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延续中创新:— 建筑设计中的『类设计』思想

2021-11-18撰文关瑞明

中华民居 2021年4期
关键词:四合院民居建筑

撰文关瑞明

现代建筑,从字面上理解,很容易想到『从西方古典建筑到现代建筑』的发展过程及其形成体系。中国现代建筑经历了传统建筑的现代化过程,包含了『西学东渐』『洋为中用』的历程。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一观点,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理解,其中包含了『古为今用』的思想。向传统学习『中学』和向西方学习『西学』是两种同时存在的思想与方法路径,有时相互排斥,有时融会贯通。本文关注的问题是『中国的当代建筑设计如何传承中国的传统营造智慧』,换言之,就是中国现代建筑设计如何在延续中创新。

现代建筑 体现民族传统

1929年,中国营造学社成立;1930年,梁思成、刘敦桢先生应聘入社;1934年,梁思成先生邀请刘致平先生入社。这是中国营造学社开创阶段的几个重大事件。中国营造学社旨在“整理国故,发扬民族建筑的优秀传统”。传统民居作为传统建筑重要的组成部分,受到了营造学社先驱们的关注,他们提出了“现代建筑,民族形式”的设计思想。

20世纪80年代,传统民居复兴,很多民居研究专著相继出版,带动了民居学术研究的繁荣。在民居研究的热潮中,学界有识之士提出了“民居—创造的源泉”与“民居—建筑创作的重要借鉴”等学术见解,与当年中国营造学社“整理国故,发扬民族建筑的优秀传统”的研究宗旨一脉相承。以前较少深入研究建筑理论与建筑历史的建筑师们,也希冀通过民居研究寻找建筑创作的灵感。建筑理论工作者与建筑师的出发点不同:前者为了整理国故,弘扬传统,研究重点是回顾历史;后者旨在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建筑创作之路,目的在于面对现实。然而,两者其实殊途同归。

从改革开放至今,社会各界对不同时期、不同的政治环境和经济条件下建成的“千篇一律”建筑与“奇奇怪怪建筑”多持批评意见。很多现当代建筑师在学习与借鉴国外建筑的设计经验时,或是盲目模仿、生搬硬套,或是采用泛滥的国际流行式,或是偏好审美品位低下的“新奇特”形式。建筑师们积极探索“繁荣建筑创作”的本土化途径—借鉴传统建筑的精华与经验,有识之士呼吁:“对中国传统进行调查研究,除遴选出精品作为历史文物与科学遗产加以保护外,更主要的目的在于了解、认识其科学与艺术精华,创造性地用于当前社会主义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建筑中。”“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建筑”包括了传承性(中国特色来自中国传统)、时代性(现代化的功能与审美要求)、创新性(传承性与时代性的结合)。

传统民居作为传统建筑重要的组成部分,受到了中国营造学社先驱们的关注,他们提出了『现代建筑,民族形式』 的设计思想。

『类四合院』的启发与住宅『 类设计』模式的提出

住宅“类设计” 模式生成图

1980年,吴良镛先生在北京菊儿胡同危房改建中推出了“类四合院”的居住形态模式,并于1993年凭借该工程荣获“亚洲建筑师协会优秀建筑设计金奖”和“世界人居奖”。在传统民居某一特定形式上冠以“类”字的称谓,始见于吴先生的“类四合院”,此后一段时间未有人再论及,就连“类四合院”也改称“新四合院”了。对此,吴先生在《北京旧城与菊儿胡同》一书中是这样解释的:“我们早期发表的文献中称之为‘类四合院’,后来考虑到为了通俗起见,本书改用‘新四合院’一词。”

在吴良镛先生“类四合院”的启发下,笔者在《建筑学报》2000年第11期撰文提出了住宅“类设计”模式,让“新四合院”重新回到“类四合院”上来。事实上,“类四合院”与“新四合院”这两种称谓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别,然而,“类”与“新”二字,就建筑设计而言,其所指的重点截然不同。“新”是相对于“旧”而言的,强调建筑的新旧不同,即设计的“创新”;“类”的释意为相似、范式等,强调建筑的新旧传承,即设计的“创新”与传统的“延续”。延续与创新是建筑设计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缺一不可。延续是对建筑传统的学习与借鉴,发掘与提炼建筑文化丰富的历史积淀;创新是建筑设计的灵魂,是建筑师的使命,洋溢着建筑文化浓郁的时代气息。

在当代的住宅设计中,“类”作为一种设计手法、一种设计思维,就是当代住宅设计对传统居住文化的延续与创新。“类设计”既是一种设计方法,使“传统民居中的某些经过提炼的要素在当代住宅设计中得以再现”,又是一种创作思维,把传统民居作为当代建筑创作的源泉,使当代住宅设计在延续中再现建筑的地域文化,在创新中寻求建筑个性的表达。

