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乌干达农业国际合作探讨

2021-11-22黄峰华李晓晨

对外经贸 2021年12期
关键词:中乌乌干达农业

黄峰华 李晓晨 张 研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农业遥感与信息研究所,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6)

引言

乌干达是中国在非洲的重要合作伙伴。其位于东非中心区,是横跨赤道的内陆国,拥有非洲最大淡水湖——维多利亚湖的大部分水域,有“非洲明珠”的美誉,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得它成为区域贸易和投资的战略高地[1]。乌干达是世界上经济发展较快的国家之一,过去30年的年均GDP增长率达6%以上。乌干达推行经济自由化政策,货币兑换自由,外国资本进出自由,营商环境不断改善。中乌自1962年建交,中国已是乌干达第三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外商直接投资来源国,中国企业占据乌干达工程承包市场最大份额,两国各领域友好合作不断加强[2]。

李雪冬[3]等分析认为,产业合作是中乌双方的共同需要,且双方有坚实的合作基础,并为进一步合作做好了政策与制度准备。Ranald Kata[4-5]认为,中国投资推动了乌干达的工业增长,尤其是农产品方面的产能合作提升了乌干达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中国农机的引入有助于乌干达农业生产率的提高。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在后疫情时代和国际贸易摩擦不断的复杂背景下,中国不断加大多元化农业合作渠道,以应对我国粮食安全和农产品供给的多样性。研究拟梳理乌干达社会经济发展、农业发展现状,探析中乌合作的潜力、风险和重点领域,并提出中乌合作建议,以期推进两国共同发展并为中国农业“走出去”海外布局提供参考。

一、乌干达农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一)农业是乌干达主导产业,是就业增加的重要推动力

乌干达政府制定了国家五年发展计划和2040年远景规划,将农业的工业化作为乌干达繁荣的主要推动力,优先发展农业和制造业。近几年农业仍是乌干达主导产业,工业落后,服务业发展较快。2019/2020财年乌干达GDP总值364.8亿美元、人均GDP 910美元,同比分别增长8.1%、2.9%,按照世界银行2018年分类标准,人均收入低于995美元属于低收入国家。农业、林业和渔业是乌干达的产业支柱,贡献总GDP的24%、工业部门贡献26.2%、服务业贡献最大GDP占比43%[6]。乌干达人口增长较快,年均增长率保持在3%以上,每个育龄妇女平均生育4个孩子,全国70%以上的劳动力直接或间接从事农业生产,农牧渔林业是乌干达人口就业的主要行业,占行业份额的36%,销售贸易行业占总就业份额的23%,再次是制造业占总就业份额的8%,可以看出,农业是乌干达经济增长和就业增加的重要推动力,但生产力落后,亟需引进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和设备。

(二) 粮食与经济作物是乌干达农民收入主要来源

农牧渔林业产值构成中,粮食作物占比最大为38.28%,能够基本保证主粮自己自足;其次是畜牧业占比20.63%、再次为林业占比17.09%;其余产值构成依次为:渔业13.3%、经济作物10.63%,还有一小部分农业支持服务业占比不足1%(来源:乌干达统计局)。出口创汇主要以经济作物的咖啡、茶和棉花为主,渔业近几年发展较快,起到经济补充的作用。

乌干达主要种植16种粮食作物,包括玉米、小米、高粱、大米、木薯、甘薯、马铃薯、菜豆类、花生、大豆、芝麻、饭蕉(果实细似手指,区别于水果用蕉,约有2/3的乌干达人以饭蕉为主食,乌干达是世界三大饭蕉生产国之一)。2019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为836.4万公顷,其中,谷物(玉米、水稻、高粱和小米)340万公顷、根茎类作物240万公顷、饭蕉66.8万公顷、花生和大豆89.6万公顷和菜豆类100万公顷;饭蕉的产量832.60万吨、同比增长28.2%,谷物产量425.00万吨、同比增长4.9%,菜豆类产量62.70万吨、同比减少 13.8%,大豆产量11.70万吨、同比增长8.7%。

