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提升居民幸福感的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策略

2021-11-22

当代旅游 2021年14期
关键词:旅游者幸福感居民

聂 娟

桂林旅游学院,广西桂林 541006

引言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关于农业、农村、农民的基本国策,是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三农”工作中的体现。乡村振兴实施过程中,乡村旅游的价值和潜力日益凸显,尤其是乡村休闲旅游在挖掘乡村自然和文化资源、盘活闲置资源、提高传统村落的经济价值和市场价值、调整优化乡村产业结构,促进农业增收和农民收入的提高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乡村休闲旅游逐渐成为了提升居民幸福感的“引擎”和“助推器”。

2019年我国乡村休闲旅游业接待游客33亿人次,营业收入超过了8500亿元,全国各类休闲农庄、观光农园等营业主体达到30多万家,直接吸收劳动力1200万余人,带动800多万户农民直接从中受益。2020年12月5日,国家农业农村乡村产业发展司司长曾衍德对乡村休闲旅游发展前景信心满满,预计未来2—3年,乡村休闲旅游业将发展成为营业收入接近亿万元的大产业[1]。

一 乡村休闲旅游提升居民幸福感的机制

什么样的旅游才是让人感到幸福的旅游?能满足居民需求的幸福才是真正的旅游幸福,根据人本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行为背后的动力都是需求,每个人都要满足自己的需求,需求满足了紧张感就消失了,就获得幸福感。他将人的需求从低到高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和爱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后期马斯洛在不断研究的基础上,增加了求知需求和审美需求,乡村休闲旅游正是满足了居民的这些基本需求,让居民的幸福感不断提升。

(一)满足了居民的生理需求

衣食住行和睡眠是人的基本生理需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类生存环境也在不断发生改变,香喷喷的米饭、清甜可口的蔬菜,带着果香而不是农药化肥防腐剂味道的瓜果,伴随着大自然的蛙叫声甜甜入睡的基本生理需要的满足已经逐渐成为了遥不可及的愿望和记忆,越来越多的人陷入“乡愁”,希望能够到青山绿水中去探寻大自然,能够“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乡村成为了他们休闲的堡垒,乡村休闲旅游提供了一个机会,让广大旅游者可以吃上香喷喷的农家饭、品尝农家土菜土鸡、喝上干净清甜的农家井水,在静谧的乡村做一个甜甜的美梦……当这些日常生活中基本需要得到满足后,幸福感油然而生。而当地乡村居民因为乡村休闲旅游业的发展吃上了“旅游饭”,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生活水平也随着提高,乡村休闲旅游从旅游者和旅游目的地居民两个角度来看,都是极大地提升了居民幸福感[2]。

(二)满足了居民的安全需求

2019年年底新型冠状病毒席卷全国,到2020年年底河北新冠疫情的告急,越来越多的人希望逃离人潮拥挤的城市,逃离只有钢筋水泥、汽车尾气的城市,人们开始重新定位和认识乡村,乡村因其广阔的地域环境、自然清新的空气和生活环境成为人们获得安全感的“港湾”,疫情期间很多人离开了生活工作的地方,回到了土生土长的乡村,2020年9月份,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的数据,2020年7—8月份,乡村旅游总人数、总收入均已经恢复到往年同期的九成多,相对于出境游基本停摆、跨省游处于半停滞状态,乡村休闲旅游成为现代人逃离密闭环境的大城市的一个突破口,能够给他们带来基本的安全感,相对于其他形式的旅游来说,乡村休闲旅游至少是安全的、放心的,可以带着一家老小安心体验和享受,疫情期间乡村休闲旅游从某种程度上因其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成功地摘下了人们的“心理口罩”,既让他们满足旅游的需要,又能够满足安全需要,从而在复杂的社会和旅游环境下,获得较好的体验感,提升了旅游幸福感[3]。