并不是所有的传统民居类型都能够延续或值得延续的。因此,住宅“类设计”模式可以解释为:第一步,需要对所有的传统民居进行“类型遴选”。第二步,把遴选出来的民居作为范式,在范式中进行“要素提炼”,这些要素可以是单纯的建筑形式表征,可以是单纯的建筑文化内涵,也可以是两者兼而有之。“我们要研究人居环境学,找出各个地区的范式。要根据地区性的特质因势利导,包括需要探讨建筑地区性,发展地区建筑”。第三步, 在当代住宅设计中把这些要素作为传承性的元素,与当代住宅建筑的功能与审美结合,通过思维创新创新性研制出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住宅“类设计”模式。

延续与创新是建筑设计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缺一不可。延续是对建筑传统的学习与借鉴,发掘与提炼建筑文化丰富的历史积淀;创新是建筑设计的灵魂、是建筑师的使命,洋溢着建筑文化浓郁的时代气息。

北京菊儿胡同改造工程的『类设计』思想

吴良镛先生主持设计的北京菊儿胡同改造工程是国内较早探索传统民居空间模式与当代住宅组群设计相结合的优秀范例,是典型的从空间角度对地方民居进行“类设计”的作品。古都北京大至皇家建筑、小至百姓民居,均以大小不一却如出一辙的合院体系构成严谨的城市空间。菊儿胡同住宅组群的工程实践是建立在“有机更新”的城市发展理论上的一种尝试。传统四合院一般是一户人家住着一个独立四合院或者由多个院落组成的合院体系,随着家庭人口增多,或者产权转让与变更,常会使得一部分独户四合院变成多户“大杂院”。

北京菊儿胡同的『类四合院』是『在延续中创新』,延续了传统四合院的四面围合、四水归堂和四合庭院的要素。

北京菊儿胡同鸟瞰图

菊儿胡同内院照片

“类四合院”的设计思想实质是将传统四合院中围合院落的单个房间整合成按现代居住功能组织起来的单元式楼层住宅,在设计手法上把平房四合院变成楼式四合院,把独户四合院变成多户四合院,从而实现容积率扩大。“类设计”的类型遴选对象是北京四合院,要素提炼包括:(1)四面房屋围合中间院落的四合院空间布局;(2)四面房屋坡屋顶“四水归堂”的建筑形式;(3)多个住户可以共享的四合庭院。“类四合院”是以院落为核心、在院落周围建立起新的空间秩序,赋予院落空间新生命力。

传统民居基本上都是低层独户住宅,庭院是住宅内部的露天空间。由于城市的发展,土地资源紧张,独户住宅已不可能被广泛采用,但作为休息、交往与活动空间却深得居民的喜爱。建筑师顺应这一社会需求,将传统民居的空间模式运用于住宅组群设计中,实现了庭院从户内私家空间向邻里公共空间的转化。北京菊儿胡同的“类四合院”是“在延续中创新”的代表作品,延续使用了传统四合院四面围合、四水归堂和四合庭院的要素。此外,还有多处创新,“它通过基本院落和配院的搭配,避开质量较好的房屋和‘钉子户’,以灵活的组合适用了不规整的建设基地……”当然,还可以研制出新的“类四合院”设计方案。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两座教堂的『类设计』思想

“拜占庭灭亡时抢救出来的手抄本,罗马废墟中发掘出来的古代雕像,在惊讶的西方面前展示了一个新世界—希腊的古代,在它的光辉的形象面前,中世纪的幽灵消逝了;意大利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艺术繁荣。”这场被史学界称为“文艺复兴”的建筑运动,实际上是在向古希腊和古罗马学习的“类设计”运动。

伯鲁乃列斯基在主持建造被称为“文艺复兴建筑第一朵报春花”的佛罗伦萨主教堂穹顶工程之前,花了几年的时间考察古罗马与拜占庭的建筑遗存,参照哥特式建筑,研究出新的结构形式和施工工艺,其创作的复建工程是“在延续中创新”。古罗马、拜占庭和哥特式建筑是佛罗伦萨主教堂穹顶工程学习的“范式”。

