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浙东唐诗之路”旅游开发背景下绍兴段地名文化保护策略

2021-11-22于秀春

当代旅游 2021年14期
关键词:绍兴唐诗文化

于秀春

绍兴职业技术学院,浙江绍兴 312000

引言

“唐诗之路”的概念首先是由新昌的竺岳兵先生提出,1993年中国唐代文学研究会召开论证会,同意加“浙东”二字作为前置词并予以认可,使得唐诗研究跟浙江地域文化结合起来。2018年诗路文化由浙江省率先在全国提出,以“诗”为纽带,打造浙东唐诗之路等四条诗路文化带,诗路文化带是浙江省“大花园建设”的点睛之笔,是文化浙江建设的升华部分[1]。

已有2500多年历史的绍兴古城,位于“浙东唐诗之路”中心的位置,是诗路文化的重要节点。在竺岳兵收集整理的《唐诗之路唐诗总集》1500多首唐诗中,明确关于绍兴自然风光、风土人情的有1042首。绍兴在浙东唐诗之路中的地位可见一斑。从古至今越地独特的山水风光和文化底蕴吸引众多文人墨客来绍兴云游小住,留下价值连城的文学作品,也把绍兴地区的山水风光、风土人情写进诗词歌赋中,使越地的历史风俗得以在文学作品中传承。

一 绍兴地名与唐诗的关系

地名的历史要比文字的历史悠久得多,在文字出现以前,地名都是通过原始先民口口相传。文字产生以后,口语地名有了传播的载体,被记载到古籍上得以流传后世,代代相传。地名和语言一样,作为社会交流的工具,总是在不断地使用中约定俗成,逐步广为流传,使用的人和范围越来越广,并世代沿用。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变迁,分布在华夏大地各种各样的地名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地名的发展过程与诗歌一样,有传承与新生也有变更与消亡[2]。

地名是一种文化形态,它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而发展,其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尤其是古老地名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中华文化的活化石。(刘保全,地名文化遗产概论)正是因为地名蕴含的特殊的文化内涵,唐代诗人在进行诗歌创作时,喜欢把地名引入诗中,一些本来平淡无奇的地名被诗人巧妙引入诗歌中,使得这些具体的地名不再单纯的是一个地理标识、区域符号,更蕴含着特殊的地方文化。将地名引入诗,既丰富了诗歌的语言素材,又加深了诗歌的表现力。很多唐代诗人被地名吸引而来,见到当地风光有感而发,通过各种范式,将富有历史地理文化内涵的地名巧妙融入诗中,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诗学效果。同时这些地名也因为唐诗的传播而声名远扬,使其文化内涵与历史意义得以代代相传。“越女天下白,鉴湖五月凉。剡溪蕴秀异,欲罢不能忘。”(杜甫《壮游》)短短两句诗,就有引入了两个绍兴地名,风光旖旎的鉴湖、剡溪,因其钟灵毓秀吸引无数文人墨客来越地观光旅游,而这些文人墨客又把自己对这些地方的独到见解和情感写入诗歌中,使得这些地名因为这些诗歌的传播而声名远扬,进而又吸引更多的诗人慕名而来。据竺岳兵先生整理的《唐诗之路唐诗总集》中的唐诗,描写到鉴湖(古称镜湖)的有66首,涉及剡溪的有50首之多。地名,是一种乡愁,是远行的游子对故土的眷恋。生性豪放,晚年甚至有点放荡不羁的贺知章,告老还乡,心里依旧挂念的还是门前的不改旧时波“镜湖水”[3]。

二 绍兴地名的特点

根据有关部门的普查统计,绍兴全市现存的有3.55万条地名数据,这些地名遍及绍兴的角角落落,一应俱全,是用之不尽、取之不竭的宝贵资源。这些地名躲过了人类漫长历史中无数天灾人祸的生死考验,经过文字记载或者百姓口口相传流传下来,蕴含了深厚且丰富的地方文化底蕴,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的文化遗产。

(一)绍兴地名多与山川湖泊有关

越州大地,历史悠远;千岩竞秀,百舸争流;这一区域奇峰林立、峡谷幽静,自然风光秀丽,曹娥江、剡溪贯穿其中,会稽山水相连,引得古时诸多文人骚客游历驻足,饮酒赋诗。从而为后世遗流下脍炙人口的千古诗篇。李白诗云“自爱名山入剡中”,而且依据越人言语而入梦,“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绿水荡漾清猿啼。”诗中对镜湖、剡溪的喜爱溢于言表。除了声名远播的镜湖、剡溪,还有与杭州西湖、嘉兴南湖并称的东湖,绍兴作为名副其实的“水乡”,城内的大小河流更是数不胜数,曹娥江、护城河、投醪河不胜枚举;名山除了因大禹封禅、娶亲、计功、归葬而出名,被顾恺之诗称“千岩竟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的会稽山,还有古城内呈三足鼎立的府山、塔山、蕺山; 这些名山大川的存在,也对附近街巷的命名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府山西路、府山横街、府山直街、蕺山街、萧山街、稽山街、府河街等,都体现了绍兴古城多山多河的地理风貌[4]。

