、生活化等更加亲民的内容特质和创作思路,制作风格迎合融媒体时代的传播和收看特点。

太极拳传播平台不仅仅局限于“世界太极拳网”“中国太极拳网”“太极拳中国网”“中国国际太极拳网”等各种太极拳官方网站,这些网站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具备了明确的发展方向和侧重点,如“世界太极拳网”致力于太极拳名家采访、活动推广、组织培训、人物推介、图书音像出版等活动,“中国太极拳网”致力于健康养生类的信息指导,这些平台更专注于太极拳专业人士的系统学习和交流,信息的传播应是多层次多方面的,要实现太极拳在新媒体平台建设的生态化。虽然太极拳网站不少且内容丰富,但立足于每天都有海量信息更新的互联网时代,这些信息多数石沉大海。基于新媒体平台对用户强大的容纳力和吸收力,用户可以同时登录使用多种平台,便于获取不同领域的信息,充分利用平台软件小程序等联动效应,让太极拳接触更为广泛的受众,提高竞争力和知名度。如在抖音等小视频软件平台设置官方账号开展太极拳技艺展示和动作教学,编排太极拳文化故事,剪辑相关活动片段;在微信公众号等订阅平台推送实时消息和学术热点;在微信小程序中融入太极拳拳谱介绍的小游戏等。不同的软件平台其用户的年龄性别有所差异,熟悉平台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合理推送才能收获做功的最大效益。

3.3 融入短视频特点,制作短视频纪录片

文化的传承和传播并不在于形式的限制,无论是长达几小时的追踪采访还是几分钟的细节展示,只要能完整且真实的表达和展现内容,就可以实现文化的传播。太极拳与美食的制作有异曲同工之妙。太极拳有清晰的传承脉络,有深邃的文化积淀,源于本土生活,融入自然规律,其传承故事无需安排,传承者每一日的刻苦练习、每一阶段的奋力成长都是情节取景的自然素材;基于一个人的成长不可复制的特点,故事能否完整讲述的问题更不用担心,太极拳传承门派弟子众多,找到能再复制老一派师父成长经历中相应阶段的表演人物也绝非难事。因此,基于太极拳本身所具备的特质和文化底蕴,借鉴其他领域文化传播的成功案例创新传播方式是太极拳在新媒体传播的有效路径。

4 结语

太极拳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世界对我国优秀文化的肯定,也意味着太极拳的保护和发展迫在眉睫,在新冠疫情防控期间太极拳充分展现了其健康医疗价值,并被纳入到国家发展战略之中,太极拳迎来了发展的春天。但是, 近几年经济的快速发展,互联网侵入日常生活,注重老一辈传承的太极拳在新媒体环境中发展并不理想,不加有效控制的传播势必流于表面形式,偏离科学轨道。当前来看, 太极拳传统的媒体传播方式已表现出了种种问题, 这就需要太极拳界加强危机意识, 趁着大好形势, 与时俱进创新传播形式,探索符合时代潮流的传播渠道,丰富太极拳文化产业,让太极拳文化在传播中传承,在传承中传播。

猜你喜欢

非遗太极拳纪录片
练习太极拳的感悟
练太极拳为什么要一门深入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
42式太极拳
论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