伯拉孟特在着手制定圣彼得大教堂准则的设计方案时,就想要建造一座“时代的纪念碑”。他说:“我要把罗马的万神庙举起来,搁到和平庙的拱顶上去。”潘泰翁万神庙的拱穹顶直径为43.30米,马克辛提乌斯和平庙的拱穹顶高度为40.00米、跨度为25.30米,均是古罗马遗迹中拱顶较大的建筑,成为圣彼得大教堂设计学习的“范式”。这种学习不是简单地模仿,而是“向古代学习的再创作”。圣彼得大教堂复建工程的设计建造时间漫长,跨越一个世纪。继任者米开朗琪罗同样也是抱着“要使古代希腊和罗马建筑黯然失色”的雄心壮志着手工作的,把“古代希腊和罗马建筑”作为大教堂设计学习的“范式”。建成后的圣彼得大教堂穹顶的直径为41.90米,接近万神庙;其希腊十字两臂的拱顶高度为46.20米,跨度为27.50米,均超过和平庙。他们“要创造一个比古罗马任何建筑物更宏大的建筑物”的愿望实现了。

无论建筑的目标是什么,建筑学始终在寻求记忆中的空间形式及其所提供的生活体验。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布局、空间形式上的象征与隐喻是建筑要素的有机构成。即使是杰出的建筑大师,也会以历史优秀建筑作为原始创意“范式”。换言之,“在延续中创新”就是“类设计思想”的集中表现。

无论建筑的目标是什么,建筑学始终在寻求记忆中的空间形式及其生活体验。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布局、空间形式上的象征与隐喻是建筑要素的有机构成。即使是杰出的建筑大师,也借鉴过去的优秀建筑作为他们原始创意的『样本』 。换句话说,『在延续中创新』就是类设计思想的集中表现。

佛罗伦萨主教堂的穹顶和乔托钟塔

远眺圣彼得大教堂

福建武夷山庄的『类设计』思想

传统民居是一切建筑的起源。古代宫殿、寺庙、衙署与驿馆等建筑的空间模式无一不与民居同构。在当代传统民居的“类设计”中,民居的精华元素和优秀经验不仅对住宅单体与组群设计具有指导作用,也为公共建筑的设计提供了借鉴范本。任何类型的建筑,就其形式创造与空间感知等方面而论,其本质是相通的。因此,“类设计”的思想与方法也是一致的。

武夷风格显然不完全是武夷传统民居风格。建筑师在青瓦与红瓦之间做了大胆选择,放弃了闽北传统民居常用的青瓦,选用了与武夷山丹霞地貌色彩相似的红瓦,这是创新。『五宜五不宜』的建筑原则是传统民居的体量、布局、色彩、风格的延续。武夷风格充分体现了『在延续中创新』的『类设计』思想。

武夷山庄

从武夷山庄庭院看大王峰

武夷山庄坐落于福建省著名的武夷山风景名胜区大王峰与幔亭峰麓,地处闽江源头崇阳溪畔,毗邻武夷宫,与武夷山国家旅游度假区仅有一水之隔。由杨廷宝先生、齐康先生等多位建筑师联袂设计的武夷山庄酒店,对地方建筑的新风格进行了探索,其方法也可以概括为“在延续中创新”。杨廷宝先生当年在武夷山提倡“五宜五不宜”的建筑原则,即“宜低不宜高、宜散不宜聚、宜淡不宜浓、宜藏不宜露、宜土不宜洋”,遵循此原则,他们在武夷山景区和度假区建成的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被称为“武夷风格建筑”。

武夷山庄一改当代旅馆建筑的大体量风格,化整为零,对特殊环境进行了适应,体现了“宜低不宜高”“宜散不宜聚”的建筑原则。作为公共建筑的武夷山庄,因其体量较小,而具有了与传统民居外观相似的可能性。相似性是“类设计”的前提,在“类设计”的过程中,建筑师从民居的形式表征入手,体现“宜土不宜洋”的建筑原则。“土”是乡土,是地域性。武夷山庄单体形状小巧玲珑,整体轮廓错落有致,隐藏于山体和绿植中,整体色调清新淡雅,艺术地再现了闽北民居的神韵,把“宜藏不宜露”与“宜淡不宜浓”也充分表现出来。

实际上,建筑师在青瓦与红瓦之间作了大胆选择—放弃了闽北传统民居常用的青瓦,采用了与武夷山丹霞地貌整体色彩相似的红瓦。因此,其风格显然不完全是武夷传统民居。

福建银山花田游客中心的『类设计』思想

“类设计” 流程的四阶段图

福建省寿宁县大安乡溪墘村传统民居的要素提取

福建银山花田游客中心的“类设计” 创作

银山花田景区项目位于福建省寿宁县大安乡境内,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丰富。该景区有全国第一个以银矿为主题的矿山公园,核心区官台山丘壑连绵,山水相依,银硐棋布,风景独特。出于对景区功能布局的考量,游客中心选址位于官田场村通往溪墘村与官事街分岔路口处。