(三)满足了居民的归属和爱的需求

归属和爱的需求指人与他人建立情感联系以及属于某一群体,在群体中享有地位的需要,包括给他人爱和接受他人的爱。现代社会,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面对面的沟通交流成为了“奢侈品”,乡村休闲旅游,给人们提供了一种与自身、他人、自然融为一体,亲密接触的机会。在乡村休闲旅游过程中,旅游者和旅游目的地居民还会因为旅游行为的发生,而产生一种非常规的亲密关系,这是一种建立在主客文化的相互尊重和理解基础上的。以亲子旅游为例,桂林柚子皮亲子旅游目前是桂林比较受欢迎的亲子旅游经营体,主要消费群体就是家庭,消费的产品就是乡村旅游产品,比如阳朔阅山阅水亲子旅游,入住遇龙河网红民宿,小朋友一起荡秋千、骑脚踏车穿梭在遇龙河的田间地头,亲手喂养可爱的羊驼,可以让小朋友和家人一起享受前所未有的亲密接触,同时也认识其他亲子家庭的小朋友,学会了同伴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远离了手机和其他电子产品。谢彦君等人(2020)认为城市生活中劳动、消费和空间的异化催生了人际和自我疏离,促使人们逐渐积累起离开异化的日常生活的心理动能并终而踏上旅途。空间、人际、意象和自我综合反映的乡村亲和力为消解疏离感提供了途径[4]。旅游者在乡村休闲旅游中实现了人际关系再造,个人心理能量有所提升,人际和自我的疏离得到缓解。

(四)满足了居民的尊重需求

旅游,尤其是乡村休闲旅游成为了现代人生活条件和社会地位彰显的一种标志,现代人朋友圈经常晒或者“打卡”,不再是吃了什么、穿了什么,更高配的是晒旅游美景,能够外出旅游从某种程度上显示出一种悠闲、经济能力比较宽裕,所以乡村休闲旅游也能够很好地满足人们被尊重的、被羡慕、被“点赞”的需求[5]。通过乡村休闲旅游还可以认识生命、理解生命、珍爱生命、唤醒旅游者的生命意识,激发旅游者不同的生命潜能,增强旅游者的生命活力。通过乡村休闲旅游,人们可以学会尊重自然、尊重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珍惜生命。

(五)满足了居民的求知和审美需求

参与感强的旅游新业态迅速崛起,沉浸式旅游带来了全新的体验,这些都反映了人们对于求知和审美的需求。上车睡觉、下车拍照的走马观花式的旅游体验已经被淘汰,人们越来越注重体验和获得感,“参与感”是旅游新业态的关键词,也是乡村休闲旅游的亮点。走到田间亲手挖红薯,亲手采摘水果,亲手打糍粑,亲手写对联……这些亲自参与劳动的教育形式比任何课堂教育、书本知识都来得深刻,“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通过这些亲身参与的旅游活动,既体验到了劳动的乐趣,也可以学到很多知识,满足人的求知需求,让人心情舒畅,幸福感增加。乡村休闲旅游本身就是一个美的体验,美在天人合一、美在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美在对生命价值的感悟和体验。旅游出于人们对于未知景物的好奇,美的景观是人们首要的审美对象,乡村休闲旅游经过多年的发展和规划,越来越融合了自然和人文景观的和谐统一,可以满足人们审美的需要—回归感性、回归真善、回归和谐、回归诗意。

(六)满足了居民的自我实现需求

马斯洛(2007)提出人终其一生都在寻找一个高峰体验,这种强烈的神秘体验是一些强度巨大的体验,在其中有自我消失或者自我超越,这些体验包括,以问题为中心、高度集中精力,献身行为,强烈的感官体验,对音乐或者艺术的忘我、投入的欣赏。乡村休闲旅游给人们带来了的难忘旅游体验,类似于马斯洛提到的“高峰体验”,在这个时候,人们融入大自然,呼吸着新鲜空气,卸下身后的烦恼和重甲,此刻会处于最激荡人心的时刻,是人存在的最高、最完美、最和谐的状态,这时候的旅游者具有一种欣喜若狂、如痴如醉、销魂的感觉,让人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幸福感,满足了人自我实现的需求[6]。

二 乡村休闲旅游提升居民幸福感的对策

越来越多人的意识到旅游是美好生活的一部分,所以人们喜欢旅游,而且尤其喜欢休闲旅游。古人认为幸福生活离不开三大要素,其中之一就是休闲,而且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休闲可以塑造美德增进智慧。伟大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休闲可以使我们获得更多的幸福感,个人的幸福在于闲暇,城邦的幸福在于和平”。乡村休闲旅游既然在提升居民幸福感方面起着如此重要的作用,我们该如何不断改进乡村休闲旅游,为人们提供更好、更优质的服务,让旅游者获得更好的体验呢?

