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秦文琛作品中的“意向式”表达

2021-11-14王悦

中国民族博览 2021年17期

【摘要】《大地·云影》《影子之舞》出自秦文琛创作的中国民族室内乐合集《向远方》,两首均是带有强烈秦文琛创作特征的为阮而作的组曲,采用了新的民族器乐曲的写作方式,用音响表达主题。本文主要通过对两首乐曲的技术分析和音响研究,探索秦文琛“意象式”音乐的表达方式。

【关键词】秦文琛;向远方;意象式音响;民族室内乐

【中图分类号】J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17-180-03

【本文著录格式】王悦.浅析秦文琛作品中的“意向式”表达[J].中国民族博览,2021,9(17):180-182.

前言

秦文琛是中国近年来最具国际影响力的作曲家之一,他1966年10月出生于内蒙古,从小接受家族音乐氛围的熏陶,曾师从朱践耳、许舒亚等人,也曾远赴德国学习作曲。学习经历为他的音乐创作提供了系统的知识和丰富的创作素材。

《向远方》是近年来秦文琛创作的中国民族室内乐合集,每一首乐曲都带有强烈的个人风格。本文选取《大地·云影》和《影子之舞》两首乐曲探寻秦文琛在阮组曲创作中的意向表达方式,研究秦文琛的“意象式”创作手法。

一、秦文琛及其民族室内乐合集《向远方》中的阮组曲

2011年,秦文琛发表了为中国民族室内乐创作的《向远方》上集。《向远方》上共包含14首作品,分别涉及到了个各类列的民族乐器及各种编制。这些作品篇幅短小,在音乐语言、技术水平等多个方面突破了中国民族器乐的创作,为中国民族器乐的传统美学思维注入了新的色彩。

《大地·云影》和《影子之舞》均使用了12把阮进行创作,在两首乐曲中作曲家沿用了乐器本身传统的演奏技法,并在此基础上利用音响及音高的组织呈现出新的音响。他将自己朴实、自然的创作风格结合中国民族音乐及乐器本身性质,融入进了作品中。

二、乐曲的技术型分析及音响研究

(一)结构形式

1.《大地·云影》

作曲家采用了西方现代音乐中的空间记谱法创作该曲,使作品主要结构由音响的叠加和递减决定。乐曲篇幅很短,并不足以构成多个段落。根据上述的技术手段,笔者将全曲分为四个小句。

第一乐句(1—10)是由中阮引出一个音块并逐渐叠加后消失构成(见图1);在第一乐句消失时,第二乐句(11—32)的音块悄悄加入进来并以更加复杂的叠加展现;第三乐句(33—42)不再仅仅是由音块构成,五线谱上写作的跨小节长音也开始大量出现将音乐推向高潮;第四乐句(43—51)中,音块完全被动态长音所取代,全曲达到最高潮的部分后开始迅速减弱,最终归于平静。由以上结构分析可知,本曲的结构有一定中国传统起承转合的思维在里面。

2.《影子之舞》

从标题来看作曲家并没有将影子的主体指定到某一事物上,但可以对作品的音响有大致的想象,即采用舞蹈性的节奏来表现生动灵活的影子形象。影子是一种抽象的概念,舞蹈是具体可视的事物,作曲家将这两者结合构成乐曲标题为听者留下了宽泛的想象空间。笔者根据乐曲发展的主要手段速度、节奏以及所在声部的变化,大致将乐曲划分为三个段落。

在第一段(1—12)中,中阮的六个声部作为主要的节奏声部,作曲家在使用两个为一组的八分音符作為第一段落节奏的基本单位,稳定行进十小节后,进入第二段(13—50)。第二段大阮与中阮4—6作为主要节奏声部交替出现,以十六分音符为基本单位每三个为一组进行。从第一段中产生的两拍一组的组合形式被作为主要用来打破三拍子稳定进行的方法,不断以不确定的插入方式给稳定的进行带来新的变化(见图2)。第三段(51—86)延续了第二段的节拍使用,以乐队全奏及更复杂的组合拍子将乐曲推上了高潮,并在故意做出的繁乱音响中结束全曲。

