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产出导向下的大学英语文化分层教学实践探究

2021-11-22马霞蔚

现代英语 2021年24期
关键词:跨文化分层交际

马霞蔚

(中原科技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一、引言

在物质与文化高度繁荣发展的今天,世界正处在多样文明交融互通的时代,各国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程度空前加深、日益频繁,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使得跨文化交际能力成为21世纪高素质人才的新诉求(陈雨露,2012)。2020年出台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明确提出:“高校开设大学英语课程,一方面,是满足国家战略需求,为国家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另一方面,是满足学生专业学习、国际交流,继续深造、工作就业等方面的需要。大学英语课程对大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和长远影响,学习英语有助于学生树立世界眼光,培养国际意识,提高人文素养,同时为知识创新、潜能发挥和全面发展提供一个基本工具,为迎接全球化时代的挑战和机遇做好准备。”各高校大学英语课程逐步开启教学改革风暴,课程内容兼顾语言基础知识与文化渗透,不断深入建设具有文化渗透元素的大学英语课堂,以促进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发展。其中,基于产出导向的文化分层教学模式成为有效教学手段之一。

二、研究背景

语言学习与文化知识的积累关系密切,语言教学离不开文化教学。要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教师必须同步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让语言教学与跨文化教学融为一体。“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大学英语课程是当代大学生的语言基础课程,也是人文教育课程。大学英语教师在教授语言知识的同时,也应进行文化教学,消除文化障碍,增进学生理解,帮助学生理解文化差异,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其增加文化知识,培养出具有全球视野和中国胸怀的大学生。

在当前的大学英语文化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两大问题。第一,大部分学生们把英语作为交际指南,很少关注文化价值观。许多学生学习英语的最终目标是通过一定的测试,但在各种英语测试中缺乏对中国文化英语能力的评估。同时,教师在教授过程中过多注重语言基础知识的讲授,忽略文化内容的输出以及提升。因此,忽视中外文化和语言的背景知识,导致英语教学中缺乏对文化成就的支持,无法将英语知识与中国文化有机地联系起来,削弱了学生的思辨能力,无法有效了解中外文化、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其次,教师在当今大学英语文化教学过程中,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和社会背景的影响,以英美文化、词汇和对英美国家风俗习惯的理解为主导地位。较少融入中国文化导致缺乏中国文化和知识,无法延续中国优秀文化和理解中国故事,影响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不能促进学生文化自信的发展。

三、研究方法

(一)研究问题

本研究旨在回答的问题有:

1.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如何构建产出导向下的文化分层教学模式?

2.产出导向下的文化分层教学模式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作用如何?

(二)研究对象

本研究在河南省郑州市一所地方普通本科院校进行,学生为非英语专业二年级本科生,涉及专业包括文科及理工科各个专业院系,教学阶段为大学综合英语(第四学期)。参与教学模式实践与调查的学生人数为2205人次。

(三)研究工具

本研究使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混合式数据分析方法及行动研究的教学研究方法。在学期初、学期中以及学期末,通过作业、课上成果展示等多维度考察方式,调查学生对同一文化知识的理解程度变化。通过前测与后测结果的对比,调查产出导向下的文化分层教学模式的效度。

(四)研究过程

1.教学模式构建及探索

本项目确立了以“产出导向法”为基础的文化分层教学,结合单元主题,通过“驱动”“促成”和“评价”三个环节的实施,落实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

(1)驱动环节

课前,教师深挖教材内涵和单元主题下的文化元素,上传符合本单元德育目标的与“可视文化”相关的视频或文字材料到钉钉群中,供学生课前热身和思考。教师团队集体教研,结合主题,提前创设出能够引导学生思考可视文化背后的隐形文化的讨论话题,并布置本单元的产出任务——写作、翻译或口语作业。

(2)促成环节

课中,学生先以小组为单位对相关问题进行讨论并展示。然后,教师根据学生在讨论环节所表现出的“缺口”,在课内结合课文的讲解帮助学生寻找产出任务所需的语言材料,包括单词、短语、句式及文章逻辑结构。同时,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对单元主题相关的材料进行分析或讨论,强化达成德育目标所需的内容与观点,知识咨询与价值化相结合,使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开发思维、发展个性的过程。