乌干达的传统经济作物包括咖啡、茶、棉花和烟草。乌干达是世界第八大咖啡生产国、非洲第二大咖啡生产国,仅次于埃塞俄比亚。2019年,咖啡产量31.26万吨,同比增加10.0%;茶产量6.03万吨、棉花产量3.36万吨。

近几年主要牲畜养殖数量呈现缓慢增加趋势。2019年,乌干达牛存栏量1633.4万头,比2018年的1585.5万头增加3%;绵羊、山羊、猪和鸡存栏量分别较2018年分别增加1.1%、2.6%、1.8%和1.5%。

乌干达开放水域占国土面积的15.5%,为乌干达渔业从业者提供了重要的生计来源,2019年捕获3.46亿吨鱼类。维多利亚湖、艾伯特湖和京加湖是淡水鱼类生产的三大主要来源水域,阿尔伯特湖自2017年起一直是淡水鱼类生产的最大贡献者。

(三)农牧渔业优势产区及产业布局分区明显

农业、畜牧业和渔业部(MAAIF)是乌干达农林牧渔行业的政府管理机构,负责为国家创新系统提供所有政策指导和协调。乌政府根据全国不同地区农业生态、土壤类型和降雨量状况,划分农业优势产区,帮助农民充分利用各区域有效资源发展农业。东部地区是小米、玉米、大米、甘薯和木薯的最大生产区,北部地区是高粱、豌豆、鸽豆、花生、大豆和芝麻的主产区,西部地区是所有类型饭蕉和豆类的主产区。乌干达约有20%人口以种植和销售咖啡为生,西部地区是罗布斯塔咖啡的发源地、艾尔贡山周围主要种植阿拉比卡咖啡。牛、山羊、绵阳、鸭养殖的最大主产区在北部地区,中部是猪养殖的最大主产区,东部是鸡和火鸡养殖的主产区。

(四)乌干达贸易逆差大,咖啡和鱼类是主要的创汇农产品

据乌干达统计局公布数据,2019年,乌干达对外贸易总额118.494亿美元,其中,出口40.957亿美元,进口77.537亿美元,贸易逆差36.581亿美元,同比增长了15.93%。据FAO统计,2019年乌干达农业进出口总额22.9亿美元,其中出口14.2亿美元、进口8.7亿美元,农业行业是其贸易顺差主要来源。咖啡是农牧渔类第一大出口商品,2019年出口总额4.39亿美元,是主要的出口创汇产品;鱼和鱼类产品是第二大农牧渔类出口商品,2019年出口额增加至1.74亿美元;其次分别是糖及糖果制品和可可豆。主要进口的产品分别是:谷物及谷物加工品、棕榈油等粗及精炼制品等。

乌干达进口来源地市场主要是亚洲大陆、非洲大陆和中东,欧盟的市场份额在今年有所下降,出口目的地市场主要是东南非共同市场、欧洲和中东地区。2019年,乌干达主要进口来源地市场包括:中国、印度、肯尼亚、阿联酋、坦桑尼亚、沙特阿拉伯、 南非、日本等,主要出口目的地市场包括:东南非共同市场(肯尼亚、南苏 丹、刚果(金))、阿联酋、欧盟、土耳其、坦桑尼亚、印度等。

(五)农业科研投入有限,农业政策体系较为完备

据乌干达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提供的数据显示,乌干达研发支出总量占GDP的比重为0.39%,科技投入占GDP比重的3.7%,由于多年来对科技投入有限,科研经费不足,基础性科研项目进展缓慢,科技水平较低,人才流失严重。

