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将中国民歌融入学前教育课程的探索与实践

2021-11-14任明

中国民族博览 2021年17期
关键词:民歌

【摘要】本文以山东省A市幼儿师范学校声乐兴趣小组的训练为主线,分别从教学内容、教材选择、教法创新等方面,阐释了民歌教学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意义。除了学唱经典民歌,笔者试图从本地民歌入手展开论述,以期引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使民歌教学顺利融入学前教育课程,并得到推广应用,由此为幼儿园民歌音乐启蒙教学提供借鉴。

【关键词】民歌;学前教育课程;声乐兴趣小组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17-065-03

【本文著录格式】任明.将中国民歌融入学前教育课程的探索与实践——以山东省A市幼兒师范学校声乐兴趣小组为例[J].中国民族博览,2021,9(17):65-67.

民歌教学在艺术课堂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民族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民歌就是传承民族艺术。尤其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来说,她们是未来的幼儿老师,直接影响着幼儿的音乐启蒙。所以,学民歌应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入手抓起,继而从娃娃抓起,将中国民歌一代代传承下去。

笔者作为幼儿师范学校的音乐老师,深感肩上责任的重大,也深知普及民歌学唱并不是一个人的力量能完成的。故以点带面,从建立幼师生中的一支声乐队伍开始。

学校的声乐兴趣小组就是学习传播民歌的小分队。为了保证训练效果,人数始终控制在30人之内,采用滚雪球的方式,以点带面,以老带新,班班开花。多年来,成员们都在接受严格的声乐训练,训练成效突出。她们不仅是学校舞台上最亮的星,还多次参与全市教育系统的文艺汇演,其中特别优秀的成员还参加了全市、全省学前教育专业技能大赛,并屡屡获奖。笔者作为她们的声乐老师,对声乐小组的训练与提高也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并不断地在实践活动中进行探索、总结、反思。声乐兴趣小组也成为笔者进行教育科研以及本次课题研究的重要实践对象。

一、重视“第二课堂”,夯实学生专业技能

民歌教学是“第二课堂”的重要内容,也是训练学生接受民歌、喜欢民歌的重要途径之一。笔者特别重视在训练过程中,通过亲自范唱民歌、表演民歌,带给学生最直观的美感,声乐小组的学生兴趣提上来了,对她们各自班级的音乐课堂也是一个极大的带动。

(一)充分激发兴趣

利用多种教学手段让民歌充满校园、充满课堂。如:带领学生欣赏民族声乐作品,讲述民歌的创作背景故事,亲自为学生进行范唱,搜集整理优秀的民歌作品让学生学唱、编排、演出、比赛,给学生们创设一个爱上民歌的校园环境等。

(二)科学训练技能

科学的发声方法能够塑造人的声音,训练时在唱歌姿势、呼吸技巧、发声练习、咬字吐字等方面让学生全面学习,增加训练时长,如下午课外活动和晨起练声。这样的训练成效显著,学生基本功逐渐扎实,气息运用逐渐自如,歌唱水平明显提高。在训练中,笔者还有计划地采用咽音练声法对学生进行训练,拓宽学生的音域,使声音短时内快速有效提高。在民歌曲目的选择上也是花样繁多,因人而异,各取所需。从训练方法到曲目选定,再到舞台实践,给学生一个完整全面的声乐实践链。这是笔者多年来总结出的成功有效的方法。

二、培养团队合作,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一)合唱训练促进团队成长

单单是个人的声音出彩远远不够,只有在合唱训练中才能体现声音的和谐美妙,体现学生技能和精神上的高度合作所呈现的美感。在合唱训练中,笔者更加注重训练的系统性和科学性。从个人到小组,再到声部,甚至一个音符或变化音,都要仔细训练、辨别、纠错。在排练民歌《十送红军》《绣红旗》《赶圩归来阿哩哩》时,特别注重成员的声音统一、表演统一,注重学生内心感受力,让其体味不同声部的效果,控制好气息和声音走向,在表现力上下功夫。在每一次文艺汇演或赛前训练中,学生们都凝心聚力,共同成长进步。每年的九月都是兴趣小组纳新的时间,随着新成员的加入,整个队伍有如奔跑的马车,每位同学都以积极的学习态度快速融入到奔跑的行列中来,老成员带新成员,快速跟进。这样的模式使小组始终保持着青春活力,带动着整个学校的艺术课堂迸发出勃勃生机。