(二)绍兴地名体现独特街巷布局

绍兴古城从越国范蠡建立“蠡城”,城中开始有街巷,然后慢慢增多增广。到了南宋嘉定年间,汪纲连任八年绍兴知府,除了兴建了一批规模宏大的工程,还对城内的大街小巷作了全面的整修和命名,赢得了“天下绍兴路”的美誉。至明清之际,形成了一河一街、一河两街、街河并列、街随河走,桥连接路、坊巷纵横的独特路网格局。临河的街道,绍兴人称之为“河沿”,河沿在城内纵横交错,形成了绍兴独有的特色景观,可谓“三山万户巷盘曲,百桥千街水纵横”。独特的街坊布局,也相应催生出一些与之呼应的地名如纺车桥、纺车桥河沿、投醪河、投醪河路、西小河、西小路、跨湖桥、跨湖桥直街、春波桥、春波弄、望春桥、望春桥河沿,营桥河沿、营桥直街,这些地名,地如其名,一看它们的名字,就知道它们的彼此的地理位置与走向。

(三)绍兴地名多有历史典故

绍兴是全国为数不多的长期在原来的地理位置上持续存在且不断发展的城市之一,其悠久的历史以及历朝历代所遗留下的文化遗产弥足珍贵。地名是人类历史一路发展的标记,是历史发展的笔记本,记录着一方水土历史发展中的点滴。绍兴这座有着2500多年的古城,其地名更是充满了故事与传说。与大禹传说有关的会稽山、会稽路、涂山路、凤林路,与越王勾践相关的投醪河、投醪河路,与秦始皇相关的都亭桥、秦望山、刻石山,与吴越国王钱镠有关的昌安街、拜王桥、凤仪桥等,与宋高宗宋理宗相关的大树江、大树江路、会龙桥,与宋代后妃有关的相家桥弄、香氛弄、凤仪路等以及特别有时代特征的解放路、人民路。绍兴的大街小巷走完,就像在绍兴历史的长河中游览了一圈。

(四)绍兴地名多体现地域文化

1 体现“名仕之乡”

“老绍兴,醉江南”,绍兴作为典型的江南水乡,自然风光自不必说,城内小桥流水、城外阡陌纵横,构成了令人神往的水乡自然景观,地灵则人杰,绍兴名人辈出,名流荟萃。从古治水英雄大禹、越王勾践、诗人陆游,革命志士秋瑾、学界泰斗蔡元培、文化巨匠鲁迅,他们都来自绍兴。王羲之因“兰亭序”,为绍兴赢得了“书法之乡”的美称,而秋瑾更是被人们尊称为“鉴湖女侠”。人们为了纪念这些古圣先贤,便以人名为路名,范蠡路、西施山路、马臻路、阳明路、鲁迅路、建功路等显而易见的以人名为路名,还有与朱买臣有关的汲水弄和服盆桥,王羲之的笔飞弄、题扇桥和躲婆弄等,贺知章的学士街、验符弄,陆游的春波桥、快阁路,谢迁的大园弄、谢家湾头,朱庚的和畅堂、白衙弄,杜煦、杜春生的兴文桥、杜家弄,每一条街巷都有一个与名人有关的故事和传说[5]。

2 体现“三缸文化”

在绍兴的历史上,“绍兴三缸”(酱缸、酒缸、染缸)曾作为绍兴传统工业的三大支柱产业,为绍兴的经济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三缸”文化也是越文化的重要内涵,是越地文明的主要表征。“汲取门前鉴湖水,酿得绍酒万里香”,绍兴黄酒闻名于世,是出了名的“ 酒都”“醉乡”。始建于宋代的酒务桥便是绍兴酿酒历史悠久的见证;有句民谚道“绍酒行天下,酱园遍全国”,绍兴是中国酱园的发祥地之一,积淀数千年的越文化,孕育了绍兴独特的酱园文化。咸欢桥在宋代称咸酸桥,为什么咸酸呢?因为古代这一区域曾开设过酱园。绍兴的酱制品生产史因为此桥而可见一斑。局弄是因为明朝曾在附近设立绍兴府织染局,也就是管理纺织练染业的官署衙门,后人将该局所处的整个一条路称为局弄,而营基弄则是明代缫丝、织梭的集中地,染棚弄则是明代民间的染坊。

