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三美”理论的逆向谚语翻译探究

2021-11-22段红梅邓飞

现代英语 2021年1期
关键词:三美谚语逆向

段红梅 邓飞

(四川文理学院外国语学院,四川 达州 635000)

一、引言

谚语是从社会实践中提取出来的语言精华,饱含人类的智慧结晶,一些新谚语经模仿、裂变、变形后又传达出了新智慧,为新时代背景下的社会活动发声。这种新兴谚语被称为anti-proverbs(逆向谚语),其变样的、富有暗喻性的固定表达虽一开始被有意或无意地误用,却出乎意料地切合语境,成了一种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这种“反其意而行之”的逆向谚语针砭特定环境下的事态现象,发人深省。许渊冲先生认为翻译是转换语言的艺术活动,可解决语言中内容与形式之间的矛盾。逆向谚语作为文学形式的一种,其翻译中的文学性价值可从音、意、形方面来探索,而“三美”理论中的浅化、等化和深化方法则可实现其译文的音美、意美和形美,彰显逆向谚语的交流与审美价值。

二、“三美”翻译理论

“三美”理论强调音意形在译文中的重要性,即内容上传达意境美,语言上传达韵律美,风格上传达形式美。三个境界相辅相成,又有轻重缓急之分,不能同时实现时,可“意美为重,音美次之,形美再次”。为尽可能达到美的境界,可用浅化、等化、深化的“三化”方法对译文进行翻译探讨:当原文意义和意象与译入语相似时可用等化的方法翻译;若所指不能直接传达美感,则应变通考虑浅化或深化,浅化是让原文便于理解,深化是让原文意象更为深刻,此外,有些带有特殊的民族或地域色彩的意象,可考虑用等化的方法保留异质表达以突显特色,这既可发挥语言优势,又表达出文化特色。“三美”翻译理论中,“音美、意美、形美”被看作本体论,“浅化、等化、深化”被看作方法论,用相应的方法呈现出美的本质可使译文达到音似、形似和意似的效果,达到使读者知之、乐之和好之的目的。根据音意形重要性可选择相应的翻译方法,往往用深化、浅化或等化来传递意象美,其次是音美和形美,若三种方法并用则更好地能量最大化音、意、形美的价值,甚至超越原文的美感。

三、逆向谚语翻译的困境

随着科技的发展,逆向谚语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广,有些逆向谚语比其原谚语更为人熟知,如“the early worm is caught by the bird”(早起的虫儿被鸟吃,其原型是“the early bird catches the worm”:早起的鸟儿有虫吃),这些逆向谚语的翻译需求也日渐重要。而纵观谚语翻译研究领域,学者多在探讨翻译技巧、文化意象、修辞等,鲜有对逆向谚语翻译活动及其创新价值的研究。逆向谚语翻译活动具有典型的“逆向”特征,“叛逆”非“叛变”,它首先体现在逆向谚语是模仿与再创造的统一,是共性和个性特征的辩证统一。它一方面离不开原谚语的精华,即结构意义或精神方面存在共性,另一方面又在一定范围内“自我放飞”,甚至“野蛮生长”;且读者往往会创造独特的新内涵来体现对实践的新认知,营造逆向谚语“别有一番韵味”的意境。此外,原谚语的高度熟知度和对逆向谚语的陌生感之间的反差幽默性对译者也是一种挑战,译者作为“戴着镣铐的舞者”,应从逆向谚语的沟通、警世、育人等目的出发,建立逆向思维以理解文本意图,保留意象反差的幽默凸显逆向谚语的创新性,呈现新兴文化意象的同时实现文化和平相处。

四、基于“三美”理论的逆向谚语翻译

谚语语言的信息和功能主要表现在社会实践经验的文化意象与比喻、对比、用典等修辞符号上,其翻译实则是先结合修辞手法与文化因素,再根据译入语环境将其重塑出来。逆向谚语翻译在已有的寓意上结合时兴文化,既借鉴原谚语的翻译思维,又对其中新意象做了阐释,给读者带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感受。

(一)“字字皆有用”——形美为主

从文化意象而言,逆向谚语的内涵是人类活动的反映;从句式结构上来看,多为精简整齐的对仗句式,字字都有其寓意,与诗歌中“字字皆有意”大同小异。逆向谚语采用比喻、用典、类比等修辞手法彰显语言的表达魅力和张力,实现了语言形式和风格的对等,“等化”方法值得为其翻译做参考。

1.原文:Necessity is the mother of invention.