(二)因人而异促个性发展

学习民歌切记避免“千人一面,万人一声”。很多人学习声乐的误区就是模仿太过严重,完全失去了个性特点,得不到恰当的自我发挥。作为声乐老师,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在基础练习之余,让学生演唱适其音色的民歌:声音细柔的同学就让其多学唱江南民歌,声音宽厚结实的就让其多学唱北方民歌;演唱不同民族的民歌时,在掌握其共性特点之余,再根据地域特点多挖掘歌曲创作风格、曲调歌词特点、咬字吐字技巧,让学生学会理解并运用。

三、融入师范特点,培养学生全面发展

将民歌有效地融入学前教育课程中来,既要考虑到课程的特殊性,还要兼顾幼师生的心理特征和精神面貌,时刻以“培养合格加特长”的幼师生为准则。

(一)丰富教材内容,因材施教

学校使用的教材是全国学前教育专业“十三五”规划教材,各种类型的歌曲都有涉及。如要在民歌演唱方面参考更多的作品,就不能局限于一本教材,这就需要多为学生搜集教材外的作品,包括全国各地民歌以及本地民歌作品,这是充分挖掘教学资源的一种尝试。声乐小组的同学们在广泛学唱全国优秀民歌之外,本土民歌已经成了她们的所爱。在校学习的几年时间中可以较全面地掌握德州民歌的优秀部分。尤其像德州地区民歌《唱秧歌》《放风筝》《纺线线》《四季花开》《唱大戏》等。既做到了因材施教,又继承发展了当地民族民间音乐。

(二)改革教学方法,注重实践

根据幼师生的专业特点,把死板的说教转变为让学生主动聆听,把难度大的民歌转变为民间童谣,把单纯的演唱转变为加入律动的表演,并去幼儿园真正展开音乐教学。如德州陵城区民歌《刨地瓜》,声乐小组的同学们首先研究了歌曲风格,由于歌曲结构短小,旋律简单,特别适合作为童谣来唱。所以编撰了幼儿园大班音乐课的教案,还设计了与歌词内容相符的肢体律动,形象地表现出了农家孩子干农活刨地瓜的有趣场面。这首民歌顺利地推广到幼儿园的音乐课教学中。通过这样的音乐活动课,不仅拓展了有限的教学内容,还可以让孩子们有机会接触到自己家乡的民歌,从而热爱自己的家乡。由于歌曲风格是以前所学儿歌中未出现过的,所以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幼儿园老师在授课过程中通过图片、唱词和肢体律动形象地展示出刨地瓜的整个过程,让孩子们边动边唱,极大地发展了孩子的天性,加深了生活体验,让孩子们体会劳动的快乐,以及“团结协作力量大”的道理,同时理解农民的辛苦,珍惜粮食。其实这就是一堂生动的德育音乐课,如何用音乐去教育人?答案就在这里。通过这样的音乐课让幼儿爱上唱歌,爱上民歌,在幼小的心灵中种下民歌的种子,其意义不言而喻。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们有了这样的教学体验后,歌唱能力、教学能力都得到了大大提高,实为双举双得!这就是民族音乐的根——从娃娃抓起,从接地气的生活体验入手,从了解自己的家乡入手,从学前教育中起步,从幼儿园音乐启蒙起步,逐渐才能长成参天大树,让民族音乐发扬光大。

