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西安市大型体育场馆 赛后运营研究
——以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为例

2021-11-21李艳茹曹慧

当代体育科技 2021年26期
关键词:体育场馆全运会场馆

李艳茹 曹慧

(陕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陕西西安 710062)

1 问题引出

自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以来,我国各地各类型的体育场馆如雨后春笋般建设起来。根据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显示,截至2013年底,我国的体育场馆总量达到169.46万个,在数量上呈翻倍式增长[1]。体育场馆数量的剧增,随之而来的就是体育场馆资源浪费问题,这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相悖。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具体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能力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理念为体育建筑的发展提供了方向。体育建筑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多方面、综合化的概念,是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精神文化四者结合的发展。

2015年12月29日,国务院办公厅同意陕西省承办2021年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场馆的建设是办好全运会的硬件支撑和重要标志,也是古城西安赛后的宝贵遗产。而体育场馆的可持续发展应该是在总体规划、具体建造、赛后运营的长期规划中对生态环境影响最小并且所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多的建筑。“全运遗产”能否有效缓解人民健身需要与全民健身场地数量之间的矛盾,能否实现大型赛事后体育场馆的持续性盈利问题,值得研究。该文以十四届全运会西安市大型体育场馆为例,对体育场馆的可持续发展进行研究。

2 西安市大型体育场馆管理问题剖析

西安市作为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的主办城市,其体育场馆大体可以分为3种,即高校体育场馆、政府主管的具有公益性质的体育场馆及私人主管的以盈利为主要目的的体育场馆。高校体育场馆主要以满足教学需求为主,其他体育场馆多以全民健身和竞赛、表演等多样化的服务功能为主。

2.1 体育场馆实质开放度低

2019年,西安人口已超千万,外来人口数量还在不断攀升,人口密度过大带来的人均运动场地不足的问题愈加严重[2]。国家积极倡导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但是由于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带来的体育场地设施损害,以及社会人士进入校园锻炼带来的安全隐患及责任的划分问题,使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步履维艰。

2.2 场馆同质化导致红海竞争

陕西省体育场、西安奥体中心体育馆、城市运动公园体育馆、陕西省训练中心都是容客量大、设施设备完善、多功能的体育场馆,也是西安市的地标性体育场馆。但是功能存在高度重合,现如今大型体育场馆的赛后运营模式多是开展培训、会展、娱乐演出等。西安地处西北,经济较南方发达城市稍落后,会展、娱乐演出等活动数量不足以支撑众多体育场馆的日常运营。

2.3 专项场馆经营管理难度大

大型场馆经营管理难度大,多数场馆在赛后运营中处于亏损状态,专项体育场馆的管理更甚。此次全运会新建的射击、射击、高尔夫等体育场馆所对应的体育项目较小众,群众基础较低,不利于赛后运营。目前,对于该类型场馆的赛后定位是运动队的训练基地,但这些项目在国内属于消费较高的体育项目,且位置偏离市中心,不利赛后的运营发展。

2.4 缺乏标准化、现代化的管理体系

目前,西安市除学校场馆以外的大型场馆主要由政府投资建设,统一管理,采用全额预算、差额预算的运营方式。这种管理方式极大地降低了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政府压力大,场馆工作人员的职业认同感低下,服务水平不高,很多场馆只是简单地提供场地租赁服务,而一些新建的私人化运动场馆的服务更加人性化,顾客满意度高,使得公共大型体育场馆的竞争力明显降低。

3 十四运会场馆赛后运营模式建议

3.1 “互联网+”融合发展方式

建立移动客户端APP软件,根据顾客的多样化健身需求、价格预期和服务质量的选择进行运动场地的推荐,加入运动场地的租赁服务,让顾客可以在有预约的情况下有序进行运动,防止场地人数过多造成安全隐患。对场馆举行的各种赛事进行线上宣传,用户从客户端就可以及时了解各大赛事,并能够进行线上购票、线上报名,以及获得更多的体育资讯[3]。数据的信息反馈,有利于更好地优化和配置体育场馆资源,提升客户满意度。全运会场馆中的WIFI场馆全覆盖、赛事转播、场馆互联网等硬件设施设置与更新,延长了体育场馆的使用寿命,提高了场馆的实用率,顺应了现代体育场馆的发展趋势,促进体育场馆的持续发展。

