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民族团结教育

2021-11-14樊丽

中国民族博览 2021年17期
关键词:民族团结民族语文

【摘要】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渗透中华民族团结教育是学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特别是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教材里包含着丰富的民族团结教育的内容,与其他学科相比更有优势。本文重点阐述如何有效地在语文教学各环节中渗透民族团结教育,使学生从小受到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熏染。

【关键词】民族团结;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17-101-03

【本文著录格式】樊丽.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民族团结教育[J].中国民族博览,2021,9(17):101-103.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提出要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教育学生尊重和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明成果。学校教育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继承民族传统文化的主要场域,已然受到各学科的共同关注,这有助于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民族政策的有效实施。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决定了语文课程在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德顺乡学校(以下简称我校)地处洮北区民族乡镇,拥有得天独厚的民族文化资源,作为一线语文教师要善于抓住教材中那些民族特色的风土人情、民族风味浓郁的地理风光、赞美平等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等文质兼美的文章,在课堂教学中,立足文本结合当地民族精神文化信息资源有效设计,调动学生的情感影响因素,抓住教学重要环节中的关键点,引导、培养学生从多个维度感受到了中华人民民族大团结的和谐氛围,适时渗透民族团结教育。

一、导入环节巧设计,激情引入定基调

(一)情景交融引走心,阅读期待浑天成

导入新课这一教学环节要注重情境创设,关注激发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兴趣。教者要精心备课,围绕教学目标,巧妙地运用音像、实物、语言、音乐、表演、再现生活场景等方式,展现民族地区的优美风光、民族地区人民的生活习惯、民间英雄的无畏精神,民族大团结中党和国家领导人亲民爱民的故事、写作背景等,营造一种良好的情感氛围,唤起学生对民族地区的热爱,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欲望,进而在后续阅读理解中催出民族团结的情怀。

例如教学《草原》新课引入时,用播放《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短视频方式呈现:蓝天碧草相接,骏马奔驰,百鸟飞翔……吸引学生的眼球,营造一个草原自然景色美如画的情景。接着老师用声情并茂的语言激发学生读文欲望:让我们跟随有人民艺术家之称的老舍走进《草原》,从他朴实无华的语言文字中感受内蒙古大草原上的风土人情。又如《难忘的泼水节》一课的导入环节,首先播放傣族群众欢度泼水节的热闹生活场景视频,然后教师引言设疑:一年一度的泼水节被傣族人民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1961年的泼水节,这个泼水节让傣民人民感受到了无以伦比的幸福与温暖,这个泼水节深深刻在傣族人民心坎上、也深深刻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坎上,同学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快去自读课文,揭开谜底吧!这样营造学生强烈的阅读期待。随着教育教学的展开,民族地区风光美和人情美跃然纸上,学生在不断深入地朗读中受到中国民族团结友爱情感的熏陶。

(二)謎语导入激兴致,求知欲望暗产生

例如教学《葡萄沟》一文,上课伊始,老师利用谜语激趣:孩子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猜水果的谜语,仔细听,认真想,聪明的你一定会猜出来的!“弯弯树,弯弯藤,藤上挂着水晶铃。水晶铃密层层,有的紫有的青”。小朋友们立刻学习兴致高涨,异口同声喊出葡萄,此时利用多媒体播放色彩丰富的葡萄图片,刺激学生的感官,最后定格于《葡萄沟》一文的插图。教师启发式谈话:这就是我国盛产葡萄的地方——葡萄沟。接下来让我们开启今天的葡萄之旅吧!学生们迫不及待地读文,在与文本对话教学过程中感悟葡萄沟的美丽景象以及维吾尔族老乡的热情待客,潜移默化中受到不同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熏陶,感受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和谐氛围。

(三)温故知新巧铺垫,民族情感孕期中

如教学六年级下册《藏戏》一文时,教师先让学生回顾汇报《京剧趣谈》中京剧表演特点、动物造型的独特之处,接着教师出示《藏戏》一文人物角色的插图,随机提问:这种带着面具、没有舞台、一部戏要演个三五天的剧种你知道是什么剧种吗?关于这个剧种你有哪些了解?教师点名学习小组代表根据收集的资料加以汇报。调动学生理解藏戏的欲望,将学生带入文本,在读中进一步理解藏戏,感受藏戏所体现的民族风情和地域文化特色。

这种温故知新、铺垫孕伏的引入教学方式就是由已知向未知引渡,架设攀登学习新知识高峰的梯子。简洁的设疑提问不但可以唤起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愿望,而且能促使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二、以读代讲显个性,课中读悟情绵长

