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教融合下我国青少年体育竞赛开展的几点思考

2021-11-22马帅天津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

灌篮 2021年9期
关键词:体育竞赛体教教育部门

马帅 天津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

2020年4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指出: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完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锻炼意志,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由此可见,如何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必须做好青少年体育竞赛工作。

一、青少年体育竞赛的主体部门

青少年体育是指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促进青少年身心全面发展的文化活动,青少年体育竞赛主要面向11-15岁的青少年。在我国这个年龄阶段的青少年体育竞赛的主体可以分为体育部门举办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与教育部门主办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

二、青少年体育竞赛开展现状

(一)青少年体育竞赛形式单一,参加机会少

纵观来看,体育部门或是教育部门主办的体育赛事形式比较单一,项目涉及篮、排、足项目较多,一些新兴的运动项目以及冰雪运动开展数量仍然较少,传统的体育项目比较匮乏,有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教育部门甚至没有大范围内开展青少年体育竞赛。这就使得青少年参加体育竞赛机会减少,青少年体育竞赛参与率降低,有时青少年只是为了学校或者班集体获得荣誉,被动性地参加比赛拿到比赛名次,仍然崇尚“锦标主义”“政治色彩”。

(二)体育教育部门各司其职,管理规范化待进一步加强

作为体育竞赛主体部门的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在比赛数量、比赛时间、经费投入以及人员分配上仍存在较大差异。目前来看,我国体育部门每一年举办的青少年竞赛项目较为丰富,数量居多;经费方面较为充足;在组织比赛人员方面,体育局属下的青训中心及运动项目管理中心进行组织青少年体育竞赛,人员比较稳定与专业化。而教育部门举办的比赛项目颇少大多是全国中、大运会开展的比赛项目,经费还不够充足,投入率较低;组织人员方面多数教育部门需要依靠省市体协,显得专业化程度极低[2]。并且,大多数省市仍然是体育教育部门各司其职,这一机制使得青少年比赛与学习的关系难以协调,各种比赛项目繁多竞赛主体混乱,有的竞赛安排无序可循,青少年竞赛、训练、学习三者之间矛盾加剧,运动员竞赛训练及学习时间得不到合适分配。另外,目前青少年运动注册系统还不够完善,无法实现对运动员体育竞赛管理的有序性。

(三)青少年体育竞赛中学校体育重视程度不高

当前青少年体育竞赛在学校体育中存在一系列问题,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学校及家长将眼光放在了文化课学习方面,大多数认为体育对于文化课学习起的往往是副作用,为了让青少年在成绩上取得进步,学校极大地缩减体育课程的安排,体育课上自习、被其他文化课程取代这种现象屡屡皆是,学生很难做到“阳光体育运动”“每天锻炼一小时”,每年学校开展的也只有校运动会之类的竞赛。

(四)体育竞赛虚假事件频发,失去体育竞赛自身价值

近年来随着青少年体育竞赛制度的不断完善,国家及各省市加强了青少年运动员、教练员注册管理,实行青少年运动员注册制度,对运动员的年龄进行登记审核,但是目前仍然存在着运动员谎报年龄参赛等现象[3]。究其原因,一方面各运动员、教练员过分注重金牌、荣誉、比赛名次的取得,“唯金牌论”至上,导致虚报、乱改年龄违反体育道德的现象普遍发生,甚至有的省市出现互相租借运动员的现象,失去了体育竞赛的价值与意义。另一方面,学校体育重视程度不高,对青少年体育竞赛缺乏相应的研究,采取“一手抓”的措施,将所有不同年龄段的青少年在一起进行训练,没有做到区别对待,因人而异。

三、青少年体育竞赛开展的对策

(一)改革体育竞赛内容,构建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体育竞赛机制

青少年参加体育竞赛机会少的原因主要是竞赛组织形式不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因此应当改革青少年体育竞赛规程,适应青少年生长发育规律,严禁出现揠苗助长的现象,改变竞赛规程的简单化与成人化。首先,应当建立稳定的年龄分组,改变当今体育教育部门比赛不能相互兼容的现状。其次,在比赛内容上可以增加一些文化水平测试、身体素质水平测试、专项基本技术测试等,通过综合成绩对运动员比赛名次进行判定,从而全面提高青少年综合素质[4]。

(二)整合体育竞赛资源,体育教育部门共建共治共享

当前,我国青少年体育竞赛资源的整合涵盖国家体育总局与教育部之间、省级体育总部与当地教育部门之间的资源整合。总体来看,青少年体育竞赛资源相对松散,由于参赛的目的、年龄、阶段不尽相同,整合时应充分考虑体育教育部门的出发点,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同时处理好国家体育总局与教育部门、省级体育总部与当地教育部门之间的资源整合[5]。体育教育部门共同组织办赛,合理做好体育竞赛资源的整合不仅可以提高竞技体育人才选拔的效率,而且可以使体育教育部门竞赛组织更加规范化,实现体育教育部门的共治共建共享。

(三)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促进青少年学体同步发展

学校应以“健康第一”为教育理念,落实国家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规定,面向全体学生。首先,可以通过不断开展课余体育训练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训练水平。其次,通过开展学校运动会、单项运动竞赛、单项娱乐性竞赛、季节性单项竞赛、体育节、校际交流竞赛,不断输送竞技体育优秀后备人才[6]。同时,校长作为第一负责人要把学校体育工作抓好抓实,改变传统应试教育的理念,在学习文化课的同时注重落实让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切实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为体育竞赛创造更多机会。

四、结论

当前青少年体育竞赛主要有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主办的青少年体育竞赛两大主体,在体教融合背景下,我国青少年体育竞赛仍然存在着:体育竞赛形式单一,青少年参加机会少;体育教育部门各司其职,管理规范有待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重视程度不高;青少年体育竞赛虚假事件频发等现状,为此,针对青少年体育竞赛展开了几点思考,当前青少年体育竞赛的主体应当:改革竞赛内容,构建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体育竞赛机制;整合体育资源,实现体教共建共治共享;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此外,党和政府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使其逐步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

猜你喜欢

体育竞赛体教教育部门
体教融合:青少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协同治理
中国特色体教融合发展思考——对《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的诠释
中国体教融合推进的现实困境与应对策略
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教融合的现实困境与发展诉求
浅谈内部控制在教育部门财物管理中的重要性
高考数学中体育竞赛类概率问题解析
高中体育竞赛现状及对策研究
大学生就业创业机制创新策略分析
论学校体育竞赛组建与校园文化建设的互动
我国学校体育竞赛活动开展管理现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