3 体现绍兴方言

中国幅员辽阔,各地方言差异悬殊,不要说南方与北方不同,同一个区域内,不同的城市和地区方言也不尽相同。方言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更新,也被历史镌刻在地名中得以传承和传播。三角道地是绍兴一条南北走向的道路,“道地”绍兴方言里指建筑物门前比较宽敞的空地,道地多冠以户主的姓、形状或大小而彼此区分,例如周家道地、李家道地、大道地、三角道地等,鲁迅在小说《风波》中也曾提到过;金更溇底是一条东西向最后转北的道路,“溇底”是绍兴方言里河道尽头的意思,一般一头连着河,一头连着民居。溇底的地名在绍兴农村常见,人们在溇底洗菜、洗衣服,或者作为出门、装卸物品的船埠头。

三 诗路建设背景下地名文化保护的意义及对策

(一)地名文化保护的意义

1 增强本土文化自信,夯实诗路文化基础

民政部地名研究所研究员刘连安表示:“地名是文化化石,其中积淀了最深沉、最为社会公认、与百姓生活最为密切的文化共识。大家热衷于解读地名,源于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是文化自信的具体体现。”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周尚意教授认为,解读地名满足了社会大众对“我是谁”“我从哪儿来”问题的思考和回应,对于如何更好地增进文化自信也有启发借鉴意义。“我们完全可以相信,只要善于发掘传统文化和当代社生活之间的契合点,找到传统文化的‘烟火味’,就可以更好地弘扬传统文化,坚定全社会的文化自信。”绍兴很多老地名是推行“正德”的产物,体现的是绍兴最淳朴的民风和最传统的道德标准[6]。

2 带动旅游业发展,促进文旅融合

2018年3月,国务院提出组建文化和旅游部,标志着文旅融合新时代的到来。2019年全国文化和旅游厅局长会议上指出,文旅融合的总思路是“以文促旅、以旅彰文”。从旅游视角来看,地名在景区中只能起到了指示方位的作用,但是它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却是景区文化的精髓和核心,而且贯穿于整个旅游活动的始末。江西农业大学的张琪从游客感知出发,以杭州西湖为例,研究了景区的地名文化氛围和游客行为意向之间的关系,最终得出结论:景区地名文化氛围对于游客感知价值与游客行为意向存在正向显著性影响。绍兴古城本身就是一个旅游景区,根据地方公报的统计,2019年绍兴接待国内外游客11488万人次,接待旅游人数居全国第25位。地名代表着景区的形象,是最能影响游客第一印象的元素之一。随着“浙东唐诗之路”建设的不断推进,结合诗路文化宣传,地名文化的开发和利用有助于增强游客对历史的体验感,丰富和加深他们对绍兴本土文化的了解和认知。

(二)地名保护对策

1 地名规划要系统,打造诗路文化氛围

2017年教育部、国家语委发布年度中国语言文字事业发展状况,全国清理整治 “洋、大、怪、重”等不规范地名7.5万多个。经过整治,一些令人迷惑不解甚至频出笑话的地名开始变得通俗易读。这说明生于本土的“地名文化”回归本真,真正成为有意义的城市符号,对于城市建设和发展的作用不可小觑。城市化进程势必会造成一些老地名消失,一些新地名出现。那么新地名的命名必须要有法律可依,有相关条例可依参照,使老地名和新地名能够相处和谐,相得益彰。绍兴古城区通兰亭方向有一条东西向的路“山阴路”。取自“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刘义庆《世说新语》),山阴道作为古代官道,一直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并留下不少诗词,是浙东唐诗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的美誉。2016年6月,经绍兴市政府批准, “山阴路”更名为“亭山路”。但是市地名办本着‘尊重历史、保持稳定和统筹协调’的更名原则,从地名的历史文脉、沿革及市民的认同感出发,出于种种考虑,经过反复调研,最终还是决定沿用原名。同时市地名办还对山阴路周边的一些道路、桥梁进行派生命名,淡烟路、兰桡路取自《山阴》诗句“灌木丛篁傍水幽,淡烟晴日漾芳洲,兰桡摇过山阴道,在昔人传镜里游。” “东篱桥”“季真桥”则分别源自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和李白追忆贺知章的诗句“四明有狂客,风流贺季真”。山阴路与城南大道交叉口新建的小区命名为“隐山府”,取自“青山隐隐水迢迢”。用唐诗给新地名命名,使人从地名忆起唐诗,而诗意又让这一区域在地名中重现古诗中“镜中游”的意境。