3.2 科学体育场馆管理模式的适用

传统的体育场馆管理模式包括事业单位管理模式、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模式、企业化管理模式、委托管理模式等,但现行的体育场馆生态产业链模式、城市体育服务综合体模式、体育场馆PPP模式及体育小镇模式逐渐成为体育场馆科学化运营的主流。十四届全运会场馆的建设经费以各级政府自筹为主,鼓励新建或改造场馆吸引社会资本,采取PPP模式筹集资金。PPP模式的引入可以有效地提高全运会新建场馆的科学化运营水平,可以根据场馆的具体特色、功能、地理位置进行多样化的体育场馆运营模式的权衡,在保证体育场馆的公益化水平的基础上充分提高体育场馆的利用率。

高校体育场馆的主要功能是满足体育教学,建议采用体育教学部下设体育场馆管理中心的管理运营模式,并对场馆的各级事务负责[4]。

3.3 推动构建以体育服务为核心功能的,多产业、多效能的西部体育新城

我国多数体育场馆以体育赛事、运动训练为主营业务,并且对社会开放程度较低。近年来,一种新颖的体育场馆运营模式——城市体育服务综合体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综合多位学者观点,该文认为体育服务综合体是多种产业要素相集聚空间发展区,它以体育服务为核心功能,多业态融合发展,具有多功能、高效简约等的特点,有效地改变了传统体育场馆的功能固着、赛事活动匮乏、人流量少、依靠事业单位等特点,充分实现了以体育服务为中心的商圈。

西安奥体中心“一场两馆”作为此次全运会的主场馆,将采用“体育+”的模式,是集休闲、文化、娱乐、商业、康养、人居于一体的体育特色小镇。周边将形成体育健康产业集群、丝路商务产业集群、休闲商业产业集群、丝路文创产业集群、生态人居产业集群五大产业集群,从而带动五大区域开发,推动商业发展,疏解主城区职能,形成差异性服务的主要作用[5]。

3.4 注重无形资产开发,促进资本回流

体育场馆的无形资产是指在场馆建成后,具有体育性质、不具有实物形态且持续为所有者带来效益的资产,包括场馆的冠名权、场馆广告发布权、场馆品牌开发及场馆的特许经营权等[6]。此次全运会新建场馆可以借助十四运会的召开对承办赛事场馆的增值效应,进行体育场馆无形资产的公开招投标,利用无形资产的开发来促进资本回流。

3.5 场馆之间建立战略联盟

此次全运会西安赛区的大型体育场馆数量庞大,赛后的体育场馆再利用绝不是依靠单一的场馆资源利用的最大化,而是对功能具有重复性的体育场馆的定位进行重新设置,如果同质化竞争激烈,必然会导致陷入红海竞争[7]。因此,应该统一规划,实行差异化的定位设置,才能避免同质化体育场馆竞争。

3.6 体育赛事带动场馆旅游业的发展

奥运会过后,鸟巢和水立方成了北京的地标性建筑,更是成了人们旅游的必去网红打卡地之一[8]。大型体育赛事对举办地经济、交通、文化、旅游业等方面都有较大的促进作用,而且利用大型赛事的举办带动地区经济也成为了一种趋势[9]。西安可以借助十四届全运会和近年西安旅游业飞速发展的热潮,以赛事和旅游带动体育旅游的发展,在促进场馆经营收入的同时,使人们感受到全运会的文化气息及全运会场馆带来的有利之处。

4 结语

对于体育场馆数量剧增导致的场馆利用率低的问题,普遍的解决模式是作为赛后培训场地、租赁、承接大型商务会展及比赛、演出等,但是活动举办数量的不稳定性直接造成了场馆收入的不稳定。所以,积极探索赛后大型体育场馆的运营模式很有必要,可以将一些新型体育场馆的运营模式作为全运会场馆的赛后运营管理模式,但是这些模式并不能直接使用,而是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调整,才能真正“为我所用”。此外,还必须调节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只有在充分保证公共体育场馆服务于大众健身的同时实现市场化,才能有效地增收及创收,进而有利于大型体育场馆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体育场馆全运会场馆
北京冬奥会场馆:科技“建”证可持续发展
会前视察 支招亚运场馆利用
冬奥之约,场馆先行
我国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
国外体育场馆构建及融资模式
《UFI全球场馆地图》发布亚太区展馆总面积为全球第二
全运会日程表
全运会日程表
全运会近千名医护人员提供医疗卫生服务
完美闭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