译文:需求乃发明之母。

本句出自“Failure is the mother of success”(失败乃成功之母),其中的“××is the mother/father of××”结构有效突出了两种意象之间的密切关系,这种关系在特定场合下能达成共识;“需求”鼓励了“发明”,“发明”又一定程度上催生了“需求”。此时,套用原谚语的表达结构一定程度上是保留了原句神韵,耳熟能详的表达方式也让表达的意图不言而喻。

等化,即当表象和意象一致,且源语言文化与译入语中存在普遍认同的认知时,可以直接套用原表达。此前提是人们熟知原谚语结构,且此结构表现了说话人的意图。等化套用固定形式既有助于译者在翻译中更有效地传递交流信息,又能大幅度提高逆向谚语在多领域、多人群中的改写频率,让原谚语走向新生,让逆向谚语走向成熟。

(二)“口口相流传”——音美为主

逆向谚语的功能与用途效果与其“音美”效果有很大关系。逆向谚语当下更常见于漫画、广告、对话等实用性强的日常生活之中,以发人深省的寓意让读者接纳和传诵。初读时的“音美”和反复咀嚼后的“意美”为逆向谚语的接受与传播铺平了道路,读者会自发地复制其表达,也会主动参与到该谚语的再使用与传播中去。逆向谚语翻译中,音美更多是指生活中的常用语和朗朗上口的表达,用“浅化法”让谚语表达实现韵律美,再用译入语常用的表达来解释说明,易于译文传颂和易懂。

2.原文:Where there is a way,there is a Toyota.

译文: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

本句的原谚语为“Where there is a will,there is a way”(有志者,事竟成),表明做事只要有恒心就一定会找到成功的方法。译文用了为人熟知的“车到山前必有路”表达,使“way”(方法、出路)更具体化,也保留了原谚语中寓意“事情总有办法”的积极态度。后半句的口语化也让消费群体觉得“亲民”,在品牌名后面解释说明了其产品的类型,让其推广丰田汽车的目的不言而喻。

浅化,即把文章化难为易,通过适当增词、减词、省略、结合等传达出逆向谚语的主要意图,保留原谚语的部分神韵和口语化形式,做到音韵顺口,使读者更乐于接受和传播。同时将逆向谚语中含有阻碍理解的文化因素具体化,有时也将特殊的意象一般化,让逆向谚语的主要使用群体,即普通大众能够直白清晰地了解其中寓意,实现“通俗化”的意象美。

(三)“后浪推前浪”——意美为主

逆向谚语的本质是对原经典谚语的创造性再加工,为原谚语注入新的活力以顺应时代的潮流。为实现逆向谚语的发展,译者可基于话语环境进行创造性翻译,传达原文的信息时呈现“后浪推前浪”式的效果。许先生指出应发挥译入语的优势,适当地与原文表面意思有所创造或偏离,使读者“知之、好之、乐之”,实现从文学翻译到翻译文学的升华。这种创造性叛逆肯定了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价值,为译文带来重生的可能性,可考虑“深化”方法来实现。

3.原文:You can't have friends and use them too.

译文:义利难两全。

例3原型为“You can't eat your cake and have it too”(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意在表明朋友是用来珍惜的,而非拿来利用的,与“拥有蛋糕”又“吃蛋糕”的内在含义一样。译文创造性利用了“忠孝难两全”的经典文化内涵来表达一种重情重义的价值观,深化朋友这一角色在良好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

深化,将意象特殊化,可将其带入译入语文化所熟知的具体事物中去。“意美有时是历史原因或联想的缘故造成的”,脱离了特定环境的意象,很难再重获或联想到当时的效果,借助于现有文化中传达类似神韵的意象来表达“意美”之感可视为一种可行方式。

值得注意的是,音美、形美和意美有先后次序,最重要的是传达意象美,其次实现是音韵美和形式美。逆向谚语翻译在力求达到“字字有用”“口口相传”“后浪推前浪”效果时,也应置创造意象的任务于首位,文化意象是特定语言环境和特定文化背景下的产物,传达意象美能充分发挥译入语的优势,突破语言符号的层面而让读者品味到译入语的美感。

五、结语

许先生“三美”翻译理论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传达出逆向谚语的“形音意”美,实现了逆向谚语交流、传播和审美的价值;同时逆向谚语作为新颖的表达方式,在日常生活中传播得越来越广,其翻译需求不断增加,对译者的反向思考能力、联想能力、创造力、深度解析的思维能力等提出新要求,“三美”“三化”的理念能帮助窥探其中些许奥秘,以拓宽逆向谚语翻译的探索领域。

猜你喜欢

三美谚语逆向
逆向而行
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的碳排放效应
中国饮食文化中的“三美”
从“三美”理论看杜甫陇右诗的翻译
许渊冲的“三美”理论视角下《上邪》三个英译本的比较研究
浅谈高考记叙文的“三美”
谚语趣画
谚语趣画(一)
24节气
英语口语常见谚语(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