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态动词入场功能的跨语言研究
——以“应该,should,sollen”为例

2021-11-22徐亚菲

现代英语 2021年24期
关键词:概念化情态言语

徐亚菲

(南京工业大学外语学院,江苏 南京 211816)

一、引言

在世界不同语言中,情态被普遍看成是一个跨语言的语义范畴化。《演化而来的语法》一书的副标题将时、体、情态并列为世界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研究者多结合本国语言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对情态动词进行了探索研究,涉及句法学,语用学,语义演变及认知语言学等。对于情态动词的情态义研究,研究者或对一种语言的情态动词进行探究(Ngula,2017;Hondo,2012;牛保义,2017;杨丽梅,2018),或对双语中的情态动词作探究(Marrano,1998;杨永芳,2010),对跨三种语言的情态动词研究尚不多见。其中,汉语的“应该”、英语的“should”和德语的“sollen”语义相似程度高,具有可比性。文章以认知语法为理论分析框架,基于真实语料,探究上述三个情态动词入场功能,揭示汉、英、德三个民族在感知、体验和表征客观世界共同的认知基础,为汉、英、德的情态动词教学与习得提供认知理据。

二、基于动态演变模型的情态入场分析框架

现实(reality)指世界上所发生事件的历史。现实随时间(t)的延伸不断地从“当前现实”(current reality)向未来扩展,又不断地成为过去。概念化主体(conceptualizer)对现实世界的感知是随着时间从“直接现实”(immediate reality)向未来的“预想现实”(projected reality)不断延伸,原“直接现实”成为过去的“感知现实”(conceived reality),Langacker(2008)据此,构建了一个动态演变模型(dynamic evolutionary model,DEM),认为概念化主体的“感知现实”具有某种潜势,由当前状态向未来延伸,产生了一种演化冲力(evolutionary momentum)。

由于受时空制约,概念化主体并不能穷尽现实,除了能够体验到的“直接现实”和“感知现实”之外,存在“未知现实”(unknown reality),以及“预想现实”。其中,“预想现实”是指概念化主体依据“直接现实”条件,推导未来较大可能发生的言语事件。

认知语法认为,当情态动词作为显性标记入场小句时,由于入场功能的作用,概念化主体并不视其为真,并将此过程置于非现实区域,表征为非现实事态。其次,概念化主体根据现实事态,对言语时间的可能性作评估。它属于言者自身对世界的感知和认识,即概念化主体的认知判断力,对实际言语事件的发生不产生影响。此时概念化主体言谈时的情境和态度更偏向认知层面。

三、情态动词语义构建认知机制

情态动词入场勾画非现实言语事件,“应该、should、sollen”可将现实事件凸显为非现实事件,植入应然性;也可将预想现实凸显为潜在现实,植入可能性。本研究从北京语言大学汉语语料库(BCC)和美国当代英语语料库(COCA)以及德语电子词典(DWDS)中选取含“应该、should、sollen”情态动词为例,进行汉、英、德跨语言描述分析,揭示汉、英、德三个民族在感知、体验和表征客观世界共同的认知基础。

(一)词源情态义入场功能理据

在“NP应该/should/sollen VP”小句中,由于效力的作用,VP并未真实发生,因此概念化主体将原本处于现实区域的VP定位到非现实区域,实现了对言语事件由现实过程到非现实过程的转变。在言者意识辖域中,NP通过“应该、should、sollen”入场,向VP施加意志力,实现对言语事件由现实过程到非现实过程的转变。听者或读者结合自身认知和语义的互动,完成对认知场景的搭建。例如(1)~(3)。

(1)“我应该事先给你打电话看你是否有空”,兰德尔歉意地说。

(2)Youshoulddrink less.(你应该少喝点。)

(3)Dusollstsofort zu ihm kommen.(你应该马上来找他。)

(1)~(3)都是概念化主体通过应该、should、sollen入场元素,将原本处于现实区域的VP定位到非现实区域,言语事件完成了由现实过程到非现实过程的转变。因此勾画三个非现实VP小句:给你打电话看你是否有空drink lesssofort zu ihm kommen(参见 Langacker 2008:296-304)。由于效力的作用,这些VP小句并未真实发生。言语参与者位于情境中,通过语义互动完成对非现实事件的主观识解。

结合三种语言的语料分析,发现情态动词“应该、should、sollen”作为入场元素以其词源情态义入场时,给句子的凸显的过程植入效力,在这些力的作用下,句子凸显的过程被概念化为即时非现实过程,言语事件被植入应然性。

(二)认知情态义入场功能理据

在“NP应该shouldsollen VP”小句中,由于演化冲力,VP大概率会发生,因此概念化主体将原本处于直接现实区域的VP延伸到预想现实区域,实现了对言语事件由直接现实过程到预想现实过程的转变。在言者意识辖域中,NP通过“应该、should、sollen”入场,向VP施加基于因果关系做出的认知判断力,使得言语事件成为预想现实,植入可能性。例如(4)~(6)。

(4)一年一度的新年又来临了,他照例想到应该给小孙女压岁钱。

(5)People who have had recent surgeryshouldavoid NSAIDs because they can increase bleeding.(最近接受过手术的人应避免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因为它们会增加出血。)

(6)Familien mit Kindernsollteneine Hausratversicherung haben.(有小孩的家庭应该购买家用电器保险。)

(4)~(6)都是概念化主体通过应该、should、sollen入场元素,将原本处于直接现实区域的VP延伸到预想现实区域,言语事件完成了由直接现实过程到预想现实过程的转变。因此勾画三个预想现实VP小句:给小孙女压岁钱avoid NSAIDseine Hausratversicherung haben.(参见 Langacker 2008:304-309)。言者结合自身感知推测出“他给小孙女压岁钱、People avoid NSAIDs、eine Hausratversicherung haben”这一未来走向。除非发生某些意外之事,冲力将继续引导事件沿着当前轨迹行驶,随即构成预想现实。

结合三种语言的语料分析,发现情态动词“应该、should、sollen”作为入场元素以其认知情态义入场时,给句子的凸显的过程植入可能性,在这一冲力的作用下,句子凸显的过程被概念化为预想现实过程。

四、结语

文章是在认知语法入场理论视角下,基于对情态动词“应该、should、sollen”的跨语言语料考察,构建了情态动词入场功能模型。情态动词“应该、should、sollen”作为一个入场元素,通过词源语义和认知语义实现对非现实、即时现实和潜在现实事件的入场。文章认为,情态动词以其词源情态义入场时,给句子的凸显过程植入主观或客观效力,在这些力的作用下,句子凸显的过程被概念化为即时非现实过程,言语事件被植入应然性。而当情态动词以其认知情态义入场时,概念化主体会结合自身的认知对预期现实进行推断和猜想。在这一认知判断力的作用下,VP所表征的过程被概念化为预想现实,言语事件被植入可能性。本研究揭示了情态动词入场功能及其语义构建认知机制,为跨语言学习者习得和运用情态动词提供了认知理据。

猜你喜欢

概念化情态言语
风险社会的再概念化及其治理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表示“推测”的情态动词
《世说新语》中的“言语”趣味故事
《雨中的树》:一场突破“概念化”的主旋律洗礼
认知语言学视域下概念化对俄汉成语互译的影响
创作主体变化与戏曲的单一化走向
关于冬天
情态动词专练
情态动词表推测用法列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