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入课程思政的大学英语教学设计探究
——以《新视野大学英语》为例

2021-11-22孙蓓蕾

现代英语 2021年6期

孙蓓蕾

(西安航空学院外国语学院,陕西 西安 710077)

一、课程思政的内涵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并且为今后教育教学工作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指导,自此全社会掀起了关于课程思政改革的热烈讨论。高校教师应积极把握当前形势,将课程育人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主阵地,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努力探索发掘课程思政元素,逐步建立课程思政意识。

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课程思政是指大学所有课程都具有双重功能,既要负责传授知识,又要发挥育人导向,同时肩负培养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作用。因此,它要求除原本设立的思政课程外,高校其他各类课程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实现知识技能维度和价值引领层面的相互融合。而大学英语作为高校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客观上来说,其授课范围广、课时长、跨度大,是实现三全育人的重要一环,理应发挥课程特色,积极将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中,做到“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其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因此,英语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联系紧密,充分发挥其学科优势和魅力,改变单一重视语言工具维度的现状,发掘教学内容中积极的价值导向,兼顾课程具有的育人属性,这就是英语课程思政。

二、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以《新视野大学英语》为例

下文以《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版第二册Unit 3 Section AJourney Through the Odyssey Year为例进行融入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本次课程的设计坚持将语言学习与育人导向相融合,遵循合规律性、合目的性原则,既培养学生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运用等外在能力,又从文学与文化的角度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在教学材料的选择上兼具思政元素的融入和传统文化的渗透,并在教学实施的全过程中注重学生思辨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内容选择上,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熟悉的知识为起点,以生活中的真实问题与真实情境作为引导,启发学生深入思考,聚焦此主题甄别性地选取适合学生情感和认知的视频、故事和传统文化作为教学内容,有效地组织相关材料对学生的语言学习和情感态度形成教育和升华,最终实现课程目标。具体教学设计如下:

(一)教学内容概述

《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版第二册 Unit 3 Section A的课文篇章“奥德赛岁月之旅”是一篇关于青春励志的文章,作者通过《荷马史诗》The Odyssey中主人公奥德修斯的10年冒险回乡之旅,来比喻当下青年人从毕业到成家立业这一人生阶段所经历的迷茫、困难与自我探索的过程,从而展开对“奥德赛岁月”这一人生阶段的讨论,引导青年人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对待人生中的“奥德赛”岁月,并倡导学生在青年时期积极应对各种挑战,努力为自己的人生奋斗,实现自己的理想。

(二)教学目标

针对教学内容,通过本次课程学习,学生将达到以下学习目标:

语言知识技能目标:①了解文化背景:嵌入文化背景,了解《荷马史诗》以及其中的《奥德赛》故事;②了解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结构和作者行文思路,掌握文章主要内容;③掌握阅读方法:通过快速阅读及关键词定位法,迅速提取文章关键信息;

育人目标:①树立奋斗型、乐观型人生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②培养学生中西文化鉴赏比较能力,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③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创新思维与思辨能力。

(三)教学实施步骤

本单元授课学时为8学时,下面以第1~2学时(即导入和课文理解部分)为例,具体介绍围绕课程思政的课堂教学实施步骤。

1.课前活动

教师布置预习任务,①要求学生观看上传至雨课堂的相关英文视频,了解“奥德修斯之旅”及“奥德赛岁月”的概念;②借助外研社U校园平台资源,进行文章预习,完成与文章主题相关的题目,教师课前查阅学生作答情况。

活动目的:通过预习任务,有助于帮助学生了解“奥德赛岁月”的来源,为后续课堂学习做好充分准备,并根据学生掌握情况调整课堂授课安排。

2.课中设计

(1)导入

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与西方古典文学《荷马史诗(奥德赛)》的联系,将两部作品的主题背景进行比较;教师提问:“Have you ever readJourney to the West?”“Can you find the similarities between theJourney to the Westandthe Odysseus'Journey?”并根据预习任务所了解的内容,要求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描述“奥德修斯之旅”的旅行路线,进行故事接龙,教师进行总结和反馈,从而检测学生的预习效果,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加深对“奥德赛岁月”主题的理解。更重要的是通过选取中西方典型的文学作品,与文章主题紧密相连,培养学生中西方文化的鉴赏比较能力。

(2)概念明晰

引导学生自主总结探究“奥德赛岁月”的概念,即从上大学以来一直到工作与家庭都稳定下来这一阶段,人生经历巨大压力、叛逆、迷茫与自我发现的过程。

(3)课文理解

【活动一】思维导图

活动要求:学生利用定位阅读法,补全与课文结构和内容相关的思维导图,其中包括思维导图填空题、连线题、流程图等。

活动目的:利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帮助学生梳理文章结构,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培养学生快速整合文章关键信息的能力,同时可以让学生对课文的掌握程度进行课堂评价。

【活动二】文化碰撞

活动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文中出现的不同人生阶段的划分,如婴儿期、童年、青春期、中年等阶段,适时地引出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关于人生主要阶段及其主要任务的相关表达,如“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等,并要求学生尝试进行汉译英练习。

活动目的:巧妙切入思政元素,在训练学生翻译技能的同时,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活动三】小组讨论

活动要求:基于学生对“奥德赛岁月”概念特征的理解,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思考“奥德赛岁月”出现的原因。讨论结束后,邀请各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进行点评补充。

活动目的:在训练口语表达的同时,使学生对其正在经历的人生阶段进行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对社会现象的分析感知能力;并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激活学习主动性。

【活动四】主题升华

活动要求:教师提出问题:“How to better live through the odyssey years?”带领学生观看视频《后浪》,并在观看的内容里找出与课本对应的主题词汇,如自信、探索、永不放弃、提升等。教师结合习近平主席关于对青年人的寄语和时政热点,引导学生探索如何正确看待“奥德赛岁月”。

3.课后活动

学生对自己的“奥德赛岁月”进行规划,即未来10年的生活学习规划,了解学生对于“奥德赛岁月”的认识。

活动要求:要求学生将自己的“规划”提交至雨课堂平台,下节课教师以投屏的方式与全班同学分享。

活动目的:通过增设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丰富评价方式,有助于考查学生对于本节课学习内容的总体掌握情况,鼓励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思辨能力。

(四)教学评价

本课时教学整体采用基于产出导向法的师生合作评价法,分别在课前、课中、课后三个学习阶段,在教师评价的同时,鼓励学生自评、互评,并辅助以机器评价。将教学与评价贯穿始终,随学随评,监控学生的学习效果;重视多角度评价,使得评价结果更加立体客观。

三、结语

实践证明,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深入研究和精心巧妙的教学设计,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因此,高校应鼓励英语教师投入课程思政的大潮中,杜绝课程思政“与我无关”的侥幸心理,不断提升教师思政素养,推动思政育人理念落地生根,努力激活大学英语课堂活力,将其打造为既可以满足学生语言技能发展和跨文化知识积累,又能实现育人属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场所。通过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引导学生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使其成为具有人文素养和高尚情操的新时代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