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体育训练中运动性损伤的预防与分析

2021-11-22刘晋军中国消防救援学院

灌篮 2021年28期
关键词:运动体育教学

刘晋军 中国消防救援学院

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迅速发展,社会大众对运动的热情空前高涨,在大学体育运动训练中,往往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伤病,这些伤病不但会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还会妨碍学生的体育发展。所以,在进行体育训练时,必须要对运动损伤有足够的认识,以便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从而减少运动损伤。

一、常见的人体损伤部位与类型

(一)肌肉韧带与表皮层损伤

主要是由于皮肤划伤、韧带拉伤引起的,主要是大腿肌肉群、小腿三头肌、腰背肌等。皮肤表面损伤多为在运动、训练中因惯性、跌倒、撞击等原因引起的表皮破损。

(二)关节的局部损害

常见的受伤类型有脱位和关节扭伤。在单双杠教学中常出现脱臼现象,由于力量使用不够合理,导致身体重心不稳,造成脱臼。扭伤主要发生在掌关节、踝关节、膝关节等处,主要是由于运动训练前没有做好充分的热身激活。

(三)骼部位损伤

主要是由于暴力创伤引起的骨折,如大学生在进行足球、篮球等运动中,由于惯性而摔倒时,地面和膝盖的碰撞,也会引起桡骨和尺骨的骨折[1]。

(四)其它损害

在大运动量、天气炎热等一些特殊因素下,大学生在训练时会出现脑供血不足的情况,比如足球、篮球等剧烈运动时,会出现鼻出血等情况。

二、体育运动训练中的运动损伤原因分析

(一)训练负荷比例失调

训练负荷是指在某一特定时期内所做的运动,也称其为训练强度。有些运动项目在训练过程中,为了提高耐力,必须要加大有氧运动的力度。然而,由于某些锻炼的持续时间会越来越长,体能和功能的锻炼并没有达到很好的均衡,从而造成了运动过度,容易造成肌肉的损伤。另外,运动训练的目的在于提高爆发力,但在训练过程中,容易给四肢关节带来一定的压力,从而导致运动损伤。

(二)训练方法不具针对性

体育锻炼的主要目标是增强身体素质,包括技术、爆发力、平衡感等。训练虽然有效,但是由于个体旧伤还没有完全恢复,如果继续训练,很可能会加剧运动损伤。另外个人身体状况程度不同,在相同的环境下进行个体训练的危险性要大得多,因此很难避免运动危险。在具体实践中,体育锻炼项目具有普遍性,但往往难以针对个体的具体情况而制订出针对性的训练方案,这就造成了个人训练状况和训练方式的差别,从而增大了运动伤害危险。

(三)对运动损伤缺乏认识

由于个体在训练中对运动损伤的认识不足,导致身体难以承受高强度的运动,从而造成损伤。加之对项目的正确技术动作缺乏全面的了解,仅凭自己的主观认识来理解有关的动作,出现片面性。例如,在进行羽毛球运动时,有些学生仅仅学会了击球,但很难掌握局部发力的力量,很容易造成身体的运动负担。

三、常见的运动损伤诱发原因

(一)大学生个人主观思想原因

大学生的运动伤害主要是由于缺乏对体育训练的主观防范意识。由于大学生训练是业余的,在平时的运动训练中,由于激素的刺激,他们很容易产生一种竞争意识,从而导致了他们的忘我。一些学生由于急功近利、心浮气躁、胆怯、犹豫、紧张等多种因素,可能导致肌肉僵硬或情感失控,导致对预防知识的缺乏,从而造成体育运动损伤。

(二)教学、训练、比赛等环节安排不合理

一是多数大学生认为充足的热身激活会使他们的体能消耗殆尽,对预备活动产生了主观的抗拒。由于准备不足而导致的伤害是普遍存在的。二是教学、训练、比赛的安排不合理,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学组织不到位,比如在特殊训练中,教练员没有按照规定的操作程序来进行,在身体素质还没有达到更高的水平之前,很难达到动作要求,如果学生在训练中过度劳累,或者带病训练,都有可能导致受伤。三是没有对大学生的体质状况进行全面的分析,导致了大量的运动量,这是导致其运动损伤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体育教学必须做到科学、合理,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体能状态和心理素质,还要考虑场地、天气等诸多因素。

(三)客观因素

随着各大高校扩招的热潮,一些高校在体育设施、场地等方面出现了一些落后的现象,设备故障导致的体育伤害时有发生。另外,由于季节的不同,温度和湿度的变化也会导致不同的运动损伤[2]。

四、运动损伤的预防与急救

(一)加强运动训练损伤预防的有效途径分析

1.不断强化预防教育

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体育伤害这种不安全的因素,大学教育工作者应该根据受伤的具体情况,及时发现受伤的原因,并通过案例来强化防范意识,使学生在准备、训练、比赛中保持统一的行动和纪律。