(3)评价环节

课下,结合其他小组的展示和教师的讲解,学生对驱动环节中产生的观点和语言进行再次整理或修订,并以小组为单位上传“钉钉”群,进行“生生互评”。教师收集点赞最多和被反驳最多的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做好学生思想引领和价值观的塑造。

在每个单元模块的基础上,学生选择一个相关主题,以小组为单位制作一个5~10分钟的微课,作为本学期的结课作业。教师对其作品中反映的共性问题进行汇总,从语言、结构、思维等方面提供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并择优推荐参加校级英语微课大赛。

2.课中、课后考核方式

为了把握学生的动态学习效果,教学团队设计出一份研讨表(包含头脑风暴、思想碰撞、观点整合三部分),并以此为载体进行学习成果验收,具体流程如下。

课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先对相关问题进行组内头脑风暴讨论(Brainstorming),并将讨论的结果要点记录在研讨表的第一部分;然后,每组选出一名学生代表阐述本组观点,其余小组需聆听并记录其他小组的亮点和可借鉴的观点,并将其记录在研讨表的第二部分(Collision);再次,教师就讨论结果从语言表达、逻辑架构、思想内涵三个维度进行综合评价;最后,学生对于课堂问题的探讨进行反思、整合和修订,形成最终版本,记录在研讨表的第三部分(Integration),并上传到钉钉群,每位同学对展示结果进行线上点赞和评价。

在教学中,教师以每个单元为一个模块进行目标分解,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完成中外文化知识框架的构建和对各类文化信息的深度分析。在每个模块产出研讨表和结课微课制作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进行组内的通力合作和组间的生生学习,形成良好的互助式学习氛围,实现共同目标。

四、研究结果与发现

学生学习的主要活动包括:课前对上传资源的预习;课中师生互动及对话题的谈论和产出;课后对“产出任务”的整理和完善,提交研讨表;每个单元的语言小测试;期末提交的小组微课作业。通过对以上学习成果的动态对比分析,对导向下的文化分层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得出以下结果。

(一)产出导向的教学模式能够较好完成大学英语课程培养目标

知识层面:学生可达到每个单元的“词达人”单词打卡和随行课堂的自主学习和蓝墨云班课上的预习作业的完成。每个单元的线上学习进度、单词测试结果以及学生的“产出任务”的语言质量均凸显了教学中知识目标的较高达成度。

能力层面:每个单元以小组为单位产出一份“研讨表”。课中围绕话题展开的师生之间的讨论及学习小组内的讨论,锤炼了学生批判思考问题的能力。学生能针对教师在课中对共性问题的分析以及其他小组的展示,对原始的观点和语言进行整理或修订,这一过程也提升了学生获取知识、批判性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文化分层学习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效果明显

在此项目中,文化分层教学将文化分为可视文化及隐性文化。可视文化主要包括食物、服饰、习俗等外在文化表象;隐性文化包括价值观、世界观等内在文化内涵。通过分层次文化教学,学生们能够由浅入深地了解中外文化现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对可视文化现象进行讨论,并构建相关知识背景;同时,教师解释和分析视觉文化中隐藏的文化内容,引导学生比较和讨论中外文化,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文化识别系统。在此过程中,学生通过课上系统讨论学习,完成中外文化知识框架的构建。在大学英语课堂中,文化分层教学模式不仅使学生对中外文化知识体系的构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有利于学生辩证思考中外文化差异,对文化价值观做出判断,构建文化自信。

五、结语

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模块,无论是内容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还是教学模式及手段的多样性,都存在严重不足,缺乏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视。高校英语教师应该在正确认识高校英语教育目标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教学,同时,教师应在不同的学情以及时代背景下,对以往教学经验进行梳理回顾,反思打磨,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模式,打造出符合时代要求的课程体系。

猜你喜欢

跨文化分层交际
基于分层教学下的高中数学“让学”策略
跨文化的儿童服饰课程初探
高中语文分层教学的有效性探索
高中分层走班教学模式探究
交际羊
两块磁的交际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The Significance of Achieving Effective Cross—cultureCommunication in Foreign Trade Business
高考模拟题精选之情景交际题
交际中,踢好“临门一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