(一)读思结合,朗读释长情

教学文章精彩片段时,首先要注重教育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课文精美的语段并将品读后的感受用一两个关键词批注边白处,然后组织小组学生之间交流汇报感受,最后让学生将个人体会带入到朗读中。如教学《草原》一文中描写草原风光的部分时,布置学生默读把自己的感受批注在边白处,先在小组内初步交流;然后请小组学生代表汇报相关语段阅读体会,依生汇报相机出示关键语句:“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简单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这种状态既惊艳又舒服。我愿意站在周围很久,想坐下来,轻声说一首美妙的诗。”引导学生把作者初入草原,放眼远眺,天地相连,让人心旷神怡,对草原的热爱用朗读的方式呈现出来。在教学喜迎远客、主客联欢部分时,抓住“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引导学生思考从哪些地方体会到“蒙汉情深”?默读圈画,引导学生思考批注:主人敬酒时会说什么?他们的表情和动作怎样 把自己想到的用一两个关键词批注;指名汇报聚焦经典语段“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再回敬。”交流与朗读教学相结合可以体会到蒙古族同胞的纯朴热情、民族间的团结合作互助和深深的手足之情同胞之谊。

朗读训练是一项不可忽视的基本阅读技能训练。课标中提倡多角度、有创意地读,利用自己阅读期待、阅读教学反思及批判阅读等环节拓展发展学生学习思维活动空间来提高阅读环境质量。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反复通过朗读且要落实有感情朗读的目标。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在读中体验文章情感,放飞自己的激情,在鲜活的语言环境中自主地去感知理解、体验领悟文本饱含的民族情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二)演读文本,理解创新

《葡萄沟》一文教学中,老师组织学生表演维吾尔族村民热情款待的场景。

1.合理想象,创编课本剧

(1)谈话:下面请小朋友们用自家日常待客经历结合文中描写维吾尔族老乡热情好客的语段,想象一下当时的画面(多媒体展示新疆老乡戴着新疆帽,端着一大盘葡萄,笑着走的画面。)

(2)出示温馨提示,启发学生想象:瞧这群热情的维吾尔族老乡迎接客人时,可能会说些什么?如果你是其中一位小客人,你又会说什么呢?

2.小组交流,创意演读

师:小组内练习学生说一说,演一演,带上表情和动作就更吸引观众了。

哪个小组愿意上来表演一下? (师生评价表演)

师:酸甜的葡萄让我们感受到新疆老乡的热情,欢快的歌舞更让我们有一种回家的温馨!(播放新疆人载歌载舞的待客小视频,组织学生唱起来,跳起来)

挖掘文本的情感点,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表演,使课堂气氛化静为动,使学生热情地参与其中,在“润物细无声”中受到民族团结的熏陶。

(三)想象画面,朗读再现

《大青树下的小学》描写了一所农村小学中学生欢乐祥和的校园文化生活,体现了我国发展各民族儿童教育之间的友爱和团结。古老的铜钟、白墙和摇曳的凤尾竹太美了。来自不同民族的小学生,在祖国的大家庭里,在鲜艳的五星红旗下共同学习生活,是那么团结。上课学生认真学习读书,下课尽情玩耍,小动物的出现增添了趣味。教学中,先引导学生圈画有新鲜感的词句,再布置学生咬文嚼字地读,一边读一边想象文字呈现给我们一幅怎样的画面?并在小组中说一说,然后指名汇报,适时提问:这样的画面,你感受到什么?最后出示相关语段让学生将联想到的、感受到的带入朗读中。通过想象,让学生体会学校的生气勃勃,同学们在上学路上和来到学校时的情景。再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将校园的美丽、不同的民族学生亲如一家,紧密团结在五星红旗下的温暖和幸福感潜移默化的在课堂中传递,民族团结的美好氛围跃然纸上。

课堂教学实践证明:学生通过默读圈画新鲜感的词句联想画面、交流想象画面、场景的过程中,不仅训练了学生的想、读、说的能力,还不知不觉中使学生感受到了祖国美好的河山和灿烂的民族文化。

