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篇章语言学视域下对巴蜀文化外译的探究

2021-11-22王佳瑶

现代英语 2021年24期
关键词:巴蜀译文语篇

王佳瑶

(四川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1)

一、引言

功能语法概观是对几个纯理功能作简单初步的讨论,例证了语域和语篇体裁。“篇章语言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语篇分析通常指的是对比句子或话段更大的语言单位所作的语言分析”(黄国文,1988)。“纯理功能一般可表现为三种功能,其中包括概念功能、人际功能、语篇功能”(韩礼德,2010)。语篇分析结构产生之初语言学家就意识到不应只局限于句子,本篇论文主要侧重语篇功能语言学,以巴蜀文化外译为例,通过语篇分析对比手段,从中国文化负载词汉译英的词汇选择、句型结构、语篇段落三方面着手,剖析汉译英翻译过程中需要注重的语言现象及两种语言在表达上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英汉分属不同语系,其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表现迥异。如若将这两种语言进行“以词译词”地硬译,就犹如将一件具有“中国特色旗袍”套在一位黄头发、蓝眼睛的外国姑娘身上。译者要切实依照英汉两种语言的不同特点,力求打破原文桎梏,调整语式组成,将译文调整成译文读者习惯的表达方式;树立正确的跨文化意识,准确掌握、了解英汉两种语言的语篇结构、语言特征和语式特点,让巴蜀文化真正为外国人所熟知和了解。

语篇分析是对现有篇章结构进行的深入剖析,也是语言学研究中不可避免的关键一环。篇章语言学将语言研究从句扩展至篇,语篇生成过程则是一种复合型过程,因中英两种语言成篇形式既有特性也有共性。巴蜀文化外译就恰好体现了语篇转换中文化因素在语用领域中的积淀作用,还涉及文化语境、情景语境及语言交际。巴蜀文化作为中国特色文化的重要“名片”,其外译质量与我国形象构建、对外传播实效密切相关。基于语篇结构分析理论指导下的巴蜀文化外译,根本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国特色文化“输出”,推动巴蜀文化发展和演进,倡导“中国文化真正走出去”。

二、语篇功能分析

“语篇功能不仅要让人们学会如何将语言的信息组织好,还应通过语义逻辑判断信息之间的关系”(韩礼德,2010)。其实,语篇无论以哪种形式出现,都必须符合语篇内部语言上的连贯。正如韩礼德和哈桑所认为的那样:“我们应把语篇视为语义单位,也就是非形式单位,而非意义单位”(韩礼德、哈桑,1976)。

诚然,“语篇分析涉猎范围很广,从系统功能语法角度着手,其涉及范围颇广,涉及文化语境、情景语境、语言本身。翻译实则是用译入语的语篇话术转达原语关键信息,旨在实现跨文化交际目的的一场语言活动”(黄国文,2001)。所以依韩礼德对语篇所下定义,语篇可以指任何构成完意群的语段;然就篇章而言,衔接与连贯是其最为重要的两个部分。

“译者往往习惯利用修辞手段(词义联想、对比、照应、重复)为语篇结构铺设有形网络(衔接),编织了无形网络(连贯),使文本易于理解、传神达意”(陈宏薇,1998)。“在表达语篇功能时,汉语也具有与英语相似的主位结构、信息结构和衔接手段”(张德禄,2012)。主位结构和衔接手段则表现在主位的选择能起到衔接句子的效果,例如:“三清殿是天师洞景区最宏伟和最值得欣赏的建筑译为:Sanqing Hall is the most magnificent hall in Tianshi Cave”(朱华,2016)。该译文的主位是三清殿,述位是剩下句子成分,如若选择天师洞景区,句子则无法很好地衔接起来;信息结构是由已知信息与新信息组成的,巴蜀文化特色名词尤其易于受到情景语境的限制,例如:双洞溪必须译为Shuangdong Stream(Double-cave Stream),该译文采取了音译加注释的翻译方法,就是译者充分考虑到情景语境语旨的三要素,对新旧信息处理较为妥当的表现。故此,译者在语言习得过程中“既要立足于语篇结构角度去分析语言使用的敏感性,还要注重词语用法,立足于语篇交际形势的宏观角度分析语言现象”(黄国文,2001)。