(一)建设一批乡村休闲旅游示范点,满足人们休闲旅游需求

2021年1月,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了最新一批15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至此我国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扩容至45家。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强调要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最大限度地提升农业产能、发现乡村价值。目前具有代表性、典型乡村休闲旅游目的地较少,有旅游需求的消费者日益增多,随着人们经济水平的提高,对于旅游体验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乡村休闲旅游必须有代表性、有特色、有乡土气息但是又能够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给人们带来幸福的体验,让人流连忘返。2020年农业农村部印发《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提到2025年乡村休闲旅游业实现年接待游客人数超过40亿人次、经营收入超过1.2万亿元,建设300个休闲农业重点县推介1500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和1000个全国休闲农业精品景点线路,为乡村休闲旅游的发展注入一副强心剂。

(二)不断优化服务,提高旅游者体验感

乡村休闲旅游并不仅仅是吃上农家饭、睡上农家土炕、田间地头走一遭就可以了,发展乡村休闲旅游要结合当地文化元素,挖掘潜在民俗乡土文化、图腾文化、饮食文化、民间工艺,打造具有特色乡村休闲旅游文化品牌,优化服务,要高质量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坚持特色化、个性化、差异化、多样化发展途径,提供优质贴心服务,让乡村休闲旅游者真正有“回家”的感觉,这样的乡村休闲旅游既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乡村休闲旅游的需要,又能够保护、传承、发扬民俗文化,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改善村容村貌,助力乡村振兴和扶贫工作。

(三)因村制宜,走出乡村休闲旅游发展之路

乡村休闲旅游之所之能够给人们带来幸福感,成为幸福产业之一,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满足了人们的各种需要,打破了人们惯有的生活模式和方式,提供了一个与众不同的生活和旅游体验,让他们走出“幸福适应区”。人是一个适应性很强的物种,如果长期处于一种环境或者状态下,最初的新奇、幸福体验很快就会降低甚至变得麻木。人的这一心理规律对于乡村休闲旅游的发展规划和发展具有重要启示意义,如果在乡村休闲旅游发展过程中千篇一律、照本宣科,大家都按照统一模式发展规划,就会让乡村休闲旅游旅游者很快倦怠或者失去兴趣,接下来就是索然无味,失去了游览的兴致与动机。所以乡村休闲旅游想要长期发展,留住更多的“回头客”,在发展规划过程中要因村制宜,挖掘自身的“休闲资源”和民俗文化,以村庄原始自然肌理和风貌特色为基础,打造一个具有自身特色的乡村休闲旅游点,而不是借鉴或者照搬其他发展比较较好的乡村休闲旅游点,如此只会浪费失去自身的特色,落下“东施效颦”的结局。

(四)借助互联网,加大乡村休闲旅游宣传发展

2020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提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带动作用,进一步促进改革稳就业强动能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发挥互联网平台的作用,引导社会资本和大学生创客、返乡能人等入乡开展“互联网+乡村旅游”。互联网可以打破时空限制,整合各方资源,起到意想不到的宣传效果,改变乡村休闲旅游“锁在深闺无人识”的尴尬局面,互联网时代,谁占据了流量,谁就占据了市场。在“互联网+背景下”,将互联网与乡村休闲旅游结合起来,利用网络传播速度快、成本低、受众多等特点,将乡村休闲旅游的青山绿水、田园风光、美食佳肴、民俗活动等以图片、视频、文字、音频等形式展示给人们,使他们在浏览的时候有一个直观感受,提升游览的深度,激发旅游动机和兴趣,借此吸引潜在的消费者。

三 结语

乡村休闲旅游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是一场新的“上山下乡”运动,是以“创造美好生活”为核心内容的新型乡村运动,乡村休闲旅游需要在满足居民不同需要的基础上,不断优化升级,提高服务质量,因地制宜,借助互联网,打造居民喜闻乐见又流连忘返,幸福感满满的“网红乡村”。

猜你喜欢

旅游者幸福感居民
7件小事,让你下班后更有幸福感
石器时代的居民
喀拉峻风景区旅游者的生态意识和生态行为研究
三秦百姓的“幸福感”怎么样
让群众获得更多幸福感
旅行社未经旅游者同意安排购物属违约
浅论生态旅游者的分类与识别方法
幸福感
高台居民
等一会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