四、拓宽教学内容,培养创新意识

(一)有的放矢,加强本地民歌教学

笔者尝试在学校的声乐兴趣小组中开展本地民歌教学。努力“把民歌种在学生的心里”。在训练中,注重多涉猎中国民族声乐作品,尤其精选各省、各地区的经典民歌,此外再增加一部分与时俱进、跟进时代发展的新创作歌曲。在处理这些作品时,尤其要揣摩好民歌的韵味。同时,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可以创造性地编写与民歌有关联的练声曲目,作为演唱民族声乐作品的技术准备。

学生们大都来自德州市的各个县市区,农村学生居多。这更加有利于地方民歌的学习,因为她们生活的地域性强,能够熟练掌握方言。所以,笔者在训练时进行了分組,把相同地域的学生编到一个组,然后在教材中选择学生各自家乡的民歌,进行演唱。比如,齐河县的同学共同学唱了齐河民歌《唱大戏》《纺线线》;夏津县的同学共同学唱了夏津民歌《王大娘喂鸡》《四季花开》;陵城区的同学共同学唱了陵城民歌《天上有么?》《刨地瓜》等。这一过程中,首先增加了学生内心的自豪感,她们有主动学习的愿望和兴趣;其次通过练习,了解和掌握了不同地域的方言语调、生活习俗、音乐风格及演唱技巧,同时加深了对家乡的热爱情感,丰富了民族文化的底蕴;最后由于本地人唱本地歌,语言上占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所以对歌曲内容的表达以及衬词衬腔的演绎更加得心应手,从而提升了演唱民歌的自信。很多学生都立志把自己家乡的民歌继续发扬传承下去。久而久之,本地民歌成为声乐训练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也成为开发校本课程的特色资源。

(二)示范引领,运用比较法学习民歌

在声乐小组的训练过程中,笔者常结合问题引领学生运用比较法分析问题,研究演唱方法和技巧,在求同存异的方法下,带领学生进行讨论思考和演唱实践,从而提升演唱技巧和对民歌的感悟能力。例如,在演唱齐河民歌《纺线线》时,笔者先用不带儿化音的普通话演唱一遍,然后再用齐河方言范唱一遍,借此提问学生区别在哪里?与学生探讨哪种唱法更能体现地域风格?这个过程中,学生们通过比较进行思考,得出结论。再顺势带领学生们用方言去演唱,并恰当拿捏衬词衬腔的韵味,体会儿化音带来的诙谐感和生活气息。如“屋房山儿”“纺线线儿”“纺线车子儿娓娓儿转咧”“淄淄儿的东北风”“嗯啊嗯啊嗯啊”……学生在学唱和比较过程中会很感兴趣,加之是家乡的民歌,学起来没有很大难度。所谓“一方水土一方人,一地人群一地曲”,民歌词曲的高度融合使得生活气息更加浓郁,形象更加鲜明,韵味更加独特,能够让学生深切感受到民歌的无穷魅力,在演唱中提升对家乡热爱的情感和民族文化自信,审美也得到极大提高。

(三)快乐探索,尝试民歌新创

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历来就是音乐创作的源泉。声乐小组的同学是学校各年级、各班优中选优组合而成的一个群体,她们具备较扎实的音乐理论基础,具备精准的听辨能力和良好的音准。并且在系统的声乐训练过程中,视谱能力、表演能力、钢琴演奏能力都是稳步提高的,水准均高于同级同班学生。在初步学习了全国各地的经典民歌并有了一定的学习积累后,笔者借此对她们进行民歌新创的训练,主要包括符合时代背景下的新民歌词曲创作和舞台表演。笔者在教学之余热爱民族歌曲创作,多年来创作了多首歌曲发表于国家级和省级刊物,有的已经获奖并被搬上舞台。这些经验给学生们也带来很好的示范和引领。注重带领学生在对民歌理解和分析的基础上,揣摩民歌在乐句、节奏、旋律、调式等方面的创作特点。创作主要包括以下方面:①按照家乡所在地给学生分小组,有利于学生创作兴趣的激发和对家乡民歌的热爱,激起她们继续唱好、研究好、创作好家乡民歌的热情;②选取已经学习过的经典民歌,保留原歌词,由教师指定旋律风格、主要音、调式、节奏型进行曲调的“效仿创编”,这个过程要利用已有的经验,比如方言、生活体验、衬词衬腔的掌握。如让齐河的学生尝试创作齐河民歌《唱大戏》,歌词不变,节奏型不变,曲调重新填充。③尝试创作符合时代背景的民族歌曲,除了吸收传统的民歌精华,还要借鉴新的音乐元素,这样的音乐创作可以使学生对传统民歌和新创民歌的认知都得到提高,创造性思维也得到发展,对民族音乐的认同得以实现。