三、句际关系类型

句际关系的研究实则把语言学推入了新的高度,因其研究领域不仅限于语篇之间逻辑关系,更在于句法之间的语义联系。在语法与逻辑的框架下,句际关系注重的是句群之间的关系逻辑。“句际关系实则指的是在连贯的语篇或段落之间形成句与句之间在结构上的联系。从逻辑意义来看,语篇中句子间的句际关系主要有以下四种类型”(黄国文,1988:19)。

(一)并列关系

“并列关系指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句子处于同等、并列的地位,它们互不从属,在内容上表示客观同时并存的事物或现象,共同说明一个话题(黄国文,1988)”。一般而言,按并列关系组织起来的句组在次序上可以互换,往往不改变整个句组的意义。

例1

原文:东汉时,成都南门外增修锦官城,朝廷派官员监管日益兴盛的织锦事务,成都遂被称为“锦官城”或“锦城”。

译文:In the Eastern Han Dynasty(A.D.25—220),the city of brocade officials was newly built to the south gate of Chengdu as a residence for the brocade officials who were sent by the imperial court to manage the fast-growing brocade industry.Chengdu therefore earned the nickname“Jincheng” (“the city of brocade”)or“Jinguangcheng” “the city of brocade officials”.

分析:从原文我们可以发现“锦官城”“锦城”是成都的旧称,所以在翻译时译者需要充分考虑到该句的并列结构。由于巴蜀文化外译时,仅采取一种翻译方法,易造成外国读者理解、阅读障碍,所以文章在翻译时采取了音译+释译的翻译方法,对成都的两种称号都进行了解释说明,便于外国读者理解,不仅宣传了中国文化特色,还能再现中文语言风格特点。

例2

原文:成都历来商业兴旺,经济繁荣。秦汉时成都已经是著名的商业中心,每月都有不同的庙会:一月灯会,二月花会,三月蚕会,四月丝绸会,五月扇会,六月香会,七月珠宝会,八月桂花会,九月酒会,十月梅花会,十一月月季会,十二月桃符会。

译文:Chengdu has been blessed with prosperous businesses.In the Qin and Han dynasties,it was already a well-known business center which had a different fair for each month:Januaryforlanterns,Februaryforflowers,Marchforsilkworms,Aprilforembroideries,Mayforfans,Juneforincense,Julyforjewelry,Augustforosmanthus,Septemberforwines and liquors,Octoberforplums,NovemberforChinese roses,Decemberforpeach word charms.

分析:这是一个典型的并列句,由于该句涉及众多中国文化负载词和中华民俗,所以在翻译时,需要使用介词“for”表达每个月庙会的特点。我们可以清楚地从中英文对照文本中发现该句的并列结构可使用标点符号连接表达同一话题的不同特点。

(二)对应关系

“对应关系指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句子的‘部分词语’在概念上相互对应,这种对应关系主要是依靠词语衔接关系中的复现关系而建立的”(黄国文,1988)。其实在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发现此类现象应接不暇。以下有两个具体例子可以更贴切地说明此类现象。

例3

原文:成都拥有悠久的织锦历史和丝绸文化,是名贵特产蜀锦的故乡。据载,汉、晋时,四川彩绸极受欢迎。

译文:Withitslong history of brocade making and tradition of silk culture,Chengduis also home to the famous Shu satin.Itis recorded that colored silk made in Sichuan was popular as early as in the Han and Jin dynasties.

分析: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出本句的“成都”是主位,剩下都是述位成分,为了形成概念上的相互对应,当再次提及“成都”时,我们就可以采用代词“its”进行对应后文所提及的“成都”,合理善用代词,会让译文变得简洁,减少阅读障碍,利于译文读者梳理逻辑关系。

例4

原文:唐宋时,成都一直是重要的茶叶生产基地、茶叶零售和批发的贸易中心。自清朝以来,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茶馆建筑,保留至今,成为古蜀文化重要的一部分。

译文:During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Chengdu remained an important base for tea production and trade in retailing and wholesale.Since the Qing Dynasty(1616—1911),teahouseshere gradually developedtheirown unique style which remains popular today,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ulture of ancient Shu state.

