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从根本上降低民族地区农村初中生辍学率

2021-11-20邓佑忠

求知导刊 2021年39期
关键词:农村初中生民族地区

摘 要:民族地区农村初中生辍学问题是一直困扰政府和学校的一大难题,对这一问题常规的处理方法是教师通过家访,设法劝辍学生返校就读,但这种方法效果不佳,劝返成功率比较低,最主要的是劝回来的学生留不住,甚至出现劝返生带走在读生的严重问题,这就无法从根本上降低辍学率。教师要在做好辍学生劝返工作的同时,对学习持久力不够的准辍学生进行科学筛选并锁定,对这些准辍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套餐式”科学干预,防止他们步入辍学生之列。只有从源头上遏制辍学现象的发生,才能从根本上降低民族地区农村初中生辍学率,彻底解决民族地区农村初中生辍学问题。

关键词:民族地区;农村初中生;辍学率;准辍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39-0010-02

一、背景

“在农业部2003年的调查中,农民子女义务教育阶段的辍学率平均为10.7%。到了2013年,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农村初中生的毛辍学率达到15.5%。这意味着,几乎每6个农村初中生里,就有1个辍学。”[1]农村初中生辍学问题很严重,但是到目前为止,国内对民族地区农村初中生辍学的研究较少,如何从根本上降低民族地区农村初中生辍学率的研究更少。

二、研究过程

(一)讨论研究方案

2020年春季开学之初,四川省甘洛县田坝镇新华中学校(以下简称我校)省级课题“民族地区农村初中控辍保学有效策略研究”课题组召开了专题会议,经过热烈讨论和科学分析,制订了具体研究方案。

第一步,对学生辍学进行理论上的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座谈、走访等方式了解学生辍学的原因,根据原因设计问卷,筛选准辍学生。第二步,对准辍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干预,进行实验效果分析,根据反馈结果,及时调整对策。

该方案的实施目的在于对民族地区农村初中生学习现状、辍学原因进行深入了解。教师通过分析辍学原因,可筛选准辍学生,提前科学预判,进行有效干预。如找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让学生爱学、乐学,激发准辍学生的学习原动力,从根本上降低民族地区农村初中生的辍学率。

(二)走村入户,深入了解学生及其家庭具体情况

从2019年寒假前夕到2020年春季学期,凉山州开启了“千师进万家”活动,甘洛县也有几十所学校的教师参与了该活动。我校包括课题组在内共60多位教师全部走村入户,到家长身边拉家常、做农活,在和谐轻松的氛围中全面摸清了学生及其家庭的具体情况,为课题研究获取了宝贵资料。课题组特别发现,相当一部分家庭由妇女承担家庭管理和子女教育的重任,因为丈夫要外出打工。这部分家庭中的学生思想极为不稳定,教师要从心理学的角度给予其最科学的关爱,既要照顾学生的自尊心,又要在班级起到正面的导向作用,不应一味地偏爱该类学生。我校这种情况的学生家庭有三十多家,虽然只占全校的3%,但也值得高度重视。

(三)开展辍学原因问卷调查

2020年9月4日,课题组对甘洛县420名辍学劝返生进行了谈话和问卷调查。调查地点在甘洛县职业技术学校“甘洛县控辍保学集中编班”的教室里,因为全县的劝返学生都集中在这里学习和生活,所以这里又被称为“关爱班”。教师通过调查,获取了全部的有效问卷,经过谈话,了解了劝返生在校的心理状况和思想动态等第一手最直接、最现实的辍学原因资料。教师分析了问卷,写出了调查报告,为后续制订筛选准辍学生的问卷提供了制卷方向和最真实的素材。

(四)开展准辍学生筛选问卷调查

2020年9月7日,课题组在全校开展了准辍学生问卷调查。本次问卷充分考虑了学生较为敏感的心理,为防止学生被贴上“准辍学生”的标签,特將问卷命名为“民族地区农村初中生学习持久力的调查问卷”。问卷从点到面包含16个小题,全方位探究了学生的辍学倾向,回收了848名在读学生的有效问卷,其中男生463人,女生385人。课题组及时分析了问卷,得到了宝贵的数据,写出了调查报告,初步筛选出了全校的准辍学生。

三、阶段研究发现的问题

(一)明确民族地区农村初中学生辍学最真实、最普遍的原因

第一,辍学女生多于男生。男生辍学人数占总人数的45%,女生占55%。第二,辍学高峰期主要在七年级和九年级下学期。其中七年级下学期辍学人数占总辍学人数53.57%,七年级上学期占21.19%,九年级下学期占8.33%。第三,学生辍学后的主要去向是外出打工。420名辍学生中外出打工的有301人 ,占71.67%,在家务农的占14.76%。第四,学生辍学外出打工的主要诱因是家庭。301名辍学生外出打工,属于家庭诱因的有134人,占比44.52%。第五,学生辍学的最主要原因是认为学习困难,对学习无兴趣、无目标。认为自己基础差、上课听不懂、厌学的有222人,占52.86%;认为自己对学习失去兴趣的有88人,占20.95%;认为读书无用,没有明确学习目标的有84人,占20%。第六,民族地区支持子女初中学习的农村家长不到半数。对教育很支持的家长占家长总数的28.57%,较支持的占11.90%,不太支持的占43.33%,不支持的占16.20%。第七,学生的亲戚、朋友诱使其辍学外出务工情况严峻。420名辍学生中,受亲戚朋友诱惑外出务工的有298人,占70.95%。教师通过与辍学生谈话得知,在外地工厂或公司上班的人,会大力宣传在工厂工作的好处,诱导亲戚中的学生辍学,并介绍他们进入工厂或公司工作,以便获取工厂或公司的高额报酬。