乌干达农业科学研究院(National Agricultural Research Organisation,NARO)是乌干达农业、畜牧业和渔业部(MAAIF)的一个科研机构,其主要工作内容是在农作物、畜牧、渔业、林业、农用机械、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学等方面指导乌干达全国农业科研工作,制定了《农业现代化计划》,2018/19到2027/28的战略计划的主旨是增强以市场为导向的研究、促进农业工业化发展。该战略计划分为技术和机构研究两大领域:技术研究主要包含生产和生产率提升以及技术开发、获取和应用,围绕农业动力和机械化进行,旨在通过采用负担得起的农业机械化,将大多数自给农民转变为商业性农业。机构研究重点放在政策和伙伴关系方面,主要研究能力(人员和基础设施)以及资金和资金多样性上。

此外还有农业、畜牧业和渔业部门与国家投资银行或其他相关国际组织和基金会组织合作开发的项目,在农业政策支持方面体系较为完备。

二、农业投资环境分析

(一)乌干达开展农业国际合作的有利条件

1. 具有开展农业生产的有利自然资源优势

乌干达虽位于赤道线上,属热带草原性气候,年平均气温22.3℃左右,大部分地区年降雨量在1000~1500毫米之间。全年分为旱雨两季,3—5月、9—11月为雨季,其余为2个旱季,地处东非高地,河流纵横,雨量充沛,温度和降雨量适合农作物生长。

乌干达农业用地面积1067.87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44.2%;草原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21.2%,林地覆盖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8.1%。现阶段西北大草原的46%、高原地区的88%的地区有机会通过增加耕地面积来扩大农业生产。

乌干达真正具有高生产力的土地区域并不多,较高肥力的铁质土壤集中分布在托罗罗(Tororo)和古卢(Gulu)地区,西部和北部部分地区的土壤类型生产力最高,奥加湖和维多利亚湖周围地区有部分中高等生产能力的土壤,其余大部分地区属中下等或者是生产力低下的土壤类型,未被利用土地仍有很大的潜力。

2. 具有人口红利优势

乌干达1986年开始实施的经济自由化政策对本国经济加速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一是吸收外资能力强,截至2018年底乌干达外资存量133.33亿美元,流入乌干达的外国直接投资不断增加,世界银行是乌干达最大的发展伙伴,年均援助2.4亿美元,领域涵盖交通、能源、农业等。二是作为东非共同体(EAC)和东南非共同市场(COMESA)成员,乌干达产品进入其他成员国享受优惠待遇;同时,乌干达又是《罗马公约》和《非洲发展和机会法案》的直接受益国之一,其农产品和纺织品等产品出口欧美等国家享受免关税和配额等优惠待遇;随着区域合作的加速,乌干达背靠东非、东南非、欧盟、东欧共同市场,国际贸易潜力巨大。三是乌干达具有人口红利优势,是非洲第二大拥有较多年轻人口数量的国家,仅次于尼日尔;乌干达年轻人识字率高达73.5%,70%的年轻人相信乌干达有很好的商业机会;乌干达劳动力月平均工资约51美元,成本低廉,劳动力性价比高。

3. 农业投资方式灵活,鼓励外商投资

乌干达国有土地占土地总量不足10%,其余被王国和个人所有。乌干达《土地法》规定土地持有形式主要有2种:永久所有权和租赁形式的使用权。永久所有权只限于国家和乌干达公民,乌干达公民可继承、转让、抵押或租赁个人所有土地。国有土地不能买卖,但可出租给公司和个人使用,期限分为短期租赁(5年以下)和长期租赁(5~99年)。短期租赁只需双方签订合同即可生效,长期租赁到土地部门办理注册登记手续即可。

乌干达鼓励外资投资农业领域,《投资法》允许投资者获得农业耕地所有权和承包经营权。乌干达对外商投资方式没有特别要求,外商可以现金或机器设备、技术等资产形式,以新建、收购或入股等方式成立个体企业、合伙公司、有限责任公司、分公司或子公司投资经营。乌干达政府鼓励发展私有企业,允许外资跨国并购当地企业,外国企业可在乌干达收购企业上市。

