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科学教育对学生环保意识的影响研究

2021-11-18于宏爽

求学·教育研究 2021年20期
关键词:环保意识科学教育小学阶段

于宏爽

摘 要:小学科学学科教学通过生活中的环保案例增强学生对于环保生活概念的理解,同时逐步引导学生效仿教材中生态行为,为构建魅力生态环境建设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文章将分析小学科学学科教学中的环保意识培养工作问题,结合当下生态建设需求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使学生树立正确环保意识,增强科学学科学习对于学生个人的积极影响。

关键词:小学阶段;科学教育;环保意识;影响

“热爱自然,热爱我们生活的每一片土地。”环保意识与科学教育深度融合发展,能够引导学生建立生态系统观念,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意识。小学阶段学生意识体系不完善,难以自主判断所做行为的正确与否,因此需要通过小学科学学科带领学生了解大自然。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措施的全面落实,小学科学教学迎来了更加充分活跃的环保教学环境,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环保实践机会。

一、环保意识与科学理论知识的融合发展

(一)环保意识在教材理论知识中的渗透

科学课本是学生了解环保知识的重要途径,同时教材是展开课堂教学的重要载体。教材首先通过展示当下生态环境的图片以及相关工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图片树立学生环保意识,再通过被破坏的环境照片警示学生爱护大自然,同时教材通过展示环境被破坏的照片,例如充满绿藓的臭池塘、光秃秃的山、满是死鱼的大海等,引导学生学会保护自然,让学生树立破坏自然就是破坏自己的家园的环保意识,规范学生日常行为,使之养成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习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人类在不同空气质量下生活会存在什么差异,思考空气质量与人民生活幸福指数是否存在某种关系;可以组织学生演讲,让学生选择认为适宜居住的城市,以空气质量为优势展开讨论。

(二)环保意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渗透

从学生角度来看,环保是通过改变生活方式达到节约某种资源的过程。环保确实离不开生活,衣食住行都是环保依附的载体,学生上学的交通方式、食品包装的选择、超市购物后的塑料袋的购买、住房取暖方式的选择等等都体现出环保的教学离不开实际生活,同时环保更是服务于生活。在学习六年级“环境和我们”单元知识中,教师可以以土壤为例,组织学生展開对于土壤成分的研究实验。学生可以通过改变土壤成分来观察植物生长情况,通过改变植物生长必需元素的含量模拟实际生活中被污染的生态环境,增强学生对于保护生态环境重要性的认识。学生可能难以在个人努力下观察到整体生态环境的变化,但是通过实验能够感觉到生态环境的运转。

(三)环保意识与科学实验探究的融合发展

教材知识的学习过于单调,因此教师要利用科学探究实验增强学生对于科学的认识,激发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兴趣。教师可以在充分的理论基础上开展科学探究性实验,通过演示带领学生实际操作实验相关步骤。科学探究实验能够放大相关行为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学生能够更明显地观察到破坏行为带来的消极作用,能够更加明显地观察到环保行为的积极作用。学生可以通过模拟搭建两个大致相同小型生态系统(分别叫作A系统、B系统),每日在A系统中投放适量的垃圾,每日清理B系统中产生的顽固垃圾,然后分别观察系统里面植物以及动物的存活状态,进而比对得出环保生活的重要性。学生也可以模拟人们日常生活对于整体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分别在两个系统中投入适量以及过量的洗衣粉,观察记录植物的生长情况。展开科学实验能够让学生更加理解生活中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也能够影响生态系统的恢复,从而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塑料制品是导致生态环境白色污染的关键,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将塑料制品埋到指定的土地位置,同时将可再生制品埋在相应的土地位置,通过对比树立学生少用塑料制品的环保意识。鼓励学生在日常超市购物时尽量自带帆布包,减少塑料袋的使用,同时重复利用塑料袋。在学习三年级“动物的一生”单元知识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实际体验喂养动物,了解环境对于动物的影响,通过喂养动物不同新鲜程度的菜叶、喂养不同品质的水分观察动物的生长情况。通过喂养动物映射到人类生活,知道水质以及食品质量是保障人体健康的关键,而生态环境是保障水质等赖以生存资源质量的关键。组织学生观看被交易的动物器官纪录片,从自身做起抵制野生动物制品,通过这一单元树立学生爱护自然、珍爱生命的意识。

二、环保意识与不同教学场所的融合发展

(一)校园环境中环保行为的探究

校园是学生检验科学知识的简易场所,校园中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帮助,这样参与任何实践环保活动会更加有激情。教师可以在走廊内贴上“节约资源,人人有责”的环保标语,时刻提醒学生要注重行为,同时安排环保巡逻员监督学生在校园中的行为,督促学生养成节约用水、随手关灯、节约用纸等习惯。教师可以举办环保周,让学生在环保周中做到最大限度减少碳排放。虽然存在一定的挑战,但是也能够一定程度上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例如让学生尽量选择自行车、步行等方式回家,若需要家长接送可以建议家长乘坐公交车、共享单车、共享电车等。在校园中让学生之间形成一种隐形的监督。学校可以定期安排学生对于校园内的植物进行打理,通过团队的分工增强学生对环保活动的参与感。要通过校园资源及时检验学生环保意识建设情况,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促进小学阶段整体科学教学水平的提升。

(二)社区环境中环保行为的探究

社区可以看作一个中型的生态系统,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调查本社区空气质量、水质、垃圾处理等,记录社区建设中的环保行为。例如学生可以到物业管理处查看社区月水量、电量,同时询问本社区取暖方式,写明天然气使用与燃煤使用的利弊。可以利用空气检测仪器检查社区早中晚的空气质量,向社区写信表达自身对于提高本社区生态水平的想法,例如采用植树、保护草坪等措施。在学习“声音”单元知识时,可以纸质问卷或者线上问卷调查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对于社区声音污染的看法,同时呼吁社区居民不喧哗、不鸣笛,减少社区的噪声污染。学生也可以在停车场放置标语,提醒社区居民在休息时间禁止鸣喇叭。学校可以组织学生清扫社区,利用周末修理树木;学生还可以参与社区环境建设工作,为社区环境建设提意见,参与环境建设。

(三)家庭环境中环保行为的探究

家庭是学生生活的场所,更是学生践行环保意识的实验室,学生可以从生活中的小事情开始做起,积极落实“环保无小事”精神,同时做好对家长行为的监督,随手关闭电视机、空调、电热器等电器,减少电力资源的浪费。可以定期组织家庭会议,学生可以向父母提出一些行为的建议,同时自身也要做好环保行为。例如在我校的课外活动中,“白色污染的成因及其危害”,数据就是学生从自己家里调查而得到的。我校还开展了“绿色生活在我家”的调查、废电池的回收、节水行动等活动,通过类似这些课外活动,学生不仅增强了环境意识,还形成“绿色生活”的行为习惯,并逐步影响自己的家长,呈现出积极的“文化反哺效应”。

综上所述,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合理利用教材,有机地将间接知识和直接知识、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结合起来,让学生多参与、多观察、多思考、多实践,不断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参考文献

[1]张华.探讨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怎样培养小学生的环保意识[J].新课程(上),2017(4):244.

[2]顾雨春.小学科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环保意识[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4(1):74-75.

猜你喜欢

环保意识科学教育小学阶段
生物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谈高中生物教学中环境教育的渗透
试论小学阶段开展课外阅读的指导策略
让伏羲教育的阳光沐浴着孩子们健康成长
汽车技术的发展及其社会作用
STEM对我国科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
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相互融合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