在实际操作中,“类设计”首先是对当地传统建筑进行调研。有些颇具声望的建筑师因对某个地区的传统建筑调研不足,其“类设计”成果就会出现理解偏差。在“前期调研”充分的前提下,“类设计”的核心内容就是“类型遴选—要素提取—新元素植入—设计再现”四段式。

1. 类型遴选

通过对银山花田景区内溪墘村传统民居进行调查走访,选择溪墘村的传统民居作为提取元素范本。

2.要素提取

(1)灰色瓦坡屋顶:灰色的“蝴蝶瓦”在寿宁县大安乡的传统民居中被大量使用;屋顶没有进行过多装饰,连正脊和斜脊的灰砖也没有坐浆和勾缝。

(2) 本色木构架:寿宁县盛产木材,支撑民居屋顶的核心结构是木构架。在夯土墙与屋顶之间,刻意把木构架裸露出来,有利于通风和采光。

(3)土黄色夯土墙:寿宁县黄壤、红壤较多,用来夯筑土墙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其成品具有良好的防水、吸潮和保温、隔热性能;裸露的夯土墙呈土黄色。

(4)黄褐色石墙基:夯土墙的墙基通常需要进行防潮处理;寿宁县传统民居的墙基使用当地的乱石、卵石和毛石,呈黄褐色。

3. 新元素植入

“类设计”是“在延续中创新”,在进行“要素提取”后,还要“与时俱进”,采用新材料作为新元素,把新元素植入设计中。植入的新元素主要有:

(1) 透明玻璃:透明玻璃是现代建筑中广泛使用的材料,而当地传统民居早已采用透明玻璃,只是开窗面积偏小。

(2)镜面玻璃:镜面玻璃是玻璃的二次加工产品,其中,银镜玻璃是最广为使用的色彩,这与银硐“银光闪闪”的视觉效果非常洽合。

『类设计』理论的核心包括了传承性、时代性与创新性,传承性表现出当代建筑设计通过向传统与经典学习,来传承传统与经典。时代性不仅包括当代建筑功能对空间的要求,建筑材料与建造技术的当代水平,以及当代对传统与经典的认知水平。创新性展示出当代建筑设计要把传承性的『旧』与时代性的『新』巧妙结合,实现『在延续中创新』的类设计思想。

(3)钢筋混凝土:钢筋和混凝土是现代建筑中最常见的建筑材料,具有较好的强度和适应性,在设计中可以展示其在“跨度”上的力学性能。

4. 设计再现

建筑设计的首要任务是满足建筑的功能需要,基本方法是利用各种技术条件,通过建筑师的设计思维,把建筑空间与形象展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从传统民居中提取的四种要素就会被“巧妙”地再现出来,实现对传统的“延续”。同时,最为常见的三种新元素也会被植入设计中,从而将延续与创新融于一体,完成对“类设计”的空间与形象的塑造。

然而,在“类设计”中,“设计再现”不是简单地模仿,需要有所“突破”。比如,再现作为墙基的乱石墙,就可以突破墙基的界限,选择合适的体块做成整体造型。此外,对“传统”而言,现代材料以及应运而生的现代构件以“异质”的角色参与建筑的造型构成。比如,在原来厚重封闭的夯土墙上要开稍大一点的玻璃窗,在屋顶与夯土墙之间透空的木构架处需要增设玻璃进行防护。

本项目于2018年获得福建省土木建筑学会颁发的“第十三届优秀建筑创作奖”一等奖。

结语

“类设计理论”追求传承性、时代性与创新性。其中,传承性表现出当代建筑设计师通过向传统和经典学习来传承传统与经典;时代性体现为当代建筑功能对空间的要求、建筑材料与建造技术的水平、当代建筑设计师对传统与经典的认知水平;创新性展示出当代建筑设计师把传承性的“旧”与时代性的“新”巧妙结合起来,实现“在延续中创新”的“类设计思想”。

“在延续中创新”的设计思想发端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和“古为今用”的思想,与中国营造学社成立之后提出的“整理国故,发扬民族建筑的优秀传统”思想异曲同工。20世纪80年代,学界提出的“民居—创造的源泉”与“民居—建筑创作的重要借鉴”等学术见解,与吴良镛先生在北京菊儿胡同改造工程时提出的“类四合院”的设计模式殊途同归。本文作者将两者结合起来,提出了住宅“类设计”模式,继而把住宅“类设计”向建筑“类设计”拓展,在传承与创新之间架起了一座学术桥梁。

猜你喜欢

四合院民居建筑
The beauty of quadrangle courtyards美丽的四合院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民居摄影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四合院下的宝藏
山村民居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想象虚无一反建筑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