(二) 中乌开展农业国际合作应注意的问题

1、政策方向

乌干达法律体系受英国影响,法律法规相对较健全。目前中国尚未与乌干达签署货币互换协议、尚未与乌干达签署产能合作协议、尚未与乌干达签署基础设施合作协议,因此在投资前要充分做好前期调研,详细了解当地相关法律法规,必要时可聘请当地 律师协助。尽量避免因不知法、不懂法而影响投资项目实施,甚至造成不必要的法律纠纷。

2、市场方向

乌干达有一定市场容量,但总体消费能力不强。乌干达地处东非中心区域,地理位置和区位优势较明显,具备一定市场辐射力,在选择投资项目时还应考察乌干达周边国家及东非、东南非市场的需求。同时,做好前期市场调研和产品规划,避免重复投资和盲目投资。兼顾项目的经济性、对乌干达普通民众生活改善的影响,充分考虑项目的可持续性。

3、投资方向

投资项目要考虑产业配套问题,乌干达在基础设施、工业体系、金融体系、产业配套等诸多方面存在一定不确定因素。主要体现在:①乌干达境内铁路和水路运输能力弱,主要依靠公路运输,公路多为上下两车道,且路况较差,经常发生拥堵和交通事故,运输成本约为中国的5倍。②水电供应不足。乌干达全国范围内供电不足,电压不稳,企业需自备发电机。当地电价较高,是中国的3倍。全国只有23个城市有自来水供应,其余靠自己打井取水。 ③融资困难。乌干达贷款利率较高,贷款手续复杂,对中资企业的长 远发展产生不利影响。④投资领域仍然多集中在农业和修建公共基础设施方面,科技附加值高的产业较少[6]。

三、中乌农业国际合作现状

(一)中乌两国经贸与经济技术合作进展顺利

中乌关系在1986年进入了新阶段,双方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日益深化,在许多重大国际问题、众多国际事务中两国上持相同立场并相互支持。2019年中乌关系经两国元首一致同意,提升为全面合作伙伴关系。在合作机制上,两国签署了多项双边协议和文件。在合作方向上,双方优势互补,乌干达希望可以学习中国的发展经验,通过改造基础设施来提升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同时希望在食品加工业、制造业和旅游业方面吸引更多的中国投资。综合来看,自建交以来,中乌两国经贸和经济技术合作进行较为顺利,中国也越来越成为乌干达重要的财政和技术合作提供者。

(二)中乌科技合作有效提升了生产能力

中国农业农村部分别于2012—2014年、2015—2017年,在中国—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南南合作信托基金支持下,通过派出农业专家技术员、建立产业园等措施,在乌干达实施了两期南南合作项目。南南合作一期项目重点支持领域涉及水利、作物集约化和多样化管理、粮食存储、食品安全和市场营销。二期项目重点支持领域包括园艺、谷物、水产、畜牧、农业综合经营。中乌合作已成为农业“南南合作”项目的典范,呈现显著:(1)中方提供乌方的农牧渔业科技支持,有效提升了其在农牧渔业的生产能力和粮食安全水平,经济效益明显。(2)建设的中乌农业合作产业园,在为乌农业发展提供实用农业技术的同时,有效地改善了当地的基础设施、延长了农业生产价值链,解决了当地农业生产的技术、农资与市场问题,增加了就业机会[7]。

(三)中国协助乌干达推动产业融合发展

咖啡是乌干达主要的农产品和出口产品,乌干达政府十分重视咖啡产业的发展,为此专门成立了国家级的咖啡发展局。2019年9月,云南国际咖啡交易中心和乌干达咖啡发展局签署了合作备忘录,云南国际咖啡交易中心全面帮助乌干达政府优化和健全咖啡产业结构,特别是在产区针对咖农的组织培训和提供技术指导,协助乌干达政府制定咖啡产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规划,帮助乌干达咖啡在中国的市场推广、品牌建设和交易实现,实现乌干达咖啡在中国进口的增长,帮助乌干达政府建立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咖啡交易中心并配套相关的交易体系、质量体系和价格体系。