2.充分做好热身准备活动

从运动学的观点来看,热身活动不但可以消除惰性心理,还可以刺激中枢神经的亢奋,为训练和比赛做好铺垫。热身活动必须与教学、训练内容高度结合,而特殊体育项目则应做有针对性的准备,使训练内容与教学内容更加具有吻合性。

3.加强保护与自我保护

主动防护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减少运动伤害的手段。在进行运动训练时,要学会基本的防护技术和方法,并自觉地将以上方法与实际训练内容相结合。

(二)如何处理常见运动损伤

1.脱臼

如果发生脱臼,要让病人安静下来,不要摩擦脱臼的地方,并安排医护人员将病人送到医院进行治疗。

2.骨折

骨折后很可能会出现休克。所以,在骨折发生后,一定要防止休克,在治疗之前,要先进行抗休克。受伤人员应尽快进行治疗,以防止因活动断裂造成的伤害加重。

3.鼻出血

治疗鼻出血可以通过压迫(配合口呼吸)来进行,也可以通过冷敷来进行止血。撞击性鼻出血,要注意观察患者的心理状态,避免出现并发症等症状。

4.休克

对于休克的学生,要注意保暖,时刻保持病人的呼吸道畅通。同时,要尽快安排医护人员到医院进行针灸治疗,以免病情进一步恶化。

五、减少体育训练损伤的相关建议

(一)要培养学生自我保护和预防运动损伤的意识

(1)做好各项准备工作。由于很多运动损伤是急性损伤,为了防止学生在运动过程中受伤,必须加强锻炼,提高肌肉的收缩能力,提高身体的协调性,锻炼后的肌肉僵硬程度,从而提高身体的新陈代谢。(2)加强核心区域的锻炼。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练员还要加强对学生的核心部位训练,以提高核心系统训练的重要性,在完成训练后,要通过放松和整理,适度减轻学生的肌肉负担,降低运动伤害。(3)加强静态力量的锻炼。在运动训练中,静态力量是运动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静态训练是在不疲劳的情况下进行的,它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动态力量,对防止运动伤害有很大的帮助。

(二)加强医务监督

高校体育教学要与专业体育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其更具科学性。另外,要严格规范并控制学生的训练穿戴,并对设备、场地进行及时的维护与保养。

(三)树立安全运动意识

我国大学体育教学中经常出现的运动损伤是以急性最常见,以中度、轻伤为主。所以,在平时的训练中,对于轻微的伤势,学生不会太在意的,比如单纯的包扎,如果不能得到足够的休息和合理的处理,那么就会导致严重的损伤,变成一种陈旧的、长期的运动伤。为了减少大学生体育活动中的伤害,必须组织专业的教练和医疗人员进行教育引导,以此提高学生对普通运动伤害的认识,提升自我防护的能力,避免发生严重的伤病。同时,体育教练员还应该对运动中应该注意的事项进行详细说明,以减少运动中的运动伤害。学生在锻炼的时候,如果身体出现了疲惫或者是体力不支等现象,要尽量避免做剧烈的运动,要在适当的时间内进行休息,让自己的身体尽快恢复。要强化体育课堂的纪律和管理,切实做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全面掌握身体的基本功能,掌握基本的急救方法。加强运动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特别是在各种体育活动中,要严格遵守运动技术、方法和相关规则。

(四)重视运动前的准备活动

充分、高效的准备活动是一种很好的预防和降低运动伤害的方式,在运动训练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可以让学生的身体功能从稳定的状态进入到运动的状态,让身体的器官和神经更加活跃,从而提高对动作的快速反应能力,调整自己的身体以适应新的训练方式。在体育教学中,教练员要根据不同的体育项目或竞赛项目需求,根据场地、季节、天气等情况,进行全面准备,以防止准备工作流于形式,以此提高教学训练的效果。

(五)控制好训练强度

根据过去体育训练的情况,如果学生的体能承受能力超出了个体极限,就会出现各种不同的运动伤害,严重的会影响身体健康,对学生的长远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此外,高校体育队伍的运动训练更多的是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其运动时间较短,导致运动员在运动中由于不能进行高强度的运动锻炼,从而造成运动损伤。因此,一定要根据学生的体质特点,采用循序渐进、分类推进的教学原则,使学生在锻炼的过程中,既能满足自身的生理需要,又能避免发生一些不必要的事故。

(六)做好心理疏导工作

在进行运动训练的时候,除了要了解个体的体能状况之外,还要注意观察心理变化,通过必要的心理辅导,可以让学生在参与训练的时候,随时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特别是对于那些过于自信的学生突出进行心理辅导,这非常有必要,因为他们对自己的能力没有一定的自知之明,所以在训练的时候,很容易出现运动损伤。

六、结语

综上所述,文章对高校大学体育运动训练中的运动损伤原因作了简单的分析与梳理。要确保各项运动项目的顺利进行,必须根据运动项目的特点、运动规律和学生的个体体质特点,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只有这样,学生们才能真正感受到体育运动带来的快乐,在训练中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从而在竞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以实现健康校园、安全校园建设的宗旨。

猜你喜欢

运动体育教学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不正经运动范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我们的“体育梦”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教育教学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