五、总结经验,争取更大成绩

兴趣小组自成立以来,民歌的教学一直没有间断,学生们一直保持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和上进心,在各种演出和比赛中磨练出了扎实的基本功,练就了良好的心理素质,积累了丰富的舞台经验。民歌教学已经在我校生根发芽,未来可能会在整个地区开花结果。艺术课堂教学的硕果已初步呈现,艺术的春天总会来临。但是,教学成果要保持、要进步,一线的音乐教师就必须在教学之余进行教学反思和总结。

(一)提高教师素养

教与学是双向活动,二者缺一不可,也不能顾此失彼。要想培养出优秀的学生,必须有强大的师资力量。在民族音乐教学中,一线教师应做出更大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和教学水平;民族音乐的范围是极为广泛的,音乐教师不能满足于只会唱民歌,或者只会跳民舞,只有样样通才能为学生设计出更好的教学内容,为她们搭起更大的展示舞台。

(二)创设教学资源

民族音乐是学前教育课程的重要内容,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资源。这个资源包括校内环境,也包括校外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多为学生找寻适合年龄特点和专业特点的学习资源,如民歌演唱视频、辅助教材等。还可以到民间去采风,拜访民间艺人,参与社会实践,会比在校园里收获更大。

六、结语

中国民歌是先辈们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民歌学唱是民族音乐在艺术课堂上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需要去不断开发、研究。幼儿师范学校将民歌融入学前教育课程,让学生热爱民歌,是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渠道,更是挖掘、传承、发展民族民间音乐的有效手段。高质量的民歌教学可以提高学生音乐素养和文化素养,同时还可以间接影响到幼儿园的民歌启蒙教学。要进一步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引导幼师生热爱并传承民族文化,推动幼儿园民歌启蒙的良性发展,让民族音乐这束瑰丽的花朵,更加绚丽多彩。

参考文献:

[1]曹理,何工著.音乐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孙从音.合唱艺术手册[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3]邓薇.民间音乐传承思考[J].民族艺术研究,2008(3):57-60.

[4]马云芬.民歌语体特征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05.

[5]杨瑞.浅谈山东民歌中的方言及演唱风格[J].中国成人教育,2007(9):150-151.

[6]山东省德州地区艺术馆编印.德州地区民歌及创作歌曲选(内部资料)1979.

[7]王世慧.山东民歌与演唱[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

[8]沈湘. 声乐教学艺术[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

[9]谢嘉幸.让每一个学生都会唱自己家乡的歌[J].中国音乐,2000(1).

[10]周青青.中国民歌[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

作者简介:任明(1983-),女,山东德州,讲师,研究方向为音乐教学研究、德州民歌研究。

猜你喜欢

民歌
地方民歌进课堂对民歌的传承意义探究
畲族民歌:《朋友,请你喝杯酒》
诺恩吉雅随想
小学民歌教学初探
试论地方民歌演唱技巧的提高
穿花衣 唱民歌
莫文蔚:民歌也可以很前卫
蜗牛与黄鹂鸟
原生态民歌与舞台民歌关系探微
陕北民歌