(四) 中乌农产品贸易双方平衡互补

中乌贸易始于20世纪60年代,近年来中乌双边贸易增长迅速,经贸合作成效显著。据中国海关统计,2019年中国与乌干达进出口贸易总额为54.0174亿人民币,其中我国对乌干达出口贸易额51.1164亿人民币,进口贸易额2.901亿人民币,中国与乌干达贸易顺差达48.2154与人民币,在进口总额中的市场份额从2018年的43.7%下降到2019年的39.3%。然而在农产品方面中乌双方贸易较为平衡互补,据FAO统计,2019年中国对乌干达农产品进出口总额为5008.9万美元,其中出口农产品2533.3万美元,进口农产品2475.6万美元。我国对乌出口金额较大的农产品分别是农业原材料、糙大米、加工大米和大蒜,占比为34%、23%、22%和8%。我国自乌进口金额最大的农产品分别是芝麻、棉花、咖啡,占比分别是50%、19%、14%,双方农产品贸易互补性为两国农产品供应的多样性提供了保障。

(五) 中乌投资合作互惠互利

中国是乌干达最大的投资国,也是乌干达最大的进口商品来源国,乌干达90%以上的城市基础建设项目都是由中国公司来承接的。截至2018年底,中国企业对乌干达直接投资存量7.98亿美元,2019年对我国企业对乌直接投资额为1.55亿美元。自1962年至今,中国援助乌干达建设的成套项目主要有:奇奔巴农场、多禾农场、坎帕拉制冰厂、沼气池、食品陶瓷研究中心、国家体育场、渔场码头、外交部办公楼等。中国在乌干达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始于1987年,主要领域为房屋和路桥建设。

在农业投资合作方面,园区建设是靓点之一,中乌产业园的建立模式是双方以一种现代国际经济原则为基点的、发展中国家之间友好互惠互利的经济合作方式,乌干达政府将其视作推动乌干达国家经济发展和实现社会现代化的珍贵机会,在政策上给与了极大支持。

四、中乌农业国际合作重点产业合作建议

乌干达优先鼓励投资农产品加工、制造业和旅游业,鼓励投资者使用当地原料、雇佣当地员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2019年投资法中鼓励的26个行业中与农业相关的有:农产品加工、食品加工、物流与仓储、信息技术、商业耕作、化学工业(化肥)、纺织和皮革工业(棉花及动物皮毛等)。结合乌干达农业生产现状,建议将以下产业作为合作重点。

(一) 农业生产资料产业

农业是乌干达经济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政府收入主要来源,乌干达农业自然条件较好,具有作物高产、高质的自然因素,但产量和质量仍有巨大的提升空间,农民在种植时种子供应质量很差,对良种、优质化肥和农药方面需求巨大。中国种业集团、化肥农药等生产企业可依托中国现有成果,以贸易或合作建厂、建园区的形式,提供生产良种(主要传统作物咖啡、棉花、玉米、大豆、水稻)、肥料和农药等生产资料,实现产品的就地销售,剩余的农产品可以根据需求回运,弥补国内市场的不足。

(二) 农业技术推广业

乌干达农民缺乏农业基础知识和生产技术,没有认识到运用改良生产技术提高农作物产量的重要性。我国以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0%的人口,与我国拥有较先进的农业技术及完整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息息相关,依托我国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转化应用于乌干达作物生产、畜牧业及水产养殖中的商业性服务,通过示范、推广、辐射到生产区的小农户,可以整体提高乌干达农业生产率和农业生产力,实现中乌农业产业的互惠互利。