(二)民族地区农村初中准辍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突出

课题组通过调查发现:准辍学生中认为学习压力大的占88.37%;同学之间关系不融洽的占28.83%;不喜欢教师的课及教学方法的占15.17%;在学校有恐惧感的占24.13%;不喜欢班集体氛围的占24.03%;对学习失去兴趣的占13.42%;学生存在厌学心理的占9.79%。

由以上数据可知,民族地区农村初中生压力很大,有厌学情绪和学习障碍问题,人际关系不佳,与班级、同学不和谐现象突出,这属于典型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教师及时给予心理帮助。

(三)民族地区农村初中控辍保学思路完全正确

1.对已辍学生进行劝返,效果欠佳

近几年,全州表现出一个共性,即辍学生劝返成功率较低,且劝返入校生持续在读效果差,有的辍学生返校一天后就越墙而走,甚至把未辍学的学生一并带离学校,导致辍学率升高。

2.筛出准辍学生,“对症下药”、科学干预

本次阶段研究表明,准辍学生所表现出来的“问题”“不足”,绝大部分都是非智力因素。比如,学习压力大(占88.37%),学习没兴趣、厌学(占23.21%),同学、班级之间的关系不融洽(占28.83%)。这些都是心理健康问题,教师要坚持客观性原则,尊重学生的客观心理事实,“协助学生在自身环境许可的范围内达到心理功能的最佳状态,使心理潜能得到最大限度开发,人格或个性日趋完善”[2]。教师还要对准辍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解决自身问题,“促进每个学生最大限度地发展自己”[3]。

因此,教师要对在校学生做好准辍学生筛选工作,并对准辍学生采取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符合教育规律的科学干预措施,努力使其从准辍学生“橙色预警地带”走到安全区,持久学习,直至顺利毕业。只有抓好民族地区准辍学生工作,才能从根本上做好控辍保学工作。

四、阶段研究取得的效果

(一)课题组牵头控辍保学工作,辍学人数减少

我校在课题组成立之前,即2018年春季到2019年秋季,实际辍学生56人,课题组成立后,牵头开展控辍保学工作,目前辍学人数已经降低到12人,辍学率降低了78.57%。目前,我校正在加快控辍保学进度,力争消除辍学现象。

(二)阶段研究成果应用于全校教育教学和管理,成效显著

在进行课题研究之前,我校对学生,特别是“问题学生”“后进学生”都是以批评教育为主,效果不佳,甚至起了反作用。

例如,2018级某班有一个学生自控力差、多动、暴躁,班主任教师一味地对其采用简单的批评说教,学生第二天就请假回去了,持续一星期都借故不来学校。

课题组教师知道了情况之后,亲自到学生家里了解情况,原来這个学生在班上的确比较多动,但无较大问题,可是班主任及任课教师总觉得班上一切问题都由他引起,认为他是“问题学生”,每次遇到班级问题,首先就批评他,他感到很委屈。教师还说他在演戏,他的家长也十分蛮横,致使同学们远离他。所以他在班上很孤独,受到了歧视,也被伤了自尊心,无心在学校待了,甚至晚自习后还要翻围墙出去上网,因为在网吧里他可以找到自信。

在课题组教师的帮助下,他所在班级的教师改变了对他的看法,主动捕捉他的闪光点,发现他唱歌、打篮球都不错,于是借此适时表扬,让他带领一批同学组建班级篮球队、合唱队。很快,这位学生的学习态度发生了转变,开始变得活泼好动,积极投入学习,与同学的关系日益亲密,与教师配合默契,成绩也有了很大提升。

(三)培训全校教职工,提升控辍保学质量

我校一边积极按照州委、州政府“一方案三办法十制度”“双线八包”等文件要求,加强对辍学生的劝返维稳工作,一边在全校开展“持续提高控辍保学效率专门讲座”,培训全体教职工,让教师采用适合学生身心特点的科学方法开展控保工作。

我校开展培训活动,让全校教职工改变唯分数论和功利观,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改变学校硬、软件环境,满足学生需求;让班主任营造和谐愉快的班级氛围,协调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使教师融入学生之中,感知学生冷暖,洞察学生的内心变化,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做学生心理健康的保健医生和引领者;让任课教师厚植乡村教育情怀,关爱每一位学生,做到德育引领、寓教于乐,做学生的大朋友,让每一位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让每一位职工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看待,营造温馨的学习环境,做到硬件留人、服务留人。学校还要召开家长会,培训家长,交给家长通俗易懂的、符合自家孩子个性特点的教育方法。

目前,我校从校长到教师乃至职工,都改变了观念。教职工的工作轻松了,学校的学习氛围也更加浓厚了。学生在能得到肯定的环境中学习,激发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积极性,促进了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杨 海.如何把农村少年留在课堂[EB/OL].http://news.

cyol.com/content/2017-03/15/content_15756446.htm,

2017-03-15.

[2][3]林崇德.教育的智慧:写给中小学教师[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9.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四川省普教科研资助项目一般课题(川教函〔2019〕514号)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邓佑忠(1973— ),男,四川巴中人,语文高级教师,研究方向:民族地区乡村教育。

猜你喜欢

农村初中生民族地区
农村初中生人际信任与社交焦虑相关研究
农村初中生情绪智力、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贵州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单片机课程教学现状与改革探析
云南省民族地区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现状调查研究
用新发展理念引领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
民族地区城镇规划现状浅析
如何提高民族地区“一类模式”小学汉语文教学质量
农村初中生思想道德的现状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