分析:该句重点在介绍成都的茶馆建筑,第二句的主位成分是“茶馆建筑”,因被反复提及,译者在翻译时可优先考虑词汇手段,用第三人称所有格“their”来指代“茶馆建筑”,指代该句的中心词,使上下文逻辑清晰形成相互对应的关系,凝练语言,在宣传巴蜀文化特色之处的同时让译文更符合译入语的语言风格和行文习惯,减少译文读者的阅读障碍。

(三)顺序关系

“在连贯性句组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句子根据动作或状态的先后发展顺序排列,这种关系叫做顺序关系”(黄国文,1988)。顺序关系又称为承接关系,顺序关系往往在翻译时,需特别表明前后逻辑关系,不然易产生歧义。

例5

原文:五代十国时,李冰先后受封为“大安王”和“应圣灵感王”,在此修建李公祠。又因宋代民间传说的二郎伏龙,后定名为“伏龙观”。

译文:In the period of Five Dynasties and Ten States,the title of“King of Grand Peace” and “King of Saint Spirit” were conferred upon Li Bing,during which time the Temple was changed to the Temple of Master Li.Later on,it was renamed Fulongguan(Dragon-taming Temple)according to the folk story that Li Bing and his son subdued an evil dragon.

分析:该句的“五代十国”“宋代”等关于朝代的描述,在汉译英时需要按照原文的承接顺序进行翻译,因中国朝代是按照时间顺序推移排列的,所以在翻译时译者切忌不可擅自更改朝代时间顺序,而应按照原文时间发展顺序进行依次翻译。

(四)转折关系

“句与句之间如果存在着语意由一个方向转向另一方向,那这种句际关系就成为转折关系。按这种关系组织起来的句组通常表达‘对比’‘对照’等意思。语篇中大多数转折意义是通过使用转折逻辑联系语(如but,however等)来表示的”(黄国文,1988)。转折是常见的句际关系,通过对比来突出其中一方的重要性。

例6

原文:金沙遗址出土的玉器不仅数量多,而且精美无比,工艺相当细腻,其中最大一件玉器是一高约22厘米的玉琮。

译文:The jade articles found in Jinsha Ruins are not only large in number but also delicate in design,of which the biggest one is an emerald jadecong(a long hollow piece of jade with rectangular sides)of about 22 centimeters high.

分析:该句“不仅……而且”是一个典型表转折的句子,对应英文中的句型:“Not only...but also”,该句使用了转折表达是为了突出金沙遗址玉器的制作工艺精良,展现其独特性以及巴蜀人民匠人精神的伟大,更好地宣传了巴蜀文化特色。

四、结语

文章主要从语篇功能分析、句际关系类型着手,梳理了中英语篇功能的共性特点,参考了巴蜀文化外译范本,阐释了译文中语篇功能、句际关系的内在逻辑,诠释了巴蜀文化特色词句篇在英语语篇情境中的应用,呈现了句际关系各个类型所起的作用和功能,旨在探讨语篇功能指导下真正实现巴蜀文化外译跨文化交际目的。诚然,我们发现语篇须通过主位结构、信息结构、衔接手段三方面凸显语言内在逻辑关系,在涉及巴蜀文化特色词翻译时,一种翻译方法会容易造成读者障碍,所以音译加注释的翻译会是很好的选择。

简言之,想要实现语篇交际目的,推动巴蜀文化特色词汇的准确表达,确保行文连贯,尽量不造成语义缺失,就需要从双语篇章层次、文化语境出发,树立正确的跨文化意识,对语篇进行全方位的解码、编码,完成综合性的理解与表达,从而达到实现巴蜀文化特色文化的目的。由于各民族语言文化之间有同有异,译者须正确理解巴蜀文化负载词特定内涵,抓住特定文化语境内的语言内核,化繁为简,既要将主要信息传播出去,还应将文化内涵正确表达。明确翻译的根本目的,跳出原文藩篱,才能创作出优秀的译本。唯有将“解码”工作进行彻底,才能方便外国读者完整解读中国特色文化信息。

猜你喜欢

巴蜀译文语篇
中日能源语篇中语言表征的对比研究
基于语篇分析的课例研究
青年共建“双城圈” 摄影同话“巴蜀情”
曲韵巴蜀话发展 艺荟双城谱新篇
川渝两地携手共建“巴蜀电影联盟” 联合打造巴蜀特色电影
基于语篇的初中英语教学策略
宋代巴蜀书法综述
弟子规
弟子规
语篇填空训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