(三) 食品加工业

开拓当地食品加工市场,并把周边国家市场结合起来。乌干达以第一产业为主,二三产业相对薄弱,中国企业可以参与其加工领域,实现乌干达相对充裕的农业原材料:食用油、咖啡、糖类、园艺产品向附加值较深领域拓展,大力开发加工贸易,摆脱乌干达贸易产业价值链以原材料进出口为主的低端局面。以食用油为例,乌干达大部分土地适合种植食用油植物,如芝麻、大豆和向日葵,2019年中国进口最多的乌干达农产品之一就是芝麻。乌干达国内对食用油的需求迅速增长,食用油进口量增长5倍多,周边的东非共同体的食用油进口量也增长了50%,亚洲市场的需求预计将继续稳定增长。因此,以食用油加工为契机,中国企业可以合作建厂的形式,进入食用油加工领域,实现本地及周边区域的市场占领。

(四)仓储物流业

乌干达农产品收获方法落后、损失很大,由于没有进行质量分级,进入国际市场高质量产品有限。生产的农业原材料往往由于质量、包装、工艺等非关税壁垒原因不能进入高端国际市场。因此与生产、加工相配套的服务行业,如收获、物流、仓储设施等也存在发展机会,中国服务业参与其投资,在产后减损、包装加工、存储物流、销售等方面提供基础条件和指导,会获得相比制造业更高的投资收益,数据也显示,乌干达服务业GDP增幅近几年是增长最快的行业。

(五) 农机制造与装备产业

乌干达农业仍以人工操作为主,对于增加产量及效率的农业装备需求量巨大,如小型农业生产机械、用于加工农产品的咖啡烘焙机、食品冷链设施等。目前政府正在通过鼓励使用灌溉和机械化农业来推动农业的商业化。在投资合作方面,可以根据条件采取不同方式,对于大型机械可以出口配件,在当地组配农业大型装备;对于小型农业机械可以采取整机贸易形势出口,如播种、施肥、收获等小型机械;对于政府鼓励的小型灌溉设备可以采用当地研发、生产的方式进行。中国市场的小型农机商品一般价格低廉,稍加改良产品的技术及性能即能符合非洲使用,乌干达在农业机械化增值方面存在投资商机。

(六) 农业信息化产业

乌干达的电信等基础设施以年均10%的速度增长,农业信息化建设方面无疑是最有前景的领域之一,我国农业科研单位、高科技企业应积极利用这一契机,通过对农业物联网、数据库建设、数字化种植等方面的培训合作等方式,参与乌干达数字农业建设,为我国的农业科技、通信、互联网等技术企业提供投资机会。

总体来看,乌干达主要以小农生产为主,农业基础建设薄弱,中国企业可以通过独资、合资、建立产业园、技术服务等模式展开跨国投资,促进中我国有比较优势的农业各类企业参与国际合作竞争,推进中国相对丰裕的技术优势、产业优势或者产品向乌干达等非洲国家转移,实现国内产业结构的优化。

五、结语

乌干达地处东非中心区域,地理位置和区位优势明显,市场辐射力较强;乌干达政局基本稳定,经济自由化程度高,对外国投资几乎没有行业、投资比例限制,资本进出自由,货币自由兑换,投资环境较好;乌干达人口密度大,劳动力成本低,市场潜力较大;投资及有关公司经营方面的法律法规较健全;宗教和工会势力对投资影响较小。

但乌干达市场容量有限,总体消费能力不强。因此,在选择投资项目时不仅要考虑乌干达市场本身,还应考察乌干达周边国家市场需求,做好产品市场定位和前期调研,避免重复投资和盲目投资。

在面对疫情等不确定因素和全球资本流速缓慢的背景下,农产品贸易、农业投资项目等受到的影响最大。目前中国经济率先回稳向好,在国家“双循环”战略下,面对不同国家和不同行业领域,需要依时依势制定不同投资策略。乌干达是有巨大发展潜力的国家,中乌政府间应当建立一套互信互利的贸易体系,深化两国农牧渔业方面的合作。

猜你喜欢

中乌乌干达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浅谈中乌两国钢琴教育发展与对策研究
乌干达咖啡出口量同比减少10.5%
5月乌干达咖啡出口量同比减少了8%
2013/2014年度乌干达咖啡出口量预计为380万袋
乌干达发生严重骚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