2 老地名的保护与遗址保护并重,让诗路建设有迹可循

绍兴的渡东桥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横跨于平水江和环城河的交汇处,桥形修长有特色,站在桥上可眺望会稽山和镜湖的湖光山色。此桥因为明代会稽学子余煌而出名。当年,清军入关,南明鲁王在绍兴监国,任命余煌为兵部尚书,在前线督师。至清军强渡钱塘江后,鲁王乘船逃遁,为避免清军残酷杀戮,余煌打开城门让兵民迅速撤离,而自己却装石头于朝服衣袖自沉于桥下,为国捐躯,使绍兴避免了屠城浩劫。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在桥畔专门修建了先贤祠。且桥下之水融合了若耶溪水和镜湖之水,软硬适中,清澈洁净,附近酒坊都到此取水酿酒,酒味醇厚清冽。这座桥是绍兴“吴越乃报仇雪耻之乡,非藏垢纳污之地”的见证。这样一座地理位置优越、历史悠久且具有独特纪念价值的古桥,由于年久失修,如今已经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钢筋水泥的公路大桥,桥名虽然没变,可是桥却面目全非,旧名配新桥,桥的纪念价值和历史意义已经大打折扣。另外一座历史相当的凰仪桥目前仍保存完好,虽然古桥旁边又建了新桥,但古桥仍可行人渡舟,这样的方法值得仿效和借鉴。

3 借助数字化技术,加强诗路文化宣传力度

绍兴作为著名的 “桥乡”“名士之乡”,一定程度上地名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纺车桥、凰仪桥、会龙桥、玉龙桥、张马桥,绍兴城内桥可以说数不胜数,而且每一个桥几乎都有一个故事,有一段历史,亦或人们的一种寄托。而投醪河路、范蠡路、张马弄、马臻路、题扇桥、学士街、阳明路、鲁迅路、建功路等又似乎在时刻提醒人们这些名人名仕曾经在绍兴留下的深刻印记。可惜的是,现在这些桥名、路名也只出现在地图和路标上,人们想进一步了解这座桥为什么叫题扇桥,跟王羲之有什么关系?这条路为什么命名为范蠡路,缘由是什么,都不得而知,有的路名甚至网上的资料都很少,要去档案馆读古籍才能查阅到。相关部门可以借助现在先进的数字化技术,那些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厚的地名,可以建立相应的数据库,除了一些字迹模糊不清的碑文和简单的路标,在关键位置可以放二维码,如果当地居民或者游客对某一地名感兴趣可以扫一扫,了解路名、桥名等地名背后的历史典故,使地名真正成为一个城市的活名片,除了吸引外地游客前来,也能让外地游客成为传播绍兴本土文化的使者。

4 地名诗歌入教材,培养诗路文化的传播者

随着中央电视台《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中国诗词感兴趣,各类关于中国诗词的书层出不穷,大众开始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学校和家长也开始注重孩子对古文的背诵和学习。但是要引起大众对地名文化的重视,除了借助科技手段,借助多媒体的力量,更重要的是诗词和地名都要写入小学、初中教材,尤其是体现当地文化特色和传统的诗词和地名典故,做到诗词文化和地名文化并重,让孩子们熟悉古诗词的同时,了解诗词里的地名典故。

四 结语

地名记载的是一个地方的地理、历史和文化,它反映了人们最淳朴的乡愁、对美好生活的期望和对真善美的褒奖。真是因为地名所蕴含的如此深厚的内涵,“地名入诗”成了唐诗中的一个普遍现象。诗人大都被越地的独特自然风光和人文积淀所吸引,又有感而发,创作出传世的经典。一个个原本单调抽象的地名因为诗篇而有了声音、色彩和气息,从而变得生动而具体,得以在这些传世经典中口口相传,名声远播。一定意义上说,保护地名就是保护唐诗之路的根基。诗路建设离不开保护和发展地名文化,地名文化传播与交流要注重其与旅游资源的融合,要与其他资源相互补充,借助现代化手段,更离不开社会大众共同的关注、行动与努力。

猜你喜欢

绍兴唐诗文化
绍兴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在绍兴,与你不期而遇
安昌古镇:一轴老绍兴市井长卷
春夜讲唐诗记
唐诗里的日与月之争
绍兴大闯关
唐诗赏读
谁远谁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