(二)音高材料的组织

1.《大地·云影》

在本曲中,作曲家使用音块的叠加来组织音高材料使音响由简单到复杂变化。在第一乐句中,音块开始由多个大二度和小三度叠加起来的和弦逐渐叠加出更多层(见图3),音色逐渐开始有紧张色彩,力度也逐渐增加;第二乐句中,各个音块内部的和弦比第一乐句更为复杂,音的数量也有了一定的增长,音程较第一乐句更加紧张了,力度也有了更大的变化;第三乐句中,不仅仅是由音块构成,五线谱上写作的跨小节长音也开始大量出现,此时已经达到了全曲最紧张的部分,大量不同音高的单音叠加在一起,使此时的音响混乱复杂,在九秒的动态长音后,迎来了乐曲的最后一句;第四乐句中,音响开始由最紧逐渐转松,音块也完全被动态长音所取代,不同音高的单音逐渐变为由二度关系的音程叠加,此时全曲达到最紧张的部分,随后开始迅速减弱,最终归于平静。

2.《影子之舞》

乐曲在纵向的音响效果上追求一种复合单音的效果,即将齐奏的音响通过多种音高的结合将其复合成为变化丰富的单音音型。在第一段中,小阮及大阮声部偶然出现的音都来源于节奏声部(中阮),而这两个声部对单音最大的处理也仅仅是做出了类似上滑音的效果,其目的是增加“单音”密度(单音即中阮声部的音),以“扰乱”的手段打破齐奏时均衡而单纯的音响;在第二段中,不作为节奏的声部共使用了两种不同类型的组织形式,从而形成了两种不同的音响效果,第一种采用了四度叠置构成和弦的方式,对这一部分的音响造成了“脏化”处理(见图2小阮和中阮1—3声部),给人以杂乱模糊的感受,第二种采用了动态的长音方式,使用不同于节奏声部但又接近的音高,将其与节奏声部剥离开来,逐渐以动静的对比效果与节奏形成呼应(见图4);第三段中,各个声部统一起来,在四五度的音高关系上使用相同节奏型各自进行,以庞大的声势迎来影子齐舞的高潮,随后又在各自散去的凌乱中缓缓结束。

三、作品“意象式”音响的表达方式

(一)《大地·云影》

本曲的灵感源自作曲家儿时在草原上放牧,草原一望无际、空旷寂寥。这种孤单的环境下,云成为他的乐趣所在。为了展现辽阔草原上白云大地交相辉映的场景,作曲家采用了用以表现持续演奏的空间记谱法将音响呈现为片状,这种手法正展现了白云以及白云映衬在大地上的形状。同时,这种手法也将音响与意境相结合,展示出了中国人在音乐上的审美思维。

在本曲的创作中,作曲家不仅对音响的紧张、松弛有了精确的把握,力度的使用也严格按照ppp-sfff-pppp的渐变顺序依次使用。仿佛为听众展现了一幅如诗如画的美景:大片云朵由远及近逐渐在无垠草原上留下越来越深的阴影后再随风飘走,大地再次恢复明亮光彩。纵观全曲,秦文琛的“意象式”音响有其画面式思维的影响,乐曲更多着墨于纵向的音响变化上,作曲家试图通过音响的松紧变化,将乐曲标题所蕴含的画面由音乐表达出来,他试图用西方的技法与中国的乐器及中国审美思维结合起来,创作出国际化的民族音乐。

(二)《影子之舞》

本曲的灵感源于一次偶然的机会,作曲家在一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中看到了西藏歌舞节目《弦子舞》,在富有民族色彩的音乐中,西藏汉子伴随多变的速度和节奏边唱边舞。这一节目给了他很大的启发,也因此,速度的多变和节奏的多样也成了《影子之舞》最主要的创作因素。

