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21-11-14伊卜拉伊木·马木提杨志喆

中国民族博览 2021年17期

伊卜拉伊木·马木提 杨志喆

【摘要】近代维吾尔语契约文书的内容多样,涉及到当时的文化、语言、民族交往交融等多种内容。本文通过进一步分析《维吾尔族契约文书译注》①所收录的各类契约文书中出现的汉语借词,论述近代维吾尔语借入汉语词汇的基本概况、近代维吾尔语中汉语借词的基本分类,以语言接触理论为基础简要论述近代新疆维汉民族在经济、日常生活中的民族交往、交融、和谐友好关系。

【关键词】近代维吾尔语;契约文书;汉语借词;民汉交往交融

【中图分类号】H2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17-116-03

【本文著录格式】伊卜拉伊木·马木提,杨志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语言学视野下近代维吾尔语契约文书体现的民汉和谐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21,9(17):116-118.

基金项目:本文获得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科研实践项目资助,项目编号(GTTZX-2020-01),本文是中央民族大学2020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生专项课题成果)。

引言

近代维吾尔语契约文书中所出现的这些汉语借词涉及到日常生活的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等各个领域,其包括表示计量单位的各种量词、头衔名词、心理名词、官名词,还有个别动词等。

一、近代维吾尔语契约文书概况

近代维吾尔语契约文书在近代新疆各民族的社会发展历史、语言生活状况、文化交流、民族和谐关系研究中,具有比较重要的地位。截至目前,系統的收集研究近代维吾尔语契约文书的专著较少,代表性的有新疆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编辑的《新疆维吾尔族契约文书资料选编》,张世才先生编著的《维吾尔族契约文书译注》等。其中《维吾尔族契约文书译注》一书,收录了涉及各种内容的契约文书共有391件。这本书的总体框架由契约的影印本、国际音标转写、现代维吾尔文转写、汉译和有关注释等部分组成。目前,对近代维吾尔语契约文书研究数量有限,所涉及的年代也较短,此外这些研究成果所涉及的内容偏向于法律有关的内容。对近代维吾尔语契约文书所体现的民族交往交流、融合关系等有关信息的相关研究还是比较薄弱。总体而言,在这些研究成果中专门从民族学、社会学、语言学的角度出发研究近代新疆民间契约文书的成果比较少,且研究尚不够深入。

二、本文研究资料的相关统计

本文以《维吾尔族契约文书译注》所收录的391件近代维吾尔语契约文书作为研究对象。其中,近代维吾尔语契约文书基本概况如下图。

由此可见,《维吾尔族契约文书译注》收录的391件契约文书中,买卖契约文书共142件,诉讼类契约文书共62件,各种纠纷类契约文书共49件,证明类契约文书公共35件,其他类契约文书虽然内容多样,但总数占比不多。以当时汉维普通群众之间进行的买卖交易活动作为契约内容的文书也较为常见。

三、近代新疆的语言简况

新疆自古以来是我国多民族居住的地方,也是多民族互相交流与融合、迁徙成为一体的历史舞台。“古代先后活动在这一地区的古老民族有:塞人、匈奴、鲜卑、柔然、铁勒、粟特、契丹、羌、汉、维吾尔、柯尔克孜、乌孜别克、塔塔尔、塔吉克、蒙古、锡伯、回等诸多族群与民族。”[2]这里聚居的多个民族在经济类型、风俗习惯、历史人文景观等方面的多样性和多种语言、文化之间的互相接触等形成了丝绸之路文明的中国西域篇章。

民族之间的关系在语言生活中比较重要。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去分析近代新疆民族关系的主流这一课题,从民间契约文书的汉语借词看,近代新疆各民族的和谐关系、当时人民的经济、民事、教育等各个方面的来往在契约文书中广泛体现。近代维吾尔语契约文书中记载了当时的维吾尔人互相签约时请汉族人当作证人,维吾尔人遇到困难时其汉族邻居借钱帮助(看:223-17),民族人去汉语校学校读书(206-8)等民汉之间的和睦相处的相关事宜。特别要注意的是345号契约的“准予和解,十二月三日”汉字,这意味着当时处理民间纠纷时汉族同胞们的不可缺少的作用。“在历史上,各民族互相依存,互相吸收,互相融合,逐步接近,共同进步,逐步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内聚力,终于在共同缔造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的同时,形成为既统一而又各具个性的民族实体——中华民族。这是我国各民族关系发展的主要方向和趋势,也是历史上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3]民族关系的这种主要趋势形成各民族之间交流交往交融的良好状态,由此导致近代新疆汉维语言的接触、相互借词的现象仍然在发生。

四、近代维吾尔语契约文书的汉语借词及其反映的民汉和谐

陈世明先生《察合台文契约文书所反映的维汉和谐关系》[4]一文中比较详细地分析过近代维吾尔语契约文书的汉语借词。与陈世明先生上述一文不同的是在《维吾尔族契约文书译注》收录的391件契约文书中,我们发现了不少汉语动词。这次我们搜集了不同频率出现的106个不同词条,其中属于名词词类的比较多,然后是动词。《维吾尔族契约文书译注》的汉语借词如下图。

由此可见,从词类的角度看近代维吾尔语汉语借词中名词最多,然后是动词。这里值得注意的是比较特殊的方式派生的名词。

语言和文化的扩散会从“输入”(importation) 开始 ,而继之以“替换”(substitution)。[6]文化接触先从语言接触开始,两种语言相互接触的结果是新借词的出现。近代维吾尔语契约文书出现的汉语借词和这些借词所涉及领域体现当时的民族和谐关系。

五、结论

借词现象首先是语言和文化接触的产物,其关键部分为为什么借、从哪里借、最后结果如何等。两种语言接触之后没有互相包容、互相认同、互相影响的情况下借词的产生动因无法存在,最起码不会出现借词现象。近代维吾尔语中的汉语借词如上所述涉及到各个领域和不同的词类。为什么借?借什么这一问题是从语言接触的角度分析民族关系的核心部分。

参考文献:

[1]陈宗振.《突厥语大词典》中的中古汉语借词[J].民族语文,2014(1):56-64.

[2]张付新,谢贵平.试论新疆的文化多样性[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49-54.

[3]苗普生.论历史上的新疆民族关系[J].西域研究,2008(4):1-10+115.

[4]陈世明.察合台文契约文书所反映的维汉和谐关系[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4):86-90.

[5]廖冬梅. 新疆民汉双语现象与新疆社会发展之关系[D].乌鲁木齐:新疆大学,2006:51.

[6]游汝杰、邹嘉彦.社会语言学教程,第3版 [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195

作者简介:伊卜拉伊木·马木提(1986-),男,维吾尔族,北京,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对比语言学、文献学,田野语言学;杨志喆(1986-),男,昆明,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语音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