三、巩固延伸合理化,课后促情根深蒂固

(一)巧设开放作业,不拘一格陶冶情感

《葡萄沟》一文在布置作业上釆用了多种开放形式:(1)布置学生手抄报:《葡萄沟》一文的学习不仅让我们领略了葡萄沟的美丽风光,品尝到酸甜美味的葡萄,还让学生深深体会到新疆维吾尔族的热情,那么就请小朋友们亲手制作一期图文并茂的手抄报,把自己所见、所闻、所感表现出来,然后把结果展示在学校的展板上,让全校师生都能看到我们的风采!(2)善于收集相资料的同学,可以把收集到的图片、文字材料制成生活剪贴画;(3)唱的好的同学,还可以自编歌词,唱一唱,录制下来上传到班级QQ群。在教授《大绿树下的小学》一课之后,我们根据所处蒙古族聚居村的地理优势和我校现有的民族资源,在“华道堡”村开展了一次综合实践活动。(1)采访老支书了解“花道宝”这一蒙古族语的含义(开满美丽鲜花的山岗)以及每年农历五月十三举办敖包文化节的意义,聆听学生关于敖包的传说及各种祭祀;(2)走访充满蒙古族民俗风情的村落,走进千家万户了解蒙古族民俗风情等。特别是通过当期与历史时期的对比,让学生进一步增强对当前幸福生活的信心,激发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3)举办“小记者”采访活动,釆访村里的民间艺人,聆听优美的马头琴表演,欣赏奔放的蒙古族舞蹈,品尝馅饼、饸饹、猫耳汤、海姆嘎等蒙古族特色美食。活动结束布置学生写一篇“花道宝”导游词,讲述这里的迷人风光、民风民俗,歌颂这里的民族政策和脱贫致富后的幸福社会生活……遴选优秀作品送给村委。这种活动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促使学生将感性认识转化为坚定的信念,而且在学生心中播下了民族团结的种子,使民族团结之花得以长久开放。这样的活动不仅从不同角度营造了民族团结教育的氛围,也让每一个学生深刻认识到文化是民族的,是世界的。

结合教学内容设置开放式作业,开展有意义的实践活动,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震撼了学生的心灵,更有的放矢地落实了在实践学语文、用语文的课程目标。

(二)拓展延伸意犹未尽

语文教学是为了学生学习研究内容、感悟体验、净化心灵,同时可以更好地运用到生活解决实际问题。如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的《藏戏》一文教学结束后,教师可以布置拓展作业及活动。布置小练笔作业:结合本课所学内容和藏戏现状写一篇表达内心真情实感的随笔;安排综合实践:收集我国现有的民族劇种,选取其中有代表性的制成图文的手抄报并拍照发到班级群里。这样的拓展延伸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更深入的了解中国民族风情、地域文化、发展特色以及各民族友好团结的和谐氛围,增强民族自豪感。再如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以林则徐振聋发聩的名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为单元主题的四篇文章《古诗三首》《军神》《青山有幸埋忠骨》《清贫》分别以不同题材展现了不同历史时期各族中华儿女的家国情怀、责任担当。单元教学结束,教师要抓住有利契机加以拓展,布置学生课外阅读那些讲述民族英雄的文学作品,办一期民族英雄故事交流会。通过拓展实践,学生们可以深刻体会到古往今来中华各民族儿女紧紧团结在一起,为民族统一大业抛头颅洒热血,不畏牺牲,一往无前的民族精神。

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进行合理的拓展和延伸,是弘扬中国民俗和民族精神内涵的途径之一。不仅可以延伸到课外读物,也能拓展延伸到实际生活经历中,还能拓展延伸到社会实践。在丰富多彩的语文综合学习活动中,引导学生切身感受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团结意识。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方面具有十分突出的优势。语文教师要深挖课程标准,深挖教材内容和写作意图,积极开发课程资源,找准学科教育的最佳渗透点,将民族团结教育潜移默化地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受到民族团结、爱我中华的思想影响和滋养,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品质和健全的人格,从而实现语文三维教学目标的立体统一。

参考文献:

[1]潘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挖掘内涵,渗透民族团结教育[J].新课标研究(基础教育),2010(7):189-190.

[2]温儒敏.“部编本”语文教材编写理念、特色与使用建议[J].课程·教材·教法,2016(11):3-11.

[3]沈沫.学校教育视域下的民族文化传承研究述评[J].民族教育研究,2018(4):38-45.

[4]王丹彤.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民族文化研究分析[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6.

[5]刘其顺,张颖.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民族团结教育[J].中国民族教育,2021(6):23-24.

作者简介:樊丽(1976-),女,汉族,吉林白城人,吉林省白城市洮北区德顺乡学校,教师,研究方向为小学语文。

猜你喜欢

民族团结民族语文
童心绘团结 各族一家亲
MINORITY REPORT
民族团结的内蒙古样板
传承 民族 文化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
民族万花筒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