在乐曲中中单音思维是影响作曲家创作的主要因素。创作中他避免了音响上的过分协和,相反,他正利用了复合单音音响的不协和和粗糙感增强了音色的张力。作曲家抓住了音响的动态与“静态”的对比,通过音响的动态和相对静态的对比描绘他想要表现的意象。将稳定进行的三拍子节奏作为相对的“静止”,将用于打破稳定的二拍子节奏以及游离于节奏之外的长音作为音响的动态呈现。作曲家使用这样的方式描绘出了烙有自己音乐创作风格的音响意境,使抽象的影子与具体的舞蹈融合出新的色彩。

四、“意象式”音响在同专辑其他作品中的表现

秦文琛的创作风格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在他的创作中 “意象式”音响的表现方式有很多种,如创作思维、民族地域特征、画面式思维、单音思维等。

在为阮而作的其他两首乐曲中,《燃烧的云》通过音响的松紧变化以描绘音响所想呈现的画面;在《群雁——向远方》中作曲家使用大量的泛音使原本的单音染上更多的色彩描绘出近似群雁的回响。这四首乐曲有一定内在联系,但也有各自的特点。

在其为古筝而作的《吹响的经幡》《风中的圣咏》中,作曲家颠覆了乐器原有的音色及音响概念,使用具有教会色彩的教会音阶作为定弦方式,采用琴弓拉奏的方式进行演奏,以产生的音响作为意象的呈现方式。《艳阳九月》则采用水墨画中“留白”的手段,以韵补声,给听众留出很大想象的空间。

在其为古筝和笙而作的《日出》和《冬》中,作曲家使用笙的和弦长音铺垫了画面色彩,再以点状存在的筝音丰富“单音”音色,以此来描绘场景中的具体事物。

在其为笙和录音带而作的《唤醒黎明》中,录音带的音色作为相对稳定的铺垫,只改变笙的和声位置和色彩,以此表现黎明的清冷孤寂。

在其为竹笛而作的三首室内乐中,《七月·萤火》以营造立体空间为手段,四支竹笛互相传递声音,使音响环绕成为一个空间;《远去的歌声》在多个音区错位演奏同一旋律,使音响空灵悠远;《火红的吹打》用四支竹笛时离时合形成一种“混乱感”,用旋律线条描绘合奏前的试音阶段。

在其为五件弹拨乐而作的《五个人的合奏》将弹拨乐器的点状音色发挥到了极致,由各自的橫向线条逐渐延伸、发展变化,使整个乐曲单音丰富但不混乱,创作手法有一定单音思维的影响。

五、结语

秦文琛的室内乐作品运用了丰富的民族乐器,在遵循乐器本身演奏技法的基础上,尽量避免了约定俗成的写法,将传统音乐及民族音乐中独特的音响效果使用新的音乐语言表达。与西方更通用的“写实”即技术服务于技术的音乐审美不同,他的技术服务于音响,更具有东方“写意”的审美特征。

两首阮组曲体现了秦文琛对新音乐的一些想法,它们不仅提供了民族音乐新的可能性,更是成为西方创作技法与东方音乐审美的融合产物。通过对秦文琛两首阮组曲的分析,使笔者对秦文琛探索新音乐的形式和方向有了一定的了解,为今后研究其他先锋音乐作品提供了更多参考。

参考文献:

[1]柳苏凌.音乐就是信仰——访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秦文琛[J].乐器,2019(1).

[2]周强.秦文琛《向远方》(上)持续型织体化乐思及简约主义倾向[J].中国音乐,2017(4).

[3]秦文琛.阮组曲 大地·云影[J].音乐创作,2014(12).

[4]秦文琛.影子之舞[J].音乐创作,2014(12).

作者简介:王悦(1997-),女,河北张家口,硕士研究生在读,音乐与舞蹈学(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